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較有趣的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隻門的鈴鐺製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麼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隻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麼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麼?於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麼也夠不著,他隻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麼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一起偷東西,隻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隻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給幾個有趣的成語故事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K?吹健斷嗦砭?飛纖擔骸扒Ю錇淼鬧饕?卣魘牽?唚悅牛?笱劬Γ?闋酉褶?鵠吹木魄?欏保?隳每詞椋??庾呷ィ?朧允宰約旱難哿Α?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隻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參考資料:[www.wsbedu.com]
2,畫餅充饑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隻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隻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隻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麵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坑道裏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一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一個個都在吞口??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係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係。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參考資料:[www.larkbaby.com]
4,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一口大鍾。
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
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
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
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
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偷扔謔歉嫠呷嗣俏藝?謖飫鎄抵勇穡克?睦鏌患保??
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
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
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拔苗助長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裏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裏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豔陽高照,他到地裏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裏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裏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麵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隻能是好心辦壞事。
6,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隻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曆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隻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誌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幹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隻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參考資料:[www.fbook.net]
7,智子疑鄰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8,削足適履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裏的軍政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參考資料:[www.edu11.net]
9,刻舟求劍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
10,坐井觀天
出處]
《莊子·外篇·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說]
在《莊子·秋水》中,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口廢井裏,住著一隻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自豪地對海鱉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裏多麼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麼自由自在!先生為什麼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隻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裏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裏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裏才是真正的快樂。”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說,坐在井裏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於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
由這兩篇文章便有了兩個意義相近的成語——“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井底之蛙”用來諷喻那些見識狹窄、短淺,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識大局的人。“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成語新編:坐井觀天
文/王蒙
蛙君幼時,家中有一口淺淺的枯井,他喜歡常常坐進去冥思遐想,高眺遠望。及長,蛙君習畫,尤喜坐入枯井,或係入水井,身圍救生圈,心平氣和,徐徐仰望,特坐獨視,怡然自得。有時看到枝葉扶疏,有時看到花開花落,有時看到陰雲一塊,有時看到白雲一朵,有時看到明月一輪,有時看到繁星幾點……凡春夏秋冬,陰晴寒暑,風雨雷電,蚊蠅蜻蜒,蝙蝠飛鳥,樹木花草,天光雲色,輪廓雖小而變化無窮,均甚可觀。蛙君喜而時習之,揣摩爛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氣,因氣生力,力發筆從,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畫出世矣。
蛙君畫甚為走紅,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紐約、蘇黎世的繪畫拍賣市場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圖,賣到250美元。
這一消息傳來,輿論嘩然。或曰,250美元算什麼,實是對我美術家之汙辱。畢加索之畫曾賣2500萬美元!蛙君售價不過畢老的十萬分之一,實是有辱人格國格。或曰,這250元也是看準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計,吊蛙君的胃口,心懷叵測,別有用心,對蛙君表現,應該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個偉大的開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萬五、二十五萬以至更多,蛙君的畫實代表了時代潮流,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撞擊、融合、火花、變奏、誤區、怪圈……雲雲。
一好事記者對蛙君進行追蹤采訪。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觀天作畫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記者。記者寫了報道,輿論再次嘩然。或曰,某方麵之所以出250元,無非是妄圖把吾們的藝術家全部幹淨徹底地趕到井裏去。或曰,吾早就說過蛙某的畫沒有前途,怎麼樣?勿謂言不預也。或曰,坐井觀天,其實連二百五的畫也是畫不出來的。記者報道,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克裏空”,實違背了新聞道德與新聞紀律,必須嚴辦,不可縱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觀天,偏住一隅,實是對於藝術事業的挑戰,而他的挑戰居然成功了,驚世駭俗,不能掉以輕心。或曰,蛙某,雖然不才,卻亦不應全盤否定。坐井而畫,誤入歧途,能坐視不管不問不援不救乎?!
於是製定了救助蛙君係統工程計劃。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與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諸畫之微渺,拉上他參與各種招待會座談會冷餐會紀念會發獎會校友會聯歡會追悼會大宴會小宴會舞會今晚我們相識會……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繽紛誘惑梯突。蛙君如饑似渴如醉如癡如醍醐灌頂,暫停做畫,不談二百五的藝術。而是徜徉宇宙,遨遊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樂。人皆謂蛙君好戲,還在後頭呢。
坐井觀天新啟示
文/劉先明“
一隻青蛙坐在井裏,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但是我認為這則故事在強調現在人們應該開闊思維、眼界放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他值得關注的因素和信息,當我們再對這則成語故事分析後,會有更深刻和實際的啟示。
就這個故事來分析,焦點在於青蛙該不該跳出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麼要“跳出來”呢?就為了看看天有多大嗎?
青蛙跳出來看看的目的不該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無邊無際的天底下,肯定還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現在所在的井還要好的井;應該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會有哪一天會沒水、要有危機感;應該在跳出來後,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況下,在確保能維持自己生命時間情況下的活動距離範圍裏、再去尋找有沒有比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進一步去發現並棲身於水源比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質也更適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決定是否馬上跳出來的時候,它也要考慮跳躍能力、環境條件等問題,如果井中的環境和它的跳躍能力都不可能讓它跳躍出來,它沒必要現在馬上跳,否則跳的越高,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應該要等到井裏水多、能夠跳出來的時候跳,如果能有鍛煉身體的作用,可以邊鍛煉邊試跳,否則那隻會是無味的浪費和消耗。青蛙跳出來後,如果沒找到比這口井適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環境,它應該在欣賞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後,再回到這口井裏去、維持它的生命、繁衍後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個動物都是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功能並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中發揮作用的,每個動物要在生物鏈中發揮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備本動物群種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應該是繁衍生命的、成為自然界生物鏈中不可斷的一個鏈,那麼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沒有水的,而井是較能積蓄、保存水,是比較適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對於青蛙來講,它要關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滿水的湖泊或水井,隻有有了這樣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它才能生存、實現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現在,青蛙選擇和占據了一個比陸地、沙漠等環境裏水源相對多的環境裏生存,不乏是一個暫時的明智選擇。
這個故事自然也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因為我們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一則有趣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
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
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
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
“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意思是: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有趣的鮮為人知的成語故事
二桃殺三士是很有趣,我感覺這兩個也很有意思,看看喜歡嗎? 【等高飲菊花酒】在東漢有位術士叫費長房,他懂得陰陽災變。徒弟桓景隨他多年卻一無所獲。一天師傅對徒弟說:九月九日你家要遭受災難,你快回家吧。徒弟問回去改怎麼辦呢?師傅說,你叫家裏每天製作一個紅色小袋,裝滿茱萸,係在手臂上,然後全家登上高出飲菊花酒,這樣就可以消除災禍了。桓景按照師傅說的做了,晚上回家時,他們發現所喂的雞狗全都死了,見此情景,桓景感歎的說:幸虧我們按照師傅的話做了,不然全家就遭殃了。(後人把重陽等上作為一種消災解難的風俗流傳下來,並借用這一典故指等高飲菊花酒可以吉祥平安。
【東方朔割肉】漢武帝時的一天,武帝要賜肉給官員們,值等到日落西山那主管的大官員還未到。這時東方朔已經等的不耐煩了,他私自割下一塊肉就走了。漢武帝知道後派人叫來東方朔問到:你不等上麵來分肉,私自割肉這是為何?武帝不想責備他,說道:先生還是自己譴責自己吧。東方朔下拜說到:東方朔啊東方朔接受賞賜卻不等上麵的命令,你多沒禮貌啊!自己動手割肉多麼豪壯的舉動啊!割肉不多,多麼謙讓有理啊!把肉帶回去交給妻子,多麼規矩仁義啊!武帝一聽,大笑:你太聰明了!我讓你譴責自己,結果你反倒自誇了一番。(後人用這一典故形容人聰明機智,詼諧善言,即使做錯了事也能為自己很好的辯解。)
有趣的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穀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穀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複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穀的這一改動,雖然隻將數字改為一字,隻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穀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穀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誌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9.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10.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麵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11.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隻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麵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麵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麵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12.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13.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14.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15.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6.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17.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歎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製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讚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18.草木皆兵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隻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杆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讚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麵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19.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20.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裏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21.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麵,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3.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有趣的成語故事
請君入甕
唐朝的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采用嚴刑峻法,消除異己。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機想方設法誣陷自己的政敵,並絞盡腦汁製造酷刑逼供。朝廷上下,籠罩著高壓的恐怖氣氛。 武則天的兩名大臣周興和來俊臣,是當時有名的酷吏,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手下。有一次,周興被人密告夥同丘神績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並且定下期限審出結果。來俊臣和周興平時關係不錯,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計。 一天,來俊臣故意請來周興,兩人飲酒聊天。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最近審問犯人老是沒有結果,請教老兄,不知可有什麼新絕招?”周興一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說:“我最近才發明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個大甕,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頑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甕,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甕燒得通紅。來俊臣突然站起來,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後命我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我隻好請你進這個大甕了!” 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隻好俯首認罪。
有什麼有趣的成語故事
關於有趣的成語(描寫有趣的成語)
[奧妙無窮]奧:深奧。指其中不易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處極多。
[饒有興趣]令人感到很有趣,並十分注意
[相映成趣]映:對照,映襯。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妙語解煩]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妙語解頤]解頤:開顏而笑。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枯燥無味]枯燥:單調。形容單調,沒有趣味。
一個有趣的成語故事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穀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有趣的成語故事(兩個)簡述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穀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穀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複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穀的這一改動,雖然隻將數字改為一字,隻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穀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穀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誌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麵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隻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麵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麵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麵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歎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製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讚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有趣的成語故事 要有成語的意思,有故事內容,故事要有趣。
畫餅充饑
三國時魏國的魏文帝要大臣盧毓選一位中書郎,魏文帝說:“挑選人才,千萬不要選那些有名氣而沒有實際才幹的人。名氣就像是在地上畫的餅,不能充饑的。”盧毓有些不同意見,他說:“如果是修養高、德行好而有名氣的,就不應該嫌棄他們,臣建議應對他們考核,看他們是否有真才實學。”魏文帝覺得盧毓講的話比較中肯,因此下令製定了考核官沿員的方法。
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人,都有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但是他們看不見,隻好用手摸。有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齒,說:“我知道了,大象如同又粗又長的蘿卜。”另一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說:“大象就像大簸箕一樣。”第三個摸到了大象的腿,說:“不!大象就跟舂米的木棒一樣,隻不過粗了一點。”第四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大笑:“大象不就像一根繩一樣嗎?”四人爭論了許久,結果也沒弄清楚大象究竟是什麼樣。
天衣無縫
古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郭翰。一天,天氣十分炎熱,郭翰獨自躺在院子裏乘涼。月光下,郭翰仰望天空忽見一個白衣女子從天上冉冉而降,對郭翰笑著說:“我是天上的仙女。”郭翰仔細看那女子,發現她的衣服渾然一體,沒有一條縫線,於是問道:“你的衣服怎麼沒在線縫過的痕跡呢?”女子答到:“這是天衣,它不是用針線縫的,所以沒有縫啊。”成語天衣無縫由此而來。
驚弓之鳥
戰國時,楚國準備派臨武君擔任主將,與秦國交戰。越國使者魏加認為不合適,原因是武君被秦軍打敗過。魏加向楚國的春申君講了一個故事:“有一隻大雁在天上飛,射手隻拉了一下弓弦,大雁就從空中掉了下來。有人覺得奇怪,想問明原因,射手說:”這是一隻受過傷而且掉了隊的大雁,驚魂未定,又聽到弦響,拚命想住高處飛,一使勁,傷口裂開了,所以就掉下來了。”
胸有成竹
宋朝有位叫文與可的畫家,平生最愛畫竹。他在住宅前栽了很多竹子,每天仔細觀察、琢磨竹子在各個季節、多種氣候裏的變化和恣態。時間一長,他在下筆時,要畫什麼竹子,該怎樣構圖,就心中有個模樣了,因此一下筆就能很快畫出各種各樣的竹子來。所以朋友們說文與可畫竹時“成竹在胸”(心裏有竹子的影像)。“成竹在胸”常寫作“胸有成竹”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一個比較有趣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