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鑒賞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專題——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分類
1、憂國憂民、心係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寫一片蕭條的景象,而詩人感時落淚,展現了其憂國憂民、心懷社稷的形象。
2、曆經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離騷》中:“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再現了一位不願同流合汙,不低頭,不屈服,執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懷寬廣、豪放灑脫的形象 如蘇軾《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讓我們看到了詞人在風雨中拄著竹杖,穿著芒鞋,吟嘯徐行豪放灑脫的形象。
4、轉戰沙場、舍身保國的形象 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我們仿佛看到一位亙古如新、千載不變的雄偉戰士,戰爭的艱辛與磨難不能改變他保家衛國的雄心壯誌。
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聲聲慢》中,我們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8、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形象 如陸遊《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大誌落空,奮鬥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年華不再,衰鬢先斑!一位悲愴、鬱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9、慷慨憤世、矢誌報國的形象 陸遊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車行》則是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的情感。
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如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將有情人別離時獨特的表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詩中兩位依依惜別的多情人形象纏綿深摯,別有一番風神韻致。
13、辛苦勞作、純樸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賣炭翁》:“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一個年邁而善良的賣炭翁的肖像,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這樣一個最下層的勞動者多麼生動、感人,令人扼腕悲歎。
高考詩歌鑒賞技巧
詩歌鑒賞技巧答題要領: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賞析詩中的關鍵字詞
命題方式:這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命題變式:甘字曆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2.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
命題方式:這句詩有何特殊含義或深沉含義?
命題變式:這句詩最具表現力,試簡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釋清這句詩的字麵意義,然後或扣語言特點、或扣思想情感作具體分析。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命題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當然圍繞藝術手法,也會有一些更具體的提問方式。問題越具體,相對而言,回答越容易。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4.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
命題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鬱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5.賞析詩歌的思想情感
命題方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主旨或對於本詩內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壯誌未酬、報國無門、閨中怨恨、念遠思家、忠貞愛國等。
盤點知識
一、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花草類
(1)菊:隱逸、高潔、脫俗
(2)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
(3)蘭:高潔
(4)牡丹:富貴、美好
(5)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6)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8)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生活的軌跡就是一個永恒的圓,終點也就是起點。
關心如火把,上進心像梯子,責任心是勇氣的指向標。
樹木類
(1)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2)黃葉:凋零、美人遲暮、新陳代謝
(3)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4)鬆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
(5)竹:氣節、積極向上
(6)梧桐:淒苦
(7)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
風霜雨雪雲類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東風:春天、美好
(3)春風:曠達、歡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洶湧:人生凶險、江湖詭譎
(7)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8)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9)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
(12)暴雨:殘酷、熱情、政治鬥爭、掃蕩惡勢力的力量、蕩滌汙穢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餘下全文>>
尋求高考詩歌鑒賞題目 及 答案
2011屆語文一輪複習最新6年高考題分類彙編:古詩詞鑒賞-詩 (10年全國卷Ⅰ) 12.閱讀下麵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麼含意?采用了什麼表現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誌,寫自己徒負才華,隻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 12.閱讀下麵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於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範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於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後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釘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13.讀下麵這首詩,完成1,2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雲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複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餘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於描寫白日將盡、浮雲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於梧桐的鴛鸞竟巢於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餘下全文>>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表達手法有哪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誌、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麵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誌、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於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遊、蘇軾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裏麵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裏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陸遊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要發現修辭,直接說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誇張——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容;富有文采。
(這方麵對課外閱讀量和曆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
例如:薑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
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後一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此時的雪花仿佛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裏。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
高考詩歌鑒賞中怎麼賞析誇張手法?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歌賞析】
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麵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更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做出上麵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曆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
通過本首詩的閱讀與鑒賞,我們可以總結出借代在詩歌創作中的主要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近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解答
錯覺讓我們展翅飛揚
季節在遙遠的鍾聲中雪落石出了。這時你會看到另一個你,在一片雪霽後的鬆柏枝上,藍色的雪
踢著石子
然而你的背後依舊跟著一個孤單的影子
藤纏綿著藤糾纏著藤撕扯著藤牽痛著藤,藤
啊·
淺談高考詩歌鑒賞中對比和襯托的區別
淺談高考詩歌鑒賞中對比和襯托的區別
在平時的鑒賞過程中,學生往往把襯托、對比兩種手法搞混淆了,把“對比”當成“襯托”,或者相反,有的幹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這兩種手法時就模糊的說成“對比襯托”。現實中因為人們常把對比、襯托連用,有人便誤以為對比和襯托是一回事。其實,對比和襯托是不同的兩種表現手法,不能混為一談。
對比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麵,兩相比較,使形象美醜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更加深刻,矛盾問題揭露得更加尖銳。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表現手法有哪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誌、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麵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誌、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於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遊、蘇軾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裏麵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裏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陸遊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要發現修辭,直接說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誇張——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容;富有文采。
(這方麵對課外閱讀量和曆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
例如:薑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
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後一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此時的雪花仿佛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裏。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高考詩歌鑒賞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