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的特點是什麼?
杜詩風格論自古以來,人們多用"沉鬱頓挫"來說明杜甫的藝術風格。如柯劍岐在《論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中首先認為,"沉鬱"是杜詩的主要風格,"表現在杜甫創作中的那種深沉、銳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來的那種浩浩蕩蕩、波瀾壯闊的生活畫麵;也是指那種蒼老遒勁的筆觸以及由於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鼎來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
有關杜甫的詩的特點風格的作文
杜甫的詩歌表現為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以及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風格逐漸在苦難的生活中形成,特別是安史之亂時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終身的願望是“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願望有如“葵藿傾太陽、物性固未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聖人情懷和濟世救民的執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杜甫對現實有深刻的認識和揭露,對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和《兵車行》都是這樣的作品。《兵車行》為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藝術上寓情於敘事,詩人激切奔越、濃鬱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彙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麵前。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麵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第一,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
這種概括主要通過兩種藝術手段進行操作。其一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通過客觀的描寫,把複雜的社會現象集中在一兩句詩裏,從而揭示它的本質。比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把尖銳的階級矛盾集中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十個字裏,使人觸目驚心。其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對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紹。比如《兵車行》這首詩是通過一個行人的話廣泛地介紹了兵役的繁重、戰爭的艱苦,以及人民反對開邊的情緒。《石壕吏》是通過老嫗的一番話,介紹了這一個家庭的遭遇,同時也概括了千萬個家庭。杜詩的現實主義,並不在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雖然也寫了不少人,但這些人並不是作為具有個性的典型而出現的。他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在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寫,通過這樣的描寫,去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
第二,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
藝術境界是雄渾壯闊的,但是表現手法卻是細致入微的。由於杜甫具有愛國愛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的詩歌境界是雄渾壯闊的。可是這種雄渾壯闊的境界往往是通過刻畫眼前具體細致的景物和表現內心情感的細微波動來達到的。李白和杜甫,他們的藝術境界都是很壯闊的,可是達到這樣一種壯闊境界的途徑卻不同。李白是運用風馳電掣、大刀闊斧的手法來達到的,而杜甫卻是以體貼入微,精雕細刻,即小見大,以近求遠的方法來實現的。
杜甫的詩就像是“潤物細無聲”的輕風細雨,不知不覺地滲透了讀者的心靈,讓人容易親近。比如“三吏”、“三別”,杜甫具體細致地寫出這場戰亂的各個方麵,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具體反映了這場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深重的災難。同樣是寫安史之亂,李白的寫法是從大處落墨。他的《古風》第十九首,先寫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從上麵往下看,看到人間,接著有幾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的政治局麵——“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而杜甫筆下的安史軍隊是:“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通過一支沾滿鮮血的箭,具體地形......餘下全文>>
杜甫寫詩的風格
甫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無論杜甫自己評論家,都公認杜甫詩的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
何謂“沉鬱頓挫”?“沉鬱”是就詩的思想內容來說的。“沉”即“深”,“鬱”即“積”,指詩歌內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頓挫”則是就藝術形式而言,講的是詩歌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節奏音調的抑揚頓挫。詞評家陳廷焯說:“沉鬱之中,運以頓挫,方是詞中上乘。”不獨是詞,詩也如此。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沉鬱”通過“頓挫”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了解杜詩“沉鬱”的思想內容,必須了解杜甫的經曆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傾向。另外體會他詩歌“頓挫”的藝術特點,還應了解一點詩歌格律常識。
杜詩無處不在的憂國憂民的現實內容和詩人不惜犧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懷構成了他“沉鬱”的詩歌風格,並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曆史意識。他的風格特點是由現實主義內容所決定的。
首先,杜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人民百姓的關注和同情。“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赴奉先詠懷》)不僅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深刻同情,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姓受剝削淩辱的現實。他還在一些詩歌裏為人民代言:“縣官慮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活隨百草。”(《兵車行》)他甚至對統治者提出抗議:“君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犧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噯,徹夜難眠之時,他還發出這樣的慨歎:“君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其次,杜詩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詩人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緊密相連的。安史之亂危及國家前途時,麵對破敗的山河,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聽到官軍收複河南河北時他又“涕淚滿耶裳”,在漫長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蘇聯停濁酒杯。”
杜詩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反映了社會的動蕩不安,人與的顛涕流離,作者的詩情寄托其中,鬱結深度而寄寓深廣。
杜甫“頓挫”的風格主要體現在五、七言近體詩中,杜甫的敘事詩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體詩,而抒情詩多用五、七言近體詩。他們近體詩講究結構的回環照應,音節旋律的鏗鏘頓挫,對仗的工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理解杜詩風格特點,應了解風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經曆,思想傾向,及詩歌特點。
杜甫35歲之前,主要是學習遊曆。那時社會富足安定,是其創作的準備期,同時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確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歲,社會正處在安史之亂的動蕩中,詩人曾陷敵陣,曾逃難於危急,也曾積極抗敵。國家命運危險、人民災難深重,使他感到徹骨的國破家亡之痛。49歲開始,經曆了長達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雖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餓,但他卻定下了一千首詩,反映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襟。”然而時時關注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詩人最後竟死在長沙至嶽陽的一條破船上。儒家思想“民為貴”“治國”“平天下”的意識,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生活經曆都是形成杜甫詩風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體詩寫生活及現實,反映民生疾苦和國家大事,發揮了近體詩的功能。杜詩特別講究音律,對仗的和諧之穩,形成獨特的音律美。創作中,他還特別注重詩歌結構上的回環照應,起承轉折,令人體味其中的審美趣味。
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前人早有論述,我們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為例詳細講解,加深認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潛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餘下全文>>
杜甫的寫作特點 5分
資源簡介:
(約9000字)
淺析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江西永豐二中 劉鬆根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詩歌史上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國詩歌史上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出身於儒學世家,少時便接受儒家修齊治平的傳統思想,一心向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但殘酷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夢想,天寶六載的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縱下,以“野無遺賢”為名拉上了可恥的帷幕,致使滿懷遠大抱負的詩人蒙羞受辱,落拓長安,過著極其困頓的生活。幾年後的“安史之亂”,使詩人又經亂離之苦,險賊長安,親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國景象,體味了滄海桑田的巨變給人民心靈帶來的創傷。從此,詩人轉徙流宕,漂泊西南,終至窮愁而死。
杜甫雖一介布衣,卻始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關注人民的生存狀態,並以滿含血淚的動地歌吟,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苦難,傳達一個儒者的良知和勇氣。他的詩,以“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雄立於中國文學史,令百世而下歎為觀止。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後來,當他經曆了幹戈離亂,飽嚐人民的艱難困苦,並於詩中流露出難以抑製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後,再用“沉鬱頓挫”來概述他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表麵是深沉鬱結,表現為有節奏的抑揚起伏和盤曲轉折。它涉及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涉及內結構的沉重的充實感,以及外結構上有控製的騷動感和彈性。其中,沉鬱指文思深沉蘊藉,頓挫指聲調抑揚有致;而“沉鬱”又另有沉悶憂鬱之意,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抑揚頓挫和格律嚴謹。
一 情感內涵的沉鬱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淪落潦倒的一生,“苦難”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詞,但杜甫並沒有沉陷於個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氣,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征。
(1)對多難社會的深重描繪
杜甫出身於世代“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儒學世家,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優良品質,他懷著悲憤沉重的心情,描繪那個“萬方多難”的社會。
杜甫困守長安時期,曾陷入“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於是他從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感覺到唐代帝國表麵繁榮下隱藏的重重危機。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沉重地歎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開邊戰爭給後方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裏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價值的深深疑慮。“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那悲壯的聲情和巨大慘烈的的場麵便令人震撼。特別是對家屬們奔走攔道,牽衣頓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幾分速寫,以大筆渲染出漫天黃塵,讀之便覺車聲,馬嘶,人喊,在耳邊彙成一片紛亂雜遝的巨響。詩歌通過提煉少量最典型的細節概括統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離子散的悲慘場麵,充溢著沉痛憂憤的激情。他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觀望所見預想了“泰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辯皇州”的殘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在眼前,給人一種沉重之感。
“安史之亂”爆發,給社會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為他的國家和人民痛心!他時刻關注著社會的變化,並沉重記錄了這......餘下全文>>
杜甫的詩有什麼特點
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麵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麵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麵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廠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麵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裏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詩聖杜甫的詩具有什麼風格
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被稱為“詩聖”。另一方麵杜甫的詩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可以說李白是偏向於浪漫,而杜甫偏向於寫實。他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煉的詩人影響更深。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 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特點
沉鬱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伐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誌,“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
杜甫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雲:“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隻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裏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裏,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杜甫詩詞特點?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以其最為自覺最為深沉的社會意識,以其畢生精力和天才創作詩歌,把個體人格化入廣闊人生,襟懷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詩在唐代達到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其詩“渾涵汪茫,千彙萬狀”(《新唐書》本傳)“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元稹《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並序》),體大思精,內蘊深廣,眾體兼善,素有“詩史”之稱;其人則被前人讚之為“古今詩人第一”“集大成者”,享有“詩聖”之譽。杜甫在詩壇的崇高地位固然與其詩內容豐贍、思想深刻、題材廣泛等因素密不可分,還與杜詩在藝術技巧上的變革創新緊密相聯。可以說杜詩獨開生麵,“一變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創造性地營造豐富的意象,精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複雜意緒,蘊涵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強烈的美的震撼。本文擬探討杜詩意象生成特點及其所產生的審美效果。
一、杜詩意象選擇的個性化與杜詩沉鬱頓挫藝術風格之關係
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觀情思的藝術形象,是經過詩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學趣味等重新處理過的感覺,來自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萬取一收”的篩選與熔煉。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古今中外的詩人、學者對意象的創造及其審美作用都很看重。劉勰在《文心雕龍》裏曾論及“窺意象而運斤”,即指詩人當以審美意象構築其藝術世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形容》明確提出“離形得似”的主張,鼓勵詩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藝術的神似,《縝密》則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在《與李空同論詩書》主張“意象應曰合,意象乖曰離”,指出意與象的契合與否的藝術效果;錢鍾書則強調了詩與意象的相因關係:“詩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無詩矣。”(《錢鍾書論學文選》第一卷第67頁)美國詩人龐德認為意象是“一種在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感情的複雜經驗”;而韋勒克、沃倫在《文學原理》裏則說成是“各種根本不同觀念的聯合”。因此詩人往往善於塑造特定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創造出帶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鴻雁”“楊柳”“菊花”“月亮”“杜鵑”“梅花”等。正所謂“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流沙河語)。
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詩人!在多年的詩歌創作實踐中,杜甫推陳出新,精研覃思,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意象群。這些意象群,都浸透著詩人傷時憂國、愛民憫生的情感,帶有濃厚的悲壯色彩。杜甫素懷大誌,自許甚高。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遊》),立誌 “竊比稷與契”,要“再使風俗淳”,對自己充滿信心,自覺地賦予自己以時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淩跨世俗的強烈願望。正是這種雄豪的性格、偉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闊大的胸懷,使杜甫在創作傾向上推崇筆力雄強、氣象闊大之作,在創作實踐上追求陽剛之美。體現在對意象的獨特選擇上,就決定了杜詩的物象選擇必然會傾向於具有陽剛之美的闊大物象,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追求。
於是體現在杜甫筆下的自然景象,則為“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極為雄壯闊遠的高山巨澤、長空大川等意象選擇,表現了詩人廣博的襟懷、強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而體現在杜甫的詠物詩中,則以對鳳凰、馬、鷹、鶻、雕一類雄強剛猛的動物的歌詠為主。“鳳凰” 是杜詩中獨具個性的意象。鳳凰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據說鳳凰出現則天下太平。自從七歲詠鳳凰以來,杜甫就越來越有意識地以鳳凰自況。這能帶來太平祥瑞的鳳凰,不就是他偉大抱負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圖騰嗎?《朱鳳行》裏那隻處境艱險,窮愁潦倒,孤無儔侶,卻心係百鳥,猶“願分竹實及螻蟻”的仁愛善良的朱鳳形象,正是詩人自身仁民愛物的象征。詩人在詩中熱切地呼喚它的降臨,“幹戈兵革鬥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又觀打魚》);甚至願獻出自己的血肉之軀:“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鳳凰台》)再看詩人筆下的馬:“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房兵曹胡馬》)這首詩“詞語矯健豪縱,飛行萬裏之勢,如在目前”(《杜詩鏡銓》卷一趙汸語),借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壯誌雄心,充分表現了作者一往無前、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主義氣概。在《畫鷹》裏,詩人以鷹自比,不僅“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更期待著“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而在《王兵馬使二角鷹》一詩中,詩人極寫角鷹除惡鳥,分梟鸞,表現自己除惡務盡、再造升平的情懷。詩人這種抱負和情懷,精神和氣魄,至老而彌盛,更增一種不妥協之心。如《瘦馬行》《病馬》《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等詩無不表現出杜甫雖至暮年而壯心不減,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形象。到了《義鶻行》裏雖則扶弱見剛勇,但詩人前期物象中所體現出的“萬裏可橫行”那種目空一切的精神,因艱難時世,壯誌未酬而變為“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秦州雜詩》),豪邁之中多了一些悲壯底色;而《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裏則發為英雄末路的浩歎了。這些詩都將主體感情注入客體之中,詩人之情誌與客觀之事物有機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鮮明,內蘊更加深廣。正如黃徹所雲:“蓋其致遠壯心,未甘伏櫪;疾惡剛腸,尤思排擊。”(《碧溪詩話》卷二)至此,詩人的致遠雄心和疾惡剛腸所體現出的忠君愛國,必然升華為對人民命運深切關注的仁民愛物。前者所體現的英雄情結與後者所體現的人道情懷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詩還表現出對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殘遺忘的物象的歌詠與關注。如《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裏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亦紛紛。”這首詩就視覺言,“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就聽覺言,“哀多矣而鳴不絕,以更聞其群而呼之者”(蒲起龍《讀杜心解》卷三之五)。戰亂頻仍,人民漂泊流離,詩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無遺。全篇皆以審美主體對客體的觀照立言,客觀物象鮮明地打上詩人主觀感情之烙印,構成特色獨具的意象,詩歌意蘊內藏,思想容量極大。他如《鸚鵡》寓失羈棲之感;《鷗》則羨其閑適自得;《猿》則奇其智能全生;《麂》慨亂世之危;《雞》表殊鄉之俗;《黃魚》憫長大難容;《白小》傷細微不免等,都在對小生命的觀照中,形象地展現著作者的精神世界。愛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於”(《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此外,病樹、病桔、枯楠、枯棕、古塞、秋雲、暮砧、殘炬……甚至高江、急峽、危城、孤舟、啼猿、翔鳥、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織女,堂前撲棗的老婦,重負下呻吟的老農,新婚成別的夫妻;那巧取豪奪的官吏,驕橫跋扈的將軍,粗暴無理的惡少,長安水邊的麗人等,都成為頗能代表杜詩風格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誠如葉燮所說:“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與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國愛君,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苟,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麵目也。”(《原詩》卷二) 總之,杜甫一生不管窮與達、安與危,都始終充滿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抱著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熱愛所從事的事業的堅定信念,“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其氣至大至剛,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獨具個性的詩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寄慨遙深,使真實壯闊的時代生活畫麵罩上了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感情豪壯悲愴,筆觸蒼老遒勁,鮮明地形成了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其意象生成的或“噴薄而出”“壯麗高朗”(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七)的陽剛之美,或“透徹溫醇”“情韻纏綿”(同前)的陰柔之美,隻不過是其詩歌風格的兩個不同側麵而已。別林斯基曾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於社會和曆史的土壤裏,他從而成為社會、時代以及人類的代表和喉舌。”(《別林斯基論文學》)杜詩在其獨特的詩歌意象中把家愁國恨交織起來,深刻地表現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這正是“沉鬱頓挫”的精神實質。
二、意象的密集組合及其對近體詩自身格律限製的克服
詩歌意象的組合或跳躍,是一種最凝練精粹的意象表達方式。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借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拚合。這就猶如電影裏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麵接一個畫麵,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和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這種高度濃縮的詩句,最大限度地增強了詩歌意象的密度和詩句的力度;不僅使詩中的意象群鮮明突出,而且為讀者提供了聯想與想象的廣闊天地,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同李白詩歌意象的“疏宕”不同,杜詩善於把若幹意象壓縮在一句詩中,密度大,容量也大,顯得凝重老成深厚。比如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整首詩的意象組織得十分緊密,特別是首聯和頸聯,意象一個接一個,層出不窮,用字遣詞極為精當,無一虛設。“萬裏”一聯關合多層意思,且不覺堆砌,曆來為人所激賞。對此羅大經說道:“萬裏,地之遠也;秋,時之淒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十一)另有人則雲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裏作客三可悲,況當秋風蕭瑟四可悲,登台易生悲秋五可悲,親朋凋零獨去登台六可悲,扶病而登七可悲,此病常來八可悲,人生不過百年卻在病愁中過卻九可悲。這裏萬裏、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諸多意象交錯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無時序,交織共時,一目盡收眼底。詩中秋景已非夔州實錄,而是“離形得似”的藝術幻境;詩中悲秋之情也不僅是杜甫個人獨有的情緒,而是從個人生活經驗中提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經驗,真正做到了“寫現實而超越現實”。再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發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清陳婉俊女士注此詩說前“四句十八層”,可見意象之密集,組合之緊湊,非如此不足以道出此詩的豐富、複雜、曲折、隱微、沉痛之處。首聯“國破”的殘壁與“城春”的生機蓬勃構成鮮明對比,突出勾畫了長安淪陷後的破敗景象,寄寓了詩人感時憂國的深沉感慨。司馬光讚賞道:“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此言‘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跡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溫公續詩話》)
杜詩在以天然景物構成意象時,還開創了意象疊加的方法,即全用實體性的名詞意象拚接濃縮,省去諸名詞意象之間的關聯詞語,“語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詩化語言,擴大了近體詩的容量,達到了言約義豐、以少總多的藝術境界,增添了審美價值。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旅夜書懷》)“三年笛裏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涪城縣香積寺官閣))“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蘋”(《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趙廣州》)等都是意象密度極大的句子,其意象間形成一個個斷裂的空白,造成意象間的脫節;實際上這是詩人有意為欣賞者留下的空白,它延長了欣賞者的審美感知過程,增加了審美趣味。此種意象疊加法,杜甫以後仿效者漸多,且不乏佳構,如“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柳永、馬致遠等人也有精妙的借鑒與創新。杜甫對意象組合方式的開拓與創新,克服了近體詩自身的局限,擴大了這一體裁的容量,豐富了近體詩的表現技巧,使詩人情感的表現更為自由靈活多變,從而使近體詩具有一種異於古詩的新的審美特征。
三、意象的新奇構造及其所產生的獨特的審美效果
當詩人獨特的感受與情感不能在客觀事物中找到合適的表現形式時,詩人就會憑借自身的想象力,對客觀事物加以變形重鑄,讓心靈孕育的意象,以新奇的構造方式妥帖地傳達詩人的情意。杜甫有詩雲:“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總是自覺地造語作新,尤在詩歌語言上“獨開生麵”。為此,明陸時雍《詩鏡總論》曾指責杜甫:“在於好奇,作意好奇則天然之致遠矣……細觀之,覺幾回不自在。”其實,“作意好奇”正是杜甫自覺的追求,“不自在”正是杜甫詩歌陌生化的效果。詩人往往用緊縮省略、顛倒錯綜、反接實描、動詞變義等種種變形方式,使語序多“以意為之”,鑄成新奇別致的意象形態,顯示出一種新的審美追求與審美特征。這種變形看似“反常”“無理”,然而它卻更深刻更有力地顯示著所描寫事物的本性、神髓、風采,因而具有著“反常合道”“無理而妙”(清賀裳《鄒水軒詞筌》)的特點,形成了審美意象的靈趣與奇趣。它看似破壞了先前意象的自然親切感,卻具有一種新奇性與陌生感,給讀者留下了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增強了詩歌的藝術魅力。如“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初寒”之氣充塞宇宙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碧瓦何能獨居於外?但隻要我們充分調動審美經驗和想象力,領悟到詩人因瓦之碧色聯想到草木之青翠,再由“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這一生活經驗,則眼中之碧瓦的的確確獨居於寒氣之外;而且仰視巍巍玄元寺,感覺碧瓦之高已超然乎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寒氣,則非“外”字不可了。詩句借碧瓦之實體,將詩人對高聳壯麗的玄元寺的獨特感受和拜謁時的崇敬心理傳達給讀者,是所謂“逞於象,感於目,會於心”(葉燮《原詩》)者。再如“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月或有“言圓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今曰‘多’,不知月本來多乎?抑傍九霄而始多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鏡多乎?”葉燮進一步指出這一“多”字有“不可名言”之妙:“試想當時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惟此多字可以盡括此宮殿當前之景象。他人共見之,而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見而知之,而能言之。”其實“多”隻是感受,是詩人任拾遺值班時因憂國事不成寐而看月的獨特感受,其中不乏詩人夜宿左省的甜蜜幸福感。故隻有“多”字才足以表達他複雜的心緒。又如“晨鍾雲外濕”(《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鍾聲無形安能濕?又何能辨其濕?“高城秋自落”(《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秋”如何落?從何而落?對此葉燮讚歎道:“所謂言語通斷,思維路絕。然其中之理,至虛而實,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間,殆如鳶飛魚躍之昭著也。”(葉燮《原詩》)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是想象力的競賽,創構新意象,讓意味與詩的形式得到最完美的化合,乃是詩人神聖的使命。杜甫創構的新奇意象乍看悖於常情常理,實則是利用所謂“阻拒性原理”與“陌生化”原則,使那些已變得慣常的或無意識的東西陌生化;而那些從個人生活經驗中蒸餾出來的細節,經由詩人主觀感情的點化,並用自己獨特的用詞遣句、意象結構,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意象,創造出全新的感覺世界。如《放船》中的“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由第一眼的印象到引起感受的情緒,再到理性判斷,秩序井然,不正是“意識流”所追求的效果嗎?試看“經心石鏡月,到麵雪山風”(《春日江村五首》)這樣的語序,不是惟妙惟肖地繪製出了詩人因感受的強烈才引起對事物的關注的思維軌跡嗎?杜甫還善於利用漢字的視覺性,將一些客觀上無序的共時畫麵組合成有序的詩的語法,看似不經心實則精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獲得了獨特的審美效果。如“桃花細逐揚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曲江對酒》),在自然界,桃花、揚花本是錯雜紛下,而黃鳥、白鳥也無所謂誰伴誰飛;一經杜甫組織入詩,“逐”“兼”二字頓然化無序為有序,而人情便宛然在其中。這種新奇的意象構造,開創了由具有現實特征的意象向超現實的意象邁進的物化抒情方式,突破了舊的審美心理規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這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形態發展過程中,無疑是一個裏程碑。其他如“帝鄉愁緒外,春色淚痕邊”(《泛舟送魏十八含曹返京因寄岑中允範郎中季明》)“驛樓衰柳側,縣廓輕煙外”(《謁元公上方》)“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月夜》)“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秋興》之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之八)等,皆屬此類。
杜甫的詩歌有哪些特點
第一、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這種概括,有的時候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通過客觀的描寫,把複雜的社會現象集中在一兩句詩裏,從而揭示它的本質。
第二、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相統一。杜甫詩以體物察情見長,往往通過刻畫眼前具體細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內心世界,來創造雄渾壯闊的境界,表現重大主題。善於寄情於景,使情景交融,創造出動人的意境。
第三、杜詩的語言藝術。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麵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喜歡佳句,所以他的語言一定要得到那種驚人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那麼就要繼續地反複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語言不同於李白的單純自然,而是蒼勁的,凝練的。所謂蒼勁,就是蒼老遒勁的意思。
第四、創造地運用各種詩體,並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從詩歌的體裁方麵來看,杜甫是眾體兼長的一個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是古體和律體,杜甫寫得非常好。他的古體詩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運用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全麵發展和完善了詩歌體裁,真正做到了眾體皆備。將五言古詩這種詩體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並發展了律詩的形式。
第五、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關於杜甫的藝術風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鬱頓挫”這四個字加以概括。杜甫詩歌裏的多種多樣的形象都在“沉鬱頓挫”的風格上取得了統一。杜詩內容廣博,體式多樣,風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導風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鬱頓挫”。沉鬱頓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現方式兩個方麵。“沉鬱”有深摯、沉雄、鬱結、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側重於“意”、“思想”。頓挫有抑揚曲折、句斷意連、波瀾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達的層次、節奏,側重於“法”、“表現”。沉鬱與頓挫之間有緊密的聯係。唯感情聚積得沉鬱,表達起來才不至於一瀉無餘;唯表達得委曲盤旋,似有不盡之意,才越發顯得感情的深沉鬱勃。“沉鬱頓挫”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又波瀾老成的含義。
綜上所述,杜詩的藝術特色可謂鮮明,樹立起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又一麵大旗。同時中國的詩歌到杜甫又達到了一座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對我國後來詩歌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聯係具體作品,從內容、藝術風格、思想感情等方麵分析杜甫詩歌特點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雙子星座,杜甫的家庭早年十分顯赫,後來家道中落,又適逢大唐國力衰退,以此為他創作的情感積澱,所以他的詩歌正好與生活在大唐鼎盛時期的李白成鮮明對比,他的詩蒼勁悲愴,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悲壯感情。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遣詞造句少了李白似地浪漫優美,多是有蒼勁力大氣滂沱的感覺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複,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杜甫詩歌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