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一切早已注定,是時候承擔這一切了,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不管結果如何,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
不是誰定的
不要想那麼多
好嗎
三字經全文意思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隻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愛。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解釋】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於孝悌,故人事親事長,必要盡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知十百千萬之數為某數,識古今聖賢之事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中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麵。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複,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東、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解釋】“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18、十幹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幹”;“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太陽行走的軌跡叫做黃道,大地所在的平麵位於中間,這個平麵叫做赤道。根據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不知道地球是球體,所說的赤道應該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麵。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係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中國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釋】中國氣候冷暖勻稱而有霜露。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3、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嶽,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製。稱行省,三十五。
【解釋】中國漢時以轄九州統管全國,現為省,總共三十五個。
25、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6、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葆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裏到處都有。
28、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裏遊。
29、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粱,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怒,傷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懼,心裏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做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32、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五行中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3、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中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解釋】中國古代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8、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係。
39、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40、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解釋】前麵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42、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3、禮樂射,禦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4、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隻有書法現今社會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中國的文字發展經曆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6、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8、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9、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50、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52、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3、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4、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55、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6、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製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8、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製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9、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值得去朗誦。
60、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辨。
61、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這些是解釋《春秋》的書。
62、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了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4、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係,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曆史中記取教訓。
65、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66、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7、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68、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69、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解釋】湯朝征討夏朝,定國號為商,過了六百多年,直到紂的滅亡。
70、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曆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71、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製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遊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73、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麵。
74、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5、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複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6、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麵。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7、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曆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80、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曆史上稱為後梁。
82、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曆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83、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麵。
84、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85、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朝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隻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86、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8、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後滅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麵,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曆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解釋】順治皇帝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91、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鹹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92、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後,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興,廢帝製,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製,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94、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曆史,通過對曆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5、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的曆史書雖然紛繁、複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96、後漢三,國誌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誌》,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曆史的治亂興衰了。
97、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曆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曆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8、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解釋】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隻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9、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聖賢,尚不忘勤學。
100、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101、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102、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103、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104、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裏仍堅持讀書。
105、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106、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107、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誌。
【解釋】梁灝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誌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109、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110、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讚賞和稱奇,我們正值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111、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112、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解釋】像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做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113、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隻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並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114、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麼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隻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
115、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116、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117、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解釋】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上替國家效力,下為人民謀福利。
118、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解釋】如果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就會得到讚揚,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得到榮耀,給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119、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但應該教孩子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120、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釋】反複講了許多道理,隻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隻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承飲而進獻"的翻譯
承飲而進獻.古之禮儀.
翻譯成現代文:在古時,官位較高的官員,在宴請較已位低的官員時,會將自己的酒樽倒上酒,給自己欣賞的下一級官員喝。而下一級的官員很榮幸的喝了這樽酒後,還要恭敬的將酒樽獻還給高官。據古載,這是非常榮幸的事。不是每次宴席都會有這種事發生,這是給被宴請的人看的.正因為很少有這種事,才顯得比較特殊。
《左傳.襄公25年》寫鄭國子展攻入陳國,見陳侯時“子展執縶而見,再拜稽首,承飲而進獻。”(杜注:“承飲,奉觴。示不失臣敬”)這裏“執縶而見”與《儀禮》中執摯相見應是一致的,“縶”是“摯”的通假,同音相通。本文寫韓厥見齊侯與子展見陳侯應當是一致的。“縶”也是“摯”的通假,韓厥到了齊侯的車馬前,稱自己是下臣,稱齊侯和晉君為“兩君”,又“再拜稽……進”,可見他是“以臣禮事之”。杜預言軍帥見敗國之君要拿絆馬索表示敬禮,是很不可信的。韓厥拿著禮物站在齊侯馬前。再拜: 拜,拱手彎腰,作揖。再拜,拜了兩次。稽首,叩頭,古代最恭敬的一種跪拜禮,有二說:一說先跪下,拱手至地,頭至手,不觸及地。二說,跪下後,頭至地。整個動作很緩慢,隻要知道是一種跪拜禮即行。拜了兩拜,然後稽首。奉,“捧”的古字。觴,盛酒器。加:一物加在另一物上,即把璧放在觴上。璧:一種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以,承接連詞,有時間先後關係。進,進獻。捧著酒器,加上璧,而後獻上。
談談你對“承擔社會責任,向社會獻愛心”的看法。
社會是由方方麵麵組成的.隻有承擔了社會的方方麵麵的責任,才能算作承擔了社會責任;隻承擔了一個方麵或者幾個方麵不能算作承擔了社會責任.
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包括遵守公共秩序以及幫助弱者的責任;也包括在國家為難時期同仇敵愾的責任;也包括和平時期承擔就業公平的責任,參與製定和執行法律的責任.
如果你的就業不公平,不管這種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還是別人強加的,都證明了你沒有承擔社會責任.如果這個國家的法律你沒有參與製定,也沒有參與執行,不管是你自己的原因還是別人強迫你的原因,都證明你沒有承擔社會責任.
所以,真正做到人人承擔社會責任向社會獻愛心的是西方國家.
求解句子意思 太陽、上升雙魚。職場,可能有他人此時跟你獻殷勤,但不要被蒙 蔽,很可能讓你承擔額外的
愛情!
要敗也要敗在情敵手裏。
要挫也要挫在戀人麵前。
要麼大膽去愛,要麼埋藏在心底永遠的祝福。
如果網上這麼一算就退縮了,還有什麼資格去收獲呢?
句子大致意思是:你的情是不是我所願想的。
說白點:即使你再情願,對方也要猶豫是否願意。
不過這玩意說不準,搞不好是別人對你情願,你要考慮是否願意。。。
秦朝在文化傳承方麵作出什麼貢獻
秦朝的貢獻很多,開疆拓土、抗擊匈奴、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輛、發展交通,等等,而文化貢獻主要有二:
一、書同文
此舉改革了文字,使漢字得以發展,使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得以促進,並使中國古文化有了傳承所需的最重要的保障。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存在著區域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秦統一後,文字得到整理和統一。 小篆”成為規範文字,廢除其他異體字。而後程邈發明隸書,成為秦朝製定的又一新字體。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禮儀之邦”齊國,令人在泰山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意思是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求翻譯:侯景之亂,元帝承製,衝求解南郡讓王僧辯,並獻女伎十人,以助軍賞,特別是最後的“以助軍賞”
侯景叛亂的時候,梁元帝在荊州秉承梁武帝的旨意,王衝請求解除南郡太守的職務,以讓位給王僧辯,並且獻給女妓十人,以助軍中觀賞。
原文譯文如下:
王衝字子長,琅琊臨沂人。祖父王僧衍,在齊任侍中,父親王茂璋,在梁任給事黃門侍郎,王衝的母親是梁武帝妹妹新安穆公主,在齊時去世,梁武帝因為王衝早年喪母而孤單,十分鍾愛他,十八歲,以任梁秘書郎起家。接著任永嘉太守。進入朝廷任太子舍人,因父親去世離職服喪,服喪期滿,任太尉臨川王府外兵參軍、東宮領直。連續升任太子洗馬、中舍人。調出朝廷任招遠將軍、衡陽內史。升任武威將軍、安成嗣王長史、長沙內史,將軍一職仍然擔任,安成嗣王薨於湘州,仍然任命王衝監理湘州事務。進入朝廷任太子庶子。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三年,以皇帝的外甥的資格賜安東亭侯的爵位,食邑一百五十戶。曆任明威將軍、南郡太守、太子中庶子、侍中。調出朝廷監理吳郡事務,滿一年授予實職。征調為通直散騎常侍,兼左民尚書。調出朝廷任明威將軍、輕車當陽公府長史、江夏太守,監理郢州事務。升任平西邵陵王長史。轉任驃騎廬陵王長史、南郡太守。廬陵王去世,監理州府事務。梁元帝鎮守荊州,王衝任鎮西長史,將軍、太守職務仍然擔任。王衝性情溫和馴順,侍奉君主謹慎嚴肅,熟悉法令,政事秉公處理,輔佐藩王對待部下,很少有不合道德的地方,雖然沒有顯赫的名聲,時間長了總被人思念。因此得到推崇尊重,連續位居二千石官職,又通曉音樂,熟悉歌舞,善於和別人交往,在上層人士的交往中,名聲很大。
侯景叛亂的時候,梁元帝在荊州秉承梁武帝的旨意,王衝請求解除南郡太守的職務,以讓位給王僧辯,並且獻給女妓十人,以助軍中觀賞。元帝任命他為持節、督衡、桂、成、合四州諸軍事、雲麾將軍、衡州刺史。元帝第四子元良擔任湘州刺史,仍然任命王衝管理州府事務,領長沙內史。侯景叛亂平定,任命翊左將軍、丹陽尹。
武陵王率領軍隊到峽口,王琳偏將陸納等占據湘州來接應他,王衝被陸納拘禁,陸納投降後,重新任命王衝為侍中、中權將軍,允許他酌情設置屬吏,丹陽尹仍舊擔任。江陵失陷,敬帝為太宰,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命王衝為左長史。紹泰中,連續升任左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升任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將軍二職依舊擔任。不久又領丹陽尹、南徐州大中正,給予扶侍之人。
高祖接禪讓後,解除王衝的尹的職務,以原來的官職領左光祿大夫。未就任,又改領太子少傅。文帝繼位,解除王衝的太子少傅的職務,不久以原來的官職領丹陽尹,參與撰寫法律政令。廢帝登基,給予王衝親信十人。
起初,高祖因為王衝是前代的舊臣,特別表示長幼的尊敬。文帝登基後,更加的尊重,王衝曾經跟隨文帝親臨司空徐度家,在宴席上,賜予王衝一個小桌子,他被看重就像這樣。光大元年去世,當時七十六歲,贈給侍中、司空的官職,諡號為元簡單。
希望能夠幫到您,祝學習進步:)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贈者應承擔什麼義務
142.援助西藏發展基金會
143.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
144.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
145.中華藝文基金會
146.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
147.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
148.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
149.中華誌願者協會
為了幫助他們理解承擔社會責任,向社會獻愛心,請你為他們寫一篇100字回帖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現在社會上有好多人,不惜傾盡所有,幫助社會上所有弱勢群體。我羨慕這樣的人,敬佩這樣的人。我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伸出我們的手,獻出我們的愛心,幫扶一下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此,我向你們敬禮。
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承襲我國古典詩歌的什麼傳統
此詩一題《近試上張水部》,說明是在應試不久前獻給張籍的.張籍憐才惜士,喜獎掖後進.據《全唐詩話》說:“慶餘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籍)索慶餘新舊篇二十六章,置之懷袖而推讚之.時人以籍重名,皆繕錄諷詠.慶餘作《閨意》一篇以獻,籍酬之雲雲.由是朱之名流於海內矣.”一首小詩,竟使一個舉子聲名大振,確是詩史上一段佳話.
在封建科舉時代,應試是決定舉子一生命運的關鍵.因此在臨沂應的時刻,舉子們總是急於探詢自己未來的命運.朱慶餘礙於情麵,不好意思明問,於是就產生了《閨意》這首詩.
這首小詩之所以起到這樣大的作用,是同它的藝術感染力量分不開的.詩中托言閨意,隻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側麵,加以細致勾勒,深入開掘,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詩中人物所處的地點.就時間而言,有“昨夜”、“待曉”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曉整整一個通宵.“昨夜停紅燭”,是說紅燭從昨夜開始燒起.停點燃,帶有安置意,係唐人口語.拜舅姑,是說拜見公婆.從“洞房昨夜停紅燭”,到“待曉堂前拜舅姑”,表現了時間的轉換和地點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內心感情的變化.與之相應的語言,也顯得和美流轉,自然貼切.
新婚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題材.但詩人擯棄一般詩詞中習見的內容,緊緊扣住主題,抓住“拜舅姑”這一貫串動作,進行描寫.然而又不直接寫她去拜見,而是寫拜見之前的環境和心理活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待”字.它不僅具有“將要”的意思,而且側重於等待和期待.俗語說:“醜媳婦總要見公婆”,其實新媳婦初次拜見公婆,心中總是不免忐忑.在拜見公婆之前,內心裏必將充滿期待而又不安,興奮而又擔心的複雜感情.這裏著一“待”字,便將這種複雜的感情概括出來了.
“妝罷’二字,從上句“待”字生出.隱隱點出她已梳妝了好長時間,無疑這些都是在“待”的過程中進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滿意?自己沒有把握,得先問問新郎.於是低聲問道:“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低聲”二字用得極其準確.因為是新嫁娘,新來乍到,對夫家的環境還不熟悉;又因為舊時女子,幼承閨訓,舉止不得輕浮,所以她才壓低了嗓子,表現出這種拘謹、嬌羞的神態.結尾“畫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麵的環境鋪敘也好,心理刻畫也好,都是為了歸結到這一句.這一問,增加了無窮的詩意.古典詩歌的結句有多種形式,或以景語,或以情語,或以問句.此詩以問句作結,不讓夫婿作答,而讓讀者去想象.因此頗饒言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餘味.
前人對此詩評價極高,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說:“朱慶餘《閨意》‘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宮詞》‘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真妙手比擬.”“妙手比擬”是此詩的主要特點.如詩中將自己比作新嫁娘,將許為知音的張籍比作夫婿,將知貢舉的官員比作舅姑,又將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畫之眉.所詠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確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於此詩的藝術性很高,因此打動了張籍.張籍曾酬答一詩雲:“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掏菱歌敵萬金.”朱慶餘以比擬作試探,張水部也用比擬作暗示.囡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作“越女”.越地向以產美女著稱,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還有“越女天下白”的詩句.以越女稱譽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當.不僅如此,以“明豔”對“畫眉”,以“沉吟”對“低聲”,一問一答,也是備極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對朱慶餘的正麵回答:你的容顏已十分明豔,何必還嬌羞無那?你的文章宛如鏡湖女郎所唱的菱歌,價值萬金,即使拿珍貴的齊紈,也不能酬謝於萬一.這個評價是夠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慶餘的“詩名流於海內”.朱張酬唱,真可稱得上珠聯璧合,妙趣天成.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也許一切早已注定,是時候承擔這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