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有古拙氣的書法
如果追求古拙韻味的書法,建議你臨習:篆體、篆隸、魏碑或章草。請采納。
小楷書法怎樣才是寫的沉澀古拙
首先,先了解小楷史上主要經典代表,如下:
1. 魏 鍾 繇(代表作:宣示表) 特點:古拙、樸素;
2. 東晉 王羲之(代表作:樂毅論、黃庭經) 特點:圓渾、灑脫、嚴謹;
3. 東晉 王獻之(代表作:洛神賦十三行) 特點:俊挺、大方;
4. 唐朝 鍾紹京(代表作:靈飛經) 特點:內緊外鬆、搖弋;
要想寫得古拙、沉澀,胸中一定要有這種美,是由內而外;而不是純粹的用技術去表達它的美;一般的,具有古拙、樸素之美的書法作品,大都是在唐朝之前。
書法裏的古樸意思
我認為形成古樸的風格主要是筆法,行筆的問題,筆法能成字形。其實一般管這個叫古拙。如果你看到古人的字,比如鍾繇,在和當今人大多數人的字比,你會感覺鍾繇的字很古樸,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不那麼花哨。這個需要你多看,才能感受得到的。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下麵再給你一些專業的解釋:古樸和拙趣,都是形容書法作品風格的詞語。
古樸:質樸而有古風。這類作品往往能讓欣賞者感受到古韻古香的氣息,從而領略到傳統的書法藝術神韻。拙趣:用筆用墨自然隨意,不弄巧,看似笨拙,實則藏氣韻於其中,別具情趣。如,劉墉晚年書法吸中國書法總彙導學裙收了北朝碑版的寫法,體氣“拙”“厚”是其最大的特點。先以搭鋒養其機,濃墨助其采,然後裹筆以作其勢,而以枯墨顯出之。遂使一幅之中,濃纖相間,順逆互用。他自己說,“吾書以拙勝”。
書法!行書結體總是寫得有點巧,感覺美,怎麼才能古拙點,能舉例嗎?
一般從二王入手的都有這毛病,個人建議就是多學些隸書和篆書,例如張遷碑和石鼓文,主要還是從碑派來吸取,變化真大很大,其實清代的揚州八怪和石濤以及近代的康有為就是典型的例子。
董其昌的書法風格是() A 渾厚B 淡雅 C 古拙 D 蒼茫
B淡雅
漢簡書法的特點是什麼?
漢代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漢簡遺書墨跡數量龐大,流派紛呈,篆、隸、分、草、真、行各體鹹備,筆法靈動雄健、質樸自然,結構寬綽開張、謹嚴自由,章法整飭而錯落、疏放而連貫,體現了中國藝術思想中“大道至簡”“道法自然”的藝術境界,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漢簡具有以下幾方麵的特點。
1、漢簡書寫的文字內容或是書信記事,或是公文報告,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
2、線條自由,靈活自由。漢簡受簡麵狹長、字跡小的限製。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
漢簡有些許的“不規範”、“不標準”,而這正是其自由特點之所在。西漢簡書沒有東漢正體隸書筆畫那樣嚴格的藏頭護尾,起筆收筆較為隨意。後世所稱的藏鋒也好,回鋒也好,在西漢簡書中均無定法,非常靈活。
3、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
敦煌漢簡的出土,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看出古隸向漢隸轉化的劇變和成熟過程。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後世的楷、行、草書。
4、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
在漢簡上,有疏與密、黑與白、鬆與緊、粗與細、繁與簡等諸多對比,隨之而來的是對比要產生節奏,要調和對比與節奏, 務使和諧。簡書正因具備了 這些潛在的美學要素與藝術水準,提高了自身的美學價值、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境界。
蝌蚪體書法是什麼意思?誰是代表人物?
獨創蝌蚪體的書法家顏景榮
盧參究
丹陽自古鍾靈毓秀,人文會萃。曆史上出過許多書法大家,諸如蕭思話,蕭子雲,褚遂良,翟汝文,都是有口皆碑的名家。而在當代,有一位書法家實力不可小覷,他的書法作品競與國學大師啟功並列於書法大典中;被人民畫報社編入世紀珍藏版《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他還被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授予“百名中國書畫藝術家”稱號;還被邀請擔任“中國名家書畫院”名譽院長。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獨創蝌蚪體的書法家顏景榮。
顏景榮,筆名魯裔景,別署海會園主、魯回齋主人等。一九三七年五月出生於後巷鎮,江蘇丹陽人。大專畢業,美術師。自小喜愛書畫,後力攻書法篆刻,得到梁星乙,顧蓮村、荊位辰等先生的指導。一九六五年在丹陽人民大會堂任職,從事美工,海報製作,長期的職業生涯,使他練就了一手好書法。現任齊梁印社《石力派》主編,為正則畫院特聘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丹陽市書法家協會顧問。鎮江市朱熹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書法篆刻技藝,需要廣泛地吸取先賢優秀的技法。顏景榮在這方麵用功甚勤。楷,草,隸,篆名貼臨摹數十年,基本功非常紮實。楷書先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草書則以陳淳為師,又學於右仁;篆書以斯、冰為師,後從吳睿;隸書初學漢石刻,後學席夔。其外,鍾繇的古拙、羲之的秀巧、米芾的飄逸均是其涉取和追求的目標。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揮灑筆墨,寒來暑往,從未停歇。
顏景榮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發表,在重大比賽中屢屢獲獎;作品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被數十種出版社收入專集。作為當今富有獨立見解和開拓精神的藝術家,顏先生在書、印二方麵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的作品湧蕩著一種向往超邁,向往穎異的情感,透脫著一份蒼勁與雄秀的風骨,成為江南書法家中的翹楚。在書法家中,能在書、印二個領域中均有較高造詣,並使二者高度統一,獨創一體,自成一家者,並不多見,顏景榮當是佼佼者之一。
其早期的書法作品,受各派大師溽染,追求工整清秀。至20世紀80年代後期,筆風始變,逐漸向蝌蚪體的主脈演進,著意於濃密下筆,輕細收毫,一波三折,淩空飛白之書風,依字形而書,依筆劃而寫,剛健中透射出秀雅,遒勁中蘊藏著曲美,以此超越了各派古貼的樊籬,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書體。由落筆之勢及書體特點,顏先生將這種字體名之謂蝌蚪體,簡稱蝌書。一時臨摹者甚多,許多人來拜師求學。這對顏景榮先生來說是一種榮耀,更成了一種激勵機製,從此顏景榮的書風全麵走向樸野雄秀的蝌蚪體一路,經數十年的磨礪,技法日臻成熟。
顏先生的蝌蚪體特點顯明,揮毫時,率性而為,大膽落筆,積墨與飛白齊用,曲直與彎勾巧置,濃淡有致,自然生成森嚴之氣勢,在渾厚綿密中流光溢彩,在方正形態中颺曲蕩波,顯出通透的靈性和放浪的野逸。蝌蚪體書法不講究筆毫的優劣,可粗筆精用,小筆大用,鋒、腹、根並用,拙樸之中自有巍峨雋秀之風骨。一個個普通的漢字,在顏先生筆下產生了一次次震撼人心的效果。
顏景榮先生的篆刻印章技藝也非常精湛,自書自刻,刀法嫻熟,作品清新。他追求的不隻是刀趣,而是一種藝術。他的篆刻最初效法清代大師吳昌碩,後學李駱公。經多年的研習,已自成一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刀法的運用上,既彰嚴謹、規正的功底,又顯殘破、潑辣之浪野,強烈地表現出追求異崛之印風。在構式上,他往往不落窠臼,打破傳統,敢於字架越位、傾斜,誇張部首邊旁,加之筆畫的粗細、大小的對比,刀法的衝、切、披、鏟、敲的靈活運用,使得他極具個性的草篆書體在其刀下風姿綽約。
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書法、章法、刀法的綜合運用能力。自書自刻,不但可以表達出書法之美,而且由於純手工雕刻,還能產生出特別的藝術趣味。顏景榮先生深諳其道,大章,小章,異形章都能刻,作品屢次獲獎,上門求印者絡繹不絕,甚至還有日本,美國,阿拉伯人慕名前來求刻過印章。許多文史作家出書時,都樂意請他作一枚封麵篆刻印章,以提高書的裝幀品質。
縱覽顏景榮先生的書法作品,書、印並存,相得益彰。書印雖是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鼎足分立,但在風格、意念層麵上,卻表現出非凡的一致性,即都透露出強烈的獨創性。這也是顏景榮先生的作品被世人所重的真正的深層次原因。
丹陽有著二千多年的建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書畫方麵,代有聞人名噪一時。而今,鍾情於中國書法的顏景榮正沿著先賢的腳步奮力向前,與餘康寧,賀寶正,王雲翔,酈汾陽等一批老書法家成為當今丹陽書壇的領軍人物,他們默默地如癡如醉地在書法的園地中耕耘,而又實實在在地為古城爭光添輝!
書法代表作:(圖)
篆刻代表作:(圖)
顏景榮部分作品
顏景榮蝌蚪體作品
顏景榮在篆刻印章
什麼是書法篆刻藝術?
書法篆刻藝術是書法與篆刻的統稱,因為書法藝術與篆刻藝術是分不開的,書法作品上加蓋篆刻印章如同畫龍點睛。
書法藝術,接觸很多都了解,不多說。
所謂篆刻藝術,主要是指印章,印章又多采用篆書,所以稱為篆刻。印章材料有石(玉、印石等)、動物骨骼(象牙、犀牛角等)、金屬(銅等)、木(紅木、黃楊木等)。好多書法名家同時也是穿刻印章的好手,古時文人圈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自刻自用,饋贈友人,觀賞把玩。
篆刻的刀法如同書法的筆法,也是很講究的,分門派。是篆刻藝術的根本。
書法的基礎是什麼!它有哪些要求?
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
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2.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誌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裏。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醜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裏,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裏,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煉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鬆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係。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體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隻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麵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成圓點。
②橫,由左至右平等運筆。關鍵是“橫要平”,不能一頭高一頭低,或頓筆頓成波浪形。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製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③豎,從上往下垂直運筆。關鍵......餘下全文>>
各大家書法特點介紹
中國書法字體分類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麵,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麵,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係。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麵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體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鍾紹京的《靈飛經》等。還有元趙孟俯、明王寵、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跡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範本。
鍾繇書法,具古樸風格,惟傳世作品《宣示表》《薦季直表》,無一確實者,多為後人傳模或臨作。欣賞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書風。
隸書
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名稱
過去一般相信隸書之由來為“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近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旨其為篆字之衍生。
隸書的起源——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曆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采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製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的繁盛——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複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佐書
八分
草隸
魏隸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 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隻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 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麵。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 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麵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製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 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複蘇。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
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於漢未。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俯(頫)、鮮於樞、康裏,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草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現代林散之、餘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曆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雲: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於真,“草行”近於草書而斂於草。唐朝張懷
《書議》雲: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故有此別論。
鄭板橋善六分半書,是書法中的一種字體,是成份較多的一種“雜體”,鄭板橋集篆、隸、行楷八分於一爐,意在八分和篆、隸、行楷之間,故自稱“六分半書”。清朝蔣士銓讚鄭板橋書法雲: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這是說鄭板橋的隸楷參半成六分半書,筆法中間以畫法行之。
明朝宋嗇《書法論貫》提出事藝書法,須明確“十二門”要點,即:一、澄神,二、執筆,三、用腕,四、正鋒,五、臨摹,六、結構,七、方圓,八、疏密,九、遲速,十、純熟,十一、氣韻,十二、統論。俱采前人之精論,集以供學書者參悟。
宋體字
宋體字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一種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棱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在現代印刷中主要用於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
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了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刻書中心發展較快,活字印刷發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體字在明代確立.宋體字便於書寫和刻寫,字體美觀端莊,適應了印刷出版業的行業操作要求,成為宋代文化造極的見證者.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是形成中國書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筆它柔軟而富有彈性,能意地彎曲扭動,張馳有度,能瀟灑自如地表現出各種粗細、大小、曲直,剛柔的線條變化。更能把書者的情感賦予其中,這種“軟筆”可橫、可豎、可點、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國書法特有的形式特征。書者的技藝到一種高度時,毛筆在手,字已非字,點畫線條隨心書寫,千變萬化,以至所書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體字在筆畫上,仍然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征。在與唐楷顏體比較時,我們看得更清楚,如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就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
從漢字書寫的發展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是中國書法程式化的顛峰。楷,模範也。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設計宋體時,追求中國書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跡的韻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隻是美術字而已。如現在的圓體,綜藝體,根本沒有傳統書法的味道。
另外,從宋體字的角度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從而失去了書法藝術所需要的隨心自由的激情和靈動。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極易想到宋體字,實際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體字的範本,它們像個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長者,不愈矩,缺乏變化的勇氣,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書,雖然給後來的習字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說是人學人像,個個都是柳公、顏公,但卻毫無個性可言,很難習得此法而成為書法家。倒是能成為入門習字和寫好字的範本,但不能作想成為書法家的始終範本。學書者應直追秦、漢、魏、晉,特別是漢代書法,隨心抒寫、大氣豪邁,如《漢簡》、《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等。
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頂峰麵臨的是什麼?是下坡,是重新開始,唐楷也就是宋體字的起始點。
2.傳統印刷與木版刀刻的痕跡韻味
今天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起落筆的棱角,應是宋體字的最大的特征,它是雕版刻工們在長期的刻寫過程中對唐楷的筆畫進行歸納化處理,形成的特有的裝飾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韻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質特點,卻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刮有力。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征,再加上壓力,使得最後印製的的成員呈現在我們麵前時,宋體字的棱角又稍稍圓潤渾厚起來,十分耐看,這無意之中,把楷書的書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體字的典型特征。因此,學書法要上溯秦漢,而設計宋體字卻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為,那才是宋體字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
宋體字的秀氣,剛勁有力,變化得當,吸引了後人的喜愛。
宋體字被廣泛的應用在當今設計的各個領域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怎樣寫出有古拙氣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