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江南杏花雨的詩句
1)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宋·釋誌南《絕句》
2)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北宋?寇準《江南春》
3) 滿階芳草綠,一片杏花香。——宋?劉彤《臨江仙》
4)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宋?韓元吉《好事近》
5) 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唐?李賀《惱公》
6)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7)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北宋?歐陽修《田家》
8) 日日春光鬥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隱《日日》
9) 惻惻輕寒剪剪風,杏花飄雪小桃紅。——唐?韓偓《寒食夜》
10)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玉樓春》
帶有“杏花雨”的古詩是哪一首?
《絕句》
僧誌南
古木陰中係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麵不寒楊柳風。[1]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係了小船,拄著藜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麵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此句最好在“春天”的情境下使用。[1]
解釋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具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遊已將杏花和春雨聯係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著詩人扶杖東行,一路上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麵吹來,不覺有一絲寒意,這是怎樣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杏花盛開的時節,細雨蒙蒙,衣衫漸沾漸濕,雜著杏花的芬芳;楊柳吐青,天氣轉暖,春風拂麵,醉人宜人,伴著楊柳的清香,剪剪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裏,何等愜意。
雨,冠以杏花;風,冠以楊柳。雨,是杏花浸濕過的雨,似乎更純淨;風,是楊柳篩濾過的風,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楊柳風,把風雨花木揉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濃重。
?杏花雨?詩句
關於杏花雨的詩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宋·僧誌南 《絕句》
杏花雨裏東風峭——宋·韓淲 《桃源憶故人·杏花雨裏東風峭》
杏花雨過胭脂綽——宋·韓玉 《且坐令·閑院落》
正杏花雨嫩——宋·葛長庚 《沁園春·吹麵無寒》
閣住杏花雨——宋·牟子才 《風瀑竹》
十裏杏花雨——宋·李彭老 《祝英台近·載輕寒》
深院簾垂杏花雨——唐·潘佑 《失題》
春風吹晴杏花雨——元·王冕 《村田樂祭社圖》
數點春愁杏花雨——宋·方嶽 《次韻趙端明萬花園》
沙頭漠漠杏花雨——宋·方嶽 《東西船》
沾衣欲濕杏花雨——宋·釋誌南 《詩一首》
杏花雨裏帶春回——宋·楊萬裏 《送羅永年西歸二首》
杏花雨後移——宋·鄭樵《薌林閑居》
小院新聲杏花雨——元·潘純 《送杭州經曆李全初代歸》
杏花雨細欲成塵——明·金琮 《送別史癡翁分得塵字》
杏花雨過柳花風——明·馬中錫 《早春自述》
犁斷並州杏花雨——明·石珝 《契苾兒曲(並序)》
風簾不動杏花雨——明·吳孺子 《泰州詩》
院落深深杏花雨——明·許妹氏 《四時歌·春歌》
杏花雨的關於詩歌
作者:風起雲飛揚細雨碧綠。嫩草如綢古韻裏一枝杏花,羞答答擎起盈盈的春天一枝一枝,東風浩蕩的民謠裏漸次盛開。在山妹舞動的花頭帕裏布滿杏花的天空。風箏如歌雲朵如雪,醉臥在柔靜的水底淺淺的花香慢詞般流動喚起誰內心深處的縷縷鄉情說又說不出口杏花洶湧在泥土與雨水的故鄉晃動母親和妹妹,美麗而幹淨行走在春天的麗日下生動著古樸的民風逐夢·詩歌杏花雨 文 / 冬野1971三月的風送來陣陣花香沿著山路我尋覓你的身姿一簇簇一片片輕若羽毛淡似雲煙像一隻畫筆遊走在山水之間遒勁的樹幹把一個個精靈送入雲端俯瞰大地你把深情的吻灑落溝壑平川站在你的麵前蜜蜂傳遞著你的心願我支著耳朵不放過每一次震顫你想騎上牛背聽三月的落雨你想馳騁在風裏聽牧笛聲聲你想和我一起去往遙遠的杏花村俯身撿拾花瓣每一片都寫著思念裝疊所有的憂傷埋入香丘幾滴淚濡濕黛玉的詩篇紛飛的花雨淹沒三月的邂逅 文 / 浴雪淩霜說好了的在杏花初放的雨季如約,在相思樹下等你等你,看歸來的燕子親呢等你,聽纏綿的杏花私語等你用思念的網去撲捉愛的甜蜜可憂傷的杏花已漸漸,飄落成雨我卻沒有等到為我遮風擋雨的你隻能一個人淋濕在傷心的雨季傷在我心
什麼杏花雨詩句
絕句·古木陰中係短篷作者:誌南
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什麼是杏花雨?什麼是楊柳風?這首詩是什麼季節景
是“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嗎?
”杏花雨“是早春的雨,“楊柳風”是早春的風,季節是早春
戰鷹女士杏花雨,春麵不寒楊柳風,出自哪首詩,你知道這些詩的作者是誰?他們是哪個朝代的人,這些詩句是
一、回答:
1、出自《絕句·古木陰中係短篷》。
2、作者是僧人誌南。
3、作者是南宋人。
4、原詩全文:
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二、擴展知識:
1、白話翻譯:我在參天古樹的濃蔭下,係了帶篷的小船,拄著藜做的拐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麵的風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
2、作品簡介:《絕句·古木陰中係短篷》是南宋僧人誌南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3、作者簡介:誌南:南宋詩僧,誌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誌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誌南能詩,朱文公嚐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書生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注:“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嚐遊五老峰,入白鶴院,鬆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書生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讚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書生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係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書生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書生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麼,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書生氣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準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書生氣”的。話又回到誌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讚其沒有書生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誌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麵手,不管有無書生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詩詞什麼杏花雨,什麼楊柳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出自僧誌安和尚的《絕句》
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描寫“雨”的詩詞
描寫雨的詩詞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誌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誌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秋風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紅樓夢
“留得殘荷聽雨聲”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查找詠春的古詩(唐)什麼杏花雨,什麼楊柳風是誰寫的
絕句
作者:僧誌南 年代:宋
古木陰中係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麵不寒楊柳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形容江南杏花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