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是什麼意思
活動成果是什麼意思
成果:收獲到的果實。
活動成果:指學習、工作、勞動等活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工作成效是什麼意思
成效一般指所獲得的預期的好效果和功效。
工作成效就是工作的收獲
活動效果很好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這句話在英語裏可以這樣翻譯
The effects of the activity is very good!
或者是
The result of the activity is really good.!
希望對你有幫助!
什麼是活動效果?
通過開展活動產生的結果、效應。
在展覽會結束之後,評估活動效果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原句:
在展覽會結束之後,評估活動效果
翻譯:
After the end of the exhibition,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ctivities
什麼是衡量社會組織活動成效的尺度
目標是衡量社會組織活動成效的尺度。組織成員通過工作實現的狀態與目標規定的希望狀態的吻合程度,來衡量其活動成效的高低。
什麼是效果評估?
效果評估是對項目投資的不同方案預期成本和效果的比較,也可以是對幾個條件相同、項目相同的終期既成的成本效果的比較。
效果評估的雙重作用
效果評估,一方麵是對活動執行效果的評估,它將有利於我們總結經驗教訓,並及時調整下一步的執行。“做完了一場公關活動,銷售方麵的數據我們有,但我們做一場活動,肯定不是為了賣出這樣一點貨。對於銷量以外的效果我們很難評估。所以,就算你們本次活動做得再好,沒有一個具體的、可測的評估標準,我們也沒法對活動進行總結,也沒辦法跟領導交代。”在與中國移動這樣的優秀企業的合作中,一個簡單的活動總結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他們希望看到我們用一個個數據來告訴他們本次推廣活動的效果。可見,伴隨執行大潮而來的,實際上還有我們企業對執行效果的更為科學、更為理性的關注。
效果評估,同時也是對我們執行代理公司策劃、執行能力的考量。活動效果評估指標實際也是衡量執行代理公司在本次執行推廣價值指標。這不單單是對執行代理公司的一種考核,通過這樣的評估,執行公司更容易發現自身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更好的改善服務、提升自己。
效果評估既可檢測企業執行推廣的效果,又可以考核為企業自身提供服務的執行公司。效果評估雙層價值的存在,是我們必須去重視、去執行的一項工作。
效果評估的兩大問題
效果評估很重要,但是,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效果評估的底子都是很薄的。我們的一部分企業習慣了大手花錢,大把掙錢,對於效果評估的意識還不夠強烈。在巨額的廣告費麵前,對於幾個推廣活動,評不評估也許並不重要。而另一部分企業,雖然已經開始意識到了效果評估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效果評估的經驗較少,又沒有成功的榜樣可學,在效果評估的事情上大都是有心無力,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目前真正開展評估的,通常是大型企業的大型的推廣活動,評估的重點也集中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監測上。
我們麵臨的現狀是,絕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壓根沒有效果評估;大型企業的非大型推廣活動也不做效果評估;大眾媒體不發達的二線、三線城市沒法進行效果評估(缺乏基礎數據)。很顯然,這些問題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不是一兩個企業可以解決的。在這裏,我想重點談一下影響效果評估開展及執行效果的兩個典型問題。
DNF開啟雙倍經驗活動效果會重疊什麼意思
DNF內的雙倍藥劑大多都是無法疊加,但有些例外,如:蓄電池疲勞搭配雙倍經驗藥劑。
解釋:兩種雙倍經驗相互疊加,例如:基礎經驗是一百點,開啟雙倍經驗後增加雙倍,也就是兩百,共三百。再次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雙倍,共五百點經驗值。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和諧發展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
成 果 簡 述
(省第三屆教學成果二等獎,市第二屆教學成果一等獎)
承研單位:眉山車輛廠中學
主研人員:陳雄,楊誌強,宮佩軍,劉 慧,王 蒙
問題的提出
是“能人治班”還是“文化育班”?
每年的春夏之交,街頭巷尾,茶餘飯後,一年一度的孩子升學擇校問題總能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總能聽到家長們如是的聲音: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不如選擇一位好班主任。這樣的聲音折射著什麼樣的教育問題?
家長們都希望把孩子送進任小艾、魏書生等優秀班主任的班級,但從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現狀而言,象任小艾、魏書生等優秀班主任畢竟是稀有資源,那麼那些選不上所謂好班主任的孩子怎麼辦?是家長“千方百計”去擠破門檻?還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其實那些選中了“好班主任”的孩子是否就一片坦途?倘若“治班能人”因為工作升遷、身體健康等原因中途突生變故,這班的孩子又怎麼辦?是否全班學生都極度煩憂自己儼然成了無娘的孩子,別的老師作了新班主任,抑或就成了後娘養的?
現實中,一位優秀班主任的門檻外總是湧動著無數雙學生和家長期待的眼睛,一個普通或者是平庸的教師(即使他也是合格的)卻常常要麵對門可羅雀的尷尬。這樣一些問題該引起我們怎樣的反思?師資隊伍的個體反差如何消除?一般我們多是通過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來解決,但囿於自身的局限,絕大多數教師終其一生,都很難成為象任小艾、魏書生那樣的優秀班主任。那麼班級發展的均衡性又如何保證?從邏輯上說,將一個團隊的命運係於一人之身,本身就是一種極具風險的認識,這種“能人”治班的方式又如何確保學校教育管理的整體水平?
另一方麵,我們也總能聽到這樣一種來自學生的聲音:我要是遇上某某老師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然而,遇上影響力超強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是一種幸事嗎?創造力強的老師教出的學生創造力就強嗎?
一位優秀的班主任可以憑借其超強的人格魅力和豐厚的學養最大限度地消除個人威權在管理中的負麵作用,但這種魅力和學養本身就是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個人威權確立的手段之一,這種環境下,課任教師和班級中的學生很難全麵介入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更難主動地發揮其個性化的作用。難道好老師就是能夠讓學生“聽話”的老師嗎?一個優秀的班級應該關注每一個班級成員(所有師生)的管理訴求,以此來修正班級管理的策略,提供班級成員更多管理方式的選擇,從而在實踐中鍛煉班級成員的管理能力,形成真正的班級精神。
因此我們主張:
決定一個班級是否優秀的標準不在於是否有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而在於是否具有一個積極、健康、有指導性、提升力、個性化的可以持續、能自我優化的班級組織形態,這就是我們力圖構建的和諧發展的班級文化。
我們要能依靠一種和諧的班級文化而不是某一二個能人來保持班級管理的底線水平。要能讓班級中所有的成員(包括每一位課任教師和學生)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班級這一舞台上唱出自己的聲音,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實現各課任教師的協同管理。在充分體現教師個體管理風格的同時,充分體現學生的管理訴求,建立一個具有個性化、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級,使之成為班級每個成員(所有師生)終身不竭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這無疑是市場經濟轉型期的時代最強音。順應這一曆史發展的新趨勢,我們越發意識到構建和諧發展班級文化的必要性、新穎性,從而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勇探新路的決心和挑戰未來的信心。
主要研究措施
一、班級文化建設的內容
班級文化是班級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它是班級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反映,是班級整體精神麵貌的集中體現。班級文化從顯性形態看,即班級環境氛圍也就是物質文化,從隱性形態看即班級發展運作機製也就是製度文化,從潛性形態看即班級成員心理狀態也就是精神文化,因此對班級文化建設我們著重從以下三方麵著手。
1、組織建構
班級是一個生態係統,也是一個“有生命”的組織,其健康成長須有和諧的組織結構。我們一方麵結合班組成長的規律,另一方麵根據實驗班級具體的師生實際情況,在班級組織建構上采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從教師層麵,實行了科任教師“分工協作、主席輪值”的協同管理。即全班所有課任教師根據其不同的個性愛好及專業特長,結合整個班級建設的內容分項目(如:班幹部培訓、學習指導、生活指導、激動指導、理谘詢等等)負責指導及輔助工作,集體參與班組建設,定期與班幹部、學生代表或全體集體討論決策。取消了一人班主任製度,實行了班主席輪值。
從學生層麵,實行了學生班委“競選輪值、在野監督”的自主管理、全體學生“提案合議、招標負責”的民主管理。
班級學生核心管理人員通過競選產生實行組閣製與任期製,下期候任班委為“在野”班委發揮監督職能。其他學生對全班事務按項目自主申報參與班級管理與建設;同時全體同學通過班級建設提案在班級發展大會上以合議形式確定,共同嗬護班級成長,共同推動班級發展。
附:
班級提案合議製的形成及其作用
剛建班的時候,我們向學生闡發了建立班級民主管理機製的理念,學生聽了很興奮,參與班級事務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很大程度的調動起來。但一到實際運作中,卻依然不知如何操作,通過競選產生的班委工作熱情很高,但遇事還是習慣於向老師直接請示彙報,把問題交給老師來解決和處理,即使有時候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意或無意的希望老師來擔負起最後的決定權,這一方麵是他們在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下養成的習慣使然,一方麵也暴露出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缺乏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責任感和處理實際事務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班級還缺少一套完善的機製保證全班所有學生都可以自由的表現他們對班級的期待和訴求,另外,雖然分工招標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到班級事務的管理中,但卻一直沒有尋找到一套科學合理的機製,保證他們在工作中加強彼此的溝通、交流、認同與合作,班級的凝聚力也可能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開始逐步有意識的淡化老師在班級事務處理過程中的作用,努力把學生推向管理的前台,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但這種方式始終沒有解決保持學生建議班級事務的熱情。有一天,黎源同學找到老師,提出關於在班級評比中班委不實行工作加分的建議。我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就提示他,把它寫成一個關於修正班級評價製度的提案,拿到班級由同學公決。一開始,他還不知道怎麼來寫提案,老師就和他一起在網上搜索了一些提案樣本,以做參考,第二天,他就拿來了一份非常標準的提案,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而且他還主動找了幾個同學簽名。我們敏感的意識到這可能是班級新體製建立起來的一個突破口,就找了幾個同學和他一起修正了提案的內容。在商量的過程中,任豪同學靈機一動,提出來為什麼不可以做一個建立班級提案製的提案呢?老師馬上對他這個很有創意的想法進行了表揚,第二天,他們把做好的兩個提案一起提交給班級全班同學進行了公決,兩個提案都順利得通過了。我們趁熱打鐵,又讓大家一起確定了提案的收集人、公決的時間,通過公決的標準,最後大家決定每個提案隻要有5個同學簽字讚同就可以提交班級全體大會討論公決,每月的最後一個班會為提案的固定公決時間,在全班55個同學中,有35個人讚成,該提案就獲得通過。這項製度製訂以後,得到了全班的廣泛響應,一周之內我們就收到了十幾份關於班級建設的提案,但是過了兩個月以後,大家紛紛發現,提交班級大會討論的提案很多,但真正通過的很少,這一方麵是因為一部分同學的提案確實考慮得不夠成熟,另一方麵要找到35個同學舉手讚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些同學提案的積極性明顯受挫,還有一些同學因為自己的提案不能得到通過而產生了一些怨言,一天,任豪同學突然找到我問:“我隻要找到35個同學在我的提案上簽字,不需要再放在班級大會上來公決是不是也行?”我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了,道理是一樣的嘛。”晚上回到家,重新回過頭來想白天的這一次談話,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犯了一個錯誤,這樣的操作程序有可能引發班級中的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製度的確存在著一個漏洞。果然,第二天就開始有同學拿著自己的提案而直接到同學當中進行宣傳,其中有一個提案是關於裁撤部分班委幹部的,這些學生以宋代的冗員和官僚體製為理由要求減少班級管理人員,實際上如果認真地分析這個提案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為,班級管理幹部其實並不是官員,而是誌願者,二者是根本不能類比的。但是,一些學生出於與提案者關係,或沒有認真的思索,很快地在提案上簽了字,這份提案迅速就有超過35個人簽字,班級的一些學生幹部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班級之間陡然分作了兩個陣營,氣氛非常緊張,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個事情處理不好,很可能造成班級體的分裂,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下去,可能一些不合理的或者說帶有某種偏向性和情緒化的提案今後都可能在班級順利地通過,給班級管理帶來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果斷終止了這種集體簽名式方式,明確要求所有的提案都必須放在班級大會上來公決。果然,一些簽名人數遠遠超過35人的提案在真正舉手公決時卻沒有獲得必需的票數,一些不合理的提案沒有得到通過,我們鬆了一口氣,認為這也算亡羊補牢了。但是我們很快發現,在這一次風波中,表現積極的一些學生開始顯露出很強的不合作性和情緒化,我們意識到,這是學生狹隘的民主觀在起作用,他們憑著自己對民主的初淺認識,武斷地認為自己的意見得不到認可就視做不民主,認為提案公決製形同虛設,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暗暗地表達著自己對班級管理製度的抵觸。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利用自習課和班會課的時間加強了對學生的引導,提醒他們樹立正確的民主觀,我們向學生介紹了民主製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民主製的優越性,民主製不可避免的弱點以及一些民主製國家的民主化程序,經過教育和引導,這些學生抵觸情緒得到了疏導,但我們還是很清楚,如果班級實行的隻是一種簡單的提案製和公決製,這個問題實際上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正在這時候,最先提出以簽名代替公決的任豪同學又找到我,主動地指出全員公決給班級帶來的一些不合諧因素,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借鑒一些國家的分州選舉製,通過二次集中的過程來推進班級民主建設,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創意,我們又找了幾個同學來共同商議,最後形成了提案合議製的一個基本思路,即把全班55個同學分成11個小組,每一份提案先經過各小組的討論集中,形成小組決議,然後再由小組負責人來代表本小組投票,根據多數票形成班級決議。這個方案立即得到全班同學和老師的廣泛讚同,在班級大會上,有同學提出老師也可以占2票,於是,提案13票合議公決的形式得到了正式通過。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做合議公決製。
這種新的班級民主管理形式使學生在全班公決之前,就有一個民主集中的過程,在小組討論,他們的意見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相互錘煉,同時通過討論,也學會了尊重別人的意見和從集體利益出發對自己的意見適當的妥協,也學會了在保留自己意見的同時服從於集體的決議。
提案合議製的形成經過是對全班師生製度創新能力的一次考驗,也是一次有效的集體教育,它在協調全班意見和正確處理集體成員之間的關係上取得的成功,讓我們更堅定了製度要從學生中來,服務於學生的決心。此後,很多的班級管理製度都來自於學生的原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寬容和理解別人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都得到了鍛煉、提升和強化。
2、製度建設
班級製度的產生不是來自外部強加,而是源自班級內部自我生成。
班級各項製度的建立、完善與創新是建構和諧班級、凝聚班級人心的根本保證,依據學生特點和班級人員構成的狀況,我們結合班級組織建構,努力進行班級管理製度創新。
班級自律製度:
從個人自律方麵,創立了“我形我塑”示範崗。全體學生輪留參與,通過每周4名同學把自己的“我形我塑”宣言(著重針對自己存在的兩點不足或毛病以及改進措施與目標),公示於班級宣傳欄,其餘師生共同監督幫助,周末評議鼓勵,以實現個體顯著進步。
從集體自律方麵,在班內生成並運用班級公約,以此激勵全體同學互幫互助,互查互糾,逐步形成一種從他律到內心自律的自我管理價值觀念。
班級評價製度:
從階段評價角度建立了班級先鋒製度。每月由班委會提名4名候選人,由全體同學公選出2名班級先鋒,將其先鋒事跡公展於班內文化牆上。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以此激勵全體共同進步。
從終級評價角度建立了信譽積分製度。對全體同學校內生活的諸方麵表現,給予信譽累計積分,相互競爭,同時輔以必要的獎懲製度。
班級獎懲製度:
信譽積分越高,在班內便享有“班級銀行”借款、班級外出考察學習機會、班級圖書選購權利等更多福利。如:“購書獎勵”,即表現出色的學生由班費提供一定購書金權限,由學生自購圖書,並先享用一定時間,後充實到班級圖書櫃。既激勵了學生,對擴充了班級圖書角。
對屢犯錯誤的學生,則由其自選承擔一項班級建設工作為大家服務——義務獻工,根據工作成效折償一定的信譽扣分。
3、精神培育
如何將靜態的班級背景發展成動態的教育力量。如何將班級係統諸因素協同起來達到整體最優化,使係統有較強的自組織能力。我們重點進行了班級精神的培育,以逐步實現對班級管理從“能人治”到“製度治”最後發展為“文化治”。
班級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建班初期通過班名、班歌的創作,班徽、班旗的設
雲馳班班旗
計,以及班訓的確立,形成班級師生共同的核心價值理念。結合師生提交的議案,班委會起草,采取全體合議通過由輪值主席簽發形成不斷完善的班級“法典”,在其動態生成的過程中輔之了《新生入校生活指南》及開周儀式、周末班會等活動實現對班級成員的行為規範與養成教化。
班級輿論建設:創辦了班級刊物、電子網站、塗鴉角等,通過輿論工具進行正確引導。同時對全班同學輪流開展了“個人宣言”,共同書寫班級“史記”,還通過推薦三年必讀圖書、必看電影,以及班級教室、寢室環境建設暨文化裝飾大賽等實現班級文化的積澱和對成員的養育。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手段:活動開展
為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麵和諧,以活動為載體,我們相繼開展了下列主要活動:
基於人與自然環境相和諧開展了校園生活適應性活動:“了解校園”、“建設校園”、 “習慣養成”等;
基於人與他人的和諧開展了以“導盲遊戲” 、“信任倒伏”等為形式的團隊精神訓育性活動。
“導盲遊戲”——本活動是一家長從她工作的保險公司引進的一種團隊培訓項目,兩名同學一組,分別擔任盲人和聾啞人,攜手走過一段艱苦曆程,行至半程角色互換,最後集體傾聽歌曲<感恩的心>>之後暢談感受;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體驗:交流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關愛與感恩。
“信任倒伏”----課題組借鑒聯想集團等企業團隊培訓方案,將同學們分成若幹組,每組(9人)其中一人站在約2米高的平台上,背向台下水泥地麵倒下,其餘8人僅用手結成網在地麵0危險接住。活動目的:培養相互信任的情感、培養負責精神等。)
基於人與自我的和諧開展了“以社團創建、才藝展示、科普講座”等為形式的個體素質提升與個性特長發展性活動。如:創辦了女子修身社、綠色誌願者俱樂部、科技社、一行文學讀書社、“螞蟻”樂隊......等自創社團;舉辦了三星智力快車班級版、“五四”科技知識大賽、元旦才藝大比拚......;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闊眼界、提升素質:去工廠參觀、邀請科技或人文專家到校講座。
基於人與社會的和諧開展了以“三蘇文化考察——兩天百裏徒步拉練之廣濟行”、“巴蜀文化考察——都江堰之行”、“華夏文明考察——西安之行”為形式的社會文化考察性活動。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經過四年的實驗,課題實驗班的學生和參與研究的教師在個性素質發展和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麵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新的班級管理策略在師生的共同研究和探討中日趨成熟,而且得到了師生的廣泛認同,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和師師交流日趨融洽和和諧。實驗班提出的一係列班級管理理念和舉措逐漸在全校範圍內得到推廣,其中一部分成為學校管理製度修訂的重要依據。在課題組提出的“和諧班級”的理念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生態辦學”理念。隨著研究的深入,課題研究的成效逐步凸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學生的變化
1、交往圈擴大。由於我校是工廠子弟學校,實驗班學生的構成包括三個方麵的人員:東北籍學生、四川籍學生和地方住校生。實驗班建班之初,三類學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圈子,彼些之間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礙。這也是長期以來我校努力解決而未能解決妥善的問題,但是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和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的融合度明顯高於對比班級,以前彼此隔絕的交往圈壁壘被打破,到高二時,三類不同的學生已經相互合作完成了多項大型活動的組織。過去,學生的一項提案往往隻能在同一交往圈中得到應和,高二以後,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跳出關係親疏的限製,客觀地看待問題。
2、自律性增強。由於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建設中來,許多學生逐漸擺脫了自我意識的封鎖,學會了客觀地認識學校的各項製度,自我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在麵臨困難和問題時,學會了自我教育,真正讓成長成為自己的責任。實驗班每周的開周儀式,通過對每周工作的總結和對周工作的規劃,鍛煉了學生的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能力,體現了學生較強的自律精神,實驗班學生自己策劃並組織了“沉默節”、“高效節”,對自己的形為進行嚴格地規範。
3、認同感增強。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生自主參與到班級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增強了對周邊環境和班級其他人員的認同感,對班級管理製度也增進了理解,班級出台的製度得到了學生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學生對班級產生了強烈的的歸屬感。蔣芳同學在高三的最後一期才從另一個重點高中轉到這個實驗班級,在和大家共同生活了三天之後,因為父母的堅持她又不得不轉回原來的學校,但一周之後,她通過多方努力說服了自己的父母,又回到行知行文班,每一人在行知行文班生活過的學生就是這樣在班級中感受到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感。川師大研究生來行知行文班開展調查,問卷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行知行文班對你意味著什麼?童喜平同學回答到:我願意為它而死。這樣的語言雖然幼稚,但的確真誠的反應出學生和實驗班之前的血脈因緣。
4.主動性提升。實驗班是一個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級,班級中多項製度的形成加入了學生的充分參與,對於高中生來說,看重學習,不參與管理或者在管理中采取消極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但實驗班的學生在班級精神的指導下,形成了明確的班級建設目標,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班級製度建設中來。比如:前麵我們所提到的班級“合議製”的形成,便是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結晶。
進入高二以後,實驗班開展多項集體活動,都有學生自己籌劃和組織,比如前麵所提到了“沉默節”,還有“高效節”,學生自己籌劃組織的野外篝火詩歌朗誦會,百科知識競賽,模仿中央電視台三星智力快車欄目的語文知識聯賽等等。三年之中,學生還為班級提交了多項整改建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生,不僅是從學生的角度,而且是以一個教育課題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從實驗班誕生以實驗班學生為主體的“一行文學讀書社”,還與博學文化傳播公司聯合舉辦了兩屆校園知識競賽。
5.多元化發展。我們之所以要改變一人班主任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消除班主任對學生的過度影響,防止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單一傾向,在實驗過程中,由於所有的課任老師共同參與到對班級的管理中來,以及學生在管理過程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提高,實驗班的學生,較之其他班級的學生,更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傾向,實驗班許多特長展示性的活動,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鍛煉和成長的舞台,邊曉光同學跨入高中時還拙於言辭,進入浙江大學第一個學期,便獲得了演講比賽二等獎,林令強同學在大學第二學期,就已擔任了川師大法語協會的副會長,還有羅立巍同學進入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主持了成都市大學生藝術節開幕式和閉幕式,其實很多同學的高中階段,便表現出全麵發展和特長發展相結合的特點,進入大學後,迅速表現出突出的才藝和很強的適應能力,根據我們的跟蹤調查,行知行文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同學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就承擔了多種社會實踐工作。
二、教師隊伍的變化
1、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實驗班的老師在輪值管理的過程中,逐步磨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式上日漸趨同,同時又保持了各自的管理風格。實驗班教師的合作文化也影響和激勵了其他教師,課題開展之前,各班班主任基本沒有主持召開科任教師協調會的先例,現在,召開班級工作會已成為我校班主任自覺的行為。
2.班級管理能力增強。實驗班教師中有四名在參與課題研究之前未擔任過班主任工作,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實驗班全體教師的共同幫助,都迅速成長為優秀的班級管理者,贏得了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經驗的教師也在彼此協作和共同探討中提升了能力,成為學校班級管理中的骨幹。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參與課題實驗的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對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意義,陳靜老師第一年踏上工作崗位即參與實驗班管理,第二年被學校評為“教科研先進工作者”,實驗班教師的教科研積極性了帶動了全校教科研熱潮,在實驗班教師共同探討的氛圍下,形成了全校性的“教科研沙龍”、“研究性學習沙龍”、“讀書沙龍”等教師自發組織。
4、事業感大大增強。實驗過程也是所有教師不斷感受精神洗禮和靈魂升華的過程,課題實驗也是對所有參與課題的教師創造力。事業心和人格的一次嚴肅拷問。和學生一起經曆的徒步拉練,長途旅行,一次次平等而熱烈的討論,一個個共同籌劃的活動,讓我們不斷地體驗著學生成長和自我成長的雙重喜悅,課題實驗重樹了我們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和對成長經曆的景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體驗了觸及教育本質的快樂,增強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三、學校管理工作的變化
1、學校管理理念的變化。在課題組的共同探討下,提出了“和諧班級”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學校“生態辦學”理念,完成了《治校方略》,從而明確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為學校辦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
2、學校管理製度的變遷。由於曆史形成的因素,長期以來,我校班級評價體係存在著一些弊端,如重橫向評比,輕縱向導比較;重衛生評估,輕習慣養成;重評價,輕激勵等等,實驗班形成的一係列管理製度為重新修訂學校班組評價製度提供了實踐基礎。
3、研究性學習在全校範圍內的推廣。課題實驗班通過三次大型的科技人文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開展的小組合作、自主研討的班級教學組織方式,為學校研究性學習的全麵推廣和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在課題組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學習管理方略,並由課題組牽頭研製出三套研究性學習管理手冊,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走向規範化、科學化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活動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的評價是什麼評價
學過課程論的話應該明白這句話是不對的,沒有抓住形成性評價的本質特點.
按照評價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預測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表麵上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形式是不同的,然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並不能截然分開.
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明確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改和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學過程中,要看評價的目的是什麼,如教學過程中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評價,這明顯就是診斷性評價而非形成性評價.
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