形容愛情戀愛裏不在乎別人怎麼看,隻忠於自己想法的句子,要是有詩句就更棒了。 5分
不怕念起
唯恐覺遲
既已執手
此生不負
此生若是同君行
寧負蒼生不負卿
(若已經在一起了可改為 此生既已同君行 寧負蒼生不負卿)
給讚哦親~~~
有關賞析古詩詞的文章,300-500字之間,初中水平,複製粘貼也行 30分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背景:唐肅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由於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反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番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之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從內心中產生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麵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從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曆久不衰。
散木:梁漱溟為何鄙視馮友蘭
在一封沒有上款的回信中,梁漱溟不客氣地說,他的拒絕,實以足下曾謅媚江青。馮友蘭回複說:來書竟無上款,窺其意,蓋不欲有所稱謂也。相待以禮,複如是乎?疾惡如仇之心有餘,與人為善之心不足。忠恕之道,豈其然乎?譬猶嗟來之食,雖曰招致,意實拒之千裏之外矣。‘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詩人誠慨乎其言之也。非敢有憾於左右,來書真率坦白,甚為感動,以為雖古之遺直不能過也。故亦不自隱其胸臆耳。馮的複信,可謂心情複雜。不久,這兩位世紀老人相晤,交談中,宗璞向梁漱溟說明:所謂曾謅媚江青,並非事實,因此,梁的回信,乃是不問事實的主觀妄斷,而且這種態度很要不得。這裏所提到的馮友蘭曾謅媚江青一事,是指1973年謝靜宜代表江青訪問馮友蘭,此後有人建議他上書銘感,信是寫給江青的,但表示感謝**、黨中央。再後,江青導演批孔的鬧劇,可憐一代大儒的馮友蘭竟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所謂開會發言、外出參觀,等等,當時馮友蘭還在天津小靳莊見農民賽詩,詩興大發,又在醫院吟詩有《詠詩》25首,其中赫然有稱道女皇武則天的詩句,如則天敢於作皇帝,亙古中華一女雄,這在當時便被人非議為謅媚江青了。(何兆武先生的新作《上學記》提及馮詩有爭說高祖功業大,端賴呂後智謀多等,他以為:這話說得毫無根據。現在有關漢初的史料主要是《史記》和《漢書》,可是這兩部書從來沒提到漢高祖打天下全靠(‘端賴’)呂後的智謀,捧呂後其實是捧女權,跟著江青的意思走。他還提及當年西南聯大的同學鄒承魯曾說:在西南聯大的教師之中,最佩服的是陳寅恪,最不欣賞的是馮友蘭,所以最不欣賞馮友蘭,在當年倒不是出於學術觀點的差異,而是出於政治的原因,即許多同學反感於馮對當權者的政治一向緊跟高舉,如當年他那本《新世訓》最後的《應帝王》,是為蔣捧場的,因而有失學者的身份。可見,人們對馮友蘭的認識,也是其來有自。)1976年華北地震,江青又到北大的地震棚來看望馮友蘭,事後馮友蘭又奉旨獻詩,所謂主席關懷如旭日,萬眾歡呼勝夜寒雲雲。不久,江青又赴清華講話,再次招見了馮友蘭。把這一係列的事情聯係起來,就與所謂曾謅媚江青差幾相似矣。對此,事後馮友蘭曾為自己解脫,他說自己是從批儒的觀點出發,以為武則天反儒最為徹底,卻並不知道江青有作女皇的企圖,盡管當時有許多人私下議論女皇的種種傳聞,馮友蘭說自己向來不信小道消息,我坐在書房也聽不到多少小道消息,我認為小道消息大概都是國內外的資產階級編造出來的。我隻信報紙上的消息,我對於國內外形勢的認識都是以國內的報紙為憑,於是,局促於書齋中的馮友蘭教授果然畢竟是書生,他大概不曾料到,向來說,‘詩無達詁’,可以靈活解釋,但是靈活也不能靈活到這樣的地步。說這話的宗璞還譴責道:有些人慣於歪曲詩的本意,甚至在所謂研究文章中杜撰,把自己的揣測硬安在別人頭上,這種做法甚不足取。之後,經過了馮友蘭父女的解釋和辯白,梁漱溟得知了批孔運動中馮友蘭的真實情況,此後,他們恢複了交往。1989年,宗璞又在對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一書的訂正中,詳細敘述了馮、梁之間的誤會,並認為所以會有這些誤會,即發生在他父親身上的悲劇,是完全出於中國知識分子既無獨立的地位,更無獨立的人格,真是最深刻的悲哀!不過,這又讓人想到了梁漱溟。當年批孔之初,梁漱溟沒有表態,後來他回憶說:不料保持沉默也是有‘罪’的。在全組二十餘人都紛紛‘表態’,積極參加這場運動,努力改造思想之後,我依然沉默,便有人說話了。有人在會上不指名地警告說:‘對重大政治問題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態度,這裏邊有個感情問題,立場問題。’緊接著有人又在會上指名道姓地說:‘前幾天北京大學某教授公開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有一貫尊孔而轉變為支持批孔,影響全國,群眾歡迎。據悉,某教授五四時代在北大還是一名學生,而梁先生那時已經在北大講壇上講授印度哲學和儒家哲學了。時至今日,如果梁先生也向某教授學習,公開表態和支持批孔,影響將會更大,大家都會歡迎你的轉變。’我聽罷直擺手,不禁脫口而出:‘某教授的文章我拜讀過了,我與他相熟,前不久還碰見他呢。我懷疑他文章所說的是否是他內心要說的真話。’會上馬上有人反擊,嚴厲地說:‘你有什麼根據懷疑別人?就憑這句話,你對當前運動持什麼態度,已經暴露無遺了。如何端正態度,在你自己。我奉勸梁先生不要再一次作運動的對立麵了。’因此,後來的梁漱溟對馮友蘭就不可能再如從前了,他對馮有了另樣的眼光。如其回憶:在‘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後不久,我見他在報紙上發表了文章,一反自己的曆來主張,隨著潮流百分之百地否定孔子,我心裏很不舒服,便寫信批評他,要他答複我為何這麼做。不多久,他便在女兒的陪同下,悄悄地同我見麵,敘述他的理由,包括他的苦衷。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批評他不對。但他當麵向我作了解釋,我心裏的氣也平和了一些。人各有誌,且各有所難,律己可以,何必強求於人呢!現在,這一切都已成了曆史。我想某教授如今回過頭來看看,應該說可以作出一個他自己滿意,別人亦認為公正的答複了。晚年的梁漱溟與美國學者艾愷交談,其中還提到了馮友蘭。他說:有一個人叫馮友蘭,我在北京大學教書的時候,他是我班上的學生,他是留美,在美國。他留美的時候還常常從美國寫信給我,通信。從美國回來就做大學教授,很出名。寫了三本書,特別是他有一部《中國哲學史》。這個人呢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性情,個性不同了他好像是儒家,好像是發揮中國傳統思想,好像是這樣,可其實呢,他的為人是老莊的吧,老子一派。老子一派,就是不像那個儒家,好像忠於自己,一定要很正直,他不是那樣,他是有點有點那個叫什麼,‘什麼世不恭’啊,有那麼一個四個字,‘玩世不恭’,他不是那麼本著自己的相信的道理,很忠實,不隨風轉舵,不,他有點像玩世不恭。後來不是那個江青很賞識他,到北京大學去看他,他還把詩詞送給江青,後來江青失敗了,所以他的名氣也就不好了。(《梁漱溟晚年口述:這個世界會好嗎?》)由此看來,晚年的梁漱溟對馮友蘭還是依然保持了他的基本看法的。本文節選自《曆史學家茶座》第9輯文章:批林批孔運動中的幾位學者(之三)馮友蘭以及晚年梁漱溟和馮友蘭的一次爭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形容愛情戀愛裏不在乎別人怎麼看,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