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議論的詩詞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2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3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最高層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揮淚始幹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7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8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9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了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回報
10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1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12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13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1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以文字為詩 以議論為詩 以才學為詩”的具體內涵和三者之間的關係
“尚理”和“以議論為詩”是聯係緊密卻又不能代替的兩個方麵。“尚理”是指用詩歌表達“哲理”的內涵,則可以發現,發展者為韓愈,而在晚唐這一環節中,則是杜牧,蘇軾等人將它們納入詩歌創作中,因稱“以文為詩”;此語乃是嚴羽對宋詩創作的批評。而如果我們從中國詩史的角度來考察,載《河北師大學報》1984,或者說‘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以文字為詩”,章法引入詩中,也包含了對詩歌語言文字的鍛煉。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宋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的批評。“議論”的方式和“哲理”的內容。它主要屬於內容的範疇;“以議論為詩”主要是指詩歌由傳統的以物象傳達情感。(胡明《“以文為詩”和“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改變為直接議論的表達方式,它主要屬於藝術形式的範疇。夫豈不公,終非古人之詩也fo”⋯,而是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其開創者是“開詩世界”的杜甫,以才學為詩,都還屬於散文的功能。“以文字為詩”在蘇軾和黃庭堅的具體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首先表現在蘇黃都有意識地在詩中加入一些散文句式
簡單說來,“以議論為詩”就是詩人對其主體思想、情感,不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認識、道理的直接抒發。
“以議論為詩”和“尚理”(嚴羽語)及“以文為詩”三個概念之間,有些人常常混為一談。如說“‘以文為詩’的實質便是言理入詩,仿佛宋詩與唐詩毫無共同之處,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1)
其實:“持續了很長時間的唐宋詩之爭造成了一種錯覺,事實上唐詩從中唐開始就有向日後的宋詩演變的趨勢,幾成後人公認的綱領性批評。
“以才學為詩”一語最早見於宋代詩論家嚴羽的《滄浪詩話》:“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宋詩特異於唐詩的的創作風格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
文學性詩歌材料 怎樣提煉議論的觀點
中國詩歌從形式上可以大致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隻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隻供清唱。 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曆史文化沉澱的結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對中西詩歌進行比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觀必要,也是研究和發展我國詩歌的主觀要求。 中國的詩歌曆來受到世界的關注,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意境是其標誌特征......餘下全文>>
我們通常所說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是說的哪個詩派?
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追隨和效法黃庭堅的詩人頗多,逐漸形成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宋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下列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洪炎、洪朋、饒節、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韓駒、李彭、晁衝之、江端本、楊符、謝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觀、何覬、王直方、僧善權、高荷,合25人。認為這些詩人與黃庭堅是一脈相承的。詩派中並不都是江西人。後被人歸入江西詩派的還有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稍後曾紘、曾思等人也被補入江西詩派。 詩派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在創作實踐中,詩派“以故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emuch.net/...805035
求一篇議論王安石詩詞的論文(3000左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賞析
桂枝香·金陵懷古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采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從公元222年東吳在此建都起,先後有東晉、宋、齊、梁、陳在此建都。到趙宋時,這裏依然是市廛櫛比,燈火萬家,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稱虎踞龍蹯,雄偉多姿。大江西來折而向東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縱橫交錯。秦淮河如一條玉帶橫貫市內,玄武湖、莫愁湖恰似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麵對這樣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舊、人事變遷,懷古而思今,寫下了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詞。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作者在一派肅爽的晚秋天氣中登高臨遠,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風景:千裏長江明淨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綢緞,兩岸蒼翠的群峰好似爭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陽裏來來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著西風在飄揚。極目遠眺,那水天一色處的各種舟楫在淡雲中時隱時現;一群白鷺在銀河般的洲渚騰空而起。如此壯麗的風光真是“畫圖難足”啊! 詞的下闋,作者的筆鋒一轉,切入懷古的題旨。用“念往昔”三字拉開了時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統治者競相過著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陳後主那樣,敵軍已兵臨城下,他還擁著一群嬪妃在尋歡作樂(這裏“門外樓頭”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語意)。最後六朝君主就像走馬燈似地一個接一個地國破家亡,悲恨相繼不斷。對此作者發出了深深的感歎:千古以來人們登高憑吊,不過都是空發興亡感慨,六朝舊事隨著東逝的江水是一去不複返了,剩下的隻有幾縷寒煙和一片綠色的衰草。最後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忘記了。這結尾的三句借古諷今,寓意深刻。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寧初出任江寧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兩年後即入中樞為相。這首詞當作於任知府期間。作為一個偉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通過對六朝曆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就,它體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北宋當時的詞壇雖然已有晏殊、柳永這樣一批有名詞人,但都沒有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詞風柔弱無力。王安石這首詞全篇意境開闊,把壯麗的景色和曆史內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曆代詩餘》引《古今詞話》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王安石一生雖然寫詞很少,但這首詞卻是可以千古傳唱的。
《論詩》是一種什麼詩?是不是議論詩?
《論詩》
韓愈
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 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 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 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 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 巨刃磨天揚。
垠崖劃崩豁, 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 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 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 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 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 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 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 捕逐出八荒。
精誠忽交通, 百怪入我腸。
剌手拔鯨牙, 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 不著織女襄。
顧語地上友: 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 與我高頡頏。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詩風的中唐時期,往往不被重視,甚至還受到某些人不公正的貶抑。韓愈在此詩中,熱情地讚美李白和杜甫的詩文,表現出高度傾慕之情。在對李、杜詩歌的評價問題上,韓愈要比同時的人高明得多。
本詩可分為三段。前六句為第一段。作者對李、杜詩文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並譏斥“群兒”謗傷前輩是多麼無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二句,已成為對這兩位偉大詩人的千古定評了。中間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力寫對李、杜的欽仰,讚美他們詩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歎生於李、杜之後,隻好在夢中瞻仰他們的風采。特別是讀到李、杜光彩四溢的詩篇時,便不禁追想起他們興酣落筆的情景:就象大禹治水那樣,揮動著摩天巨斧,山崖峭壁一下子劈開了,被堙遏的洪水便傾瀉出來,天地間回蕩著山崩地裂的巨響。“惟此”六句,感歎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詩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給予他們升沉不定的命運。好比剪了羽毛囚禁在籠中的鳥兒,痛苦地看著外邊百鳥自由自在地飛翔。“平生”六句,作者惋惜李、杜的詩文多已散佚。他們一生寫了千萬篇金玉般優美的詩歌,但其中多被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流傳人間的,隻不過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末十二句為第三段。“我願”八句,寫自己努力去追隨李、杜。詩人希望能生出兩翅,在天地中追尋李、杜詩歌的精神。他終於能與前輩詩人精誠感通,於是,千奇百怪的詩境便進入心裏:反手拔出大海中長鯨的利齒,高舉大瓢,暢飲天宮中的仙酒,忽然騰身而起,遨遊於廣漠無窮的天宇中,自由自在,發天籟之音,甚至連織女所製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最後四句點題。詩人懇切地勸導老朋友張籍:不要老是鑽在書堆中尋章摘句,忙碌經營,還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學習,在詩歌的廣闊天地中高高飛翔吧。
韓愈在中唐詩壇上,開創了一個重要的流派。葉燮《原詩》說:“韓詩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詩人以其雄健的筆力,淩厲的氣勢,驅使宇宙萬象進入詩中,表現了宏闊奇偉的藝術境界。這對糾正大曆以來詩壇軟熟褊淺的詩風,是有著積極作用的。而《調張籍》就正象詩界異軍崛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的風格,最能體現出韓詩奇崛雄渾的詩風。
詩人筆勢波瀾壯闊,恣肆縱橫,全詩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盤旋,激濺飛瀉,變態萬狀,令人心搖意眩,目眩神迷。如第二段中,極寫李、杜創作“施手時”情景,氣勢宏偉,境界闊大。突然,筆鋒一轉:“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豪情壯氣一變而為感喟蒼涼,所謂“勒奔馬於噓吸之間”,非有極大神力者何能臻此!下邊第三段“我願”數句,又再作轉折,由李、杜而寫及自己,馳騁於碧海蒼天之中,詩歌的內涵顯得更為深厚。我們還注意到,詩人並沒有讓江河橫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瀾,迫使洶湧的流水循著河道前流。本詩在命題立意、結構布局......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