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辭格舉隅
(一)比喻
1.定義:比喻,俗稱“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
2.比喻有四個要素:本體,即所要說明的事物;喻體,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喻詞,聯係本體和喻體,標誌比喻關係的詞語;相似點,也叫喻解,指本體同喻體的相似之處。
3.比喻的構成必須具備兩個特點:
(1)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
(2)本體和喻體必須具備相似點。
4.比喻的常見類型有: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常用喻詞“像、如、似、仿佛、一般、一樣”等,如:“泉水澄清碧綠,象瀉玉潑翠一樣。”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常用喻詞“是、變成、等於”等,如:“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3)借喻:隻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和喻詞,如:“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是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裏去。”
比喻的變式——引喻(諷喻)、較喻(強喻)、反喻(否喻 / 撇喻)、博喻。
變式 形式 成分
引喻 平行句式 本體、喻體(無喻詞)
較喻 甲不如乙 本體、喻體、喻詞
甲比乙還 (不如、不及、比、還)
反喻 甲不像乙 本體、喻體、喻詞
甲不是乙 (不像、不是)
博喻 甲(像、是)乙、丙、丁……
分別舉例如下:
a.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者,寫文章能不看讀者嗎?
b.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樁、一桌一椅都是那種比酒還濃,比花更美的友情的忠實見證。
c.鴻漸的心不是雨衣材料做的,給她的眼淚浸透了。
d.何等動人的篇章,這些是人類思維的花朵,這些是空穀幽蘭,老林中的人參,雪嶺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牡丹。
5.比喻的運用
(1)比喻要貼切、通俗、新穎。
(2)要注意區分比喻和非比喻:
a.社會呼籲給小學生鬆綁,他們的作業負擔太重了。
b.你看她今天老板著臉,好像有什麼不高興的事。
c.王大爺七十多了,每天上山下山噔噔地,一點不顯累,就像三十來歲的人。
例a是運用多義詞的比喻義。“鬆綁”這個詞原指解開捆綁在身上的繩索,由此轉化喻指放寬約束限製,成為該詞的義項之一。所以這裏說“鬆綁”,不是臨時性的打比方,不是運用修辭手法“比喻”。例b“好像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是猜度。例c像三十來歲的人”是同類比較。
(二)比擬
1.定義: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
2.構成:本體+擬體
3.比擬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擬人。即把物當作人來寫。如:“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2)擬物。即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甲物當乙物來寫。前者如:“荷葉下麵,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裏。”後者如:“送糞的大車,在大道上,穿梭似的來往,人喊馬嘶,鞭子在天空裏呼嘯。”
4.比擬和比喻辨異
比擬和比喻都是兩事物相比,從而增強語言表達的形象化。但它們又有著明顯的區別:
第一,比喻是以彼喻此,重在喻,即形象描繪;比擬是以此擬彼,重在擬,即模擬。
第二,比喻中“本體”有時可以省去,“喻體”一般不能省;比擬則相反,“本體”一定要出現,“擬體”則一定不能出現。
第三,比喻的運用在把握本體和喻體不同類而有似同點,比擬的運用關鍵在於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這種交融是說寫者的主觀感受賦予的。
(三)借代
1.定義:借代,也叫換名,指的是不直說本名,而借相關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本名的一種修辭格。構成成分“本體”和“借體”。
2.借代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特征、標誌代本體。如:“有時我到北海公園散步,看到一群又一群蹦蹦跳跳的紅領巾。”
(2)部分代整體。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3)專名代泛稱。如:“蘇州的公交係統也湧現了一批李素麗。”
(4)具體代抽象。如:“何知縣說話向來小心翼翼,唯恐丟了烏紗帽。”
3.借代的運用
要注意代表性;關係要明確;褒貶要分明。
4.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體事物不出現,借另一事物來代指本體事物, 但二者又有顯著的區別:
(1)形成基礎不同:借代借事物的“相關性”形成,借喻借兩事物的“相似性”形成。
(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借喻重在“喻”,借代隻起代稱作用,借喻既起代的作用,又能起描寫的作用。
(3)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某些共同的屬性或特征,以此喻彼,因此一般都能轉換成明喻;而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僅僅是相互有關的事物,以此代彼,不能夠改成比喻。
(四)拈連
1.定義:利用上下文的聯係,把用於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於乙事物,又叫“順拈”。甲事物一般是具體的,多數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多數在後。
2.拈連的分類
(1)全式拈連:甲乙兩事物都出現,拈連詞語不可少。例如:
母親把父親從幹活兒的地方背回家,也背回撫養全家的責任。
動詞“背”和“責任”賓語看來是不合邏輯的,但是由於“背”是承上文順勢拈來,也就合理了。
(2)略式拈連:省略甲事物或甲事物中的拈連詞語省略,乙事物必須出現。例如:
用小煙鍋在羊皮煙包裏挖著、挖著,仿佛要挖出悲慘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生命的法子。(省略了甲事物“煙”)
我隻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羅瀑布不隻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過。(省略了甲事物中的拈連詞語“流過”)
3.拈連和比擬的區別
第一,形成的方法不同:拈連是利用上下文的聯係,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順勢巧妙地用於下文乙事物上;比擬是把甲事物擬作乙事物或人物互擬。
第二,語義側重點不同:比擬的表達重心在甲,而拈連的重心從甲移到了乙。
第三,形式不同:拈連有拈連詞,比擬是靠表達者主觀感受到的甲和乙的相融點。拈連一般甲乙兩事物都出現,可以省略甲,而比擬擬體一般不出現,本體一定要出現。
(五)誇張
1.定義:誇張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的一種修辭格。
2.誇張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擴大誇張。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高、長、強處說。又叫積極誇張。如:“黨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2)縮小誇張。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低、短、弱處說。又叫消極誇張。如:“香港,綠豆大的一塊地方,哪裏容得下這麼多的淘金者。”
(3)超前誇張。即兩件事中,故意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或同時出現的。如:“那可真是好酒啊,酒沒沾唇就已讓人醉了。”
(六)雙關
1.定義:雙關是指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關顧表麵和內裏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格。
2.雙關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諧音雙關。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條件使詞語或句子語義雙關。如:“八方支援,解百姓燃‘煤’之急。”
(2)語義雙關。即利用詞語或句子的多義性在特定語境中形成雙關。如:“我從昆明到重慶是飛的。人們總羨慕海闊天空,以為一片茫茫,無邊無界,必然大有可觀。因此以為坐海船坐飛機是‘不亦快哉’!”
3.辭格辨異
(1)語義雙關與借喻
借喻是以喻體代本體,說的是喻體,要表達的是本體事物,是比喻與被比喻的關係,目的在於使抽象深奧的事物表達得具體、生動、簡潔。
語義雙關表達的是兩種意思,借一個詞語或句子的意義關顧兩個事物。表裏意思不一,目的在於形成含蓄委婉,幽默風趣的效果。
(2)雙關和拈連
第一,結構不同:雙關是一個語句同時關顧表裏兩種意思,隻有一項;而拈連則有一個順勢移用的過程,一般多為兩項及兩項以上。
第二,功能不同:雙關追求的是表達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長;而拈連追求的是表達的生動、機智。
(七)仿詞
1.定義:仿擬的一種,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中的某個語素或詞,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的辭格。仿詞和被仿詞不一定在同一個語境中出現。
2.分類:
(1)音仿:換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語素仿造新詞語。如:
咳(刻)不容緩 默默無蚊(聞)
(2)義仿:換用反義或者類義語素仿造新詞語。(隻要結構形式相同都可以構成仿詞)如:
一個闊人說要讀經,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豈但“讀”而已矣哉,據說還可以“救國”哩。
運用“仿詞”這一修辭格時,要注意自然、貼切、新穎,但不能亂仿亂造,其特定含義一定要清楚明白。
(八)反語
1.定義:反語也叫“倒反”、“反話”,是指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的一種修辭格。反語具有表裏兩層意思,表麵一層是詞語本身所固有的,骨子裏的一層是特定語境上下文賦予的。
2.反語可分為以下兩類:
(1)反話正說(以正當反:用正麵的語句去表達反麵的意思。)如:“你真聰明,這麼多天竟想不出一個好主意。”
(2)正話反說。(以反當正:用反麵的語句去表達正麵的意思。)如:“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各人在心裏罵著自己的狠心賊。”
(九)婉曲
1.定義:有意不直接說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與某事物相應的同義語句婉轉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修辭格叫婉曲,又叫做“婉轉”。
2.修辭作用:使語言委婉,和緩,蘊藉,有“言外之意”,用來敘說事理,能使對方易於接受;用來描寫不幸或傷感之意,能避免引起不愉快,減輕刺激。
3.分類:
(1)婉言:不直接說出本意,故意換一種含蓄的說法。例如:
工人糾察隊林風看到方軍長說:“聽說你早已光榮了!”方軍長說:“我光榮過兩次了,馬克思說:‘革命還沒成功,你還是回去!’我就回來了。”
(2)曲語:不直接說本意,而是通過描述與本意相關的事物來烘托本意。
好一個嬌女!走在公路上,小夥子看呆了,聽不見汽車叫;走在街麵上,兩旁買賣都停掉;坐在戲院裏,觀眾不往台上瞧……
4.婉曲、反語和雙關辨異
(1)相同點:都是表意曲折的修辭格。
(2)不同點:表達方式不同。具體地講,婉曲是用委婉曲折的話來正麵表達本義;反語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反語的意思一定是與本意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對立,對立越鮮明,反語的效果就越明顯;雙關是有意利用語音和語義的條件,使詞語或句子具有雙重含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雙關的表裏兩重意思一般隻有意義上的聯係或語音上的聯係,並不一定要求對立。
(十)頂真
1.定義:用上一句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的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辭格叫“頂真”,也叫“聯珠”。
2.分類:
(1) 詞與詞的頂真
如:“茵茵牧草綠山坡,山坡畜群似雲朵,雲朵遊動笛聲起,笛聲悠揚卷浪波。”
(2) 短語與短語的頂真
如:“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和必要的偵察,和對各種偵察材料聯貫起來的思索。”
(3) 句子與句子頂真
如:“咱們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來的越多;老百姓來的越多,咱們的力量就越大;咱們的力量越大,往後的事也就越多!”
(十一)回環
1.定義:把前後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往複的形式,用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有機聯係,叫回環。
2.分類:詞的回環;短語的回環;句子的回環。如: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短語回環)
3.辭格辨異:頂真與回環
頂真和回環在頭尾頂接這一點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頂真是反映事物間的順接或聯結關係的,它從一個事物到另一個事物,順連而下,其軌跡是直線形,不是遞升或遞降的關係。回環是在詞語相同的情況下,巧妙地變換詞語順序,利用它們不同結構關係的不同含義形成回環往複的語言形式,反映從甲事物到乙事物,又從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軌跡是圓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間相互依存或密切關聯的關係。回環在視覺上語感上都給人以循環往複的美感。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 本體 |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出現|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甲是乙| 出現 | 是、成為 |出現|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甲代乙|不出現| 無 |出現|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2.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隻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類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複: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穀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係,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13.聯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誌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15.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6.頂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係。
17.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裏,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18.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穀裏穀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19.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小草在唱歌 擬人
你的臉像個發黴蘋果似的 比喻
等等
祝你學習進步!!!!
黃鶴樓上聽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通感)
春天的早晨 就像我們睜開眼睛 鳥兒在呼喚 花兒在打招呼 大樹爺爺在挺拔的站在那裏 所有萬物都複蘇了
不會吧,這樣的還要別人找,自己找一本書,文學的然後可以找出一堆,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複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複踏
熱門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