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各有什麼含義?
24節氣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冬至雪紛紛。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霜降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隻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簡介: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後來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農曆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包括相關諺語、歌謠、傳說等,也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曆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劃分依據:
立春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但卻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鬥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24節氣各有什麼含義?
24節氣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是一年四個季節的開始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冬至雪紛紛。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霜降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隻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簡介: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後來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農曆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包括相關諺語、歌謠、傳說等,也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曆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劃分依據:
立春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但卻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鬥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24節氣分別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因此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裏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麵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二十四節氣都是指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
立春: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氣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
雨水: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
*
驚蟄: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
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
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
穀雨:俗話說:“雨生百穀”。降雨及時而且雨量充足,穀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穀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
*
立夏: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
*
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
*
芒種: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
*
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
*
小暑: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穀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
*
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係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
*
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
白露: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麵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
*
秋分:秋分是表征季節變化的節氣。
*
寒露: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
*
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
*
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
*
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
*
大雪:“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
*
冬至: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
小寒: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
大寒:與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24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分別代表的含義: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
霜降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劃分依據:
立春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但卻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
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鬥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
二十四節氣時間和代表什麼
二十四節氣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個節氣的時間和含義:
1、立春:2月3—5日,太陽達315度黃經.“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複蘇的春天有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這一天春季開始.
2、雨水:2月18—20日,太陽移至330度黃經.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十分頻繁.
3、驚蟄:3月5—7日,太陽移至345度黃經.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裏過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是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4、春分:3月21—22日,太陽移至0度,陽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4月5—6日,太陽移至15度.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秀朗的景象.
6、穀雨:4月19—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雨生百穀“,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
7、立夏:5月5—6日,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事活動也已進入夏季欣欣向榮的繁忙季節了.
8、小滿:5月20—22日,“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
9、芒種:6月5—7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在北方是刻麥種稻的時候,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和夏種了.
10、夏至:6月20—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夏至前後,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的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攝氏度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攝氏度.
11、小暑:7月6—8日,太陽達黃經105度,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行炎熱季節.
12、大暑:7月22—24日,此時太陽已達120度,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13、立秋:8月7—9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的季節.
14、處暑:8月22—24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15、白露:9月7—9日,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麵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9月22—24日,太陽移至黃經180度,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17、寒露:10月8—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林寒意,故名為“寒露風”.這個節氣表示冬季開始,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
18、霜降:10月23—24日,此時太陽達黃經210度.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是地麵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而成的.所以,霜降並不是霜降.天氣寒冷造成,對生長中的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11月7—8日,太陽移至黃經225度.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20、小雪:11月22—23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240度,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21、大雪:12月6—8日,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麵漸有積雪.
22、冬至:12月21—23日,太陽移至黃經27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短,氣溫持續下降,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1月5—7日,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會有霜凍.
24、大寒:1月20—21日,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地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24節氣每個節氣的意義
1、夏至、冬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中國各地最熱的月份是7月,夏至為6月22日,表示最熱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國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別稱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古代又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
2、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此兩天晝、夜相等,古時統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處在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與秋季各分兩半,因此也有據此來解釋春分與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劃分季節的方法,是把四立作為四季之開始,自立春到立夏為春,立夏到立秋為夏,立秋到立冬為秋,立冬到立春為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故此四個節氣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3、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多。
4、驚蟄: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裏冬眠過冬叫做入蟄,至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人們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故稱驚蟄。從驚蟄日開始,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聲震醒,出土活動。
5、清明: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開始現青。清潔明淨的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
6、穀雨:降雨明顯增多,雨水促使穀類作物之生長發育,古代稱為雨生百穀。
7、小滿: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8、芒種:芒指有芒作物,種是種子。芒種表明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割。
9、小暑、大暑: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當中最熱之季節。小暑是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0、處暑:處是終止、躲藏之意。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快要“躲藏”。
11、白露:處暑後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條件,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
12、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
13、霜降:氣候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
14、小雪、大雪:入冬以後,天氣冷,開始下雪。小雪時,始下雪;大雪時,雪下得大,地麵可有積雪。
15、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氣候開始寒冷,稱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稱之為大寒。
一、節氣命名
1、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
2、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3、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4、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5、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6、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7、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8、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9、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1、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2、“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4、“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5、“分”在這裏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麵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春天的節氣都有哪些,有什麼含義
以下資料來源百度:
春天包括六個節氣: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
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
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裏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
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
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
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
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幹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
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幹季,空氣溫度
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驚
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
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
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穀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
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
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
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春分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
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華南北
部多為13℃至15℃,華南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等河穀地區氣溫最高,平
均已達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於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
但是,春分前後華南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
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穀雨時節的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
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南方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華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華南東部
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低海拔河穀地帶業以進入夏季。華南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於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
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華南老旱區的經驗證明,紅苕在穀雨後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24節氣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24節氣各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