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作業:20條成語,從中有一個錯字,是某些商店亂改的成語
樂在其中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中的成語是?
犯上作亂
【解釋】: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示例】:在封建社會的教條之下束縛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義”的罪名。 ◎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比喻說話作文或做事不紊亂的有什麼有什麼這是什麼成語
有條不紊
yǒu tiáo bù wěn
【解釋】紊:亂。形容有條有理,一點不亂。
【出處】《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可用在說話、做事和寫文章方麵。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紊;不能讀作“jì”。
【辨形】紊;不能寫作“絮”。
【近義詞】有條有理
【反義詞】亂七八糟、千頭萬緒
【辨析】~和“有條有理”;都可形容工作、說話、做事、作文方麵;也可用在思維活動等方麵。
【例句】小華做事情從來都是不慌不忙;~。
作文中常用的成語有哪些?
描寫人:
悲喜交集 悲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動人心弦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謝天謝地 沒齒不忘 感同身受 垂頭喪氣 灰心喪氣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懶 萬念俱灰 自暴自棄 黯然銷魂 大失所望 心如刀割 切膚之痛 哀毀骨立 悲天憫人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麵不能隨意更換,具有結構的凝固性。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麵,屬於文語性質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論語一書中流傳至今的成語有
論語中的成語85個。
1、【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尚書·皋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隻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1、【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3、【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裏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15、【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1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曆長期的奮鬥。【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係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1、【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麵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2、【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麵是堂,後麵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5、【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8、【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30、【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1、【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32、【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三國誌·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3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裏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0、【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41、【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42、【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3、【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處】《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凶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5、【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4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脫離勞動人民。【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48、【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49、【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50、【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對改成語的看法作文600字
祝你冬日暖洋洋,遇事有人援
祝福慢慢來,堅守自己
一場冬雪一場寒,小寒快樂!
請問論語中的成語有多少?
《論語》中成語頗多,今略摘於此,與眾友人共賞;學而時習之、犯上作亂、君子務本、巧言令色、不忠不信、言而有信、過勿憚改、溫故而知新、慎終追遠、一言蔽之、從心所欲、孰不可忍、射不主皮、裏仁為美、君子喻於義、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小人喻於利、見賢思齊、肥馬輕裘、不堪其憂、不改其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朽木不可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舉一反三、暴虎馮河、富而可求、鳥之將死、任重而道遠、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死而後已、空空如也、循循善誘、欲速則不達、欲罷不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正不坐、言必有中、以道事君、 克己複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名正言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一匡天下、君子固窮、無為而治、誌士仁人、殺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分崩離析、天下有道、色厲內荏、道聽途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不得其門、不可不慎、文武之道、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望而生畏、四海之內皆兄弟。 庚寅夏 南山易人 錄
論語十則中的成語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麵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裏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裏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讚有誌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禦人耳。
常用的成語大全
常用成語大全如下:
1、 安步當車:從容地步行,就當乘車一般。
2、 安土重遷: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移。
3、 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4、 百無聊賴: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沒有依托,精神空虛,感覺什麼都沒有意思。
5、 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6、 鞭辟入裏:鞭辟:鞭策,激動。裏:內部。指學習要切實。形容言論或文章說理透徹、深刻。(易誤:入情入理:合乎常情和道理。)
7、 別無長物: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同:身無長物)
8、 不恥下問:不可用於比自己高明的人.
9、 不孚眾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這兩個成語常被混用。
10、 不負眾望:沒辜負大家的期望,褒義。
11、 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
12、 不刊之論:不可改易的言論。
13、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態度蠻橫或愚昧無知。
14、 不求聞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15、 不以為然:不以為是正確的。
16、 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
17、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
18、 差強人意:勉強使人滿意。
19、 朝秦暮楚:比喻反複無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 出言無狀:說話沒有禮貌。
21、 粗枝大葉:本形容簡略或概括,後形容草率不認真細致。
22、 大而無當:當:底。大得沒有邊際,表示大而不合用。
23、 彈冠相慶: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貶義詞。
24、 當仁不讓:當:遇到。遇到應當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讓。
25、 道貌岸然:道貌:莊嚴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樣子。多指人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
26、 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漸達到很高的成就。
27、 等而下之: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28、 等閑視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 顛沛流離: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30、 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極點。
31、 耳提麵命: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32、 罰不當罪:處罰和罪行不相當,多指處罰過重。
33、 翻雲覆雨:反複無常或慣於玩弄手段。
34、 分條縷析:形容有條有理細致分類或剖析。
35、 分庭抗禮:原指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院兩邊,以平等的禮節相見。後用以比喻互相對立,地位相當。
36、 焚膏繼晷:點起燈繼續著白天(幹的事)。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或學習等。膏:油脂.焚膏:指點油燈。
37、 粉墨登場:用粉,墨化裝,登台演出。也比喻壞人喬裝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38、 風雲際會:比喻君臣遇合。也指遇到施展才能的好機會。
39、 逢人說項:碰見人便稱道項斯的才學。比喻熱心替人揚名或稱道某事的好處。
40、 鳳凰於飛:指鳳和凰比翼雙方。用以比喻夫妻恩愛。
41、 腹誹心謗:胸懷不滿,心中怨恨。誹,謗:毀謗,說別人的壞話。
42、 改頭換麵:比喻隻改變形式,不改變內容。
43、 改弦更張:比喻改革製度或變更方法,也可寫作“改弦易轍”。
44、 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感受到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身:親身。
45、 綱舉目張:提起漁網總繩,所有的網眼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要領,就可以帶動全麵。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46、 高山景行: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47、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也比喻對事情的把握境界高遠,能夠十分輕鬆地駕馭。
48、 各得其所:原來表示各自如其所願,後來也表示每個人或每個事物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49、 沽名釣譽:故意做引人讚揚的事,撈取名譽。
50、 冠冕堂皇:形容表麵上莊嚴正大的樣子。
51、 管窺蠡測:從竹管裏看天,用瓢來測量水。比喻眼光短淺,見識片麵狹隘。
52、 管中窺豹:從竹管裏看豹子,比喻不全麵的觀察或認識。也比喻從觀察到的一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53、 光怪陸離:形容觀象奇異、色彩繁雜。
54、 鬼斧神工:建築、雕塑等技藝精巧。常被誤用來形容自然景物。
55、 過眼雲煙:比喻身外之物,可以不加重視。
56、 汗牛充棟:搬運書籍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裝滿了整個房裏。形容書籍極多。?57、華而不實: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58、 嘩眾取寵:用言行迎合眾人以博取眾人稱讚和支持。
59、 渙然冰釋:形容消除了疑惑、誤會。
60、 回腸蕩氣:蕩:動搖。使肝腸回旋,心氣激蕩。形容音樂、文辭十分婉轉動人。
61、 回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表麵的暫時好轉。
62、 諱莫如深:事情嚴重而隱瞞得很嚴。
63、 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64、 豁然開朗:突然感到開闊通達,形容一下子明白通曉了某個道理。
65、 火中取栗:比喻冒了風險替別人出力,自己吃了苦頭卻一無所獲。
66、 吉光片羽: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吉光: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名;片羽:一片毛。
67、 佶屈聱牙: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佶屈:曲折;聱牙:不順口。
68、 膠柱鼓瑟:比喻思想,做事等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69、 矯揉造作:裝腔作勢,故意做作,很不自然。
70、 盡善盡美:形容事物完美無缺。
71、 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動靜就害怕。
72、 敬謝不敏:謝,推辭;不敏,無能。表示推辭做某事的婉辭。
73、 舉案齊眉:形容夫妻互敬互愛。
74、 空空如也:指空空的什麼也沒有。
75、 空穴來風:比喻消息或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也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來。
76、 勞燕分飛: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
77、 老氣橫秋:形容人沒有朝氣或擺老資格,自以為了不起。
78、 力透紙背: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麵。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79、 良莠不齊:一群人中有好有壞,側重於品質。不用於水平、成績等。
80、 淋漓盡致:形容事情做得十分暢快或文章、說話表達得充分、透徹,也指暴露得很徹底。
81、 馬革裹屍:用馬皮將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戰死疆場的無畏氣概。
82、 美輪美奐:指房屋高大美麗。
83、 麵麵相覷: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84、 明日黃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黃花:菊花。
85、 明珠暗投:懷才不遇或好人誤入歧途,泛指好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86、 冥頑不靈:冥頑:愚蠢頑固。靈:聰明。形容愚昧無知。
87、 目無全牛: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全牛:整個一頭牛。
88、 沐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89、 泥牛入海:泥塑的牛進了大海。比喻一去不複返。
90、 藕斷絲連:比喻表麵上斷絕了關係,實際上雙方或一方對另一方在感情上仍有牽連。
91、 拋磚引玉:自謙之辭,不能用於對方或第三方。
92、 蓬蓽生輝:使寒門增添光輝。多用作賓客來到家裏,或贈送可以張掛的字畫等物的客套話。
93、 披沙揀金:排除沙子,選取黃金。比喻精挑細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94、 萍水相逢:浮萍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95、 七月流火: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
96、 巧奪天工: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奪:勝過。
97、 窮兵黷武: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窮:竭盡;黷:隨便,任意。
98、 曲突徙薪: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99、 屈尊下顧:降低身份俯就。
100、 趨之若鶩: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趕去。多含貶義。
101、 犬牙交錯:比喻情況複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102、 日薄西山: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103、 如坐春風: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長輩或良師的懇切教誨。
104、 入木三分: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105、 三人成虎:傳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106、 上行下效?:指上麵的人怎麼做,下麵的人就跟著怎麼幹。含貶義。
107、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舍棄生命,去尋求佛法。後比喻真理而不犧牲自己的生命。
108、 甚囂塵土:形容對傳聞之事議論紛紛,喧囂一時。現在多含貶義。
109、 生靈塗炭: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若的境地。
110、 生吞活剝: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別人的理論,經驗等。
111、 聲色犬馬:形容尋歡作樂,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112、 拾人牙慧:比喻襲用別人的陳言,而沒有自己的創見。
113、 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114、 首當其衝: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
115、 順理成章:原指寫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後多用來指說話、做事合乎情理。
116、 絲絲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細致,有條不紊,一一合拍。
117、 死有餘辜:形容罪惡極大,即使處死也抵償不了。
118、 泰然自若:遇到非常情況時,所保持沉著,鎮定。
119、 歎為觀止: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120、 萬馬齊喑:比喻局麵沉悶,人們都沉默著。
121、 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122、 未可厚非: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還有可取之處,應予諒解。
123、 蔚為大觀: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
124、 無獨有偶:不隻一個,還有配對的。
125、 無可適從:適:到,往。從:聽從,跟隨。不知跟從誰好。比喻不知怎麼辦才好。
126、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打聽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索嚐試或過問。
127、 無所不為:沒有什麼不做。
128、 無所不至:什麼壞事都幹。與“無微不至”有天壤之別。
129、 洗心革麵:指清除壞思想。
130、 下裏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131、 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132、 銷魂勾魄:形容受到吸引、刺激而心神、情緒失去控製。
133、 薪盡火傳:比喻通過師生傳授,使學問技藝得以一代代承傳。
134、 信筆塗鴉:形容書法拙劣或胡亂寫作。有時也用為表示自己字或文章寫得不好的自謙的話。
135、 休戚相關:形容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136、 虛與委蛇:指假裝殷勤,敷衍應酬。
137、 煊赫一時:煊赫:聲威盛大的樣子。名氣、威勢在一個時期內很顯盛。
138、 雪泥鴻爪: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139、 尋章摘句:摘取文章中的詞句。多指讀書,寫作側重推敲詞句,不深究義理。
140、 言簡意賅:形容簡明扼要。
141、 揚湯止沸: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42、 洋洋大觀:形容數量大,種類多,非常可觀。
143、 洋洋灑灑:形容講話、寫文章篇幅長,語句流暢。
144、 養尊處優:處於尊貴的地位,過著優裕的生活。
145、 要言不煩:說話,行文簡明扼要,不煩瑣。
146、 一本正經:形容很規矩,很莊重。
147、 一團和氣:態度溫和,沒有原則。
148、 一衣帶水:水麵像一條衣帶那樣窄。形容一水之隔,往來方便。
149、 因人成事依靠別人把事情辦好.隻能表貶義或自謙。
150、 引而不發:比喻做好準備,待機行事;或故作姿勢,虛張聲勢。
成語的釋義: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關於曆史的成語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麵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麵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嶽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麵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隻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拚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複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歎~,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誌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幹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製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隻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誌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製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裏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鹹陽,“守函穀關,項羽至,不得入。”函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穀關有聯係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麵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麵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麵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麵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歎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梿《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曆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複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鬥。指激烈戰鬥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麵對麵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曆了許多戰鬥。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隻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嗬,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鬥。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鬥。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蕩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麵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麵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麵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麵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四年級上冊語文作業:20條成語,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