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的介紹和圖的介紹
馬的介紹你上百度百科詳細看下就好,給你主要介紹:
馬,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中文名稱: 馬
外文名稱: horse
二名法: Equus caball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
亞門: 脊椎動物
綱: 哺乳
亞綱: 獸
目: 奇蹄
科: 馬
屬: 馬
關於馬的文章,你是要說明文呢?還是記敘文?散文?小說?
1、馬
〔法〕布封
人類曾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鬥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聽慣了兵器搏擊的聲音,喜愛它,追求它,以同樣的興奮鼓舞起來;它也和主人共歡樂:在射獵時,在演武時,在賽跑時,它也精神抖擻,耀武揚威。但是它的馴良不亞於勇毅,它一點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製它的動作:它不但在駕馭人的手下屈從著他的操縱,還仿佛窺伺著駕馭人的顏色,它總是按照著從主人的表情方麵得來的印象而奔騰,而緩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動作都隻為了滿足別人的願望;這天生就是一種舍己從人的動物,它甚至於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用動作的敏捷和準確來表達和執行別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覺到多少它就能感覺到多少,它所表現出來的總是在恰如人願的程度上;因為它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所以它不拒絕任何使命,所以它盡一切力量來為人服務,它還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於舍棄生命以求服從得更好。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獲得發展的馬,是天然品質被人工改進過的馬,是從小就被人保育、後來又經過訓練、專為供人驅使而培養出來的馬;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種動物被奴役或馴養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於我們看到它們時,很少是處在自然狀態中:它們在勞動中經常是披著鞍轡的;人家從來不解除它們的羈絆,縱然是在休息的時候;如果人家偶爾讓它們在牧場上自由地行走,它們也總是帶著奴役的標誌,並且還時常帶著勞動與痛苦所給予的殘酷痕跡:嘴巴被銜鐵勒成的皺紋變了形,腹側留下一道道的瘡痍或被馬刺刮出一條條的傷疤,蹄子也都被鐵釘洞穿了。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這是慣受羈絆而留下的跡象;現在即使把它們的羈絆解脫掉也是枉然,它們再也不會因此而顯得自由活潑些了。就是那些奴役狀況最和婉的馬,那些隻為著擺闊綽,壯觀瞻而喂養著、供奉著的馬,那些不是為著裝飾它們本身,卻是為著滿足主人的虛榮而戴上黃金鏈條的馬,它們額上覆著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金碧,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你們試看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吧:它們行走著,它們奔馳著,它們騰躍著,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製;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麵;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遊蕩、蹦跳,采食著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提供的新鮮產品;它們既無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又別無任何庇蔭,因此它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壓縮它們應占的空間而禁閉它們的那些圓頂宮殿裏的空氣,要純潔得多;所以那些野馬遠比大多數家馬來得強壯、輕捷和遒勁;它們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就是說,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馬則都隻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妍媚而已。
這種動物的天性絕不凶猛,它們隻是豪邁而獷悍。雖然力氣在大多數動物之上,它們卻從來不攻擊其他動物;如果它們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它們並不屑於和對方搏鬥,隻把它們趕開或者把它們踏死。它們也是成群結隊而行的,它們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純粹是為著群居之樂;因為,它們無所畏懼,原不需要團結禦侮,但是它們互相眷戀,依依不舍。由於草木足夠作它們的食糧,由於它們有充分的東西來滿足它們的食欲,又由於它們對動物的肉毫無興趣,所以它們絕不和其他動物作戰,也絕不互相作戰,也不互相爭奪生存資料;它們從來不發生追捕一隻小獸或向同類劫奪一點東西的事件,而這類事件正是其他食肉類動物通常互爭互鬥的根源:所以馬總是和平生活著的,其原因就是它們的欲望既平凡又簡單,而且有足夠的生活資源使它們無需乎互相妒忌。
這一切,我們隻要看看人家放在一塊兒飼養,並且成群放牧著的那些小馬,就可以觀察得很清楚:它們有溫和的習性和合群的品質,它們的力量和銳氣通常隻是在競賽的表現中顯露出來;它們跑起來都要努力占先,它們爭著過一條河,跳一條溝,練習著冒險,甚至於眼看危險當前卻更加起勁;而凡是在這些自發的練習當中奮勇當先,肯做榜樣的馬,都是最勇敢、最優良的,並且,一經馴服,常常又是最馴順、最溫和的……
在所有的動物中間,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因為,如果我們拿它和比它高一級或低一級的動物相比,就發現驢子長得太醜,獅子頭太大,牛腿太細太短,和它那粗大的身軀不相稱,駱駝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動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說隻是些未成形的肉團。顎骨過分伸長本是獸類頭顱不同於人類頭顱的主要一點,也是所有動物的最卑賤的標誌;然而,馬的顎骨雖然很長,它卻沒有如驢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頭部比例整齊,這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馬一抬頭,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獸的地位;在這樣的高貴姿態中,它和人麵對麵地相覷著;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太短,驢耳太長;它的鬣毛正好襯著它的頭,裝飾著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豐盛的尾巴覆蓋著、並且美觀地結束著它的身軀的末端:馬尾和鹿、象等的短尾,驢、駱駝、犀牛等的禿尾都大不相同,它是密而長的鬃毛構成的,仿佛這些鬃毛就直接從屁股上生長出來,因為長出鬃毛的那個小肉椿子很短。它不能和獅子一樣翹起尾巴,但是它的尾巴兩邊擺動,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來驅趕蒼蠅,這些蒼蠅很使它苦惱,因為它的皮膚雖然很堅實,並且滿生著厚密的短毛,卻還是十分敏感的。
2、劉墉《畫馬》
小時候我很喜歡畫馬,某日完成了一張描繪獵人騎馬登山的畫麵,正得意中,母親走過來對我說:“馬背上的人坐得太挺了,你要知道:當騎馬上坡的時候,身子要向前俯,否則人跟馬都容易翻倒。”
不久之後, 我又畫了一張“騎馬下山”的畫麵,母親看了還是不滿意地說:“這次你畫中的人物又畫得太俯了,騎馬下坡時,馬固然往山下走,人卻要坐得挺,如果也跟著馬向前傾,就容易滑下去。”
遭到批評,我有些懊惱地說:“為什麼有這麼多規矩呢?反正人騎馬,愛怎麼騎就怎麼騎!”
“你講得不錯,但是要想騎得平穩、快速、不顛躓、不傾倒、不被摔下馬背、不致滾落山崖,就一定要講究方法。”母親說,“這就好比處世一樣,當馬向高處爬時,仿佛是你得意的時刻,愈是得意愈是要謙恭,所以人要想前俯;至於下山,則仿佛失意時,固然周遭的情況是往下坡溜,我們卻反而要坐得挺,撐得直。”
直到今天,不論畫馬抑或處世,母親的這兩句話總是我的指引。
3、馬,人類無言的朋友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杜甫為我們描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傳神地展現了馬的強勁豪邁,讓人有一種馬鳴風蕭蕭之感。
馬是大型哺乳動物,四肢強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覺器官發達,眼大位高,視野開闊,記憶力、判斷力都很強,方向感也極準確,居六畜之首。給人的印象是憨厚、誠實、純樸,又和人有方方麵麵的親密關係,於是就有了許多佳名美譽:烏騅、赤兔、八駿、九逸、天馬、寶馬、汗血馬、白龍馬、千裏馬等,這些佳稱,無不流露出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
無論在遊牧時期還是農耕文明中,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幫手,馬就是生產力的標誌。一直到近代社會農業尚未機械化之前,馬幾乎包辦農村的一切繁重工作。時至今日,在我國的一些落後地區,馬仍然是主要的生產力,被農民視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可以說,馬推動了曆史的車輪,功不可沒。從秦兵馬俑、漢銅馬俑到唐三彩馬,各個時代、各種質地、各種形態的馬工藝品栩栩如生,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馬以速度見長而成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選。汗血馬,傳說中的良馬。它產於大宛,汗水從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內可以跑千裏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人生如白駒過隙”等句都傳神地展現了駿馬疾馳的情形。至今,人們仍為它的速度而喝彩叫好:馬在各種賽馬節、賽馬會上的速度使人顛狂,馬在奧運會上表現的機敏和優雅令人傾倒。
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業的功臣,“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兵馬俑可為一證。唐太宗連年征戰,六駿戰功顯赫。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兩大洲時,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沒有任何動物像馬這樣深入地影響著人類的曆史。可以說人與馬所組成的騎兵部隊是最具威懾力的軍事力量,幾千年的刀光劍影中馬和人一起創造了曆史。
正因為如此,馬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成語、俗語記載了這一切:“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老驥伏櫪”比喻人雖老壯誌猶在;“千裏駒”卻是褒獎年青才俊的好詞。文學藝術中也有它的身影,如臧克家的《老馬》;曆史故事中有王亥馴馬、九方皋相馬;唐代的韋偃,近代徐悲鴻等為之傾倒而作畫;琵琶曲《十麵埋伏》,二胡曲《賽馬》都是為它譜寫的讚歌。
時至今日,人們還要高聲呼喚龍馬精神……這一切無不說明,馬和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經曆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已成為我們人類無言的朋友、忠誠的夥伴!
4、第一次騎馬
看著那一張張騎馬的照片,我的思路不由得回到了1999年的那次暑假``````
1999年的某一天,我得知爺爺要出門辦事。而且聽說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以騎上一回馬。我一聽到騎馬這個詞,心裏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便拉著爺爺說我要去,爺爺本來不想讓我去的,但是由於受不住我的吵鬧,便應了下來。
第二天,我和爺爺一起做上了飛機``````剛下飛機,我便迫不及待的拉著爺爺來到騎馬場``````我懷著興奮而又緊張的心情騎上了一匹大馬,由於我是新手,上馬後,身子一翻,坐是坐著了,可是不是坐在馬背上,而是坐在了地上。如果不是旁邊有很多人,我早就放聲大哭了。我吸取上次教訓,小心翼翼的騎了上去,這次終於成功了。可是還沒坐穩,馬突然跑了起來。我對這突發情況感到害怕,我大聲叫:“救命”,可是沒有一個人來,我隻好抓住套住馬的那條繩子,深怕會突然跌落馬下。藍藍的雲,青青的草再加上五顏六色千資百態的花朵,潺潺而過的小溪,這些景象仿佛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景點。就算齊白石在此,也難以畫出這形象生動的畫卷,就算李白,杜甫的詩也很難描繪出這美好的景象,就算貝多芬也難以奏出這美妙動聽的音符。我被這美麗的景象深深吸引了。突然,我雙手一鬆,隻覺身子一震,我這才清醒,我趕緊抓住繩子,以免跌落馬下。雖然這些景物都沒變,但是我的心情卻變了。原來緊張害怕的心情變成了滿懷喜悅的心情,我騎著馬兒朝終點飛奔而去,真正的成了這幅畫的景點``````
5、新馬說
征服我是人類最高貴的榮耀。我分享人類爭戰的辛勞和勝利的喜悅。我像我的主人一樣,不懼艱難、知難而上,臨危不懼、嘯傲沙場。麵對槍林彈雨,刀光劍影,永遠都是那麼意氣高昂、永不退縮。這就是我——縱橫馳騁的馬。
我對主人忠心耿耿,從不會拒絕任何命令。我與主人一起跋山涉水,行走人生。比賽時、狩獵時、爭戰時……我的忠心就像石頭中紮下的萬年根,不怕任何危險,甚至不惜在戰鬥中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記得在我年幼的時候,主人就很關心我,每天都會與我一起練習,他常常會說:“我要把你培養成千裏馬。”不過,主人不像別的人,不把我們馬當動物看待。每當我氣喘籲籲,在練習時不慎摔倒,主人就會像愛惜自己的孩子一樣,撫慰我,照顧我。
可是愛馬到了癡迷地步的主人家裏並不富裕,家人又生了病,想來想去,主人隻有把家中值錢的物品賣掉。這不,凶殘的債主又來催債,主人說了好多好話也無濟於事。債主一眼看到了我。他走過來,用財迷迷的眼神盯著我,說:“嗯!這匹馬不錯,一看就是訓練有素的馬,賣給我,債就免了。”盡管主人不情願把我賣給他,可再看看家徒四壁的貧窮以及家人那孱弱的身體,隻好忍痛割愛,含淚賣給了他。我心裏不知什麼滋味,兩眼淚汪汪,主人也撫摸著我的頭哭著說:“我一定要把你再買回來——不惜一切!”
到了債主家裏,除了每天繁重的徭役,就是讓我出去拉車掙錢,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吃的還說得過去,可債主又與一個牛仔訂了約,說要把我租給他參加賽馬比賽,得了資金對半分。精疲力竭的我怎麼能跑快,我肚子兩側除了羈絆,就是被馬刺刺傷的痕跡。一個月下來,蹄子被馬蹄上的釘子穿透,身上的傷痕也數不勝數。
兩個月後,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到了,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到起點做準備。我身上掛滿了金鏈條,但並不是裝飾我,隻是代表我更加不自由。比賽開始後,我奮力向前跑,可力不從心,疲憊迫使我停了下來。這對牛仔可是最大的恥辱。回到債主家裏,我得到的是一頓毒打,遍體鱗傷。
在第二年的賽馬會上,我同樣跑了最後一名,這一次倒是我自己做主故意所為。在牛仔打我的一刹那,我把他掀了出去,硬硬地摔在地上。
不知我又挨了多少打,這時,主人闖進債主家裏,用高價把我重新買了回去。主人盯著我遍體鱗傷的身體,眼淚不住地往下流,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我親愛的馬……”
為了讓主人把買我所借的錢還清,我決定再次參加賽馬節,因為我深信我是一匹千裏馬,我有信心一馬當先,贏得最後的勝利。同時我還要讓債主和牛仔們看一看,友情是至高無上的,友情可以把所有的困難驅走。
現在,我脫掉了心理上的枷鎖,自由快樂地生活,向著美好的前方飛奔……
6、馬,人類無言的朋友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杜甫為我們描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傳神地展現了馬的強勁豪邁,讓人有一種馬鳴風蕭蕭之感。
馬是大型哺乳動物,四肢強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覺器官發達,眼大位高,視野開闊,記憶力、判斷力都很強,方向感也極準確,居六畜之首。給人的印象是憨厚、誠實、純樸,又和人有方方麵麵的親密關係,於是就有了許多佳名美譽:烏騅、赤兔、八駿、九逸、天馬、寶馬、汗血馬、白龍馬、千裏馬等,這些佳稱,無不流露出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
無論在遊牧時期還是農耕文明中,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幫手,馬就是生產力的標誌。一直到近代社會農業尚未機械化之前,馬幾乎包辦農村的一切繁重工作。時至今日,在我國的一些落後地區,馬仍然是主要的生產力,被農民視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可以說,馬推動了曆史的車輪,功不可沒。從秦兵馬俑、漢銅馬俑到唐三彩馬,各個時代、各種質地、各種形態的馬工藝品栩栩如生,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馬以速度見長而成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選。汗血馬,傳說中的良馬。它產於大宛,汗水從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內可以跑千裏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人生如白駒過隙”等句都傳神地展現了駿馬疾馳的情形。至今,人們仍為它的速度而喝彩叫好:馬在各種賽馬節、賽馬會上的速度使人顛狂,馬在奧運會上表現的機敏和優雅令人傾倒。
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業的功臣,“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兵馬俑可為一證。唐太宗連年征戰,六駿戰功顯赫。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兩大洲時,讓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沒有任何動物像馬這樣深入地影響著人類的曆史。可以說人與馬所組成的騎兵部隊是最具威懾力的軍事力量,幾千年的刀光劍影中馬和人一起創造了曆史。
正因為如此,馬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成語、俗語記載了這一切:“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老驥伏櫪”比喻人雖老壯誌猶在;“千裏駒”卻是褒獎年青才俊的好詞。文學藝術中也有它的身影,如臧克家的《老馬》;曆史故事中有王亥馴馬、九方皋相馬;唐代的韋偃,近代徐悲鴻等為之傾倒而作畫;琵琶曲《十麵埋伏》,二胡曲《賽馬》都是為它譜寫的讚歌。
時至今日,人們還要高聲呼喚龍馬精神……這一切無不說明,馬和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經曆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已成為我們人類無言的朋友、忠誠的夥伴!
第一次騎馬
看著那一張張騎馬的照片,我的思路不由得回到了1999年的那次暑假``````
1999年的某一天,我得知爺爺要出門辦事。而且聽說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以騎上一回馬。我一聽到騎馬這個詞,心裏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便拉著爺爺說我要去,爺爺本來不想讓我去的,但是由於受不住我的吵鬧,便應了下來。
第二天,我和爺爺一起做上了飛機``````剛下飛機,我便迫不及待的拉著爺爺來到騎馬場``````我懷著興奮而又緊張的心情騎上了一匹大馬,由於我是新手,上馬後,身子一翻,坐是坐著了,可是不是坐在馬背上,而是坐在了地上。如果不是旁邊有很多人,我早就放聲大哭了。我吸取上次教訓,小心翼翼的騎了上去,這次終於成功了。可是還沒坐穩,馬突然跑了起來。我對這突發情況感到害怕,我大聲叫:“救命”,可是沒有一個人來,我隻好抓住套住馬的那條繩子,深怕會突然跌落馬下。藍藍的雲,青青的草再加上五顏六色千資百態的花朵,潺潺而過的小溪,這些景象仿佛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景點。就算齊白石在此,也難以畫出這形象生動的畫卷,就算李白,杜甫的詩也很難描繪出這美好的景象,就算貝多芬也難以奏出這美妙動聽的音符。我被這美麗的景象深深吸引了。突然,我雙手一鬆,隻覺身子一震,我這才清醒,我趕緊抓住繩子,以免跌落馬下。雖然這些景物都沒變,但是我的心情卻變了。原來緊張害怕的心情變成了滿懷喜悅的心情,我騎著馬兒朝終點飛奔而去,真正的成了這幅畫的景點``````
新馬說
征服我是人類最高貴的榮耀。我分享人類爭戰的辛勞和勝利的喜悅。我像我的主人一樣,不懼艱難、知難而上,臨危不懼、嘯傲沙場。麵對槍林彈雨,刀光劍影,永遠都是那麼意氣高昂、永不退縮。這就是我——縱橫馳騁的馬。
我對主人忠心耿耿,從不會拒絕任何命令。我與主人一起跋山涉水,行走人生。比賽時、狩獵時、爭戰時……我的忠心就像石頭中紮下的萬年根,不怕任何危險,甚至不惜在戰鬥中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記得在我年幼的時候,主人就很關心我,每天都會與我一起練習,他常常會說:“我要把你培養成千裏馬。”不過,主人不像別的人,不把我們馬當動物看待。每當我氣喘籲籲,在練習時不慎摔倒,主人就會像愛惜自己的孩子一樣,撫慰我,照顧我。
可是愛馬到了癡迷地步的主人家裏並不富裕,家人又生了病,想來想去,主人隻有把家中值錢的物品賣掉。這不,凶殘的債主又來催債,主人說了好多好話也無濟於事。債主一眼看到了我。他走過來,用財迷迷的眼神盯著我,說:“嗯!這匹馬不錯,一看就是訓練有素的馬,賣給我,債就免了。”盡管主人不情願把我賣給他,可再看看家徒四壁的貧窮以及家人那孱弱的身體,隻好忍痛割愛,含淚賣給了他。我心裏不知什麼滋味,兩眼淚汪汪,主人也撫摸著我的頭哭著說:“我一定要把你再買回來——不惜一切!”
到了債主家裏,除了每天繁重的徭役,就是讓我出去拉車掙錢,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吃的還說得過去,可債主又與一個牛仔訂了約,說要把我租給他參加賽馬比賽,得了資金對半分。精疲力竭的我怎麼能跑快,我肚子兩側除了羈絆,就是被馬刺刺傷的痕跡。一個月下來,蹄子被馬蹄上的釘子穿透,身上的傷痕也數不勝數。
兩個月後,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到了,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到起點做準備。我身上掛滿了金鏈條,但並不是裝飾我,隻是代表我更加不自由。比賽開始後,我奮力向前跑,可力不從心,疲憊迫使我停了下來。這對牛仔可是最大的恥辱。回到債主家裏,我得到的是一頓毒打,遍體鱗傷。
在第二年的賽馬會上,我同樣跑了最後一名,這一次倒是我自己做主故意所為。在牛仔打我的一刹那,我把他掀了出去,硬硬地摔在地上。
不知我又挨了多少打,這時,主人闖進債主家裏,用高價把我重新買了回去。主人盯著我遍體鱗傷的身體,眼淚不住地往下流,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我親愛的馬……”
為了讓主人把買我所借的錢還清,我決定再次參加賽馬節,因為我深信我是一匹千裏馬,我有信心一馬當先,贏得最後的勝利。同時我還要讓債主和牛仔們看一看,友情是至高無上的,友情可以把所有的困難驅走。
現在,我脫掉了心理上的枷鎖,自由快樂地生活,向著美好的前方飛奔……
圖片嘛,下麵參考資料就有。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或者寓言故事。
老馬識途:管仲、隰(xí)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
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
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麵,夏天住在山的北麵。地上蟻峰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汗馬功勞:古時作戰多用馬。戰馬疾馳疆場,衝鋒陷陣,每戰都要出很多汗。戰鬥次
數越多,戰況越激烈,出汗當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功,就叫“汗馬”。
天馬行空:相傳漢武帝時期,在西域有一匹馬叫做天馬。那匹馬四肢健壯,腿腳
靈敏,因此沒人可以抓住它。後來人們在山腳下放了一匹五彩馬,不久它與天馬配對生出了很多匹小馬。據說這種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馬蹄踏在石頭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這個消息傳到漢武帝耳中,漢武帝十分高興,便派使者通過絲綢之路送去百匹綢緞以換得一匹小馬。可是西域人認為這馬萬萬不能送,於是就將使者趕了回去。漢武帝十分生氣,於是下兵攻打西域,終於得到了一匹小馬。後人也將天馬稱作西極天馬。
走馬觀花:走馬觀花,敘述一段春季相親過程,在花開的季節,男子瘸子騎馬,女
子豁嘴口餡鮮花,雙方相遇,相互產生愛慕,成親後懊悔不及。 指鹿為馬: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馬齒徒增:春秋時期,晉獻公一心想吞並虢國,苦於沒有路到達。大夫荀息建議用
駿馬和美玉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虞國借道。晉獻公忍痛割愛拿出駿馬和美玉。晉國輕而易舉滅了虢國,荀息於是馬上建議滅掉虞國,奪回了美玉和駿馬,玉還是原來的玉隻是駿馬多長了幾顆牙齒而矣。
馬馬虎虎: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
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形容想馬和虎一樣,沒有人的機製頭腦。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小馬兒野性比較大,橫衝直撞的,所以嫌路窄。告誡年輕人不要“牢騷太盛防腸斷”,要踏踏實實的做事情。
千裏騾馬一處牛—— 牛不服水土隻能在一地使用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 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王亥馴馬:王亥的時代,人們不知馬為何物,王亥圈養並馴服了野馬,使馬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是工具。 九方皋相馬:秦穆公問伯樂,有可以接替他相馬的接班人嗎?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
秦穆公命九方皋尋找千裏馬。三個月後,九方皋說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麼樣的,九方皋說是黃色的母馬。秦穆公親自看時,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生氣的召見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雌雄顏色都不分,怎麼會相馬呢?伯樂歎曰,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的素質,發現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麵,注意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裏馬還要珍貴的。 馬到,果然是千裏馬
有人的成語
人百其身、人不聊生、人不為己,
人不自安、人才輩出、人才出眾、人才濟濟
人才難得、人材出眾、人財兩空、人財兩失、人稠物穰
人存政舉、人單勢孤、人地生疏、人丁興旺、人定勝天
人多口雜、人多闕少、人多勢眾、人多手雜、人多嘴雜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非草木、人非木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非土木
人非物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浮於食、人浮於事、人各有誌
人給家足、人喊馬嘶、人歡馬叫、人荒馬亂、人跡罕至
人極計生、人急計生、人急偎親、人急智生、人己一視
人間地獄、人間天上、人間天堂、人間重晚晴、人傑地靈
人盡其才、人困馬乏、人來客去、人來客往、人來人往
人老珠黃、人離鄉賤、人滿為患、人麵狗心、人麵獸心
人麵桃花、人民城郭、人命關天、人命危淺、人模狗樣
人莫予毒、人怕出名豬怕壯、人貧智短、人棄我取、人千人萬
人強馬壯、人強勝天、人琴俱逝、人琴俱亡、人琴兩亡
人情冷暖、人情世故、人情世態、人情洶洶、人情洶洶
人情之常、人窮誌短、人窮智短、人取我與、人去樓空
人人得而誅之、人人皆知、人人自危、人山人海、人涉昂否
人神共憤、人神共嫉、人神同嫉、人生朝露、人生何處不相逢
人生路不熟、人生麵不熟、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生如朝露、人生如寄
人生如夢、人生若寄、人生自古誰無死、人聲鼎沸、人世滄桑
人事不省、人事不醒、人事不知、人事代謝、人手一冊
人壽年豐、人死留名、人所共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頭畜鳴
人亡邦瘁、人亡家破、人亡物在、人亡政息、人微權輕
人微望輕、人微言賤、人微言輕、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文薈萃、人我是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心不古、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大快、人心隔肚皮、人心歸向、人心渙散、人心皇皇
人心惶惶、人心莫測、人心難測、人心叵測、人心齊,泰山移
人心如麵、人心喪盡、人心所歸、人心所向、人心惟危
人心向背、人煙稠密、人煙浩穰、人言籍籍、人言藉藉
人言可畏、人言嘖嘖、人仰馬翻、人一己百、人以群分
人語馬嘶、人欲橫流、人怨神怒、人怨天怒、人約黃昏
人雲亦雲、人之常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中龍虎、人中騏驥
人中獅子、人中之龍、人眾勝天、人自為戰、人自為政
人足家給、矮人觀場、矮人看場、矮人看戲、愛人好士、愛人利物
愛人以德、巴人下裏、傍人籬壁、傍人籬落、傍人門戶
飽人不知餓人饑、逼人太甚、避人耳目、避人眼目、步人後塵
趁人之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人之美、成人之善、乘人之危
癡人說夢、持人長短、侈人觀聽、仇人見麵,分外眼紅、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仇人相見,分外眼明、仇人相見,分外眼睜、稠人廣眾、稠人廣坐
稠人廣座、出人頭地、出人望外、出人意表、出人意料
出人意外、催人淚下、達人知命、打人罵狗、大人虎變
大人先生、代人受過、代人說項、代人捉刀、待人接物
蹈人舊轍、得人死力、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丟人現眼、動人心魄
動人心弦、端人正士、奪人所好、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發人深省
發人深思、逢人說項、夫人裙帶、婦人醇酒、婦人孺子
婦人之仁、感人肺腑、感人肺肝、感人心脾、高人雅士
高人一籌、高人一等、高人逸士、各人自掃門前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故人之意、寡人之疾、貴人多忘、貴人多忘事
貴人賤己、貴人善忘、駭人視聽、駭人聽聞、駭人聞見
駭人聞聽、害人不淺、漢人煮簀、壞人心術、黃人捧日
黃人守日、誨人不倦、誨人不惓、豁人耳目、吉人天相
吉人自有天相、急人之困、急人之難、瘠人肥己、濟人利物
寄人籬下、寄人簷下、加人一等、佳人薄命、佳人才子
假人辭色、假人假義、兼人之勇、蹇人上天、蹇人升天
解人難得、金人緘口、金人三緘、金人之緘、金人之箴
盡人皆知、荊人涉澭、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拒人千裏、拒人於千裏之外
钜人長德、距人千裏、覺人覺世、看人眉睫、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兒、看人行事、扣人心弦、快人快事、快人快性
快人快語、立人達人、令人齒冷、令人發指、令人莫測
令人噴飯、令人捧腹、令人起敬、令人切齒、令人神往
令人矚目、令人注目、令人作嘔、魯人回日、路人皆知
掠人之美、盲人把燭、盲人捫燭、盲人摸象、盲人騎瞎馬
盲人說象、盲人瞎馬、美人遲暮、美人香草、迷人眼目
明人不做暗事、木人石心、耐人咀嚼、耐人尋味、欺人太甚
欺人之談、欺人自欺、齊人攫金、杞人憂天、杞人之憂
千人所指、千人一麵、前人失腳,後人把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倩人捉刀、強人所難、沁人肺腑、沁人心肺、沁人心腑
沁人心脾、情人眼裏出西施、求人不如求己、攘人之美、人人得而誅之
人人皆知、人人自危、仁人君子、仁人義士、仁人誌士
任人唯親、任人唯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三人成虎、三人為眾
三人行,必有我師、騷人詞客、騷人墨客、騷人墨士、騷人雅士
騷人逸客、殺人不見血、殺人不眨眼、殺人放火、殺人滅口
殺人如草、殺人如蒿、殺人如麻、殺人如蓺、殺人盈野
殺人越貨、射人先射馬、十人九慕、拾人涕唾、拾人唾涕
拾人唾餘、拾人牙慧、視人如傷、視人如子、授人口實
授人以柄、淑人君子、順人應天、聳人聽聞、隨人俯仰
隨人作計、損人不利己、損人肥己、損人害己、損人利己
損人益己、天人共鑒、天人之際、聽人穿鼻、拖人落水
拖人下水、萬人空巷、萬人之敵、為人師表、為人說項
為人作嫁、文人墨客、文人墨士、文人無行、文人相輕
文人學士、無人問津、無人之地、無人之境、誤人子弟
襲人故智、先人後己、小人得誌、新人新事、羞人答答
雅人清致、雅人深致、雅人韻士、言人人殊、掩人耳目
仰人鼻息、仰人眉睫、咬人狗兒不露齒、野人獻曝、野人獻芹
野人獻日、野人奏曝、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敵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一人善射,百夫決拾、一人向隅,滿坐不樂、一人有慶、一人之交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依人籬下、貽人口實、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以人廢言
以人為鑒、以人為鏡、以人擇官、倚人廬下、弋人何篡
因人成事、因人而異、因人製宜、引人入勝、引人注目
郢人斤斧、郢人斤斫、郢人運斧、郢人斫堊、庸人自擾
漁人得利、漁人之利、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與人為善、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遇人不淑、閱人多矣、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在人耳目、賊人膽虛
賊人心虛、照人肝膽、遮人耳目、遮人眼目、哲人其萎
真人不露相、正人君子、鄭人買履、鄭人實履、鄭人爭年
知人論世、知人善任、知人下士、知人之明、知人知麵不知心
至人無夢、眾人廣坐、眾人國士、眾人拾柴火焰高、屬人耳目
助人為樂、助人下石、著人先鞭、罪人不孥、做人做世
3、第3位的有165個:
別有人間、不步人腳、不當人子、不得人心、不近人情
不省人事、不識人間有羞恥事、不恤人言、不以人廢言、不因人熱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才秀人微、慘絕人寰、慘無人道、慘無人理
草菅人命、草芥人命、差強人意、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恥居人下
恥言人過、出入人罪、春滿人間、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大失人望、大有人在、道在人為、得饒人處且饒人、地廣人希
地廣人稀、地曠人稀、地利人和、地靈人傑、東風人麵
杜絕人事、非異人任、風流人物、風俗人情、風土人情
風雲人物、甘居人後、各色人等、更闌人靜、更深人靜
狗傍人勢、狗仗人勢、蠱惑人心、鼓舞人心、故入人罪
貴極人臣、好為人師、河清人壽、戶告人曉、荒無人煙
紀綱人論、夾袋人物、家敗人亡、家傳人誦、家給人足
家驥人璧、家破人離、家破人亡、家散人亡、家殷人足
家至人說、盡如人意、敬授人時、九流人物、久居人下
酒闌人散、慷他人之慨、膾炙人口、樂成人美、禮輕人意重
禮順人情、臉無人色、流膾人口、籠絡人心、路斷人稀
路絕人稀、馬翻人仰、馬仰人翻、馬壯人強、靦顏人世
麵無人色、渺無人跡、渺無人煙、渺無人蹤、滅絕人性
起死人,肉白骨、起死人而肉白骨、起死人肉白骨、千秋人物、闃無人聲
人來人往、人千人萬、人山人海、汝成人耶、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善與人交、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神怒人怨、詩禮人家
世道人情、世道人心、世態人情、事在人為、室邇人遐
室邇人遙、室邇人遠、獸心人麵、書香人家、順水人情
桃花人麵、替古人擔憂、替古人耽憂、天從人原、天從人願
天道人事、天工人代、天理人情、天怒人怨、天上人間
天隨人原、天隨人願、天與人歸、天災人禍、靦顏人世
頭麵人物、徒亂人意、位極人臣、物是人非、物在人亡
先小人,後君子、閑雜人等、小戶人家、秀才人情、言人人殊
言是人非、雁泊人戶、妖由人興、杳無人跡、杳無人煙
夜闌人靜、夜深人靜、一表人才、一表人材、一表人物
一幹人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遊戲人間、遊戲人世
玉關人老、玉堂人物、臧否人物、振奮人心、震撼人心
政清人和、政通人和、鍾鼎人家、諸色人等、作育人材
4、第4位的有233個:
暗錘打人、暗箭傷人、暗箭中人、百年樹人、百世一人
百載樹人、傍若無人、悲天憫人、北道主人、婢作夫人
薄寒中人、薄命佳人、不齒於人、不乏其人、不甘後人
不敢後人、不可告人、才氣過人、才識過人、才子佳人
倉卒主人、滄浪老人、察己知人、朝裏無人莫做官、成敗論人
齒頰掛人、出口傷人、楚楚動人、楚楚可人、穿井得人
春風風人、春色撩人、醇酒婦人、醇酒美人、從井救人
寸鐵殺人、達官貴人、達官要人、達士通人、刀下留人
蹈襲前人、盜怨主人、盜憎主人、得失在人、東道主人
東野巴人、鬥南一人、鬥筲之人、獨異於人、賭物思人
睹物思人、度外之人、咄咄逼人、惡語傷人、二八佳人
伐罪吊人、泛泛之人、方外之人、飛鳥依人、鋒芒逼人
伏地聖人、俯仰隨人、俯仰由人、富貴逼人、富貴逼人來
富貴驕人、肝膽過人、肝膽照人、拱手讓人、狗眼看人
姑射神人、孤家寡人、觀場矮人、光可鑒人、鬼怕惡人
含血噴人、含血潠人、含血噀人、和藹近人、後發製人
後繼無人、後繼有人、慧業才人、慧業文人、禍福惟人
禍福由人、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瘠己肥人、濟世安人、濟世救人
寂若無人、假力於人、假手於人、嫁禍於人、蒹葭伊人
見棄於人、解衣衣人、借刀殺人、借劍殺人、金針度人
精彩逼人、迥不猶人、居停主人、局外之人、絕代佳人
絕色佳人、絕世佳人、寬以待人、曠古一人、愧天怍人
冷語冰人、黎丘丈人、立人達人、利己損人、兩世為人
鄰女詈人、率獸食人、論世知人、妙絕時人、妙語驚人
名從主人、名公巨人、名公钜人、謀事在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目中無人、泥足巨人、判若兩人、旁若無人、賠了夫人又折兵
貧賤驕人、平易近人、破鼓亂人捶、欺天罔人、千古罪人
遷客騷人、遷怒於人、前無古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強加於人
強作解人、牆倒眾人推、秋水伊人、取信於人、闃其無人
闃無一人、日久見人心、如入無人之境、三分似人,七分似鬼、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善馬熟人、善氣迎人、舍己從人、舍己救人
舍己就人、舍己為人、舍己芸人、神仙中人、審己度人
盛氣淩人、市井小人、視若路人、視同路人、受製於人
授柄於人、順天從人、順天應人、四海他人、素口罵人
損己利人、天不絕人、天無絕人之路、推己及人、王公大人
枉道事人、枉己正人、違天悖人、委過於人、委罪於人
文如其人、文似其人、窩停主人、息事寧人、羲皇上人
下裏巴人、夏雨雨人、先發製人、先聲奪人、香草美人
小腳女人、小鳥依人、刑餘之人、形勢逼人、羞麵見人
虛己受人、學究天人、血口噴人、一鳴驚人、一語中人
貽笑後人、以辭取人、以德服人、以己度人、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以貌取人、以容取人、以言舉人、以言取人
倚勢淩人、應天從人、應天順人、英聲欺人、穎悟絕人
庸醫殺人、用非其人、尤物移人、有己無人、有我無人
餘光分人、語不驚人、怨天憂人、怨天尤人、月下老人
曾參殺人、仗勢欺人、誌士仁人、治病救人、中饋乏人
自欺欺人、自作解人、尊己卑人
關於馬的曆史人物,故事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幹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裏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裏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麵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裏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裏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隻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複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裏之外。
後來千裏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老馬識途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麵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麵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穀。”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麵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穀,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
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孫臏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麵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齊威王一看,心裏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斯坦幹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彙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斯坦)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勳,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隻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麵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誌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隻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馬革裹屍”形容視死如歸的決心。
指鹿為馬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秦二世統治腐敗,丞相趙高陰謀乘機篡奪王位。但趙高害怕群臣不服,所以遲遲不敢動手。他想了一個辦法,想測驗一下群臣對他的態度。
一天,在文臣武將上朝時,他把一隻鹿獻給秦二世,並說:“我獻給您一匹馬,請您接納。”秦二世一看,大笑起來,說道:“你搞錯了吧,這不是馬,這是一隻鹿。”隨即秦二世問左右大臣,趙高獻的是鹿還是馬。當時,許多大臣都懼怕趙高,明知道是鹿也不敢承認。有些人為了討好趙高,說獻上的是一匹馬。隻有少數忠於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堅持說獻的是一隻鹿。
經過這件事,趙高知道,說鹿是馬的人是服從自己的人;說鹿就是鹿的人是不會聽從他的命令的。於是便暗中派人把說實話的人殺了。
“指鹿為馬”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⒈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裏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裏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裏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裏馬。
郭隗講完上麵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裏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
現在,河北易縣和定興搭界處,有一個金台陳村。據說這個村就是當年燕昭王修築黃金台的地方。
⒎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膘馬到西門外的二賢莊去賣。
秦叔寶將黃膘馬拴在莊南大槐樹下,二賢莊莊主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隻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麵,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托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王伯當。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後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莊精心養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並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隨後二人在推翻隨王朝的農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業績。唐朝興起後,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盡管單、秦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的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的“秦瓊建祠報雄信”,說的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的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後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報恩祠”,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⒐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隻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隻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杆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杆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衝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杆門關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麵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麵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裏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杆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後、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杆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裏,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杆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隻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穀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隻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後的注意。風後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後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⒑老驥服鹽車而上太行
《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喻指人才處與困境中。
⒒按圖索驥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⒓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勳,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
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隻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麵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誌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隻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關於曆史的成語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麵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麵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嶽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麵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隻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拚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複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歎~,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誌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幹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製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隻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誌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製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裏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鹹陽,“守函穀關,項羽至,不得入。”函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穀關有聯係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麵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麵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麵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麵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歎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梿《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曆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複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鬥。指激烈戰鬥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麵對麵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曆了許多戰鬥。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隻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嗬,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鬥。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鬥。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蕩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麵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麵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麵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麵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形容傳說的成語
成語典故傳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司馬遷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典故:怒發衝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裏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裏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麵.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沁園春﹒雪》作者:**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含義:原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這裏指文學才華. 《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成語:舍生取義.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含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孟子為了正義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莊子成語:望洋興歎 出處:《莊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蒹葭》《詩經 楚風》成語: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義:所說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成語: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出處:《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含義:賽馬的時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後. 傳說:處世金針 金針:傳說織女用於刺繡之針 ,後以金針比喻密法訣竅含義:做人的訣竅. 成語:不為戎首:出處:《禮記??檀弓》“勿為戎首,不亦善乎” 含義:不做發動戰爭的人. 成語:不為禍始 :出處:《莊子??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含義:不做製造災難的人. 《師說》作者:韓愈成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義: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論毅力》作者:梁啟超典故:盤根錯節.出處:《後漢書??虞詡傳》:“誌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含義:樹根盤結,枝節交錯,比喻情況錯綜複雜. 典故:迎刃而解.出處:《晉書》:“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含義:原意是說,劈竹子時,頭上幾節一破開,下麵的順著刀口自己就裂開了.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典故:功虧一簣,出處:《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含義:做事因差最後一點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織》作者:蒲鬆林成語: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出處:《神仙傳》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裏,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義: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成語:蠢若木雞.出處:《莊子 達生》作者:莊子含義:形容神貌呆笨《涉江》作者:屈原成語:陰陽易位.出處:《楚辭集注》含義:自然界極端混亂的現象,這裏用來比喻楚國當時政治混亂.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裏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裏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典故:四麵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麵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荊軻刺秦王》作者:司馬遷成語:圖窮匕現 出處:《史記 刺客列傳》“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含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相露出來《毛遂自薦》作者:司馬遷典故:毛遂自薦.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脫穎而出.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含義: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雷電頌》作者:郭沫若傳說: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神稱湘夫人傳說: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出處:傳說舜南巡時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間哭泣,眼淚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故都的秋》作者:鬱達夫典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出處:《淮南子??說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含義:以小見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傳說:廿四橋的明月 出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指揚州,傳說城裏有二十四座橋,因有24位美女吹簫於橋上而得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作者:杜牧典故:秋士:出處《淮南子??繆稱》“春女思,秋士悲”. 含義:古時到了暮年仍不得誌的知識分子《畫意綿綿》作者:柯靈傳說:女媧補天:《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補蒼天.” 含義:女媧:神話中上古女帝名,有說是伏羲的妹妹,有說是伏羲的妻子.相傳共工氏為祝融所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女媧煉五色石補天. 成語:多財善賈:《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含義:賈:做買賣.原意是本錢多,生意就做得開.後指資本家會做買賣. 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含義: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隻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談白菜》作者:李銳成語:君子之交:出處《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含義:交:交情.賢者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琵琶行》作者:唐 白居易成語:五陵年少.出處:《瑟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含義:指京都富豪子弟.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典故:三國周郎赤壁.出處:《資治通鑒》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曹操. 含義:周郎,即周瑜成語:風流人物.出處:《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風流:傑出的.指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也指舉止瀟灑或慣於調情的人. 《呆氣》作者:鄒韜奮成語:浩然之氣:出處:《孟子??公孫醜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含義:浩: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指精神.指浩大剛正的精神. 成語:紙上談兵: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含義:在紙麵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典故:廢寢忘食:出處: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列子??開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含義: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成語:甘之如飴:出處:鄭玄箋:“其所生菜,雖有性苦者,甘如飴也.” 含義: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過秦論》作者:賈誼成語:甕牖繩樞,出處《過秦論》:“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徒之徒也.” 含義:牖:窗子;樞:門的轉軸.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 傳說:陶朱猗頓:出處:《過秦論》“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陶朱,就是春秋越國的範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跑到陶地自稱陶朱.猗頓春秋時魯國人很有錢. 含義:富人的代稱《阿房宮賦》作者:杜牧典故: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出處:《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含義:獨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陳涉、吳廣起義;函穀舉指劉邦穀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鹹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穀關.楚人一炬指項羽公元前206年入鹹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行路難》作者:李白典故:閑來垂釣碧溪上.出處:相傳呂尚曾在小溪上垂釣,後來遇西伯姬昌,得到重用. 含義:比喻到了晚年也有可能被重用典故:長風破浪會有時.出處:《宋書﹒宗愨傳》南朝宗愨少年時,叔父問他誌向,他回答“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含義:表示誌在四方. 傳說:夢日邊.出處:商初大臣伊尹將要受湯王的聘禮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邊經過. 含義:作官任職. 《過華清宮》作者杜牧傳說:一騎紅塵妃子笑:妃子:楊貴妃傳說: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中著名的樂舞《無題.》傳說:青鳥殷情為探看:蓬山,蓬萊山的簡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青鳥,神話中西王母飼養的三足鳥,它能傳遞信息,所以用它來指代使者.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列傳》,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逃出了鴻門含義:喻指暗藏殺機的善待. 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在鴻門宴上,樊噲勸劉邦離開,說到:“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含義:比喻別人掌握生死大權,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 成語:秋毫無犯: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劉邦欲使張良勸說項羽,對他說:自己入關以來,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為了等待將軍的到來. 含義:比喻十分纖細的東西,形容軍隊紀律嚴明,不拿民間一針一線. 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劉邦到鴻門去見項羽,項羽留他飲宴,範增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準備趁機殺死劉邦. 含義: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麵上另有名目,實則想害人. 成語:勞苦功高: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樊噲奏明項王,說劉邦勞苦功高. 含義:比喻功勞十分卓著《漁家傲》作者:範仲淹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製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複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複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隻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借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淩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揚州慢》作者:薑夔典故:春風十裏.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裏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歎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詩句《夢吟天姥吟留別》作者:李白成語:摧眉折腰 :出處:《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含義:形容低頭彎腰,在上官前討好的樣子.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遊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孔雀東南飛》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含義:怒發衝掉了帽子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裏.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誌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傳說:刑天舞幹戚,猛誌故常在.出處:《山海經 海外西經》含義: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於常羊之野.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而舞《陳情表》作者:李密成語: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出處:晉??李密《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含義: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指身體;吊:慰問.孤身一人,隻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成語:氣息奄奄.出處:《陳情表》:“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含義:呼吸十分微弱.形容生命垂危,即將斷氣的樣子;比喻事物到了消亡階段. 成語:朝不慮夕.出處:晉??李密《陳情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含義:早晨不能考慮晚上該怎麼辦.形容形勢危急或事情緊急,隻能顧及眼前,無暇作長遠打算.也作“朝不謀夕”. 成語:烏鳥私情.出處: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含義:鳥雛長大後,銜食哺其母.這裏比喻子女奉養長輩的孝心.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成語:日薄西山.出處:《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含義:太陽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臨近死亡《淺說一首絕句》傳說:寒食節:節令名.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他的臣屬介子推事因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這一天進火冷食《六國論》作者:蘇洵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六國論》作者:蘇轍成語:遠交近攻:出處:《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功.” 範雎:戰國時魏國人,入秦後,說服秦昭王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強大起來,征服了韓國含義:結較遠的國家,進攻近的國家. 成語:心腹之患:出處:《後漢書*陳藩傳》:“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含義: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隱藏在內部的禍患.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淒切.後常指悲哀淒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傳說:東海孝婦:出處 :《竇娥冤》” 東海曾經孝婦冤”傳說漢朝有個年輕寡婦,對婆婆很孝順,後來婆婆自縊身死,寡婦被誣告殺死婆婆,官吏把她殺了她死後東海一帶大旱三年《社稷壇抒情》作者:秦牧典故:揭竿起義含義:指黃眉和黃巾起義. 《史記??屈原列傳》成語:從容辭令 :含義:說話得體,善於應酬. 《赤壁之戰》成語:強弩之末:出處:《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含義: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成語:守義不辱:出處:《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劉邦統一天下,田橫逃到海島,後來劉邦召他入朝做官,他認為是一種恥辱,走到洛陽附近就自殺了. 《伶官傳序》作者:歐陽修成語: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滿招損,謙受益” 含義:驕傲自滿招來損失,謙遜虛心得到好處. 《諫逐客書》作者:李斯成語:逐客令:出處:《諫逐客書》秦始皇曾經下令驅逐從各國來的客卿, 含義:後來泛稱趕走客人為下逐客令. 成語:移風易俗 出處:《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含義:轉移風氣,改變習慣成語:杜門卻掃 出處:梁 江淹《恨賦》《北史??李謐傳》:“遂絕跡下帷,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含義:卻掃:不再掃徑迎客.關上大門,掃除車跡.指閉門謝客,不和外界往來. 成語:裹足不前,出處:《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含義:形容停止不前
形容無法超越的成語有哪些?
【無出其右】
解釋: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為尊。沒有能超過他的。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
【獨占鼇頭】
解釋:鼇頭: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鼇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科舉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自: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殿前曾獻升平策,獨占鼇頭第一名。”
同【鼇頭獨占】
【首屈一指】
解釋:首:首先。扳指頭計算,首先彎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為最好的。
出自:聞一多《家書——給父母親》:“此校確係美國之首屈一指,我畢業於此後,縱欲繼續研究,在此邦亦無處可去也。”
【超群絕倫】
解釋:倫:同輩。超出一般人,沒有可以相比的。
出自:《三國誌·蜀書·關羽傳》:“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鶴立雞群】
解釋: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裏顯得很突出。
出自: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無與倫比】
解釋:倫比:類比,匹敵。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自:唐·韓愈《論佛骨表》:“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
【無可比擬】
解釋:比擬:比較。沒有可以相比的。
出自:宋·釋惟白《續傳燈錄·江陵護國齊月禪師》:“窮外無方,窮內非裏,應有萬般,無可比擬。”
【獨一無二】
解釋:沒有相同的或沒有可以相比的。
出自:宋·延壽輯《宗鏡錄》卷三十一:“獨一無二,即真解脫。”
【天下第一】
解釋:形容事物達到最高標準
出處:《後漢書·胡廣傳》:“試以章奏,安帝以廣為天下第一。”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治平為天下第一。”
【蓋世無雙】
釋義 蓋:壓倒,超過。無雙:獨一無二。才能或武藝當代第一,沒有人能比得上。
出處:1、《韓非子·解老》:“能禦萬物則戰易勝敵,戰易勝敵而論必蓋世。”
2、《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3、《說嶽全傳》九回:“說得那嶽飛人間少有,蓋世無雙。”
【舉世無雙】
解釋: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出自:漢·東方朔《答客難一首》:“好學樂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
【絕無僅有】
解釋:隻有一個,再沒有別的。形容非常少有、極為稀有。
出自:宋·蘇軾《上皇帝書》:“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
【空前絕後】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出自:宋·趙佶《宣和畫譜》:“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亙古未有】
解釋:亙古:人人有責從古代到現在。從古到今都不曾有過。
出自:《北齊書·王紘傳》:“冒死效命之士反見屠戮,曠古未有此事。”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太青晚作《嘉蓮》詩,七言今體至四百餘首,亙古未有。”
同【曠古未有】
【前所未有】
解釋:從來沒有過的。
出自:宋·徐度《卻掃編》卷下:“而鄧樞密洵武真以少保領院而不兼節鉞,前所未有也。”
同【空前未有】
【空古絕今】
解釋:古來不曾有過,今世也不會再有。指自古以來是獨一無二。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這人真是經天緯地之才,空古絕今之學。”
同:【空前絕後】
望采納,謝謝
形容無人能超越的成語
【無出其右】
解釋: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為尊。沒有能超過他的。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
【獨占鼇頭】
解釋:鼇頭: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鼇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科舉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自: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殿前曾獻升平策,獨占鼇頭第一名。”
同【鼇頭獨占】
【首屈一指】
解釋:首:首先。扳指頭計算,首先彎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為最好的。
出自:聞一多《家書——給父母親》:“此校確係美國之首屈一指,我畢業於此後,縱欲繼續研究,在此邦亦無處可去也。”
【超群絕倫】
解釋:倫:同輩。超出一般人,沒有可以相比的。
出自:《三國誌·蜀書·關羽傳》:“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鶴立雞群】
解釋: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裏顯得很突出。
出自: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無與倫比】
解釋:倫比:類比,匹敵。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自:唐·韓愈《論佛骨表》:“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
有關書信作用的成語,比如鴻雁傳書讓漢使知道蘇武沒死。越多越好
鴻雁傳書
形容很有魅力的成語
形容很有魅力的成語:
氣宇不凡 出口成章 城北徐公 才貌雙絕 氣宇軒昂 才高八鬥 玉樹臨風 驚才風逸
彪形大漢 拈花惹草 眉清目秀 明眸皓齒 口若懸河 雄姿英發 衣冠楚楚 文質彬彬
佳人才子 多謀善斷 老態龍鍾 人見人愛 一本正經 風流倜儻 勵精圖治 不驕不躁 傅粉何郎 雅人深致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馬的介紹和圖的介紹
說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