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和古詩詞的區別
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以誦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詞,詩歌的一種。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詞的初期極盡豔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詩與詞有什麼區別?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詩。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麵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廣義地說,楚辭和樂府詩也都可算作古體詩。
楚辭:原指楚地歌辭,經屈原創造,成為一種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篇幅、字句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語氣詞"兮"。如《涉江》。
樂府詩:"樂府"原指掌管製定樂譜、訓練樂工和采集歌詞的音樂機關(漢武帝時開始建立),後來也指采集來配樂的歌詞及後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所寫的作品。樂府詩一般是雜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樂府主要是民歌,如《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漢代以後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樂府寫的詩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樂府"(《賣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樂府詩的發展,寫時事、創新題。他們的作品都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通俗明快,富有音樂性。歌、行、曲、引、吟、歎、怨、操等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並沿用後代。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如《過故人莊》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等名稱。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係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隻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餘下全文>>
詩與詞的區別於聯係?
(一)、詩、詞、曲的概念:
詩: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詞:是由詩衍化而來的。詞的用韻、平仄、字數、句數與近體詩一樣,都有嚴格的規定,並且詞是歌唱的文學,因而詞有詞調,詞牌就是詞調的名稱,信人作詞,要以詞牌來寫,所以又叫填詞。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盛行於元代以後。曲由詞進一步發展暢成的。曲與詞大體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學,格式上嚴格,也有曲調,叫曲牌,但押韻、平仄都要寬鬆一些,並且多用口語。
(二)、詩、詞、曲的句法特點及聯係:
1、在句法及修辭上,詩: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風多雙數句),每句字數相同,措辭嚴謹;詞:各詩句長短不一,語言較典雅;曲:各詩句長短不一,語言較通俗。
2、在藝術手法中,賦、比、興,都是詩、詞、曲最基本的運用手法。
賦:既賦陳、鋪陳、排比,就是將一連串內容緊密相關的事物景觀、人物形態、主觀行為等,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法或寫作章法。
比:即比喻,是為了讓描述的對象更加生動具體和特征顯明,便於讀者聯想和想象。
興:即以物寓誌,以景寄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觀古人詩詞,興起者運用較為普通,興結者不多見,而興起興結者,在一首詩中,尤為少見。
詩詞曲的不同體式,就如人們不同的服飾,以適應不同季節和審美的需要。今人對於詩詞曲的好惡及應用文風,乃屬個人偏愛。王國維認為“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李漁認為詞“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於二者之中”。其實,三者之間不同的特色體現在題材、意境、風格、手法、形式等諸方麵。
二、詩與詞的區別:
詩詞的區別,除了格律、句式、句法上麵的區別,最主要的就是從起源開始,從而發展出來的意境、風格、內容、修辭手法上等等的不同。
其一、詩剛,詞柔;其二,表達的手法有別,詩直,詞曲;其三,情意的表露程度有別,詩顯,詞隱;其四、來由和歸屬有別,詩如男,陽剛,詞似女,懷柔。總歸一句話,詩是詩,詞是詞,專就意境方麵來說,疆界也是很分明的。王國維曾言: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因為與律詩比,詞更委婉、陰柔、通俗,更口語化。
詩:有韻有轍即可;詞:規定格式,規定字數,不可更改。
詩詞之別,既表現在音律方麵,又表現在意境方麵。要細說來,還是有些複雜的。簡單而言,詩境闊、詞言長,詩要莊重,詞要嫵媚;詩要隱顯、詞要隱婉。兩者各有所長。是有大分別的。
詩要莊重、其意象必須包容闊大、意境深遠。詞之為體、要渺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盡詩之所能言。所以,詞要嫵媚、要婉約、要細膩。因為它是偏重於個人情感的編織。詞是以婉約派為正宗,雖然也有豪放詞(如蘇東坡的詞),但豪放詞首先數量上就較婉約詞要少得多,其次,就是縱觀一個豪放詞人的所有詞作,也是以婉約詞居多,豪放詞隻是其中一個標新立異的分支。
詞與古詩的區別是什麼?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詩。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膽、平仄、對仗等方麵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廣義地說,楚辭和樂府詩也都可算作古體詩。
楚辭:原指楚地歌辭,經屈原創造,成為一種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篇幅、字句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語氣詞"兮"。如《涉江》。
樂府詩:"樂府"原指掌管製定樂譜、訓練樂工和采集歌詞的音樂機關(漢武帝時開始建立),後來也指采集來配樂的歌詞及後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所寫的作品。樂府詩一般是雜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樂府主要是民歌,如《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漢代以後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樂府寫的詩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樂府"(《賣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樂府詩的發展,寫時事、創新題。他們的作品都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通俗明快,富有音樂性。歌、行、曲、引、吟、歎、怨、操等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並沿用後代。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如《過故人莊》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等名稱。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係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隻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餘下全文>>
詩和詞有什麼區別
寫那麼多累不?詩就是語言工整壓韻!每行字數相等!詞就不一樣!相對很隨意!
詞與詩的區別
詩講究格式工整,對仗壓韻
而詞要靈活的多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盯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和詞有什麼區別~
詩押韻,而且句式與詞不同,辟如五言律詩,七言絕句,每句字數相同,詞則長短不一,而且有詞牌名,而詩無。
賦與詩詞的區別
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而且,賦大多使用駢句,而詩則……嗯,我想基本古體詩不講求格律,而曹丕則首創七言,之後有五言、六言等等。
總的來說是三種不同的文學形式。
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隻不過那時候是四言的詩。到後來發展成樂府、古體詩和近體詩。樂府可以合著聲唱。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近體詩講究格律,分為律詩和絕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詩在唐代到達頂峰,所以說唐詩。
詞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可以配著曲子唱,所以有詞牌。又名長短句,顧名思義,與詩不同,句子有長短。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樂府是合樂的聲詩,以後凡是可傳唱的詩歌,都可稱為樂府,因此樂府不僅是齊言的詩,連長短句的詞、曲,也稱為樂府,如亥軾的東坡樂府、張可久的小山樂府等便是。所以樂府分兩種,詞雖然稱為樂府,但其實和早期的如漢樂府已經相去甚遠,不能混為一談。
賦,本來是一種寫作手法,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誌的手法。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看到了兩者的密切關係,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趨於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謹嚴,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體的流變大體經曆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魏晉南北朝流行駢賦和琴賦 ,唐代盛行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各個階段。
這樣大概就比較明確了吧。
參考資料:zh.wikipedia.org
古詩詞和古詩句的區別是什麼
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以誦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詞,詩歌的一種。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詞的初期極盡豔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古詩與古詩詞的區別
古詩一般情況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學,古詩詞則泛泛地概括這兩個朝代的文學名稱
詩與詞是不一樣的,是有很大區別的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詩。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麵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遊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廣義地說,楚辭和樂府詩也都可算作古體詩。
楚辭:原指楚地歌辭,經屈原創造,成為一種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篇幅、字句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語氣詞"兮"。如《涉江》。
樂府詩:"樂府"原指掌管製定樂譜、訓練樂工和采集歌詞的音樂機關(漢武帝時開始建立),後來也指采集來配樂的歌詞及後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所寫的作品。樂府詩一般是雜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樂府主要是民歌,如《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漢代以後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樂府寫的詩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樂府"(《賣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樂府詩的發展,寫時事、創新題。他們的作品都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通俗明快,富有音樂性。歌、行、曲、引、吟、歎、怨、操等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並沿用後代。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如《過故人莊》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詞。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等名稱。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於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後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係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隻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麵的基本特征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曲。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曲詞,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又稱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與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戲。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隻有幾句到十幾句,必須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填寫。
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兩支或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其組成有一定的規則。
雜劇是戲曲,有唱詞、科介、賓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般分四折加一個楔子。一折相當一幕,楔子在開頭或四折中間,相當於序幕或過場。全劇由科介、賓白、唱詞互相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淨、醜。全劇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