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中“允執其中”是什麼意思?
允執其中: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允:誠信。執:遵守。中:中正。
出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裏是舜告誡禹:人心危險難安,道心幽微難明,隻有精心一意,誠懇地秉執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儒學中“允執其中”是什麼意思
[ yǔn zhí qí zhōng ]
允:誠信;執:持;其:代詞,那個;中:不偏不倚。真誠地堅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處。
詳細釋義
【解釋】:允:誠信;執:持;其:代詞,那個;中:不偏不倚。真誠地堅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處。
【出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允執其中成語故事
字斟句酌 斟、酌:反複考慮.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眾星環極 〖解釋〗比喻眾物圍繞一物或眾人擁戴一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誌士仁人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直道而行 比喻辦事公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知過能改 〖解釋〗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擇善而從 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造次顛沛 流離失所,生活困頓.
允執其中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悅近來遠 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怨天尤人 怨:怨恨;天:命運;尤:責怪,歸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怨天憂人 怨:怨恨;天:命運;憂:責怪.怨恨天命,責怪別人.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什麼意思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出自《論語》的《堯曰》篇:“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大意是說,堯禪讓舜時傳授工作方法,並且告誡他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當念四海困窮,“天祿”永遠保持不變。舜禪讓禹時也是這樣地命令禹。在這裏,“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煥發著堯舜禹親民思想和敬業精神。
中庸之道的內涵是什麼
中——中庸之道,是處理一切問題的共性優化決策方法論,也是貫徹仁道即實現兩心調諧化的優化決策方法論。
為了在人際關係範疇弘揚愛心(公心)以調節私心,或處理好包括人和環境,以及萬物萬事之間的一切問題,都要求在事物的極端之間找出符合當時當地具體條件的優化實施方案,庶幾達到最佳調諧效果。實現這個目的,必須遵循一種尋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答案的優化決策方法論,這就是後人稱為“孔門傳授心法”的中庸之道了。
“中”在這釋義為正,本意“當為矢著正也”,就是箭射中靶的,達到正確的結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以走極端為非也。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中正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優化決策之道,廣泛適用於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工程設計,以至治國安邦的人生悠悠萬事,前文舉的一些關於應用科技的例子適可以佐證此理精湛中肯。英譯中庸之道為“黃金中道”(Golden Mean),實至名歸也。
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年)也有類似中庸之道的主張(Mesotes)。他考察各種德行,以為都相當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而極端皆為謬誤或罪惡。例如勇敢是懦怯與魯莽之間的中道,磊落是放浪與猥瑣之間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虛榮與卑賤之間的中道,機智是滑稽與粗鄙之間的中道,謙遜是羞澀與無恥之間的中道。(《尼各馬可倫理學》)
中庸之道完全不是有些人一知半解或故意曲解以為的那種不講是非的“中間路線”、不容標新立異的保守思想、甘居中遊的消極處世態度、苟且節製的犬儒主義;或以模棱兩可、調和折衷、和稀泥為能事,似德非德,而反亂乎德的“鄉願”之道。
“鄉願”者,深自閉藏,以求親媚於世,一鄉皆稱願人(謹厚之人)焉。孔子責備“鄉願,德之賊也。”(《論語.陽貨》)孟子為此解釋道:“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以忠信,行之似廉,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這種貌似正經、委曲求全、討人喜歡的偽君子,表麵上樣樣都好,但不分是非,似是而非,極富欺騙性,所以“恐其亂德也”。
漢語裏的“中”字,有中間、中等、普通、一般的意思;“庸”字可作平凡、低下、不求上進,沒有出息解,因此很容易“顧名思義”誤解中庸之道為上述種種貶義,以訛傳訛,似昭昭而實昏昏也。長期以來,談論中庸之道的文章不計其數,關鍵在於罕有探本溯源,科學地全麵地邏輯地係統地整理歸納,運用通俗信達的語言說個明白的,以至相距豈止十萬八千裏,風馬牛不相及也。(若決意避開中字和庸字的誤解,何妨把中庸之道理解為“常正之道”。)
人們常以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當然組成部分,以為西人不之諳也。其實中國兩千年來偽儒當道,“政教合一”,握有無製衡絕對權力的專製王朝推崇中庸之道是假,反其道而行之是真。因此專製皇權不可能將中庸之道切實付諸政治實踐,禦用偽儒也不可能將中庸之道說個明白,特別是宋末偽儒竟將含糊苟且、不分善惡、不講原則的“鄉願”當做了中庸的模範,這就是上述誤解貶義始終揮之不去,認識混亂曖昧的社會背景了。
西方現代民主共和政治製度本質上作為不期而然的中庸之道產物,大體上具有“當然”符合中庸之道運行的特性。它的自由、平等優越性,不是建立在絕對平等或是極端自由主義的基礎上;它用法治(憲政)限製極端民主之害,也用民主製度限製極端自由主義之害,造成一種萬變不離其中(中庸)的優化決策體製。即便決策人物壓根兒沒有領教過中庸之道經典理論,甚至當事人思想失之偏激,這種體製仍然可能提供整體決策收斂得中的必然性。
**曾經指出:“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製,**同誌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製度問題和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黨和國領導製度的改革》,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八日)
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的政治家特別高明嗎?非也。關鍵在於這些國家形成了一種不斷求中的決策機製,盡管難免走彎路,犯錯誤,但這種機製具有的良性反饋調整能力,比較容易及時發現和製止錯誤傾向,進行優化選擇和自我完善。
值得我們一想的是,如果有了中庸之道的素養和自覺性,又有一種萬變不離其中(中庸)的優化決策體製,人類世界會不會變得更有希望,更有效率,更加美好?
有史以來中外實踐,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時人親身經曆的戲劇性世局急劇演變可為見證,凡社會發展進步有成者,莫不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中庸決策之道而得之,而走極端者多歸於失敗。
**說:“孔子的中庸觀念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書信選集》147頁)
關於中庸原理,散見儒家論述,並不完全集中在子思傳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體上可從下麵四句綱領性口訣去領會:“允執厥中”;“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所貴者權”是也(厥與其通,允執厥中即允執其中)。下麵逐項說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釋一番”。
(1),允執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也”。《禮記》解釋中庸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論語.堯曰》稱中庸要“允執其中”,道統之傳,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虞書.大禹謨》)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謂堯、舜、禹三位傳說中的聖王,都以中庸之道為傳世之寶,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也。
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兩端”是指矛盾對立的兩極,隻認識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極,都將失諸片麵,必須“叩其兩端”,從兩端中作出優化選擇,即求中是也。這就是說,在一個命題涵蓋範疇的極端情況之間,總可以找到一個“發而中節”,契合事物本質特征,整體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處的優化解答,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稱“致中和”,與上文借無線電學名詞用的“調諧”同義;這裏的“和”,亦即“和諧”或稱“和合”。“和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論語.雍也》乃有高度評價“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實驗”中談到:如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為對立麵的調諧(統一)和變革(鬥爭),其中變革是手段,變革的目的是追求調諧,而不是為變革而變革。調諧不僅是變革的目的,即便變革本身或即事物發展和運動的過程,也應講究和追求調諧,以減少損失(痛苦),提高效率。
先秦時代,許多學派都研究過事物對立麵的調諧(統一)和變革(鬥爭)的關係。其中道家認為禍福、正奇、善妖等對立麵之間可以反覆無條件轉化,頌揚弱勝強的轉化,但不明確變化的目的性;法家則強調對立的絕對性,主張強淩弱,大製小。儒家觀念與他們不同,以實現調諧為變革的目的,也以調諧為變革的高明手段。“允執其中”就是調諧觀念在方法論範疇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貫徹於儒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
《荀子.宥坐》篇記載孔子在魯桓公之廟,看到欹器,有感而發的故事。夫子問守廟者:“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聽說過“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滿則覆。”於是讓弟子注水試驗,可見“中則正,滿則覆,虛則欹”。子喟然而歎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這裏說的“虛”和“滿”都是兩種極端傾向,宥坐之器因而產生“傾斜”和“倒覆”的現象,隻有“中”才能正,“守中”為“聰明聖智”之舉歟!
如前所述,作為“調諧”的“和”,是包括人際、人與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靈,以及萬物之間的一切相互關係的優化相處原則;仁學講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的“和”——調諧。尚“中”致“和”,做人要中,處世要中,思慮要中,審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2),過猶不及
這個中的位置究竟該如何界定呢?
《論語.先進》中記載著孔子和子貢的談話。子貢問老師,子張和子夏誰優勝?孔子說子張顯得過頭,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的答覆是“過猶不及”。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確切位置,是優化選擇決定的,座落在過頭和不及之間的“無過無不及”的“臨界位置”。從數學觀點加以譬解,這個中並非意味變量在坐標區間的幾何中點,而相當於微分學對應函數最佳極值(導函數為零時)的特定位置,無論左偏右離,都不如這個中位的效果最好。
過頭和不及是事物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或者說兩種錯誤傾向,孔子認為都不足取。譬如說,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應自暴自棄;既要追求理想,又須麵對現實。為政過嚴或太寬都不好,“寬猛相濟,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製訂政策,借用現代政治語言講,就是偏左(激進)和偏右(保守)都要犯錯誤。孔子主張凡事有度,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中道也。
孔子將中庸視為君子應有品德,嚐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無忌憚者,無所顧忌,任意橫行,放縱極端也。
**說:“‘過猶不及’是兩條戰線鬥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兩條戰線鬥爭,去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書信選集》145-146頁)
過頭或不及,往往首先表現在量的範疇。量的過頭或不及終將引起質的惡性變化。在政治領域,人們常常把過頭或不及稱為**或**。反右防左,反左防右,就是去肯定政局相對安定的質的需要。
孟軻講了一個關於經濟政策上過猶不及的故事:周人白圭是個好心腸的經濟學家,建議更改稅製,把當時實行的“什一而稅”降為“二十而取一”。孟軻指出,這種低稅率適合於北方貉國那樣五穀不生,唯黍(一種稱為黃米的雜糧)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餐,無百官有司的後進少數民族地區;如果行之於中國,不顧“器不足用”的後果,將造成“去人倫,無君子”“不可以為國”的倒退惡果。白圭聽了,明白了它的不可行性。孟軻以為,如果違背了體現中庸原則的堯舜之道,把稅率降得偏低,就成了大貉小貉,反之,過於加重稅收,則大桀小桀也。(見《孟子.告子章句下》)可見經濟政策上過頭或不及的量變,會造成政權性質惡化變質。
《論語》中說的“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等片語中,每個“而不”後麵的字兒,非過即不及也。
中庸反對過頭和不及,但不是“和稀泥”、簡單折衷,不等於不講原則的平均主義。中庸之道崇尚和平漸進,但並非無原則的和平主義者,不排斥必要的戰爭,主要指反抗侵略的戰爭、為消滅戰爭而戰的“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戰爭,以及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暴力抗爭等。
在一切可以量度的應用科學範疇,像上文提到黃金分割比例體現視覺最佳效果;或要種好莊稼,土壤酸度必須適宜;或根據不同國情製訂適當的稅率那樣,中庸之道不僅有其科學的定性要求,而且應能在實用層次上做到定量分析,可以計算、檢測和考核。
人世一切失誤,其實無一不是“過”或“不及”的後果,教訓例子俯拾即是。萬物之靈之高明,在於透過萬花筒般的無數表象,悟出一個“無過無不及”的優化求中道理,並進而掌握這個優化求中的主要途徑,方能落實求中的具體措施。
(3),和而不同
什麽是人際關係範疇優化求中的根本途徑?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也。
“和”與“同”,在漢語中可以是同義詞,但在這裏是有區別的。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上的統一或調諧狀態,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隻求表麵上的整齊一致,謂之“同”。
如前所述,孔子鄙視那種善惡不分、含糊苟且、兩頭討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孟子.盡心章句下》)的折衷主義者,稱之為“鄉願”,貶之曰“鄉願,德之賊也”。與“鄉願”迥異,中庸之道反對折衷主義者的“同而不和”,讚成“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與孔子同時代的晏嬰曾舉燒湯為例,解釋“和而不同”的涵義。他說所謂“和”就象廚師拿水、火、醯(相當於醋)、醢(魚肉等製成的醬)、鹽、梅等不同甚至對立性質的物質操作調合,烹飪魚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使其品味恰到好處,成為享用滿意的佳羹。單純的“同”就如以水調劑水,不用火、醯、醢、鹽、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無人問津。
今就人際關係(人與人,人與社會)上的“和而不同”作一點說明。
凡循中庸之道決策,必有其共識基礎,方能集合眾人力量進行貫徹,這就是調諧意義上的“和”。“和”絕不意味著沒有或無視不同意見,相反地,中庸學說肯定事物的複雜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視“不同”為理所當然。孤立的單一的因素不能構成完美的事物,相信唯有讓介乎極端之間的各種異見,特別是對立因素充分溝通、辨析,折衝,兼容其合理因素,加以運籌統合,達到統一或調諧,方才能夠得中,從而導致美好的結果。
以君臣為例,孔子主張對君主采取“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的態度。所謂犯,就是提意見。“和而不同”的“和”乃君臣不同見解的協調結果。求中致和不是否定或掩蓋矛盾,相反地,要通過群言堂、百家爭鳴,即容許不同意見充分抒發和交鋒,融百家之長,才能提高得中的可能性,利於導致優化決策。反之,所謂“同而不和”則是君說可,臣亦說可,君曰不可,臣亦曰不可,有不同意見不敢說出來,成為君主一言堂,結果非犯錯誤、出亂子不可。
明白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就不要以為人人稱讚你就是好事。子貢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夫子說:“未可也。”他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夫子說:“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好人說好),其不善者惡之(壞人說壞)。” (《論語.子路》)
在個人修養方麵,孔子說過:“質(樸實)勝文(文雅)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意思說:做人如果樸實勝於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勝於樸實,則顯得欠缺誠心;兩者調諧適勻,互補其不足,方可成為君子也。
孔子好給別人提意見,也歡迎別人包括弟子們發表不同見解。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但過於謙虛,和動不動直言質詢的子路太不一樣。孔子對此是不滿意的,因此說過:“回也,非助我也,吾言無所不說(悅)。”
“和而不同”要求常懷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寬容”一詞“Tolerare”原義那樣: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現代民主社會人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我不讚成你的話,但是我要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據說是法國人伏爾泰的名言)
“和而不同”,是承認“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求中致和,體現了經由多種因素特別是對立因素的鬥爭或變革(首重良性競爭)尋求統一或調諧的精神。推而論之,“和而不同”作為一項原則性共識,莫非現代民主政治廣泛包容多元文化(或“非群體文化”)的優化決策概念的必要前提;正確處理家庭成員、辦公室同事關係以至集團、國家、民族紛爭,追求全球化、世界主義,以及天下大同理想必遵的金科玉律?
2002年10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在美國布什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講闡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
2003年12月10日,中國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介紹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時說,“和而不同”是其中一個偉大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他認為,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國際社會化解矛盾。
(4),所貴者權(君子時中)
“情況在不斷地變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權達變(Act as the Occasion Requires),因時、因地、因體製宜行事;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富於靈活性,與時俱進的決策之道。
“中無定體,隨時而在”。無過無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會一成不變,隨情況變化而隨時變化。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章句》)“時中”,就是因應不同時機,揆情度勢以求中。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茲(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時。”(《孟子.公孫醜上》)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對於革命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
孔子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說人處在富貴的地位就按富貴者的情況行事,處在貧困的境地就按貧困者的情況行事,處在不開化的夷蠻之地就按夷蠻的情況行事,處在患難的境地就按患難中的情況行事,一切都要腳踏實地,從實際情況出發。
禹、稷三過其門而不入,苟不當其可(如果不通權變),與墨翟“兼愛”極端無異;顏回在陋巷而不改其樂,苟不當其可,則與楊朱“為我”(唯我)極端無異,都不值得讚美和效法了。古禮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有個死腦筋的人問孟軻“嫂溺(落水),則援之以手乎?”軻曰“嫂溺不援,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在教育上,孔子曾給予子路和冉由相同的提問以不同答覆。因為子路保守,孔子著重鼓勵;冉由激進,則強調求穩。在要不要做官的問題上,孟軻有句話“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知夫子者也深矣。
華爾街基金經理,必須因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組合(Portfolio)。基於避險原則設計的對衝基金(Hedge Fund),要不時調整策略。投機性的“當日交易”(Day-trading)者更要瞪大眼睛把握分分秒秒的市場脈動。
治世大赦謂得中,亂世用重典亦為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英國著名詩人雪萊寫過一句貌似悖論的警句“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所謂中,即中庸決策的答案,當然要隨時間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所以貫徹中庸之道,做什麽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靈活應用,見機行事,不應拘泥於某種主義、教條而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執中而不知權變,猶“執一”也。孟軻稱“執一”為賊道,舉一而廢百也。
此言“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貴者權”也。
從以上“允執厥中”、“過猶不及”、“和而不同”以及“所貴者權”(君子時中)四條綱領可見,中庸之道是一種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追求最佳效果的科學方法論。其特點為反對走極端,主張在異見、對立之間尋求協調統一,找出對各方統籌兼顧,具有寬大包容性和廣泛滿意度的黃金中道,體現了和平理性、穩步漸進、損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實現調諧為目的的優化決策路線。
中庸決策路線在社會政治實踐中,不能指望得到象微積分習題或工程設計計算那樣精確度的解答。由於人們認識上的局限性和複雜事物難以預測的變化,使得社會科學意義上最好的中,也隻能是數學觀點上的近似解,而且難免偏差以至錯誤。但是如果一旦建立一種不斷求中的機製(而非一時一事僥幸取勝),具備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饋調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為中軸線,那真實決策好比在這根中軸線上下左右圍繞行進的收斂曲線,其偏離和時滯不至於太遠太久,萬變不離其“中”了。
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中庸之道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極難的。《中庸》有言:“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經常是,“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聰明人容易過頭,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過頭,不肖者容易不足)因此,“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人們已經好久做不到了)!”
“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作為極高明的方法論,象是一株芳美冠世的奇葩,隻有在適宜的氣候環境中才能持續茁壯成長。在人際關係和社會政治領域,有了仁做指導思想,還要運用中庸之道作為方法論,製訂出合乎仁的行為規範,即禮(包括法)。有了仁為思想基礎,有了合乎仁的禮為保障,在兩者互為表裏所釀造的氣候環境條件中,中庸之道方能得其所哉,大行其道,進入萬變不離其“中”的佳境。沒有仁和禮的相輔相成和反饋作用,就社會政治決策領域而言,中庸之道持之以恒之難,莫非“難於上青天”?
中庸是什麼意思
中國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實講究的就是“合適”,就是“剛剛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類中的第一類和末一等都是極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優越性。所以,居於怯懦與魯莽之間才是奮勇有為;吝嗇與奢侈之間才是慷慨大方;怠惰與貪婪之間是意氣風發;卑屈與驕傲之間是謙虛謹慎;秘密與多嘴之間是說一不二;乖僻與滑稽之間風趣幽默;尋釁與諂媚之間是友善可親;在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與堂·吉訶德的衝動任性之間是自我克製(《倫理學》,第1卷,第7節。——原文注)。於是,倫理或行為的“恰當”與數學或工程學上的“恰當”沒有什麼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確、適合,最有效地達到最好的結果。
然而,中庸並非像數學的中項恰恰是精確可計的兩端的平均數;它隨著環境中左右各種情況的變更而變更,並且隻對成熟而有靈活性的理性才顯露自身。卓越是靠訓練有素而得來的一種藝術修養,我們並不是因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為舉止正確合理我們才擁有這些的;“人形成這些美德是由於人采取了這樣的行動”(《倫理學》,第2卷,第4節。——原文注);我們反複而行,就形成目前這個樣子。因此,卓越並非一種行動舉止,而是一種習慣:“人的善行是靈魂在實現圓滿生命中卓越方麵的一種作用;……正如一隻飛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樣,一朝一夕或曇花一現的一瞬間也是不能便人幸運得福的。”(《倫理學》,第1卷,第7節。——原文注)
青年是走極端的年齡:“要是青年犯錯誤,那總是由於過分或誇張了。”青年(以及許多比他們年齡大的人)很難做到的是從一極端中擺脫出來而不落入與之對立的另一極端。因為一個極端很容易落入另一個極端,否認是由於“矯枉過正”也罷:偽善總是作過多的表白,謙卑則又翱翔於自負的邊緣。(柏拉圖說:“犬儒學派安提西尼的虛榮心通過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張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識到偏於極端的人不會把道德的美名賦於中庸,卻會賜予那個相反的一端。有時候,這也是好的;因為如果我們清楚自已錯誤地陷入了極端,“我們就該指望另一端,……猶如人們把彎曲不平的木材直過來時所幹的那樣。”(《倫理學》,第2卷,第9節。——原文注)但是不自覺的極端主義者將中庸看作是罪大惡極;他們“彼此將持中間立場的人推來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說成魯莽,魯莽的人又說成怯懦,其他的情況也是這樣;(《倫理學》,第2卷,第8節。——原文注)就這樣,在現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進分子說成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說成“激進分子”。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裏,有人過於追逐物欲,有人過份刻苦自勵;有人對金錢的使用浪費無度,有人則是一毛不拔,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隻手,始終緊握拳頭是畸形,隻張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適可而止,要不偏不倚,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裏實踐「中庸之道」,有四點意見: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沒有工作,因此每個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當然要勤勞,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後做事就畏難、畏苦,就不能長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現在的公司行號大都製定八小時上班製,每天工作時間從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有一個時間性;甚至每個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現在還實施「周休二日」,這就是要我們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樂:人不能沒有物質生活,適度的物質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有的人享用過度,過份的放縱五欲之樂,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高樓大廈,出門要開高級轎車等。過份的追求物欲之樂,甚至浪費無度,則如銀行裏的存款,用得太多,總有一天會負債,所以福德因緣還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與人相處,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設想。尤其身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如果待人嚴苛,或者是過份放任,都不是處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榮:對於日常用物,有的人好買,平常沒事就喜歡逛街購物,並且樂此不疲,有的人則非名牌不用。其實東西能用、夠用就好,不要太過豪華、奢侈,物質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謂「人為物役」,物質太豐,有時也是一種負擔。
中庸之道其實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裏,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能夠不偏不倚即為「中」。所以,什麼是中庸之道?有四點: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樂,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榮。
麻煩問問大家,別人給我提字寫到 天祿永昌什麼意思
這是祝福語啊,意思是壽命長,收入高,一直繁榮昌盛。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出自《論語》的《堯曰》篇:“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用什麼詞語形容為人
1高尚
暗室不欺 不同流俗 不欺暗室 不忘溝壑 赤子之心 德厚流光高情遠致 高山景行 功德無量 厚德載物 懷瑾握瑜 蕙心紈質 見危授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精金良玉 敬老慈幼良金美玉 明德惟馨 年高德劭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青天白日 山高水長 拾金不昧 玉潔鬆貞 沅茝灃蘭 雲中白鶴 誌士仁人
2傑出
補天浴日 風流人物風華正茂 伏龍鳳雛 蓋世英雄 蓋世無雙 桂林一枝 鶴立雞群 鶴鳴之士 加人一等 矯矯不群 金榜題名 舉世無雙 絕世超倫昆山片玉
人中之龍 首屈一指鐵中錚錚 頭角崢嶸 無出其右 裒然舉首 一代風流 一世龍門 庸中佼佼
3尊貴
不虞之譽 不言而信 不惡而嚴 榮華富貴 山中宰相 師道尊嚴
4著名
草木知威 馳名中外 大名鼎鼎 德高望重 風雲人物 功成名遂功標青史 赫赫有名 舉世聞名 如雷貫耳 聲振寰宇 威望素著
5寬容
海闊天空 含垢納汙 呼牛呼馬 豁達大度 既往不咎 寬大為懷 寬宏大量 網開一麵 網開三麵 息事寧人 下不為例 下車泣罪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以直報怨 以德報怨 宰相肚裏能撐船 知情達理 中庸之道
助人
將伯之助 解衣推食 救死扶傷 絕甘分少 普度眾生 起死人,肉白骨 輕財好施 設身處地 疏財仗義 為民除害 為民請命 雪中送炭 與人為善雲行雨施
仗義疏財 助人為樂
榮耀
生榮死哀 死得其所 萬古千秋 萬古流芳 為國捐軀
⑵誌氣
有誌
不恥最後 乘風破浪 頂天立地 鴻鵠之誌 九天攬月 誇父追日 老驟伏櫪 老當益壯 力爭上遊 陵雲之誌 猛誌常在 磨杵成針 窮而後工三戶亡秦 十載寒窗
鐵杵成針 韋編三絕 心小誌大 胸懷大誌 雄飛雌伏 雄心壯誌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移山倒海 迎頭趕上 有誌者事竟成 愚公移山 爭強好勝知難而進
治國安民 誌在四方 中流擊楫 壯誌淩雲 自力更生 自強不息 自求多福 自食其力
有為
大顯神通 大顯身手 大有作為 大器晚成 非池中物 奮發有為 公才公望 後生可畏 龍躍鳳鳴 鵬程萬裏 前程萬裏 如日方升
奮發
發憤圖強 奮發圖強 奮發蹈厲 披荊斬棘 聞雞起舞 我武惟揚
其他
八仙過海 不務空名 負重致遠 掞藻飛聲
⑶忠貞
忠誠
碧血丹心 不避斧鉞 成仁取義 赤膽忠心 赤心相待 赤心報國 大節不奪 大法小廉 蹈節死義 斷頭將軍 肝腦塗地 故舊不棄 故劍情深寒花晚節 久要不忘
捫心無愧 倩女離魂 舍身求法 田父獻曝 先驅螻蟻 心虔誌誠 以身殉職 以身許國 憂國奉公 孝子順孫 忠孝節義 忠心耿耿忠肝義膽
堅定
從容就義 富貴不能淫 海枯石爛 堅持不渝 堅韌不拔 堅定不移 雷打不動 木人石心 破釜沉舟 鍥而不舍 誓死不二 心堅石穿 心如鐵石言必信,行必果
一不做,二不休 一口咬定 真金不怕火煉 之死靡它 指天誓日 誌堅行苦 至死不變 忠貞不渝
堅強
堅苦卓絕 薑桂之性 寧死不屈 鐵石心腸 威武不屈
節操
冰魂雪魄 冰清玉潤 冰清玉潔 冰壺秋月 高風亮節 古井無波 黃花晚節 堅貞不屈 儉可養廉 見利思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屈節辱命三貞九烈 喪身失節
歲寒鬆柏 守身如玉 投梭折齒 心如古井 一片冰心
⑷真誠
真誠
抱誠守真 誠心誠意 講信修睦 金石為開 開心見誠 悃愊無華 披心相付 披肝瀝膽 璞玉渾金 拳拳服膺 全心全意 推誠相信 推誠相見推心置腹 推襟送抱
信及豚魚 信誓旦旦 一寸丹心 允執其中 真心實意
誠實
表裏如一 開誠相見 恪守不渝 傾心吐膽 殺彘教子 實心實意 拭麵容言 天人共鑒 閉邪存誠 心口如一 胸無宿物 胸無城府 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坐言起行
肝膽相照
⑸謙虛
虛心
不恥下問 不驕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辭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蟬翼 好問則裕 戒驕戒操 禮賢下士 滿招損,謙受益 拋磚引玉 謙讓末遑謙虛謹慎
犬馬之勞 深藏若虛 損之又損 聞過則喜 洗耳恭聽 虛懷若穀 遜誌時敏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移樽就教 以莛叩鍾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載酒問字 擇善而從 知之為知之 自知之明
律已
防意如城 非異人任 修心養性 引咎自責 知過必改 自愧弗如 自怨自艾
謹慎
愛惜羽毛 剛毅木訥 畫地為牢 斤斤自守 謹言慎行 慎終追遠 守口如瓶 臨事而懼 臨深履薄 如臨探淵 如履薄冰 奉命唯謹 三思而行小心謹慎 小心翼翼
瞻前顧後
其他
見賢思齊 名列前茅 平步青雲 棄暗投明 棄舊圖新 青雲直上 繩愆糾謬 水漲船高 痛改前非 突飛猛進 脫胎換骨 惡居下流再接再厲
⑹廉潔
廉潔
不忮不求 澹泊寡欲 奉公守法 富貴浮雲 廉潔奉公 兩袖清風 先公後私 纖塵不染 洗手奉職 枵腹從公 一塵不染 一介不取 一琴一鶴飲馬投錢 澡身浴德
無私
大公無私 公事公辦 公正無私 公而忘私 顧全大局 國爾忘家 毫不利已,專門利人 涓滴歸公 開誠布公 克己奉公 嫠不恤緯 摩頂放踵舍己為人 舍已救人
舍己從人 先人後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修身潔行 一秉至公 衣被群生 以義割恩
正直
不愧屋漏 大義凜然 大事不糊塗 風骨峭峻 剛腸嫉惡 光風霽月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浩然之氣 襟懷坦白 明鏡高懸 事無不可對人言守正不阿 守經達權
堂堂正正 危言危行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不由徑 嚴氣正性 正大光明 仗義執言
慷慨
高義薄雲 慷慨解囊 樂善好施
勇為
見義勇為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清高
不為五鬥米折腰 超然物外 超塵拔俗 寵辱不驚 孤芳自賞 潔身自好 狷介之士 落落難合 特立獨行 與世無爭
其他
目不邪視 相忍為國 修橋補路 眼裏揉不下沙子 仰不愧天 一視同仁 一碗水端平 正義凜然 直道而行 坐懷不亂
⑺勤奮
勤奮
發憤忘食 廢寢忘食 分秒必爭 焚膏繼晷 雞鳴而起 磨穿鐵硯 勤學苦練 夙夜匪懈 夙興夜寐 無冬無夏 宵衣旰食 學而不厭 圓木警枕幼學壯行 朝乾夕惕
隻爭朝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爭分奪秒 手不釋卷
刻苦
攻苦食淡 苦心孤詣 囊螢照讀 任勞任怨 埋頭苦幹 臥薪嚐膽 懸梁刺股 仰屋著書 映月讀書 映雪讀書 勇猛精進 引錐刺股 鑿壁偷光折節讀書 坐薪懸膽
專心
不敢旁鶩 不知肉味 目不窺園 傾耳而聽 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氣凝神 全神貫注 專心致誌
有恒
持之以恒 堅持不懈 精衛填海 始終如一 始終不渝 水滴石穿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死不瞑目
其他
不遠千裏 不敢告勞 兢兢業業 默默無聞 默默無言 駑馬十駕 勤勤懇懇 身體力行 事必躬親 手足胼胝手足重繭
⑻勇敢
勇敢
出生入死 奮不顧身 赴湯蹈火 渾身是膽 臨危不懼 履險如夷 能征慣戰 排除萬難 前仆後繼 群威群膽 殺敵致果 舍死忘生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視死如歸 所向無前 天不怕,地不怕 挺身而出 銅頭鐵額 萬死不辭 萬夫不當 無所畏懼 降龍伏虎 一往無前 一身都是膽 一以當十以一當十 義無反顧
勇者不懼 勇往直前 勇猛果敢 勇冠三軍 浴血奮戰 斬將搴旗 豬突豨勇
奮勇
身先士卒 一鼓作氣 一馬當先 縱橫馳騁
堅強
不屈不撓 百折不撓 百煉成鋼 死不足惜 死而無悔 至大至剛
其他
沉潛剛克 膽大如鬥 膽大包天 威風凜凜 餘勇可賈
⑼公正
公正
不偏不倚 不愧不作大義滅親 秦鏡高懸 替天行道 天公地道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無偏無黨 先自隗始
嚴明
秋毫無犯 鐵麵無私 鐵麵禦史
明辨
愛憎分明 褒善貶惡 火眼金睛 信賞必罰 羞與為伍 彰善癉惡
⑽節儉
儉樸
布衣蔬食 粗衣糲食 粗衣淡飯 粗茶淡飯 惡衣惡食 飯糗茹草 荊釵布裙 克勤克儉 牽蘿補屋 輕車簡從 食不重味 因陋就簡飲冰茹檗
節約
節衣縮食 精打細算 開源節流 寬打窄用 厲行節約 勤儉持家 省吃儉用 細水長流 修舊利廢
⑾善良
善良
設身處地 於心何忍
安分
規行矩步 渾俗和光 既來之,則安之 樂天知命 繩趨尺步 束身自好 隨遇而安
厚道
情怨理遣 溫柔敦厚
仁慈
仁至義盡 仁言利博 仁心仁聞 萬家生佛
和善
和顏悅色 和藹可親 菩薩低眉 善氣迎人
溫潤
平易近人 軟玉溫香 溫良恭儉讓 溫潤而澤
忍耐
忍氣吞聲 忍辱含羞 忍辱負重 唾麵自幹 委曲求全
其他
人棄我取 山高水長 知書達禮
⑿團結
團結
打成一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堅如磐石 精誠團結 磐石之固 銅牆鐵壁 同心同德 同心合意 萬眾一心 眾誌成城 眾人拾柴火焰高
齊心
和衷共濟戮力同心 齊心協力 群策群力 通力合作 同心協力 一體同心 一德一心 一心一德 眾擎易舉
幫助
博施濟眾 打抱不平 濟困扶危 濟弱扶傾 解囊相助 救困扶危 相濡以沫 夏雨雨人 燮理陰陽 抑強扶弱 以沫相濡 治病救人 助我張目左提右挈
同甘苦
風雨同舟 患難與共 同甘共苦 同舟共濟 同生死,共存亡 同呼吸,共命運 休戚相關 休戚與共 有福同享
其他
和而不同 如左右手 天下一家 息息相關 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心照神交 血肉相連 意氣相投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誌同道合周而不比
⒀才能
才學
八鬥之才 才高八鬥學問深廣 學富五車 滿腹經綸 學貫中西 博學多才 博古通今 辯才無礙 不櫛進士 才貌雙全
才氣過人 藏龍臥虎 滄海遺珠 出將入相 出類拔萃 出口成章踔絕之能 大才盤盤 德才兼備 登高能賦 棟梁之材 鬥南一人 鬥酒百篇 多才多藝風流才子
風華絕代鳳毛麟角 高才疾足 高足弟子 國士無雙 和氏之璧 鶴鳴九皋 後起之秀 錦心繡腸 金聲玉振 金玉滿堂 看殺衛玠 經天緯地 麟風龜龍靈蛇之珠
夢筆生花麵壁功深 妙手丹青 莫測高深 南州冠冕 南金東箭 能事畢矣 能者多勞 牛刀小試 女中堯舜 旁求俊彥 弸中彪外 七步之才 被褐懷玉千裏之足
強將手下無弱兵 巧同造化 三寸之舌 三頭六臂 掃眉才子 珊瑚在網 神工鬼斧 升堂入室 淑質英才 騰蛟起鳳 文武雙全 文不加點 五言長城下筆成篇
下筆成章下筆千言 賢良方正 新硎初試 雄才大略 秀出班行 藥籠中物 衙官屈宋 遊戲三昧 一技之長 一目十行 一世之雄 一柱擎天 倚馬可待有腳書櫥
隱若敵國 玉堂金馬 困任授官 真才實學 直諒多聞 智勇雙全 著手成春 卓爾不群 左宜右有
智謀
將計就計 舉無遺策 老謀深算 盤馬彎弓 旁敲側擊 千方百計 窮寇勿追 權宜之計 人定勝天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神機妙算神通廣大 文韜武略 萬全之策 胸中甲兵 研桑心計 以一持萬 運籌帷幄 遵時養晦 足智多謀
聰明
別具隻眼冰雪聰明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獨具隻眼 耳聰目明 告往知來 過目成誦 過目不忘 見微知著 料事如神 明見萬裏 訥言敏行 人中騏驥生而知之
未卜先知 先知先覺
機智
便宜行事 耳聽八方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見機行事 機變如神臨機處置 靈機一動 明察秋毫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巧發奇中 情急智生 隨機應變 手急眼快
通權達變
博學
博洽多聞 博古通今博學多聞 博學多才 博聞強記 搏大精深 殫見洽聞 多文為富 見多識廣 滿腹經綸 通今博古 無所不通 學富五車
能幹
不覺技癢 妙手回春 棋逢對手 起死回生 精明強幹 勝任愉快 手到病除 獨當一麵 無所不能
遠見
高瞻遠矚 目光如炬 深思遠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先見之明 遠見卓識 真知灼見
創新
別出心裁 別開生麵 別樹一幟 別具一格 獨具匠心 獨樹一幟 耳目一新 一家之言 與民更始 自成一家 自出心裁 自出機杼自立門戶
熟練
得心應手 滾瓜爛熟 揮灑自如 駕輕就熟 爐火純青 目無全牛 輕車熟路 如臂使指 手揮目送 心手相應 運用自如 運斤成風斫輪老手
老練
曾經滄海 膽大心小 老成見到 千錘百煉 少年老成 身經百戰 深謀遠慮
⒁卑劣
無恥
卑鄙無恥 不以為恥 臭名遠揚 倒行逆施 寡廉鮮恥 鬼蜮伎倆 厚顏無恥 奴顏媚骨 奴額婢膝 拍馬屁 奇恥大辱 全無心肝 曲意逢迎認賊為子 認賊作父
聲名狼藉 恬不知恥無恥之尤 威信掃地 向火乞兒 行同狗彘 搖尾乞伶 搖尾求食 蠅營狗苟 以怨報德 做小伏低
下流
不堪入耳 狗嘴裏吐不出象牙 惹草拈花 俗不可耐 淫辭穢語
淫蕩
荒淫無恥 荒淫無度 搔頭弄姿 聲色狗馬 聲色犬馬 水性楊花
墮落
貂裘換酒 斯文掃地 蛻化變質 誤入歧途
陷害
暗箭傷人 嫁禍於人 落井下石 青蠅點素 求全之毀 深文周納 投石下井
造事
無中生有 無事生非 招是惹非
鑽營
長袖善舞 抗塵走俗 投機取巧 鑽頭覓縫
搶劫
明火執仗 巧取豪奪 鵲巢鳩居 殺人越貸 無惡不作
敲詐
敲詐勒索 敲門磚 敲骨吸髓
勾結
臭味相投 朋比為奸 裙帶關係 同流合汙 同惡相求 同惡相濟一唱一和 一丘之貉 一鼻孔出氣 引繩批根 招降納叛
挑撥
調嘴弄舌 挑撥離間
幫凶
為虎傅翼 為虎作倀 助桀為虐
忘義
得魚忘筌 恩將仇報反麵無情 辜恩背義 孤恩負德 過河拆橋 鳥盡弓藏 棄舊憐新 六親不認 卸磨殺驢
其他
小恩小惠 五鬥折腰 不三不四 落魄不羈 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 順手牽羊 投章摘句 買空賣空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日削月朘
⒂庸碌
庸俗
鄙吝複萌 酒色財氣 幸災樂禍
庸碌
瓦釜雷鳴行屍走肉 衣架飯囊 以貌取人 庸言庸行 碌碌無能 碌碌無為 碌碌無奇 遊戲人間 塚中枯骨 紙醉金迷 蹉跎日月 醉生夢死裙屐少年
諂媚
攀龍附鳳 趨炎附勢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吮癰舐痔 偷合苟容 投其所好
依附
如蟻附膻 身不由己 倚門傍戶
其他
不知進退 著三不著兩
⒃奸詐
奸滑
藏頭露尾 刁鑽古怪 腹有鱗甲 腳踏兩隻船 狡兔三窟 老奸巨猾三頭二麵 殺妻求將 舞文弄法 笑裏藏刀 心懷叵測 興妖作怪 胸中鱗甲 陰陽怪氣
鷹視狼步 髒心爛肺 鑽天打洞 嘴甜心苦
圓滑
八麵玲瓏八麵見光 不夷不惠 好好先生 和光同塵 鑒貌辨色 見風使舵 看風使舵 巧言如簧 巧言偏辭 隨風轉舵 隨俗沉浮 外方內圓
詭計
明爭暗鬥 撒嬌撤癡 上樓去梯 心術不正 移天易日 陰謀詭計 用盡心機 造謠生事 造謠惑眾 賊喊捉賊 遮人耳目 裝神弄鬼做神做鬼
害人
害人不淺 謀財害命 血口噴人 無所不為 以鄰為壑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造謠中傷
營私
徇私舞弊 營私舞弊
⒄凶殘
凶殘
暴戾恣睢慘無人道 豺狼成性 趕盡殺絕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滅絕人性 忍心害理 如狼牧羊 如狼似虎 殺人不眨眼 殺人如麻喪盡天良
喪心病狂 嗜殺成性 率獸食人 天理難容 荼毒生靈 無所不用其極 削木為吏 鷹擊毛摯 魚肉百姓 置之死地而後快
凶惡
狗仗人勢橫眉豎眼 虎視眈眈 怙惡不悛 禍國殃民 青麵獠牙 窮凶極惡 殺氣騰騰 鼠牙雀角 人心惟危 一蛇兩頭 凶神惡煞
陰險
包藏禍心 詭計多端 借刀殺人 居心叵測 人麵獸心 殺人不見血 蛇蠍為心 為鬼為蜮
罪惡
十惡不赦死有餘辜 圖財害命 為富不仁 五毒懼全 血債累累 尋花問柳 作奸犯科 作惡多端 作威作福 罪該萬死 罪惡滔天 罪大惡極 罪孽深重罪不容誅
罪惡昭彰 擢發難數
叛逆
大逆不道 離經叛道
⒅虛偽
虛偽
出爾反爾附庸風雅 幹名采譽 苟合取容 故作高深 好戴高帽 好大喜功 假仁假義 明知故問 沐猴而冠 巧言令色 仁義道德 閃爍其辭 酸文假醋退有後言
虛情假意 雨後送傘
欺騙
別有用心 爾虞我詐 粉飾太平 佛口蛇心 鉤心鬥角 沽名釣譽 故弄玄虛 掛羊頭,賣狗肉 諱莫如深 口蜜腹劍 口是心非 兩麵三刀 瞞天過海瞞心昧己
欺世盜名欺天誑地 欺人之談 上下其手 偷天換日 偷梁換柱 虛詞詭說 炫玉賈石 陽奉陰違 招搖撞騙 招搖過市 譸張為幻 自賣自誇 自欺欺人自吹自擂
隱瞞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韜晦之計 塗脂抹粉 文過飾非
假相
華而不實 弄虛作假 人模人樣 食而不知其味 無病呻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行濁言清 繡花枕頭 掩人耳目 言行相詭 言行不一 佯為不知咬人狗兒不露齒
葉公好龍 詐敗佯輸 正人君子 裝腔作勢 裝瘋賣傻 裝怯作勇 裝模作樣 裝點門麵 醉翁之意不在酒
詭秘
鬼鬼祟祟 鬼頭鬼腦
冒充
假公濟私 冒名項替
失德
背信棄義 背恩忘義 言而無信
其他
欺軟怕硬 恃強淩弱 威迫利誘 窮極無聊 弱肉強食 虛驕恃氣
⒆傲慢
驕傲
大模大樣 鋒芒畢露 高高在上 孤行已見 顧盼自雄 好為人師 呼幺喝六 驕兵必敗 驕傲自滿 矜功自伐 居功自傲 老虎屁股摸不得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
馬耳東風 旁若無人 器小易盈 煞有介事 舍我其誰 盛氣淩人 恃才傲物 忘其所以 忘乎所以 唯我獨尊 揚長而去 自命不凡
傲慢
不因人熱 大搖大擺 咄咄逼人 倔強倨傲 桀驁不馴 富貴驕人 高視闊步 目指氣使 氣焰熏天 輕世傲物 神氣活現 心高氣傲 頤指氣使趾高氣揚 出言不遜
蠻橫
稱王稱霸 橫行霸道 橫行不法 橫加指責 橫行無忌 橫行天下 蠻不講理 蠻橫無理 強詞奪理 專橫跋扈
欺人
狐假虎威 欺人太甚 倚勢淩人 倚強淩弱 倚官仗勢 倚財仗勢 依草附木 仗勢欺人 有恃無恐
炫耀
白日衣繡 耀武揚威 衣繡晝行 衣錦還鄉
賣弄
班門弄斧 布鼓雷門
放肆
明目張膽 恣意妄為 恣行無忌 肆無忌憚 無法無天 為所欲為
放縱
放蕩不羈 放浪形骸 落拓不羈 勸百諷一 任達不拘 隨心所欲 陶陶兀兀
自大
不可一世 伐功矜能 目無餘子 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 倚老賣老 自高自大 自以為是 自以為得計
勢利
前倨後恭 茹柔吐剛 世態炎涼 吐剛茹柔
其他
豈有此理 齊東野語 熏天赫地 炙手可熱
⒇貪婪
貪婪
饞涎欲滴 垂涎欲滴 刀頭舔蜜 得寸進尺 得步進步 得隴望蜀 非分之想 規求無度 見財起意 見錢眼開 狼貪鼠竊 利欲熏心 窮奢極欲人心不足蛇吞象
蛇欲吞象 聲色貨利 貪得無厭 貪天之功 貪心不足 貪多務得 貪夫徇財 貪賄無藝 唯利是圖 細大不捐 雁過拔毛 眼饞肚飽 羊狠狼貪欲壑難填
自私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公報私仇 患得患失 饑附飽揚 見利忘義 久假不歸 賣李鑽核 明哲保身 奇貨可居 損人利已 為富不仁小己得失
一毛不拔 一錢如命 一己之私 有利可圖 錙銖較量 自私自利 爭多論少
豪奪
誅求無已 坐地分髒
受賄
貪墨成風 一漿十餅 招權納賄
吝嗇
愛財如命 分金掰兩 斤斤計較 數米而炊 數米量柴 眼皮子薄
(21)懶惰
懶惰
飽食終日 俾晝作夜 不稼不穡 不勞而獲 飯來張口 好逸惡勞 好吃懶做 拈輕怕重 如丘而止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遊手好閑 遊閑公子
坐享其成 坐吃山空
懶散
死氣沉沉 委靡不振 無所用心 無所作為 無所事事 無精打采
無恒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為德不卒 一曝十寒
其他
玩世不恭
(22)怯弱
怯弱
不敢越雷池一步 膽小如鼠 苟且偷安 前怕狼,後怕虎 貪生怕死 唯唯連聲 引頸受戮 知難而退 坐以待斃
屈服
逆來順受 聽人穿鼻 仰人鼻息 飲恨吞聲 知榮守辱
不堅定
見異思遷 隨波逐流 這山望著那山高
逃跑
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豕突狼奔 逃之夭夭 望風而逃 聞風而逃 無影無蹤
其他
謹小慎微 三人成虎 心為形役 新亭對泣
(23)偏狹
偏心
厚此薄彼 偏信則暗 以人廢言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心窄
鼠腥蝸腸 鼠肚雞腸
刻薄
尖嘴薄舌 尖酸刻薄 綿裏藏針
(24)奢侈
奢侈
燈紅酒綠 花天酒地 揮金如土 揮霍無度 侯服玉食 驕奢淫逸 結駟連騎 金迷紙醉 錦衣玉食 酒池肉林 淺斟低唱 裘馬輕肥 日食萬錢食前方丈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浪費
暴殄天物 大手大腳 鋪張浪費 一擲千金 一擲百萬
(25)勾結
勾結
同氣相求
分裂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各奔前程 各自為政 各不相謀 各為其主 各持己見 各執一詞 各行其是 各從其誌 離心離德 貌合神離 四分五裂同床異夢 土崩瓦解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一盤散沙
(26)愚蠢
愚蠢
不知薡蕫 呆頭呆腦 焚林而獵 竭澤而漁 黎丘丈人 買櫝還珠 冥頑不靈 明珠暗投 弄巧成拙 陪了夫人又折兵 親痛仇快 網漏吞舟 枉己正人無的放矢
愚不可及
魯莽
暴虎馮河 匹夫之勇 有勇無謀
糊塗
不分皂白 蒙昧無知 蒙在鼓裏 認奴作郎 如墮煙海 如坐雲霧 如墮五裏霧中
幼稚
乳臭末幹 少不更事 書生氣十足 天真爛熳
無誌
胸無大誌 英雄氣短
無知
蔽聰塞明 不學無術 不辨菽麥 不識一丁 不識之無 不省人事 麵牆而立 目不見睫 人雲亦雲 隨聲附和 五穀不分 胸無點墨 一無所知一無所聞 一竅不通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有眼如盲 有眼不識泰山 愚昧無知 牗中窺日
無能
百無一能 不勝其任 不舞之鶴 耳軟心活 飯囊衣架 飯坑酒囊 江郎才盡 金漆馬桶 酒囊飯袋 濫竿充數 綿力薄材 駑馬戀棧 駑馬鉛刀黔驢技窮 黔驢之技
人窮智短 上不得台盤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梧鼠五技 眼高手低 庸醫殺人 庸懦無能 誌大才疏 一無所長 有眼無珠
淺學
才疏學淺 錯認顏標 寡聞少見 孤陋寡聞 略識之無 挈瓶之知 少見多怪 蜀犬吠日 吳下阿蒙 一物不知
淺見
不識時務 不識大體 鬥筲之人 管見所及 急功近利 井底之蛙 井中視星 坎井之蛙 目光短淺 皮相之談 淺見寡聞 求田問舍 肉食者鄙鼠目寸光 甕天之見
坐井觀天 以管窺天 隻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不成才
不稂不莠 不郎不秀 不成器 東扶西例 了不長進 馬齒徒增
其他
雞鶩爭食 如風過耳 守株待免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食古不化 師心自用 頑固不化 不可救藥 不可教訓 俗不可醫 苗而不秀
至死不悟
管理的涵義是什麼?包含哪幾層意思?
什麼是管理
管理是決策、計劃、組織、執行、控製的過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
管理的真諦是聚合企業的各類資源,充分運用管理的功能,以最優的投入獲得最佳的回報,以實現企業既定目標。
企業管理的內容:1、計劃管理 通過預測、規劃、預算、決策等手段,把企業的經濟活動有效地圍繞總目標的要求組織起來。計劃管理體現了目標管理。 2、組織管理 建立組織結構,規定職務或職位,明確責權關係,以使組織中的成員互相協作配合、共同勞動,有效實現組織目標 3、物資管理 對企業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進行有計劃的組織采購、供應、保管、節約使用和綜合利用等。 4、質量管理 對企業的生產成果進行監督、考查和檢驗。 5、成本管理 圍繞企業所有費用的發生和產品成本的形成進行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控製、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6、財務管理 對企業的財務活動包括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專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進行管理。 7、勞動人事管理 對企業經濟活動中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麵的勞動和人事進行全麵計劃、統一組織、係統控製、靈活調節。8、營銷管理。是企業對產品的定價、促銷和分銷的管理。9、團隊管理。指在一個組織中,依成員工作性質、能力組成各種部門,參與組織各項決定和解決問題等事務,以提高組織生產力和達成組織目標10、企業文化管理。是指企業文化的梳理、凝練、深植、提升。是在企業文化的引領下,匹配公司戰略、人力資源、生產、經營、營銷等等管理條線、管理模塊。
聖子惟睿,天命夙以啟.什麼意思
太初冥冥,孰究孰營。
羲儀圖之,靡麗於成。
有聖惟勳,疏之瀹之。
斧其不條,而荒度之。
匪世不阜,匪穹不佑。
可燕可守,而勳以不有。
乃遜於華,與世為公。
何以告之,曰允執其中。
華述厥誌,亦以命文命。
庇克念厥紹,以共闡厥盛。
皇皇惟天,而勳則之。
絕德與功,紹者克之。
我瞻我稽,閱世惟千。
泯泯芬芬,曾莫闖厥藩。
天將開之,必固培之。
厥培以豐,古尚克回之。
豈惟回之,視培淺深。
軼而躪之,視我斯今。
粵歲已酉,二月壬戍。
天仗宵嚴,彤廷曉蹕,
穆穆壽皇,如天斯臨。
群後在位,奉承玉音。
曰予一人,實倦於勤。
退處北宮,以篤於親。
赫是大寶,畀我聖子。
聖子惟睿,天命夙以啟。
不吝於權,盍居乃功。
釋焉不成,惟壽皇之公。
壽皇之公,其孰發之。
念我高宗,中心怛之。
始時春秋,五十有六。
向用康寧,以燕遐福。
亟其與子,於密退藏。
其子為誰,繄我壽皇。
壽皇承之,匪亟匪徐。
二十八年,四方於於。
國是益孚,生齒益蕃。
於野於朝,肅肅閑閑。
聖子重暉,如帝之初。
於千萬年,曾靡或渝。
熟條不根,熟委弗源。
念我高宗,允遜孔艱。
匪高宗是懷,藝祖之思。
洗時之腥,仁涵於肌。
靈旗焰焰,平國惟九。
其酋既貸,矧彼群醜。
吾子吾孫,吾士大夫。
毋刻爾刑,顧質之書。
爾有嘉言,爾則我告。
我賞我勸,如彼害何悼。
不以幹戈,而置詩書。
維彼槐庭,謂匪儒弗居。
列聖一心,諱兵與刑。
維鯁言是聽,惟大猷是經。
鍾我高宗,啟我壽皇。
爰及聖上,篤其明昌。
惟是四條,式克至今。
藝祖高宗,壽皇之心。
匪時匪今,振古之式。
式勿替厥度,亦以燕罔極。
帝開明堂,百辟來賀。
四夷攸同,莫敢或訛。
不肅不厲,不震不竦。
焯其舊章,貽我垂拱。
勳迫耄,乃禪於華。
華逮陟方,俾夏建厥家。
孰如高宗,及我壽皇。
與齡方昌,而遽晦厥光。
帝降而王,功弗德之逮。
庸不列五帝,而祖三代。
孰如我皇,惟德崇崇。
顯號鴻休,蔚其並隆。
維時壽皇,萬壽無疆。
日三受朝,袞冕煌煌。
維時皇上,治益底厥極。
親心載寧,萬邦以無斁。
萬姓謳歌,於室於塗。
微臣作頌,以對於康衢。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儒學中“允執其中”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