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某種道理的成語
水滴石穿
說明某種道理的成語
水滴石穿
說明某種道理的成語,三個
瓜田李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行不義必自斃
形容道理的成語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講道理。
出處:《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隻狗子,怎地隻把三百錢出來?須虧我。”
不經之談 不經:不合道理。荒誕無稽、沒有根據的話。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語閎大不經。”晉·羊祜《戒子書》:“無傳無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
不可理喻 喻:開導,曉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褐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不倫不類 不倫:不同類。既非這一類,又非那一類,形容成樣子或沒有道理。
出處:明·吳炳《療爐羹·絮影》:“眼中人不倫不類,阱中人不伶不俐。”
不識大體 大體:關係全局的道理。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出處:《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後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
不言而諭 諭: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處:宋·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處:《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然見於麵。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闡幽明微 使幽深隱微的事物或道理顯露出來。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孝子》:“司風教者,重務良多,無暇彰表,則闡幽明微,賴茲芻蕘。”
穿鑿附會 穿鑿:把講不通的硬要講通;附會:把不相幹的事拉在一起。把講不通的或不相幹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進行解釋。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義理之說無窮》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鑿附會固各有說雲。”
傳道受業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出處: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詞嚴義密 措詞嚴謹,道理周密。
出處:《剪燈餘話·幔亭遇仙錄》:“宋朝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詞嚴義密,無餘蘊。”
詞嚴義正 詞:言詞,語言;嚴:嚴謹;義:道理;正:純正。指言辭嚴厲,道理純正。
出處:元·黃溍《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國公諡武宣劉公神道碑》:“為之開陳禍福,詞嚴義正,累數千言。”
詞言義正 詞: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出處: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辭巧理拙 文辭雖然浮華,但不能闡明道理。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公孫之白馬孤犢,辭巧理拙,魏牟比之鴞鳥,非妄貶也。”
辭嚴義正 辭: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出處: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
出處:《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盜亦有道 道:道理。盜賊也有他們的那一套道理。
出處:《莊子·胠篋》:“盜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顛撲不磨 比喻道理正確,推翻不了。同“顛撲不破”。
攧撲不破 無論怎樣摔打都不破。比喻道理正確,推翻不了。
洞徹事理 洞徹:透徹,深遠;理:道理,規律。深入透徹了解事物規律。
斷無此理 斷:絕對,一定。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一個少年婦女,獨自在外,又無同伴,靠賣詩文過日子,恐怕世上斷無此理。”
頓開茅塞 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二缶鍾惑 二:疑,不明確;缶、鍾: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與鍾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
格物窮理 窮究事物的道理。
出處:明·方孝孺《答鄭仲辯》:“其無待於外,近之於複性正心,廣之於格物窮理。”
鉤深極奧 指探索並極盡深奧的意義、道理。
出處:漢·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銘》:“休少以好學,遊心典謨,既綜七經,又精群緯,鉤深極奧,窮覽聖旨。”
鉤深致遠 致:招致。探取深處的,使遠處的到來。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出處:《周易·係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姑妄言之 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麼道理。
出處:《莊子·齊物論》:“予嚐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聽之奚。”
貫穿融會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同“貫通融會”。
出處:清·戴名世《方舟傳》;“年十四五,盡通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貫穿融會,發揮為義理之文,窮微闡幽,務明其所以然之故。”
貫通融會 猶言融會貫通。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寢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毫無疑義 疑義:可疑的道理。一點也沒有可以使人懷疑的地方。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6回:“怎幺他毫無疑義,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呢?”
橫從穿貫 指融會貫通。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橫蠻無理 態度粗暴,不講道理。
出處:羅廣斌 楊益言《紅岩》第十三章“餘新江望著眼前這個橫蠻無理,慣於裝腔作勢的敵人,氣憤地握緊了拳頭。”
衡情酌理 估量情況,斟酌道理。
出處:《宦海》第四回:“這兩位師老爺援古證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個巴字。”
胡攪蠻纏 蠻:粗野。不講道理,糾纏不放。
出處:明·楊爾曾《韓湘子全集》第二十八回:“我兩個是慣弄障眼法兒的,你們快去投別人做師父,莫在此胡纏亂攪。”
胡說八道 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秘魔岩主擎個義兒,胡說亂道,遂將一摑成齏粉,散在十方世界。”
胡說白道 猶言胡說八道。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二七回:“單管隻胡說白道的。”
豁然貫通 豁然:通達的樣子;貫通:前後貫穿通曉。指一下了弄通了某個道理。
出處:宋·朱熹《大學章句》:“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明矣。”
豁然開朗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出處:晉·陶潛《桃花園記》:“極初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即事窮理 指根據事實深究它的道理。
即小見大 從小處或小事見到大道理。
據理力爭 依據道理,竭力維護自己方麵的權益、觀點等。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縣的事,自己也應該有點主意。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
口無擇言 指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揆理度勢 衡量道理,揣度情勢。
理不勝辭 道理不能勝過文辭。指由於不善於推理立論,盡管文辭豐富多彩,道理並不充分。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出處:《弘明集·神不滅論》:“若有始也,則不能為終,唯無始也然後始終無窮,此自是理所必然。”
理所不容 道理所不能允許。
理所當然 當然:應當如此。按道理應當這樣。
出處: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辯也,理當然耳。”
理正詞直 道理正當,言詞樸直。
流言混話 無根據無道理的言語。
蠻不講理 態度粗暴,不講道理。
出處:**《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我們社會裏,也有少數不顧公共利益,蠻不講理,行凶犯法的人。”
蠻橫無理 態度粗暴,不講道理。
茅塞頓開 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裏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眉高眼低 臉上的表情。泛指為人處世的道理或辨貌觀色的本領。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又不肯舍著這條身子作人奴婢,看人眉高眼低--卻叫我把甚麼奉養老母?”
妙言要道 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處:漢·枚乘《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
名正理順 指名義正當,合乎道理。
名正言順 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莫名其妙 說不出其中的奧妙。指事情很奇怪,說不出道理來。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我實在是莫名其妙,我從那時得著這麼一個門生,連我也不知道。”
莫明其妙 說不出其中的奧妙。指事情很奇怪,說不出道理來。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其妙,陶子堯卻不免心上一呆。”
貧而樂道 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出處:《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豈有此理 哪有這個道理。指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
出處:《南齊書·虞悰傳》:“鬱林(王)廢,悰竊歎日:‘王、徐遂縛袴廢一天子,天下豈有此理邪?’”
豈有是理 哪有這個道理。指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同“豈有此理”。
窮理盡性 原指徹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徹了解人類的天性。後泛指窮究事理。
出處:《易·說卦》:“窮理盡興,以至於命。”
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的道理。
出處: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與之委曲於人情世故之內。”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可惜你滿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
融彙貫通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秦牧《藝海拾貝·獨創一格》:“鄭板橋學習任何東西,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彙貫通,發揚創造性。”
融會貫通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融會通浹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宋·葉適《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誌銘》:“已而遍觀諸書,博求百家,融會通浹,天文、地理、象數、異書,無不該極。”
融釋貫通 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清·戴名世《〈讀易質疑〉序》:“世苟有通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於程朱繼誌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融液貫通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清·秦篤輝《平書·文藝下》:“殆於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液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乃稱為文。”
入理切情 指合乎道理,切合實情。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出處:清·陳天華《獅子吼》第五回:“何嚐不說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實上那裏有人聽他的呢!”
深文大義 指深奧的大道理。
神會心融 猶言融會貫通。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生而知之 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這是唯心主義者的觀點。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師道尊嚴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
出處:《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師嚴道尊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
出處:《荀子·致士》:“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探幽索隱 探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同“探賾索隱”。
探賾索隱 探:尋求,探測;賾:幽深玄妙;索:搜求;隱:隱秘。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
出處:《易·係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天地經緯 指天地間理所應當、無可非議的道理。引申為以天地為法度治理天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天經地緯 ①指天地間理所當然、無可非議的道理。②引申為以天地為法度治理天下。
出處: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天經地義 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曆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理人情 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阿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就會立刻不容。”
通情達理 指說話、做事很講道理。
通文達理 指有學問懂道理。
通幽動微 通曉、洞察幽深而細微的道理。同“通幽洞微”。
通幽洞微 通曉、洞察幽深而細微的道理。
通元識微 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
頑石點頭 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出處:《蓮社高賢傳》:“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
微言大義 微言:精當而含義深遠的話;大義:本指經書的要義,後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語言裏的深刻的道理。
出處: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書》:“及夫子歿而微言絕,七十子卒而大義乖。”《漢書·藝文誌》:“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微言大誼 包含在精微語言裏的深刻的道理。同“微言大義”。
文以載道 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出處: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析精剖微 指剖析精微深奧的道理。
出處:清惲敬《讀(大學)一》:“蓋知者至廣極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也。”
顯而易見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顯,極容易看清楚。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此顯而易見之事,從無一人辯之。”
現身說法 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曆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處:《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曉以大義 曉:使人明白。把道理對人講清楚。
出處: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心安理得 得:適合。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裏很坦然。
行易知難 行:實施;知:知曉。實行容易,但通曉其道理卻很困難。
出處: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二講:“天下的事情,的確是行易知難。”
淹會貫通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彙合,得到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明·高啟《〈史要類鈔〉序》:“遂使義理之微不備,事變之實不詳,無以淹會貫通,明其同異而辨其得失矣。”
言不及義 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言之成理 之:代詞,指所說的話。話說得有一定道理。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言之有禮 說的話有道理。
言之有理 說的話有道理。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八回:“陳老道:‘言之有理。’”
言中事隱 指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
出處:語出《易·係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研精鉤深 鉤深:探取深沉的東西。研究探索精微的道理,探求深奧的學問。
出處: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第三道》:“雖言微旨遠,而學者苟能研精鉤深,優柔而求之,則壼奧指趣,將焉廋哉!”
要言妙道 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處:漢·枚乘《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
一以貫之 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處:《論語·裏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隅三反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以此類推 根據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出處: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六:“宣和間,宗室圍爐次,索炭,既至,訶斥左右雲:‘炭色紅,今黑,非是。’蓋嚐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以古喻今 喻:說明。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出處:《北史·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漸曩哲。”
以理服人 用道理來說服人。
出處:賴傳珠《古田會議前後》:“毛黨代表完全采用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態度,而且還要我參加會議一起討論。”
以升量石 升、石: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比喻以膚淺的理解力推測深奧的道理。
出處:《淮南子·繆稱訓》:“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義正詞嚴 義:道理。詞:言辭。道理正當公允,嚴肅的措詞。亦作“義正辭嚴”、“辭嚴義正”、“辭嚴意正”、“詞嚴理正”、“正義嚴辭”。
出處: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義正詞嚴,聖人複起,弗能易矣。”
義正辭嚴 義:道理;辭:言辭。理由正當充足,措詞嚴正有力。
出處: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義正辭約 道理嚴正公允,措詞簡煉。亦作“辭順理正”。
引喻失義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喻之以理 喻:曉喻,開導。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人。
元經秘旨 微妙的道理。
出處:清·袁枚《續新齊諧·雁岩仙女》:“所說言語,都是元經秘旨,不能記憶。”
源頭活水 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出處:宋·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再作道理 指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同“再做道理”。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桂娘一定在裏頭,隻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再做道理 指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五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麼鷹神再來,我再做道理。”
自相矛盾是不是表示某種道理的詞語
自相矛盾是表示說明某種道理的成語。
自相矛盾
[拚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處]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有關形容道理的成語,說明某種深刻道理的四字詞語成語
學海無涯
xué hǎi wú yá
【解釋】學海:知識。學問的海洋無邊無際。
【出處】明·張岱《小序》:“學海無邊,書囊無底。世間書怎讀得盡。”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於人。多用以形容知識浩淼;學也學不完。一般作分句。
【正音】涯;不能讀作“wā”。
【辨形】涯;不能寫作“崖”。
【近義詞】學無止境、知也無涯
【反義詞】不學無術
【例句】書山有路勤為徑;~苦做舟。
表示很有道理的成語
(一)至理名言
解釋:至:極,最。至理:最正確的道理;名言:精辟,有價值的話。指最正確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論。
近義詞:金玉良言、良藥苦口
反義詞:奇談怪論、無知妄說、無稽之談
成語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俗語雲“揭債要忍,還債要狠。”這兩句話不是聖經傳賢,卻是至理名言。
(二)妙言要道
釋義:妙:神妙,深微; 要:重要,中肯。 指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成語出處:
漢·枚乘《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
示例: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藩國之文術》:宜聽妙言要道,以疏神導體。
(三)言之有理
指說的話有道理。
成語出處:
清·洪升《長生殿·罵賊》:眾卿言之有理,再上酒來。
示例:郭澄清《大刀記》第11章:“大嬸覺得永生言之有理,點了點頭。”
近義詞:言之成理
反義詞:胡說八道、言不及義、無稽之談
形容道理,成語
【冰釋理順】:釋:消化;順:通順。冰層消融,理路通順。比喻疑問都解開了,道理也講通了。 【不近道理】:不近人情,不講道理。
形容很有道理的成語
(一)至理名言
解釋:至:極,最。至理:最正確的道理;名言:精辟,有價值的話。指最正確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論。
近義詞:金玉良言、良藥苦口
反義詞:奇談怪論、無知妄說、無稽之談
成語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俗語雲“揭債要忍,還債要狠。”這兩句話不是聖經傳賢,卻是至理名言。
(二)妙言要道
釋義:妙:神妙,深微; 要:重要,中肯。 指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成語出處:
漢·枚乘《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
示例: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藩國之文術》:宜聽妙言要道,以疏神導體。
(三)言之有理
指說的話有道理。
成語出處:
清·洪升《長生殿·罵賊》:眾卿言之有理,再上酒來。
示例:郭澄清《大刀記》第11章:“大嬸覺得永生言之有理,點了點頭。”
近義詞:言之成理
反義詞:胡說八道、言不及義、無稽之談
突然明白了道理有什麼成語可以來形容三個
突然明白了道理有什麼成語——恍然大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醍醐灌頂、大徹大悟。
茅塞頓開
máo sè dùn kāi
【解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裏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塞;不能讀作“sài”。
【辨形】茅;不能寫作“矛”。
【近義詞】恍然大悟
【反義詞】冥頑不靈
【辨析】~與“恍然大悟”有別;~一般用於經別人點撥而猛然理解;“恍然大悟”則可用於經過自己學習思索而突然明白。
【例句】聽君一席話;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