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字開頭的成語
鐵板銅琶、
琵琶別抱、
琵琶舊語
鐵板銅琶 [tiě bǎn tóng pá]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形容豪邁激越的文章風格。同“鐵板銅弦”。
出 處
清·二石生《十洲春語·評花小詩·杭州繡鳳》:“鐵板銅琶唱《大江》,西來潮氣未全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鐵板銅弦 銅琶鐵板
琶字開頭的成語接龍
經多元輸入法(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在自帶的九萬條詞彙中搜索,不存在以【琶】字開頭的成語。
琵琶的琶字組詞
一、“琶”字組詞有:
1、鳳琶[fèng pá]:鳳首琵琶。琵琶頂部狀如鳳首,故稱。
2、琵琶[pí pa]:pí pá的又音,一種弦樂器,用木料製成,有四根弦,琴身呈瓜子形,上部有長柄,柄端向後彎曲。
3、琵琶行[pí pá xíng]:詩篇名。最著名的當屬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同名樂府詩。
4、反彈琵琶[fǎn tán pí pá]:原自敦煌壁畫中的一種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從反麵看問題,與常規事物對著幹。
5、琴瑟琵琶[qín sè pí pá]:指中國古代的琴、瑟、與琵琶四種樂器。
6、琵琶舊語[ pí pá jiù yǔ ]:表示對外屈辱求和之意。
7、琵琶別抱[pí pá bié bào]:舊時指婦女棄夫改嫁。
二、“琶”字解釋
琶,形聲。本義:橫抱或豎抱彈撥的弦鳴樂器。
1、拆解:“巴”意為“黏著”、“附著”。“玨”義為“二玉相碰之聲”,引申為“悅耳的彈碰聲響”。“玨”和“巴”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可以發出悅耳的彈碰聲響的附著於演奏者身體的樂器”。
2、出處:《說文解字》【卷十二】:【琴部】琶,琵琶也。從珡巴聲。義當用枇杷。
聲,岸,踏,海,琶,山,忽,有,水,上,仙,聞中哪幾個字能組成詩句
山行--- 唐朝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風----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李白;古風)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陸遊《後赤壁賦》 夕陽山外山,春水渡邊渡.(一個對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百川沸騰,山塚碎甭.高穀為岸,深穀為陵.(《詩經》)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無.(王維 《漢江臨泛》) 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宋·郭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唐·司空圖: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唐·王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唐·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 唐·張錫:山之妙在峰回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 唐·李白: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元·張養浩: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
廣州琶洲琶字怎麼讀啊
Pa,第二聲,同“爬”音
琶這個字拚音怎讀
pa
瑟, 琴,琵, 琶,琹,珡這樣的字為什麼都是兩個王在上麵?
珡: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凡珡之屬皆從珡。(珡也寫作琹、琴。)
瑟:庖犧所作弦樂也。從珡必聲。
琵:琵琶,樂器。從珡比聲。
琶:琵琶也。從珡巴聲。義當用枇杷。
琵琶,最早寫作「批把」,描述的其實是彈奏手法。《舊唐書·音樂誌》裏有一句話:「琵琶,四弦,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鞀而鼓之者。及漢武帝嫁宗女於烏孫,乃裁箏,築為馬上樂,以慰其相國之思。推而遠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遍於事。」最後那句的意思就是:往外推叫「批」,往裏撥是「把」。(其實我覺得與其說是「批」,不如說是「劈」,與其說是「把」,不如說是「爬」。)所以一開始琵琶是叫批把,後來改為枇杷(不知道是否是為了表現這樂器是木頭做的,不是金屬做的),後來才改為琵琶。
琴瑟琵琶,上麵那兩個“王”其實不是王,是珡的省形。珡即琴的本字。凡是從珡的都跟樂器有關。
◎ 琴
琹 qín
〈名〉
(1)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樂器形,上麵“玨”象弦和弦柱,下麵象琴身。本義:撥弦樂器。俗稱古琴)
()琶蒜皮,四字成語
沒有“()琶蒜皮”的成語,含“蒜皮”的成語隻有一個——雞毛蒜皮。
雞毛蒜皮
jī máo suàn pí
【解釋】比喻無關緊要的瑣碎事情。
【出處】孫犁《石猴——平分雜記》:“他們是為了報答你的恩情,才送給你;你倒說是雞毛蒜皮。”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用於指責別人不該以小事情來麻煩自己。一般作賓語、主語;多作定語。
【正音】蒜;不能讀作“shuàn”。
【辨形】蒜;不能寫作“算”。
【近義詞】雞零狗碎
【反義詞】犖犖大端、碩大無朋
【例句】(1)這種~的小事,我們最好不要斤斤計較。(2)對於家中那些~的事,他都不大注意。
【英譯】a trivial matter
琵琶一詞中,琵字和琶字個指代什麼意思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琵琶是我國曆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曆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製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曆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曆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麵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鹹”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鹹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麵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係統: 一、輪指係統,二、彈挑係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係統:一、按指係統, 二、推拉係統。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麵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麵,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采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湧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複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國際樂壇 。
彈弦樂器。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批把後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區別於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誌》:“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逕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製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麵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製,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麵有相附屬,背麵有鳳枕(又稱鳳凰台)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製,品竹製,是音位的標誌。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麵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在鋼琴書中琶音的“琶”字該讀什麼
pa 第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