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耳的諺語和成語!!
【稗耳販目】比喻見聞淺薄的人。
【不絕於耳】絕:斷。聲音在耳邊不斷鳴響。
【不堪入耳】堪:可,能;入耳:聽。指說的話使人聽不進去(多指髒話)。
【閉目塞耳】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充耳不聞】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垂耳下首】猶俯首帖耳,形容馴服聽命。
【春風不入驢耳】比喻好話聽不進去。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長目飛耳】看得遠,聽得遠。比喻消息靈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人口,入人耳】原指兩人私下談話,第三者不會知道。後多指話一說出口,就會為人們傳開。
【垂首帖耳】垂:低下;帖:順從,服從。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順從聽命的樣子。
【垂頭塞耳】指不問不聞,裝聾作啞。
【窗外有耳】指秘密言談可能泄密。
【鼎鐺有耳】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當耳邊風】比喻對聽到的話毫不在意。
【杜耳惡聞】塞住耳朵不願聽。
【當耳旁風】見“當耳邊風”。當做耳邊吹過的風。比喻對所聽的話不放在心上。
【東風吹馬耳】風吹過馬耳邊。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東風過耳】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同“東風射馬耳”。
【東風馬耳】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東風射馬耳】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戴目傾耳】戴目:仰視的樣子;傾耳:側著耳朵細心傾聽。認真聽,抬頭看。形容殷切期盼。
【盜鈴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鍾掩耳”。
【道聽耳食】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洞心駭耳】形容使人震驚。
【頓足捩耳】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
【盜鍾掩耳】盜:盜竊;鍾:古代一種樂器。偷鍾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盜鍾掩耳】後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亦省作“盜鍾”。
【耳邊風】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不離腮】兩種關係十分接近、親密。
【耳不旁聽】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神情十分專注的樣子。
【耳不忍聞】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淒慘。
【耳報神】指暗中通風報信的人。
【耳鬢廝磨】鬢:鬢發;廝:互相;磨:擦。耳與鬢發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耳鬢斯磨】鬢:麵頰兩旁近耳的頭發;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小兒女)。
【耳鬢撕磨】鬢:麵頰兩旁近耳的頭發;撕:同“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
【耳鬢相磨】鬢:鬢發;相:互相;磨:擦。耳與鬢發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耳邊之風】耳旁之風,一吹而過。比喻不重視,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聰目明】聰:聽覺靈敏;明:眼力敏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耳根清淨】耳邊無事噪聒。指無事打擾。
【耳根清浄】謂耳中不聞胡言亂語或嘈雜聲音。常指不聞閑是閑非。參見“耳根”。
【耳後風生】形容馳驅迅速。
【耳紅麵赤】耳朵和麵部都紅了。形容過於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耳後生風】像耳後刮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後根產生的感覺。
【耳滿鼻滿】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耳目閉塞】比喻少見寡聞,對於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耳目導心】耳目:視聽。耳目的熏染,可以啟發人心的善惡。
【耳目非是】指聲色不同於平常。
【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耳目喉舌】喉舌:泛指說話的器官,比喻代言人。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比喻作為搜集、了解情況和宣傳方針政策的工具。
【耳鳴目眩】眩:眩暈。雙耳作響,兩眼眩暈。
【耳目心腹】耳目:指偵探消息的人。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耳目一新】耳目:指見聞。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
【耳目眾多】耳目:指為別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圍注意的人很多。也指為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耳目之欲】欲:欲望。滿足聲色享樂的欲望。
【耳目昭彰】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耳聾眼黑】人糊塗,昏聵。
【耳聾眼花】年老體衰者聽力和視力都不好。也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耳聾眼瞎】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耳旁風】同“耳邊風”。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濡目及】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濡目擊】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濡目染】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染目濡】染:沾染;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軟心活】比喻自己沒有一點主見,就是相信別人的話。
【耳熱眼花】眼睛發花,耳朵發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耳熱眼跳】耳根發熱,眼皮跳動。迷信的人認為是不祥之兆。
【耳食不化】指沒有經過思考,輕信聽來的話。
【耳食目論】耳食:輕信聽來的話。像用耳朵吃飯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見細毛而不見睫毛。比喻輕信他人的話,缺乏確鑿根據。
【耳視目食】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耳視目聽】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製。
【耳熟能詳】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
【耳食之論】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審察,輕信傳聞。指聽來的沒有根據的話。
【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耳食之談】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審察,輕信傳聞。指聽來的沒有根據的話。
【耳食之徒】指全憑道聽途說,人雲亦雲的人。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耳聽八方】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麵來的聲音。形容人很機警。
【耳提麵命】不僅是當麵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昏聵顢頇是什麼成語什麼意思怎麼讀
[baike.baidu.com]
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
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何謂“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等於妖魔鬼怪,這個解釋我想應該行得通,但真要深究起來,卻好像又不是這麼簡單。就像《邪櫻》中提到的種種妖魔鬼怪,從無定鄉八老到三山十八友和南宮飛燕,個個背後都有些故事。
那就先說說“魑魅魍魎”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蛧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拚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而且,雖然“魍魎”是在一起,“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禦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無定鄉八老中的“刀四”,這個家夥雖然還沒怎麼露麵,卻大約不會是山裏河裏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麼?或許應該說,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為《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複雜一點。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這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騰蛟真人,但騰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於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幹脆說了這麼一句:“魑,猛獸也。”但魑是一種像龍的東西總不會有錯,在對“彲”的解釋中,有《史記》可以為證,《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彲”。我私下裏估計,這“非龍非彲”的,肯定就是騰蛟真人了。說完了“魑魅”,那就該說說“魍魎”了。“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裏還有個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739)至於後者,《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個我很喜歡的句子:“浮遊,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當然,我更重視的應該是和神仙鬼怪牽扯著的東西。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夔”這種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再說,至少“罔兩”已經有了下落——罔兩——魍魎者,繡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說到這裏,忽然想起來那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好吧,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領。直到有一天去亂翻那本為《邪櫻》預備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經圖說》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這大約是我能找到的有關“魑魅魍魎”的最早出處了。
《左傳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人為鬼,鬼化為魑魅魍魎,永世不得超生,但也算是永生了吧.
代表耳朵的成語
【閉目塞聰】:聰:聽覺敏銳,這裏指聽覺。閉著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閉目塞聽】: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蔽聰塞明】: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蔽明塞聰】: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不癡不聾】: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充耳不聞】: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垂首帖耳】:垂:低下;帖:順從,服從。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順從聽命的樣子。
【戴目傾耳】:戴目:仰視的樣子;傾耳:側著耳朵細心傾聽。認真聽,抬頭看。形容殷切期盼。
【盜鍾掩耳】:盜:盜竊;鍾:古代一種樂器。偷鍾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鼎鐺有耳】: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杜耳惡聞】:塞住耳朵不願聽。
請問成語()耳()眼
【耳聾眼黑】人糊塗,昏聵。
【耳聾眼花】年老體衰者聽力和視力都不好。也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耳聾眼瞎】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耳熱眼花】眼睛發花,耳朵發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耳熱眼跳】耳根發熱,眼皮跳動。迷信的人認為是不祥之兆。
【耳聽是虛,眼見是實】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
【耳聞不如眼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親身感受比傳聞可靠。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為信,隻有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耳聞眼睹】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耳聞眼見】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嵬眼澒耳】猶言動人觀聽。亦作“嵬目鴻耳”。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眼花耳熱】兩眼昏眩,雙耳燥熱。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
形容聽覺 成語
耳聰目明
【近義】心明眼亮
【反義】昏聵胡塗
【釋義】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出處】《周易·鼎》:“耳目聰明。”
【用例】此時服了朱草,隻覺~,誰知回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都如在目前。(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
和耳朵有關的成語
【稗耳販目】比喻見聞淺薄的人。
【不絕於耳】絕:斷。聲音在耳邊不斷鳴響。
【不堪入耳】堪:可,能;入耳:聽。指說的話使人聽不進去(多指髒話)。
【閉目塞耳】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充耳不聞】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垂耳下首】猶俯首帖耳,形容馴服聽命。
【春風不入驢耳】比喻好話聽不進去。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長目飛耳】看得遠,聽得遠。比喻消息靈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人口,入人耳】原指兩人私下談話,第三者不會知道。後多指話一說出口,就會為人們傳開。
【垂首帖耳】垂:低下;帖:順從,服從。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順從聽命的樣子。
【垂頭塞耳】指不問不聞,裝聾作啞。
【窗外有耳】指秘密言談可能泄密。
【鼎鐺有耳】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當耳邊風】比喻對聽到的話毫不在意。
【杜耳惡聞】塞住耳朵不願聽。
【當耳旁風】見“當耳邊風”。當做耳邊吹過的風。比喻對所聽的話不放在心上。
【東風吹馬耳】風吹過馬耳邊。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東風過耳】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同“東風射馬耳”。
【東風馬耳】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東風射馬耳】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戴目傾耳】戴目:仰視的樣子;傾耳:側著耳朵細心傾聽。認真聽,抬頭看。形容殷切期盼。
【盜鈴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鍾掩耳”。
【道聽耳食】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洞心駭耳】形容使人震驚。
【頓足捩耳】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
【盜鍾掩耳】盜:盜竊;鍾:古代一種樂器。偷鍾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盜鍾掩耳】後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亦省作“盜鍾”。
【耳邊風】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不離腮】兩種關係十分接近、親密。
【耳不旁聽】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神情十分專注的樣子。
【耳不忍聞】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淒慘。
【耳報神】指暗中通風報信的人。
【耳鬢廝磨】鬢:鬢發;廝:互相;磨:擦。耳與鬢發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耳鬢斯磨】鬢:麵頰兩旁近耳的頭發;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小兒女)。
【耳鬢撕磨】鬢:麵頰兩旁近耳的頭發;撕:同“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
【耳鬢相磨】鬢:鬢發;相:互相;磨:擦。耳與鬢發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耳邊之風】耳旁之風,一吹而過。比喻不重視,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聰目明】聰:聽覺靈敏;明:眼力敏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耳根清淨】耳邊無事噪聒。指無事打擾。
【耳根清浄】謂耳中不聞胡言亂語或嘈雜聲音。常指不聞閑是閑非。參見“耳根”。
【耳後風生】形容馳驅迅速。
【耳紅麵赤】耳朵和麵部都紅了。形容過於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耳後生風】像耳後刮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後根產生的感覺。
【耳滿鼻滿】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耳目閉塞】比喻少見寡聞,對於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耳目導心】耳目:視聽。耳目的熏染,可以啟發人心的善惡。
【耳目非是】指聲色不同於平常。
【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耳目喉舌】喉舌:泛指說話的器官,比喻代言人。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比喻作為搜集、了解情況和宣傳方針政策的工具。
【耳鳴目眩】眩:眩......餘下全文>>
成語什麼什麼無能
昏聵無能
【成語】:昏聵無能
【拚音】:hūn kuì wú néng
【解釋】: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塗,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老朽無能
【成語】:老朽無能
【拚音】:lǎo xiǔ wú néng
【解釋】:老朽:衰老陳腐。形容人衰老不能做什麼事情。
庸懦無能
【成語】:庸懦無能
【拚音】:yōng nuò wú néng
【解釋】:庸:平庸;懦:懦弱。平庸懦弱,沒有才能。
懦弱無能
【成語】:懦弱無能
【拚音】:nuò ruò wú néng
【解釋】:懦弱:軟弱無能。形容膽小怕事,缺乏才能。
碌碌無能
【成語】:碌碌無能
【拚音】:lù lù wú néng
【解釋】:碌碌:平庸、無能的。平平庸庸,沒有能力。
荏弱無能
【成語】:荏弱無能
【拚音】:rěn ruò wú néng
【解釋】:荏弱:軟弱。軟弱且沒有能力。
軟弱無能
【成語】:軟弱無能
【拚音】:ruǎn ruò wú néng
【解釋】:指衰弱無能為力。
粥粥無能
【成語】:粥粥無能
【拚音】:zhōu zhōu wú néng
【解釋】:粥粥:柔弱無能的樣子。形容謙卑、柔弱而沒有能力。
耳目有關的成語
耳目有關的成語:
長目飛耳
【拚音】:cháng mù fēi ěr
【解釋】:看得遠,聽得遠。比喻消息靈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九守》:“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
【示例】:微與湛書曰:‘……比君曰表裏,無假~也。 ★《宋書·王微傳》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擴大視聽的手段
耳聰目明
【拚音】:ěr cōng mù míng
【解釋】:聰:聽覺靈敏;明:眼力敏銳。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出處】:《周易·鼎》:“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
【示例】:此時服了朱草,隻覺~,誰知回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
【近義詞】:心明眼亮
【反義詞】:昏聵胡塗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頭腦清楚
耳目股肱
【拚音】:ěr mù gǔ gōng
【解釋】: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
【示例】:你就是我的~。
【近義詞】:股肱耳目、得力幹將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助手與親信
耳目一新
【拚音】:ěr mù yī xīn
【解釋】:耳目:指見聞。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
【出處】: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示例】:如今一上船,便覺得另是一番風味,~。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
【近義詞】:煥然一新
【反義詞】:依然如故
【歇後語】:戴耳環畫眉毛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感到新鮮
耳目昭彰
【拚音】:ěr mù zhāo zhāng
【解釋】: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為過學士不安,隻得會同禮臣複奏一本。”
【示例】:現在是~,你不必掩飾了。
【語法】:作賓語;指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耳濡目染
【拚音】:ěr rǔ mù rǎn
【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近義詞】:耳聞目睹、耳熟能詳、潛移默化
【語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不知不覺地改變
耳視目聽
【拚音】:ěr shì mù tīng
【解釋】: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製。
【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示例】:~的人是難以置信的。
【反義詞】:各盡其責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製
耳聞不如目見
【拚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出處】:漢·劉向《說苑·政理》
【示例】:就行也不是話,再住也不是話,口說無憑,~,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八回
【近義詞】: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反義詞】:道聽途說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耳聞目睹
【拚音】:ěr wén mù dǔ
【解釋】: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示例】:我從鄉下跑京城裏,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魯迅《呐喊·一件小事》
【近義詞】:耳濡目染
【反義詞】:閉目塞聽
【歇後語】:電視電話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親眼所見
耳聞目擊
【拚音】:ěr wén mù jī
【解釋】: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出處】:明·王廷相《慎言·作聖》:“耳聞目擊,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隨其所遇,盡力而為之。”
【示例】:這類素材,顯然和他在獄中~的事情有密切的關聯。 ★秦牧《花蜜與蜂刺》
【近義詞】:耳聞目見、耳聞目睹
【反義詞】:道聽途說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所見所聞
耳聞目見
【拚音】:ěr wén mù jiàn
【解釋】: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示例】:或遊於京,或任於朝,凡高,在廟謀疆事,一一皆~。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金史》
【近義詞】:耳聞目擊、耳聞目睹、耳聞目覽
【反義詞】:道聽途說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所見所聞
貴耳賤目
【拚音】:guì ěr jiàn mù
【解釋】: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出處】:漢·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示例】:太守何得~。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
【語法】:作謂語、定語;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目擊耳聞
【拚音】:mù jī ěr wén
【解釋】: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示例】:我又願意知道一點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時找不到~的耆老。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
【近義詞】:目見耳聞、耳聞目睹
【反義詞】:道聽途說
【語法】:作定語;指親自見聞
目濡耳染
【拚音】:mù rǔ ěr rǎn
【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目食耳視
【拚音】:mù shí ěr shì
【解釋】: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顛倒錯亂。
【出處】: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近義詞】:耳視目食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傾耳注目
【拚音】:qīng ěr zhù mù
【解釋】:注目:集中視線注意看。原形容權勢極大,為眾敬畏。後也形容注意力極其集中。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示例】:大家都~地聽著他的報告。
【近義詞】:傾耳拭目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關心的事物
掩人耳目
【拚音】:yǎn rén ěr mù
【解釋】: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出處】:《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示例】:必須假手他人,死於道路,方可~。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十二回
【近義詞】:欲蓋彌彰、偷天換日、瞞上欺下
【反義詞】:原形畢露、真心實意、光明磊落
【歇後語】:趁著刮風揚灰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欺騙人
以耳代目
【拚音】:yǐ ěr dài mù
【解釋】:以:用;代:代替。拿眼睛當耳朵。指不親自去調查了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出處】: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並不是罕見的。”
【示例】:~的做法不可取。
【近義詞】:以耳為目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不去實踐
在人耳目
【拚音】:zài rén ěr mù
【解釋】: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出處】: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示例】:豫省一災,官吏以吞賑款興大獄,昭昭~。 ★清·章炳麟《滿洲總督侵吞賑款書》
【語法】:作謂語;指都已熟知
遮人耳目
【拚音】:zhē rén ěr mù
【解釋】:遮:遮掩。遮掩他人視聽。指玩弄手法,掩蓋真相。
【出處】:宋·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前集:“下遊民間之坊市,宿於娼館,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示例】: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給他,叫他暫時搬出衙門,好~。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
【近義詞】:掩人耳目、遮人耳目、遮掩耳目
【反義詞】:明目張膽
【歇後語】:瞎子戴眼鏡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欺騙
閉目塞耳
【拚音】:bì mù sè ěr
【解釋】: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出處】:《隋書·東夷傳·高麗》:“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
【示例】:設有人~,跣而疾趨,前遇險阻,安有不顛躓者哉!
★宋·司馬光《遺表》
【近義詞】:閉目塞聽、閉目塞聰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與外界隔絕
避人耳目
【拚音】:bì rén ěr mù
【解釋】:指避免走漏消息。
【出處】:清·俞達《青樓夢》第二十八回:“我欲姐姐遷個住處,他日相迎,亦可以避人耳目。”
【示例】:以後切記在心,汝等亦不許向後花園閑玩,當~。
★《駐春園小史》第四回
【近義詞】:掩人耳目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秘密等
耳目閉塞
【拚音】:ěr mù bì sāi
【解釋】:比喻少見寡聞,對於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示例】:住在邊遠地區的居民~,文化落後,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耳目眾多
【拚音】:ěr mù zhòng duō
【解釋】:耳目:指為別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圍注意的人很多。也指為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出處】: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十六回:“隻是目下耳目眾多,恐有泄漏,實屬不便。”
【示例】:譚相公要回去,須從我後門出去。街上~,怕人看透行藏,便有謠言風波。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二回
【語法】:作謂語;指為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耳視目食
【拚音】:ěr shì mù shí
【解釋】: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出處】: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近義詞】:目食耳視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豁人耳目
【拚音】:huò rén ěr mù
【解釋】:開擴眼界,使耳目清新。
【出處】:王國維《人間詞話》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
【語法】:作謂語;用於使人開眼界
賤目貴耳
【拚音】:jiàn mù guì ěr
【解釋】:指輕視眼前所見,重視遠道傳聞。比喻舍近求遠。
【出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補藥於遠域,豈非賤目貴耳乎?”
【示例】:而~者,顧謂今不如古,方隅之別也。
★清·李調元《序》
【近義詞】:貴耳賤目
【反義詞】:眼見為實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相信傳聞
驚耳駭目
【拚音】:jīng ěr hài mù
【解釋】:耳聞目見後內心震驚。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示例】:又‘長亭酒未醒,千裏風動地’,‘天仗森森練雪擬,身騎駿馬白鷹臂’,斯並~。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王昌齡》
【近義詞】:驚見駭聞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書麵語
賃耳傭目
【拚音】:lìn ěr yōng mù
【解釋】:指借助於所見所聞。
【出處】:清·錢謙益《覆徐巨源書》:“流浪壯齒,記濫俗學,侵尋四十,賃耳傭目,乃稍知古學之由來。”
【語法】:作謂語;指借助於所見所聞
目達耳通
【拚音】:mù dá ěr tōng
【解釋】:形容感覺靈敏,非常聰明。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策考》:“噽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近義詞】:耳聰目明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聰明
目睹耳聞
【拚音】:mù dǔ ěr wén
【解釋】:睹:看見;聞:聽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示例】:仆遭遇明時,寓遊京國,~,殆非一日,不得不為集錄。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序
【近義詞】:耳聞目睹
【反義詞】:道聽途說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親眼所見
目見耳聞
【拚音】:mù jiàn ěr wén
【解釋】:指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出處】:宋·蘇軾《石鍾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示例】:因他父兄都是個大才子,朝談夕講,無非子史經書,~,不少,詩詞歌賦。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
【近義詞】:目擊耳聞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親自見聞
目染耳濡
【拚音】:mù rǎn ěr rǔ
【解釋】:染:沾染;濡:沾濕。眼睛經常看到,耳朵經常聽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示例】:伏原皇太後崇儉黜奢,時以民生為念,俾皇上知稼穡之艱難,~,聖功自懋。 ★《清史稿·廖壽恒傳》
【近義詞】:目擩耳染、耳濡目染
【語法】:作定語、賓語;指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目擩耳染
【拚音】:mù rù ěr rǎn
【解釋】: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影響。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擩耳染,不學以能。”
【近義詞】:目染耳擩、耳濡目染
【語法】:作定語、賓語;指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屬人耳目
【拚音】:shǔ rén ěr mù
【解釋】:屬:集中在一點。指引人注意。
嵬目鴻耳
【拚音】:wéi mù hóng ěr
【解釋】:猶言動人觀聽。同“嵬眼澒耳”。
【近義詞】:嵬眼澒耳
【語法】:作定語;用於書麵語
以耳為目
【拚音】:yǐ ěr wéi mù
【解釋】:拿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比喻不親自了解情況,隻聽信別人說的。
【出處】: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為目、不分黑白的人。”
【示例】:據我那小東人說得來十三妹姑娘怎的個孝義,怎的個英雄,我那老東人~,便輕信了這話。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近義詞】:以耳代目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不去實踐
庸耳俗目
【拚音】:yōng ěr sú mù
【解釋】:指學識淺薄的人。
【出處】:清·朱仕琇《與林穆庵書》:“此數人知之,遂足為名一世,而無問千百庸耳俗目之擾擾耶!”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遮掩耳目
【拚音】:zhē yǎn ěr mù
【解釋】:指遮掩別人的視聽,掩飾真情。
【出處】: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聽說事後執政府乘人不知,已將屍首掩埋了些,以圖遮掩耳目。”
【近義詞】:遮人耳目、遮人眼目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欺騙
表示糊塗的成語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財迷心竅】:指由於一心愛財而心中糊塗。
【癡呆懵懂】:懵懂:糊塗,不明事理。愚笨糊塗,資質低下。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聰明一輩子,臨時卻糊塗起來。指一向聰明的人,偶爾在某件事上犯糊塗。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懵懂:頭腦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輩子都很精明,但有時一下子糊塗。指聰明人也會犯錯誤。
【打馬虎眼】:故意裝糊塗蒙騙人。
【當局者迷】:迷:糊塗,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塗。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東郭先生】:泛指對壞人講仁慈的糊塗人。
【冬烘頭腦】:冬烘:迂腐,淺陋。指頭腦糊塗,迂腐,不明事理的人。
【耳聾眼黑】:人糊塗,昏聵。
【行屍走骨】: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裏糊塗過日子的人。同“行屍走肉”。
【行屍走肉】: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裏糊塗過日子的人。
【行屍坐肉】: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坐肉: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裏糊塗過日子的人。
【黑漆皮燈】:不透光亮的燈籠。比喻糊塗、昏庸,不明事理。也指貪贓枉法的官吏,掩蓋民間疾苦,對下隻幹壞事,對上隻言好事。
【昏昏噩噩】:形容糊塗、無知的樣子。
【昏憒胡塗】:昏憒:昏亂。形容頭腦糊塗,不明事理。
【昏聵胡塗】:昏:眼花;聵:耳聾。形容頭腦糊塗,不分是非。
【昏聵無能】: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塗,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昏頭搭惱】:形容頭腦昏沉,糊裏糊塗。同“昏頭搭腦”。
【昏頭打腦】:形容頭腦昏沉,糊裏糊塗。同“昏頭搭腦”。
【昏庸無道】:糊塗平庸,凶狠殘暴,不講道義,多用指糊塗無能且殘暴凶狠的帝王。
【渾渾沌沌】:混雜、不分明的樣子,也指糊塗無知的樣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渾渾噩噩】:渾渾:深厚的樣子;噩噩:嚴肅的樣子。原意是渾厚而嚴正。現形容糊裏糊塗,愚昧無知。
【渾然無知】:形容糊裏糊塗,什麼都不知道。
【混混噩噩】:無知無識,糊裏糊塗。
【假癡假呆】:裝傻;假裝糊塗。
【兼弱攻昧】:兼:兼並;昧:昏昧。兼並弱國,討伐昏聵糊塗的君主。
【見小暗大】:指小事清楚,大事糊塗。
【薦賢不薦愚】:應該推薦德才兼備的賢能之人,而不能推薦糊塗無知的愚笨之人。
【精神恍惚】:恍忽:糊裏糊塗的樣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誌不清。
【警憒覺聾】: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兩頭白麵】:白麵:麵粉,比喻糊塗或被人蒙騙。對兩頭都掩飾、隱瞞。形容作事情表裏不一,兩麵糊弄,兩頭討好。
【馬翻人仰】: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沒眉沒眼】:眉目不清,形容一塌糊塗的樣子。也指沒有臉麵。
【蒙昧無知】:蒙昧:知識未開。沒有知識,不明事理。指糊塗不懂事理。
【蒙然坐霧】:蒙:昏迷。糊裏糊塗,什麼也不知道。
【懵懵懂懂】:糊裏糊塗,什麼也不知道。
【懵頭轉向】:形容頭腦昏亂,糊裏糊塗。
【迷離馬虎】:糊裏糊塗。
【磨昏抉聵】:抉:撬開;聵:糊塗。啟發教育愚昧糊塗的人。
【磨昬抉聵】:救治教化愚昧糊塗的人。
【難得糊塗】:指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
【年邁昏聵】:年邁:年老;昏聵:糊塗。年紀大了很糊塗。
【旁觀者清】: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塗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偏信則暗】:偏信:隻聽信一方麵的話;暗:糊塗。隻聽信一方麵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啟瞶振聾】:比喻喚醒糊塗與麻木不仁者。
【啟聵振聾】: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人仰馬翻】: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認敵為友】:認敵人作為朋友。指人的思想糊塗,不分敵友。
【認奴作郎】:指顛三倒四,糊裏糊塗。
【認奴作郞】:形容昏饋糊塗。
【如夢初覺】:好像剛從夢景中醒來一樣。多比喻從糊塗、錯誤的認識中省悟過來。
【如夢初醒】:象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如夢方醒】:象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如夢如癡】:形容處於不清醒、糊裏糊塗的狀態中。
【如墜五裏霧中】:墜:落下。比喻陷入一片混沌糊塗的境地,令人摸不著頭腦。
【如坐雲霧】:象坐在雲裏霧裏。比喻頭腦糊塗,不能辨析事理。
【傻裏傻氣】:形容愚蠢、糊塗的樣子。
【傻頭傻腦】:形容思想糊塗,愚笨癡呆。
【似夢初覺】:像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剛剛明白過來。
【書生氣十足】:比喻政治上糊塗,看問題單純、幼稚,書呆子氣很足。
【睡生夢死】:整天像在睡夢裏一樣。形容糊裏糊塗地生活。
【聽讒惑亂】:讒:讒言,挑撥離間的話。形容專門聽別人的挑拔,最後把自己也搞糊塗了。
【歪談亂道】:說話糊裏糊塗,毫無見地。
【無諍三昧】:諍:直言勸人改正錯誤;昧:昏暗,糊塗。沒有什麼爭論,什麼都馬馬虎虎。
【小癡大黠】:黠:聰明而狡猾。指小事糊塗,大事很精明。
【小事不糊塗】:對小的事情認真計較。暗指大事糊塗。
【小黠大癡】:黠:聰明而狡猾。小處狡黠精明,而大處往往糊塗失算。
【醒聵震聾】: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一塌胡塗】: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同“一塌糊塗”。
【一榻胡塗】: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同“一塌糊塗”。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昏昏:模糊,糊塗;昭昭:明白。指自己還糊裏糊塗,卻要去教別人明白事理。
【愚昧無知】:昧:糊塗,不明白。形容又愚笨又沒有知識。
【愚迷不悟】:悟:醒悟。愚昧而不知醒悟。指極其愚蠢糊塗。
【暈頭轉向】:暈:頭發昏;轉向:辨不清方向。頭腦發暈,辨不清方向。形容糊裏糊塗或驚惶失措。
【雲天霧地】:比喻不明事理,糊裏糊塗。
【昭聾發聵】: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振聾發聵】: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振聾啟聵】: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震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眾醉獨醒】:比喻眾人沉迷糊塗,獨自保持清醒。
【裝蔥賣蒜】:假裝糊塗,裝腔作勢。
【裝聾賣傻】:故意裝作聾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裝糊塗。
【走骨行屍】:走骨: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骨骼;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裏糊塗過日子的人。
【走肉行屍】: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裏糊塗過日子的人。
【醉生夢死】:象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裏糊塗地過日子。
【醉死夢生】:像在醉夢中那樣昏昏沉沉度日。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糊裏糊塗。
成語消消看第104關答案大全
耳聾眼黑:人糊塗,昏聵。、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敗。 後常用來比喻被打得大敗。
汗牛充棟:棟:棟宇,屋子。 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非常多。
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曆長期的奮鬥。
婦道人家:1.女人。 詞語分開解釋: 婦道 : 舊時指婦女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
沒大沒小:謂不顧長幼之分。
風起雲湧:大風刮起,烏雲湧現。比喻新事物相繼興起,聲勢很盛。
官迷心竅:指人一心想當官到了癡迷的地步。
大器晚成: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誌的人的安慰話。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無法控製自己。指忍不住要發笑。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關耳的諺語和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