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文: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淹沒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的的樂曲。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3、《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楊萬裏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譯文: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4、《牧豎》
唐代:崔道融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
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譯文:牧童身穿蓑衣頭戴鬥笠,碰見人故意裝得很神氣。放牧時臥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時就在溪邊田頭玩耍。
5、《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麵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5、《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7、《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8、《觀遊魚》【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9、《田家》【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0、《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5、《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7、《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8、《觀遊魚》【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9、《田家》【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0、《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1,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南宋·葉紹翁《夜書所見》
2,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4,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宋·楊萬裏《宿新市徐公店》
5,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幼女詞》明·毛鉉
6,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牧豎》清·蒲鬆齡
7,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胡令《小兒垂釣》
8,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9,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唐·白居易《池上》
10,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清·袁枚《所見》
11,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宋·黃庭堅《牧童》
12,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唐·白居易《觀遊魚》
13,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宋·蘇軾《花影》
14,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宋·範成大《田家》
15,日暮鳥雀稀,稚子呼牛歸。住處無鄰裏,柴門獨掩扉——唐·丘為《泛耶溪》
【賞析】《小兒垂釣》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麵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目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誌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麵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隻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心理方麵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參考資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559695-5774804.html
熱門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