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求,爾何知?”
“冉求,你怎麼樣?”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隻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赤,爾何如?”
“公西赤,你怎麼樣?”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隻是願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讚禮人。”
“點,爾何如?”
“曾點,你怎麼樣?”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曾點)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曾點)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是讚成曾點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說:“你為什麼笑仲由呢?”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疑問: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隻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讚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讚禮呢?”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忘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此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麼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譯文: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麵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是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
譯文:
紀昀體態肥胖,特別怕熱,每到夏天,常汗流浹背,衣衫都濕透了,每次去南書房(位乾清宮西南,又名南齋)值班,總要赤膊納涼,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高宗(乾隆)從太監口中聽說紀昀有這種情況後,就打算設法戲弄他一番。
一天,紀昀與幾位同僚,又在書房裏赤膊談笑。忽然間,乾隆走出內宮,直朝書房而來,同僚們遠遠望見,慌忙披上衣衫,唯獨紀昀因為近視,直到乾隆走到他麵前時,才發覺,可是卻來不及穿衣了,情急之下,便趴躲在乾隆座位後邊,喘著氣,一動也不敢動。乾隆坐了兩個小時,亦不說話。那天暑伏酷熱,紀昀直熱得急汗淋漓,實在熬不住了,便伸出頭來向外窺探,問同僚們:“老頭子走了嗎?”乾隆聽了不覺悶笑,同僚們亦忍俊不禁。乾隆終於發話:“紀昀,你好無禮,怎麼能講出這般輕薄的話!為何叫我‘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體,就饒恕你,否則就砍你的腦袋!”紀昀說:“我沒穿衣服。”乾隆就吩咐太監幫他把官服穿好。乾隆再一次用嚴厲的口氣問:“‘老頭子’三字,到底怎麼解釋?!”紀昀不慌不忙地脫下頂戴,磕過頭,解釋道:“陛下萬壽無疆,這就叫做‘老’;您頂天立地,至高無上,這就叫做‘頭’;天與地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這一番巧妙的恭維答對,說得乾隆哈哈大笑,紀昀就得到了饒恕。
由此可見,紀昀除了秉性剛正不阿,為官廉潔奉公,常能“鐵齒銅牙”地和貪官佞臣鬥智鬥勇、激濁揚清之外,憑著他的博學多才,還有俐齒伶牙、睿智詼諧的一麵。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隻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嚐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濟陰之賈人原文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也。"立而觀之,遂沒。
譯文:
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沉了船,危急中隻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漁夫駕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上的大戶,你能救了我,我送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隻給了漁夫十兩銀子。漁夫問他:“我救你的時候你親口許給我一百兩銀子,可是現在隻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個打漁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裏掙紮了一陣就沉沒於河水之中了。…
諸葛亮率軍至南中,所戰皆捷。聞有孟獲者,為夷漢所服,於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觀營陣,曰:“此軍如何?”獲對曰:“向不知虛實,故敗。今蒙使觀營陣,若止如此,定能勝!”亮笑,心知獲尚不服,縱之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欲釋獲。獲曰:“天下威,南人不複反矣。”於是亮進軍,南中平。
翻譯:
諸葛亮帶領軍隊到了南方的中部,凡打仗的都勝利了。聽說有叫孟獲的人,是南蠻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令使他生著到來(就是生擒啦~~)。已經成功了,諸葛亮使他參觀漢軍的兵營陣列,說:“這些軍隊怎麼樣?”孟獲回答說:“以前不知道虛實,因此失敗。現在蒙您的恩使我觀看兵營陣列。隻是這樣,一定可以勝利!”諸葛亮笑,心裏知道孟獲還不服,放了他使他繼續作戰。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諸葛亮還想放了孟獲。孟獲說:“漢軍威鎮天下,南方人再不反了。”於是諸葛亮進軍,南方平定。
熱門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