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湘之下洞庭出自哪首詩詞
【沅江春遊線路推薦】下洞庭、挖野菜、品河鮮
冬去春來,陽光明媚。冬日蕭瑟湖洲的沃土之下那暗藏的生機按耐不住,蘆筍、芹菜、藜蒿相繼破土而出,湖洲變得綠意盎然。人們紛紛深入洞庭湖濕地,踏入這春意盎然的生態腹地,親身體驗這美麗景色。
搜索關於思鄉的古詩
⑴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一年。
⑵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⑶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⑷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隻道早還鄉。
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⑹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⑺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⑻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⑼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⑽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⑾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⒀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⒁示兒(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⒂漁家傲(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⒃一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⒄天淨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⒅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⒆有感一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⒇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描寫家鄉景色的古詩
、《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2、《歸家》【唐】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3、《鄉思》【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4、《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隻道早還鄉。
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6、《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10、《月夜億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唐】劉長卿
古台搖落後,秋日望鄉心。野寺來人少,雲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12、《竹枝》【唐】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13《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14、《示兒》【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5、《漁家傲》【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6、《思江南》【唐】方幹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17、《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8、《渡江漢》【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9、《滯雨》【唐】李商隱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
20、《送吳十九往沅陵》【唐】王昌齡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
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賞析】
求40首關於櫻花的詩詞
“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遊”的詩句。
櫻花飛逝,風卷殘月.所謂伊人,何去何從.
誰比櫻花篤,惠根謁真宗。
櫻花-歡歌雲作伴,餘味載心頭。
新韻因詩起,隨心未敢兜。
蘇曼殊 七絕·本事詩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蘇曼殊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巳灰。
攤破浣溪沙·櫻花讚
冬宿寒天魄未眠,一朝春雨洗塵煙。
風暖熏開花萬朵,醉人寰。
似錦嫣紅盈媚眼,幽香淡淡逗蜂癲。
夢臥花叢何所處,富士山!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巳灰。
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蒼垂揚岸唐朝李商隱
【櫻花花下作】
仙雲昨夜墜庭柯,化作蹁躚萬玉娥。映日橫陳酣國色,倚風小舞蕩天魔。
春來惆悵誰人見,醉後風懷奈汝何。坐對名花應笑我,陋邦流俗似東坡。
嫣然欲笑媚東牆,綽約終疑勝海棠。顏色不辭脂粉汙,風神偏帶綺羅香。
園林盡日開圖畫,絲管含情趁豔陽。怪底近來渾自醉,一尊難發少年狂。
脈脈輕陰壓軟塵,閑愁漸逐柳枝新。清明寒食初驚豔,穠李夭桃不當春。
薄醉乍蘇沉宿夢,凝妝才就寫全身。亭西棖觸年時事,錯認東華絕代人。
看到繁枝處處開,韶光駘蕩宄啥選4簹w滄海剛三月,骨醉東風又一回。
花氣連雲收暮雨,濤聲催晝送輕雷。道人摩眼空吟望,無複當年側豔才。
蘇曼殊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巳灰。
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遊白居易
詩
鄭孝胥
【櫻花花下作】
仙雲昨夜墜庭柯,化作翩躚萬玉娥。映日橫陳酣國色,倚風小舞蕩天魔。春來惆悵誰人見,醉後風懷奈汝何。坐對名花應笑我,陋幫流俗似東坡。
嫣然欲笑媚東牆,綽約終疑勝海棠。顏色不辭汙脂粉,風神偏帶綺羅香。園林盡日開圖畫,絲管含情趁豔陽。怪底近來渾自醉,一尊難發少年狂。
蘇曼殊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昨宵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空將清淚滴深懷。多情漫作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黃季剛
【向島觀櫻】
春風被廣堤,複值蠻花開。丹 映陽輝,媚此都人來。仙雲既空靈,修路清氛埃。客心忌曛雲,欲與春徘徊。燈繁葩杳冥,霞漾波縈回。豈謂俄頃歡,翻令羈思哀。故宇多芳華,何必棲蓬萊。
鄧(溥)爾雅
【櫻花】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櫻如美人,紅顏易消歇。
鬱華
【東京雜事詩】
樹底迷樓畫裏人,金釵沽酒醉餘春。鞭絲車影匆匆去,十裏櫻花十裏塵。
萬家井爨綠楊煙。櫻筍春開四月天。十裏隅田川上路,春風細雨看花船。(隅田川上有堤長十裏,滿植櫻桃,花時遊人成市,路為之塞。其懦夫弱女,懼傾跌者,買舟堤下,溯岸觀之。)
呂貞白
【櫻花】
東鄰有佳人,雅致異凡俗。層層圍珠璣,團團錦繡簇。堪並桃李顏,爭向東風逐。恍如萼綠華,伶俜步芳躅。霧綃曳輕裾,神光乍離合。今年花更繁,照海明朝旭。人間有芝田,卻勝蓬山曲。千裏泛仙槎,弱水茫茫綠。
範叔寒
【櫻花】六首
來看......餘下全文>>
有關端午節的詩詞歌賦
賀新郎
許及之(宋)
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癡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
浣溪沙
蘇軾(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喜遷鶯
黃裳(宋)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裏,一鉤新月。
花心動
史浩(宋)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五絲
褚朝陽(唐)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豔,弄潮幾部阿童遊。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嚐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唐)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盧肇(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文秀(唐)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詩詞 ......餘下全文>>
關於思念家鄉的古詩
曆代思鄉的古詩
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
2、《歸家》【唐】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3、《鄉思》【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4、《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隻道早還鄉。
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6、《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10、《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唐】劉長卿
古台搖落後,秋日望鄉心。野寺來人少,雲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12、《竹枝》【唐】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13《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14、《示兒》【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5、《漁家傲》【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6、《思江南》【唐】方幹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17、《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8、《渡江漢》【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9、《滯雨》【唐】李商隱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
20、《送吳十九往沅陵》【唐】王昌齡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
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21、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22、月夜
今夜FU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保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23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幫鄉。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24 旅次寄湖南張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 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
25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26 望驛台 白居易
靖安宅裏當窗柳,望驛台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27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餘下全文>>
寫景美文摘抄
半片黃葉落下,我聽到一絲生命枯萎的聲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飛了,樹杈上又隻剩下了枯枝,泉水漸漸幹涸,寒意悄然襲來,這一切都告訴我,冬天到了。
在我看來,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節,特別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嘩銀裝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萬裏荒漠,悄無人聲。南方的冬天永遠都隻是一片蕭條之色。天很冷很冷,卻不帶一絲濕潤,浸入骨髓的冰涼仿佛要把身體的所有溫暖都抽去,隻留下如幹絮般散漫的冷一團一團的塞在胸肺間。在這樣的季節裏,人的思維都會被凍住,什末情感,浪漫會在刹那間被拋之九霄雲外。在這樣的境況下,難以提起一絲好興致,哪怕偶爾有所願望,也會很快被扔到記憶的角落裏。
站在戶外,輕輕的噓一口氣,一團白霧裹著一份溫暖嫋嫋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氳,半晌又彙入了幹冷的空氣。剛剛燃起的一點希望有破滅了,消失得輕悄而又平靜,仿佛從來就不曾有過,又恍惚有過這末一份特別的濕潤。小澍長成大樹,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樹,老樹枝椏交錯,隻有幾片稀稀落落的葉子點綴著生命的痕跡。樹皮微現焦黃,仿佛在火上烤了許久,煎熬的失了神采,半卷曲著好像隨時都會墜地。
夏日裏花葉田田的荷塘,此時都隻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殘葉。早已沒了銜露含珠的風韻。寒風輕搖,枯和倓葉,仿佛悄悄的訴說著昔日美豔,又仿佛輕輕暗泣著如今沒落。倘若再來一場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心境。
南方的山向來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潤朗,之留下了略帶灰蒙的身影悄然聳立於天地間。默守著一份寂靜。倘若在北方,來一場大雪,將群山覆蓋上一層蒼茫的白色,那有是一副磅礴的好圖景,巍芒間孕育著新的希望。隻可惜南方無雪,如同土丘半散漫開的小山零零落落的點綴在遼闊的江漢平原上,山間便隻剩下鬆柏蒼翠的影子,但之綠色都如同帶著一層霜,淡綠中隱隱的泛出青灰。遠望去仿佛被飛揚的塵土覆住了。
站在江邊,這才發現昔日裏的天塹而今隻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鏈,昔日裏浪拍千石的江畔現下已是波瀾不興。江水仿佛被凍住了,連東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現著一片死寂。
是的,南方的冬天便隻能用死寂來形容,看不到一絲生命的動感。天地間唯存單一的灰蒙。這種蕭條的氛圍充斥了萬物,一點一點的抽走了它們生命的活力。
身於此,隻有寄情於窗前,遙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絲新綠破土,寄來春的希望。
外一篇
丁香雨愁
江南的六月,細雨綿綿。午後不知什麼時候又飄起毛毛細雨,喜歡在這樣的細雨中漫步,讓肌膚感受柔雨的清新和細膩。細雨的絲絲清新和絲絲纏綿讓我感覺到自然,純真和透明。喜歡在這樣細雨的日子獨倚窗前靜賞風卷雨綿。瀟瀟灑灑如一幅雅致飄逸的畫卷。朦朧依舊,思緒飄飛。
煙雨蒙蒙,彌漫成一種情調。喜歡在細雨蒙蒙的日子聽著抒情的音樂,欣賞美麗的文字。音樂能帶給我一種純淨,文字是我的另一種生命。倘佯在散文的清新雋永中,倘佯在詩詞歌賦的古典裏,享受著自己的寧靜。思緒輕輕掠過如水文字。“青鳥不識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讀到這樣的詩句總是有一種幽婉情思,淡淡的憂傷輕掠心湖。
細雨霏霏,朦朧中仿佛看到淡紫色的丁香花在雨中輕輕搖曳,細雨在丁香叢中淅淅吟詠,如煙似霧,淒婉淨美。雨霧在紫色的丁香花上聚凝瑩露,清亮如玉。緘結不開的丁香雨愁,緘結不開的如水情懷。晶瑩的眼淚悄然滑落,思緒如丁香花雨一樣紛紛揚揚飄向遠方。些許悵......餘下全文>>
祖國的名山大川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
五台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裏,北距五台山火車站48公裏。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環基250公裏。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和尚,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過去有360座寺廟,到1956年時還有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有25處,菩薩頂寺是傳中的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台山黃廟之首。現存寺廟四十餘處。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個挨著一個,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侯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林。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裏,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麵積12.5平方公裏,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裏,東西最寬外3.5公裏。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隻覺得這些異景廳觀使人振奮。
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鬱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麵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遊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刹,建築總麵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裏,沙細坡緩,沙麵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遊覽,可帶上遊泳衣在這裏暢遊。樹木島上樹木蔥鬱,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鬆、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沿有1000餘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
普陀山流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裏,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裏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裏,麵積115平方公裏。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亙曲折、千岩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聳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遙望彎曲柔美的山體輪廓,猶如少女的麵容和修眉,於是人們很早便稱它為“峨眉”。縱橫200餘公裏的峨眉山,與“亞洲脊梁”昆侖山的支脈邛峽山相連。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組成,一般遊人所到,主要是奇峰攢聚、名勝薈萃的大峨山,這就是今日人們通常所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讚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遊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閑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法的道場。它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道場。峨眉山原為佛道兩教並存的宗教重地,東漢之初,山間便有了第一座以藥農舍宅為寺廟的“初殿”。後來曆經晉、唐、宋續建和明、清兩代發展,連綿百裏的山巒,先後興建佛寺200多處,僧眾達數千人。隨著佛教興盛和道教的衰微與絕跡,峨眉山遂成為以“菩薩信仰”為中心的佛教聖地。由於曆史變遷,現在峨眉山景區內尚存十餘處古寺,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頂等,寺院內的佛教徒依然保持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動植物資源豐富,由於山上山下氣溫懸殊較大,從山下到山頂氣溫相差約15°C。這種自然環境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景區內生長著5000多種植物,數目遠遠超過了歐洲大陸的所有植物種屬。其中被譽為“花中西施”的杜鵑花就有29個品種。還有古老的觀賞樹種“中國鴿子樹”--珙桐;景區內野生動物達2300餘種,象枯葉蝶、小熊貓、蜂鷹、牛羚、白嫻鳥等,尤其山林中頑皮的猴群,常常向遊人乞食或嬉戲,惹人注目。1981年,當英、美、法、德、日等十個國家的學者組成的英國國際樹木學會專家團,在峨眉山考察後,以植物學家湯姆.塞蒂為團長的專家們異口同聲地讚美峨眉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國家公園,是難得的植物寶庫和世界植物愛好者的樂園。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加上古木參天,流泉飛瀑,以及陰、晴、風、雨、雲、霧、霜、雪的喧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風景獨秀。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
九華山寺宇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 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方圓約百公裏,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佛教興起遲於洛陽白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李白應邀遊山,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詩讚“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引來了曆代文人雅士,於是“九華名遂聞於天下”。稍後,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俗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九華曆史
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有佛國仙城之美譽的九 華山,以眾多的佛教寺廟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成為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燦的明珠。九華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九華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 年),即有僧名伏虎,九華山拾寶岩建伏虎庵;唐朝開元年間,有僧人檀號來此修行。開元、天寶年間(公元 713—755 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為僧,渡海來華,到九華山苦修,居住東崖峰的岩洞中,感動善男信女,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損資,為金喬覺建寺。建中二 年(公元781 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金喬覺圓寂時,相傳山嗚穀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屍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眾尊為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奉。九山遂成為地菩薩道場。千餘年來,九華山佛教曆經興衰,大體有五個時期唐中期初創;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發展;明清達到鼎盛。明朝洪武、宣德、萬曆年間屢次賜金修建化城寺,萬曆年間還兩次給九華山化城寺頒賜《藏經》。自明代起九華山日益興旺,寺庵總數超過一百,僧尼眾多,與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巡遊江南,分別欽賜“九華聖境”、“芬陀普教”禦筆匾額,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九華山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除化城寺十方叢林外,又形成了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祗園寺四大叢林。到清朝未年,九華山寺廟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餘座,僧眾多達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九華文化
天下名山僧眾多。曆代文人雅士、高官顯宦遊曆九華山,交接高僧,談禪賦詩,留下不少千古佳話。九華山古稱九子山,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年間(約公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754年)來遊,與友人作《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稱“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予乃削其舊號 ,加以九華之目”。詩曰“妙有分二氣 ,靈山開九華”、“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此後劉禹錫、杜牧、薩都刺、梅堯臣、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王陽明、湯顯祖、董其昌、袁枚、魏源、康有為、張大千等曆代大詩人、文學家、畫家相繼來遊,留有不少佳作真足跡,有些至今還保存在九華山佛教文物館。
九華山曆史悠久,遺存的文物眾多。除曆代名人書畫外,還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布在閔園到天台 途中,石刻內容多與佛教有關。又有許多修建寺廟的記事碑,為考證九華山佛教曆史提供了確鑿史料。為廣度眾生,九華山佛教“地藏利生寶印”為一大特色,現存有“九龍金印”、“九龍銅印”、“獅鈕 銅印”、“龍鈕銅印”、“九獅玉印”等。佛教經籍是九華山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梵文貝葉經二劄,明版《藏經兩部》,明代血字《大方廣佛華嚴經》,清 版《藏經》三部,彌足珍貴。還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廟,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沅江湘之下洞庭出自哪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