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嶽陽名勝古跡的作文100字
去崮山體驗生活的日子已經匆匆地去了,但那五天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第一次遠離家庭,第一次過集體生活,許多第一次對我們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練,那是在課堂上很難學到的生活體驗。
五輛大客車把我們送到了遠離校園的地方---崮山。我們的集訓豐富多彩、緊張有趣。我們動手做彩泥畫、做塑像、做彩陶、做可口的飯菜:還有奇妙的定向運動,刺激的模擬駕駛和緊張地爬山活動。
定向運動是用智能卡在一定時間按正確順序選擇15個打卡器。有的同學來回穿梭,像陀螺似的打轉,但打卡器就是不肯鳴叫。助威聲嬉笑聲響成一片,急得那個同學冒出一身臭汗,還是名落孫山。
第一次做飯,雖然是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但是自己做得菜吃著真香。
模擬駕駛是個刺激的活動,我嚐試了第一次開車的感覺,真爽。做彩泥畫盤,我描出了一隻威武的雄鷹,它橫空出世有一種舍我其誰的氣魄,不錯,真有才啊,自我表揚一下吧。
第四天,老師帶領我們爬嶽陽山。那是一座滿山披翠的大山。草木森森,點綴著不同顏色的花。山崖嵯峨,像一個巨人張著臂膀歡迎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們興高采烈地向山頂挺進。采一朵路邊小花,哼一曲時髦小調,歡聲笑語響徹山間。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小,隻剩下一片喘息聲。終於我們爬上了頂峰,眼前一片開闊,向四麵遠眺“一覽眾山小”。遠處朦朦朧朧的山起起伏伏,像在雲中盤旋的巨龍;近處村莊像精巧的模型鑲在巨大的綠毯上。微風拂過,神清氣爽,雖然很累,我們像一群飛上高山的小鳥樂在其中。這一晚我們睡得很香,夢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五天很快過去了,我們告別了崮山,踏上了回家的路。至今我們還思念著那片令人難忘的地方。
嶽陽樓簡要的簡介100字。
嶽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現在的嶽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製。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嶽陽樓-君山島 於2011年9月6號正式授牌為5A景點。
如果多了 自行可以縮減下喔.
嶽陽樓記的賞析,在100字左右》。急需。
《嶽陽樓記》賞析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裏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嶽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嶽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嶽陽樓。
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嶽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遊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裏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嶽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範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曆六年九月,範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全文隻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範仲淹既非嶽陽人,又不在嶽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嶽陽,一個和嶽陽沒有關係的人忽然為嶽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嶽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並擴建了嶽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後麵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嶽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嶽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湧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麵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裏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雲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裏所寫的:“霧雨沉雲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後小結一句說:“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嶽陽樓上,範仲淹便不再重複。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嶽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麵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麵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隻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嶽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麵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裏的魚兒遊來遊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鬱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裏;月光與水波一起蕩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嶽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隻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後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裏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歎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麼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於這種人的向往與敬慕。文章最後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生於公元989年,死於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裏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曆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嶽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嶽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誌,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後還能後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論,《嶽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麵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嶽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複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範仲淹就是采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嶽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範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嶽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那封信裏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嶽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嶽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嶽陽樓記賞析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裏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嶽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嶽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嶽陽樓。
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嶽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遊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裏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嶽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範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曆六年九月,範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全文隻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範仲淹既非嶽陽人,又不在嶽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嶽陽,一個和嶽陽沒有關係的人忽然為嶽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嶽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並擴建了嶽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後麵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嶽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嶽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湧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麵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裏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雲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裏所寫的:“霧雨沉雲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後小結一句說:“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嶽陽樓上,範仲淹便不再重複。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嶽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麵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麵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隻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嶽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麵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裏的魚兒遊來遊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鬱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裏;月光與水波一起蕩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嶽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隻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2 嶽陽樓記賞析
這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後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裏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歎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麼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於這種人的向往與敬慕。文章最後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生於公元989年,死於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裏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曆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嶽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嶽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誌,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後還能後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論,《嶽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麵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嶽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複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範仲淹就是采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嶽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範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嶽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那封信裏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嶽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嶽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一、作者簡介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蘇州吳中區)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死後諡“文正”,世稱“範文正公”。兩歲喪父,和母親隨繼父(為小官吏)四處遷徙。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慶曆元年(1041),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犯,當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話。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守舊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誌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誌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
四、《嶽陽樓記》賞析(袁行霈)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裏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嶽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嶽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嶽陽樓。
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嶽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遊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裏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嶽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範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曆六年九月,範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全文隻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第二段,不對嶽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嶽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後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裏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 6 回複:嶽陽樓記賞析
《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生於公元989年,死於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裏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曆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嶽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嶽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誌,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後還能後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論,《嶽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麵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嶽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複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範仲淹就是采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嶽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範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嶽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那封信裏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嶽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嶽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嗬嗬,有點長,不過樓主可以自己摘抄一些自己覺得有用的下來。
望采納,謝謝。
嶽陽樓簡介(100字左右)
嶽陽樓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嶽陽樓處於嶽陽古城之上,背靠嶽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嶽陽樓主樓3層,樓高15米,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樓頂的形狀酷似一頂將軍頭盔,既雄偉又不同於一般。
杜甫《登嶽陽樓》的賞析,最好在100字以內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隻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隻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隻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麵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幹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嶽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鼇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
登嶽陽樓杜甫100字散文
早早就聞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於登上了嶽陽樓觀看。
吳楚被大部分為東南兩地,浩蕩的水波吞吐晝夜不息。
親朋好友個個都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仿佛一葉孤舟。
北邊的關山戰火不曾停息,我扶窗遠眺不禁涕淚交流。
登嶽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賞析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嶽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係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裏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嶽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嶽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歎,長歎的內裏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歎,就像那詠歎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麵一個個樂章。這裏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嶽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嶽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隻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後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乾坤日夜浮”是說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四麵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遊。“浮”字也有動態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麵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誇張手法,這裏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於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麵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隻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借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麵。從而構成了一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麵。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麵的結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歎洞庭湖的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裏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係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隻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麵看起來毫無聯係,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裏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於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嶽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於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麵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麼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裏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詩人站在嶽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戎馬”,就是戰馬、兵馬,指戰爭。“關山”,泛指,並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麵燃燒。“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嶽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嶽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嶽陽樓相距千裏,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誌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嶽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隻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嚐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嶽陽樓風景管理處擬在門票上印製“嶽陽樓簡介”,請你根據文章內容寫一段100字左右說明性文字!!!
嶽陽樓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更使嶽陽樓著稱於世。現在的嶽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製。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嶽陽樓-君山島 於2011年9月6號正式授牌為5A景點。
有關杜甫《泊嶽陽下》中“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此句的賞析文字,不少於100字
講究對 仗,“江國逾千裏,山城近百層。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的對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灑”字用的也十分貼切。最後,杜甫在此詩中還用了典故,就是 “鯤鵬”,他引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前途的不可預料。非常貼切。
初步理解 登嶽陽樓 這首詩的意境。100字以內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隻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隻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隻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裏就可以領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麵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幹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嶽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鼇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
我向習爺爺說句心裏100字作文
書中的第一封信便是臨湘一中高二學生劉如峰的《習爺爺,請您到嶽陽來作客》。“嶽陽是是一個名山、名水、名樓、名文、名人‘五名俱全’的地方,”在信中,他描繪了嶽陽和自己家鄉臨湘龍源鄉這些年的變遷。他深情地寫道,“每當我在電視裏看到您日理萬機、風塵仆仆的身影時,我就期盼您有一天能再一次暢遊洞庭天下水,登臨嶽陽天下樓;每當我在報紙上讀到您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論述時,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黨的富民政策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更希望您能再來嶽陽,看看新嶽陽,看看新臨湘……敬愛的習爺爺,您一定要來嶽陽作客!這是一顆滾燙的少年之心最誠摯的邀請!家鄉的父老鄉親若是能見到您,一定會奉上最醇的美酒、最好的山珍來款待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嶽陽名勝古跡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