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實時期魏國的口號
1、奉天子以令不臣。(從洛陽迎回獻帝之後)
2、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赤壁之戰)
另外一句曹操很重要的名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誓言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這句話,是秦能統一六國的一個民族誓言,如同在無數電影中曾經出現的從容就義前的“為了人民”;或者那句英勇獻身前的動人的“Freedom”。在這個時候,這個普通的句子幻化成一種精神,一種誓言,一種大秦帝國的“亮劍”精砷。
每當秦國麵臨生死存亡的時候,這句誓言就會在朝野之間漫起,一種不屈和必勝的信念會感染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此時還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呢?
在戰國紛爭的時代裏,統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多少次,秦國君臣都意識到,天下各國,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滅掉;但同時和兩個國家開戰就有幾分力不從心;一旦三個國家聯合起來,以秦國之強也必敗。統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事實上,秦國從商鞅開始,經過了六代國君的努力,才實現了統一的夙願。而這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作為一句全民宣言,在時時的激勵著每一個秦國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組織的強盛,都需要一種精神,也許可以翻譯為“共同價值觀”。這種精神是要從上到下的,深入人心的。曆史上,每一個強大的國家、強大的軍隊,都有這樣一個感動人的口號,這些話充滿著理想主義的色彩,觸動的是人心中最敏感、最強大的感受,從而可以帶來難以估量的力量。嶽家軍“靖康恥,尤未雪”的複仇精神,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的豪邁感受,大漢帝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張揚個性,都會給組織注入無形的力量。
秦的成功,不是個別英明君主的成功,而是在這樣一種精神感染下,全民族的成功。
在戰國時代,這種慷慨赴死的精神也許隻能誕生於秦,誕生於這個麵對西域的狄戎部隊,靠自己雙手打出一片天地的國度。齊國、楚國的環境太好了,豐衣足食,風花雪月中,民族的鬥誌會被消磨;燕國有著產生這種精神的環境,但老帝國的自高自傲,不思進取,最終沒能實現這個夢想;魏國一度曾經是多麼的接近這種境界,可惜當國君變得奢糜、慵懶和無知的時候,這個國度也從勝到衰,沒能把握住曆史的契機;而始終沒能實現“改革”的韓國,一直因其孱弱而屈辱的失敗,而無法帶給自己榮耀;最有希望的趙國死於長平之戰,這也是一個與北方胡人長年作戰,在血液中迷漫著不屈的國家,趙國和秦國同是戰國時期抵禦外族入侵的核心力量,上天不眷故趙,為之奈何?
我要兩個200字的曆史小故事
(一)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二)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
1/30頁
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複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複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三國實時期魏國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