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學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怠
三人行必有我師
溫故而一下,可以為師矣
孔子治學名言
學而時習之,不也悅乎?
列舉《論語》中關於治學嘅幾條名言警句?
本文就孔子關於學而知之、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三個方麵的教誨加以論述:簡述原文意義,闡發筆者個人的見解,並聯係實際說明孔子治學的論述對現代教育的借鑒意義。如能對治學者有所幫助,筆者不勝欣慰。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不僅構建了一套係統的教育理論體係,同時又為他的學生們提供了一套具體的治學方法。他本人是一位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楷模,一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又使他的七十二位學生德才兼備,成為流芳百世的“聖賢”。這套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對曆代學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可作為當今學子們的借鑒。
一、學而知之
孔子在學生中反複強調學習的極端重要性。他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不是天生的“聖人”,而是個喜歡古人的東西,勤奮追求知識的人。他教導學生“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雍也)就是要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成為“君子”。他認為對待學習有四種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是上等人,他說這種人還未曾見過。通過學習懂得知識的是次一等的人,他就屬於這一類的人。遇到困惑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惑還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有的人具備很多優秀品質: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但是他不“好學”,就會走向反麵:容易讓人愚弄,行為放蕩,危害親友,說話尖刻傷人,犯上作亂,狂妄自大。孔子總結自己治學成長的過程:“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我十五歲立誌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超越規矩(七十歲以後生命即將結束)。終其一生,修養提升的根本還是“誌於學”,足見學習對一個人一生的成敗榮辱是何等重要。“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強調隻有“學”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更好的效果。所以筆者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是圍繞一個“學”字:為什麼學,學什麼,怎樣教,怎樣學。這是製定教育方針,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應當認真研究和實踐的根本問題。
二、學習態度
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還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決定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孔子要求弟子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子貢問: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為什麼給他一個“文”的諡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雍也)“敏而好學”,就是勤敏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虛心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年齡比自己輕,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而不覺得丟麵子。從《論語》中可以多處看到,孔子這位大教育家、大學問家,不但向古聖先賢堯、舜、禹、文武周公學習,還能虛心向他的學生求教,向一般百姓請教。子貢:“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先生什麼不學,他哪裏有什麼固定的老師?曾子的一段話對“不恥下問”作了更加具體的闡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公冶長)憑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憑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象沒有學問一樣,知識充實卻象很空虛一樣。正因為“有若無,實若虛”,才不會驕傲自滿,才能做到不會就學,不懂就問,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活到老,學到老。
第二,勤奮刻苦,持之以恒。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積累、由量變到質......餘下全文>>
孔子是什麼時代的人?我不禁想起了他的哪句治學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孔子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孔子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孔子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
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
讀了孔子的治學名言,再對照生活實際,談體會,體會到了什麼?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學習並且常常複習,這是一種值得推薦的學習方法。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他憤怒不去啟發,可以說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
當然還有很多。
寫出《論語》中的十則治學名言。急急急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讀了孔子的治學名言,再對照生活實際,談體會,體會到了什麼? 直接開門見山說體會到了什麼?
雖然有的禮節、思想過於迂腐煩瑣與現實格格不入,但也有其應肯定之處!思想博大精深對人修身養性道德操守,對社會和諧美好具有重大影響與意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孔子的知名弟子都有誰?
孔子的知名弟子有顏回,子路,子貢,曾子等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