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背景資料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京兆府萬年縣(陝西西安市)人。萬年與長安兩縣唐代京兆的首縣,也就是京都所在。大和二年(828)進士, 後來長期在各方鎮為幕僚,武宗會昌以後,曾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間回長 安任職,官至中書舍人。有《樊川文集》。
京兆杜氏是魏、晉以來數百年的高門世族,在唐代尤其煊赫。唐朝人說“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他們一直是統治階級的最上層。論到京兆杜氏這一家的世係,應當追溯到西漢禦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河南南陽市),以豪族遷徙(陝西興平縣西北),子延年,又遷於杜陵(西安市南)。他的子孫,在漢、魏、晉諸朝,世代為官,如東漢的杜篤、西晉的杜預。杜篤工為文章,曾作《論都賦》;而杜預在曆史上尤其有名,他作官到鎮南大將軍、荊洲刺史,封當陽侯。他不但通曉戰術,建立事功,而且博學多能,精於刑律、曆法、水利,能造河橋,又注《左傳》,當時人稱他為“杜武庫”,言其胸中無所不有。杜牧就是杜預的十六代孫。論起這一點來,他與杜甫同是杜預的後裔,不過支派相去很遠了。杜甫是杜預的兒子杜耽之後,而杜牧這一支則出於杜預的少子杜尹。杜尹當西晉時為弘農太守。他的六世孫杜顒,在西魏、北周時,作雍州剌史,封安平公,死後葬在少陵。少陵是漢宣帝許皇後的墳墓,在宣帝杜陵的東南,比杜陵小,故名“少陵”,附近一帶地區也叫做少陵。杜的子孫後來都埋葬在這裏。杜顒的六世孫杜希望,唐玄宗時,作官到鴻臚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杜希望有八個兒子,而第六子杜佑最知名,作官到宰相,就是杜牧的祖你。他有三個兒子:杜師損、杜式方、杜從鬱。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部,就是杜牧的父親。
杜牧生平善於論兵,似乎頗有他十六世祖杜預的遺風,但是杜牧詩文中不大提到杜預,不象杜甫對於他十三世祖杜預那樣的景仰深至,時常流露於作品中,而杜牧受他祖父杜佑的影響相當大。
杜佑字君卿(公元七三五---八一二年)。他父親杜希望作官時,曾因為不肯交歡宦官牛仙童而被貶黜;生平愛好文學,獎撥人才,所獎撥者如崔顥等,後來都很出名。杜佑有三個兒子、十個孫子,其中如杜悰,後來也做到宰相;至於能夠將杜佑的經世致用之學承繼而發揚的,則隻有杜牧。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說到他們自己的家:“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五”,就是指他的祖父杜佑撰著的《通典》二百卷,可見他是很珍視這種家學的。杜牧生平留心當世之務,論政談兵,卓有見地,他在《上李中丞書》中說自己“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頗有研究,這正是他祖父杜佑作《通典》考明曆代典章製度以施諸衫的家學傳統。當然,杜牧有時候也不免要誇耀“我家公相家,劍佩嚐丁當”,而且勉勵他侄子阿宜“仕宦至公相”。這是他思想中庸俗的地方。同時,杜牧生活豪縱,喜好聲色,這也是高門世族貴公子不良的習氣。
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八0三年),月日無考。這一年,他的祖父杜佑六十九歲,二月間,自淮南節度使來朝,三月,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此後十年後,杜佑一直高居相位。
杜牧降生之時,離開安祿山起兵之歲(公元七五五年)已經四十八年了。在這四十八年間,變幫迭出,使唐朝由所謂“太平盛世”而陷於內憂外患之中。安史之亂鬧了八年,到代宗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才算勉強平定。當時朝廷安於苟且,就以史朝義的降將張忠誌(後賜姓李,名寶臣)、薛嵩、田承嗣、李懷仙等為河北諸鎮的節度使。這些藩鎮後來稱霸一方,不服從唐朝中央政令,而河南藩鎮,如淄青節度使李納及彰義(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亦起而效尤,形成軍閥割據局麵。朝廷雖然用兵討伐,而力量已弱,常是不能得勝,中途妥協,更失威信。經常的內戰自然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同時,自安祿山亂起,唐朝將隴右、河西、朔方諸鎮的精兵都調去平亂,所留下的兵很單弱,西北空虛,吐蕃統治者乘機東進,於是鳳翔(陝西風翔)以西,邠州(治所在今陝西邠縣)以北,隴右、河西之地,都漸漸被吐蕃占領。唐朝和吐蕃的關係自從太宗時文成公主嫁與吐蕃讚普鬆讚幹布之後,兩族人民和睦相處,經濟變化,互相交流。但是中唐以後,吐蕃統治者乘唐朝衰弱,不斷東進。當時吐蕃還是處在奴隸社會階段,所以隴右、河西的人民遂於淪於吐蕃奴隸主的奴役之下,其勢力達於邠、隴(治所在今陝西隴縣)諸州,距離長安不及五百裏。代宗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兵一度進入長安,代宗逃到陝州(治所在今河南舊陝縣)。郭子儀等率兵收複長安,吐蕃退去,十二月,代宗才回京都。此後,吐蕃統治者的軍隊還經常到達邠、涇(治所在今甘肅涇川)、隴等州,長安戒嚴。
當時唐朝的內政方麵也產生了毒瘤,就是宦官專權。肅宗、代宗時,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已經恃君之寵而幹預國政,代宗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領禁兵,又開宦官幹涉軍權之端。德宗初年,涇原兵在長安作亂,擁立朱泚為帝,德宗逃出,宦官竇文場、霍仙隨從保護。亂平之後,德宗猜忌諸將,不願意武臣掌握重兵,於是設置護軍中尉兩員,分領神策禁軍,即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擔任。從此神策禁兵宦官掌管,他們權勢更大,不但操縱朝政,甚至於可以廢立君主了。
可是,就算他真有管仲、諸葛之才,也未必能把唐王朝這件千孔百瘡的衣裳補好了,何況他在中進士後十年時間裏,大部分時間都在幕府沉淪下僚,直到四十歲才當上州官。因此,他時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歲時在池州刺史任上,還發出“為吏非循吏,論書讀底書”(《春末題池州弄水亭》)的牢騷,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風流文人的身份,流連於酒市妓樓。所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式的放蕩形骸,所謂“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書》)式的懶散頹廢,與他心中時時想參政治世的雄心壯誌,正好完整地表現了杜牧的心靈。
史學世家的遺風和對現實政治的關切,在杜牧那裏沒有機會像他祖父那樣施展於實 際政務或曆史著述,卻在他的詩中形成一種深沉的曆史感。一些登臨詠懷之作,別人寫來大抵是流連山水,描摹自然,而杜牧寫來,卻常常融合了對自然、社會、曆史的感觸,總有一種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如《潤州二首》之一:句吳亭東千裏秋,放歌曾作昔年遊。青苔寺裏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又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 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惆悵無因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而另外一些詠史詩中,他的感觸就更為明顯了: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登樂 遊原》)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前者喟歎朝代興亡變化,歲月倏忽變幻,後者感慨執政者的荒淫糊塗和世人的居安 忘危,透過這些,我們看到他心底的悲涼。此外,還有不少詠史詩都很出色,最著名的 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諷刺天子的荒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感慨曆史變化的難以把握等等,都表現著他透過曆史對現實的關注。懷古傷今,是不甘沉淪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家世門風的傳統和實現理想的抱負所合成的力量在杜牧詩歌中的表現。
然而,當時代的衰頹和自身的懷才不遇使他感到無可奈何時,他也常常以自我曠放來尋求解脫,希望有一種閑適的生活和恬靜的心境,在《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他說:行樂及時時已晚,對酒當歌歌不成。千裏暮山重疊翠,一溪寒水淺深清。高人以飲為忙事,浮世除詩盡強名。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訪勝閑行。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又說:“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這些詩中一麵顯著灑脫無羈和看破紅塵似的高逸情致,一麵又透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尤如那黃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難勉強,還不如在一時的良辰美景中沉醉,這正是哀中生喜。在《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中,我們更能看出他的心境: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其實杜牧胸懷大誌,常以韜略自負,又何嚐甘於枯守淡泊?當他自稱以“無能”為“有味”,說要逍遙江海的同時,卻又戀戀不舍地回望唐太宗的陵墓,遙想那輝煌的貞 觀盛世。不過,由於杜牧習慣從廣大的曆史上看待現實問題和個人遭遇,性格也比較豪爽開朗,他的詩中雖然有頹唐的成份,卻並不顯得局促陰暗,相反,無論感慨往事、針砭現實還是抒寫懷抱、描摹自然,都能在憂鬱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氣風發、俊逸明麗的氣格, 這一點有些像劉禹錫。前麵舉出的詩可以看出這種特點,下麵再錄兩首寫景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長安秋望》)雖然寫的都是秋景,卻沒有這一類詩常見的衰颯暗淡,倒有些明亮和高朗。據《雲溪友議》載,杜牧曾指責白居易“詩體舛雜”,在杜牧本人所寫《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誌銘》中,也曾借李戡之口說元白體詩“纖豔不逞”、“淫言媟語”;而他應命給李賀詩集寫序時又暗示說,李賀詩雖然奇麗譎詭,想象力豐富,但與《楚辭》比起來,“理”不及而“辭”過之(《李賀集序》),也就是詩缺乏思想而過分注重文辭。要革除這兩方麵的弊病,自然應該是在內容上要“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人心”(同上),而在藝術上則要“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應該力求“高絕”(《獻詩啟》)。的確,他的詩風既沒有元白詩平易滑俗的毛病,也不像李賀那樣雕琢鑱刻,以豔險奇麗取勝。由於杜牧說過“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讀韓杜集》)這樣的話,並寫有《杜秋娘詩》及《大雨行》這樣頗似杜甫、韓愈風格的詩,一般認為他受杜、韓的影響較深。但是,從杜牧所擅長的七律、七絕的語言藝術上來看,他有杜甫那種講究頓挫抑揚、開合回環的聲律與布局的特點,但又不像杜甫那麼沉鬱渾厚,更多地有一種高朗俊逸的氣質;而對於韓愈詩較為流暢輕靈的一麵,杜牧確有所吸取,而對其最具有強烈特征的奇崛怪異的風格,杜牧卻沒怎麼采納。他的詩以七絕最為人稱道,其次是七律。
總體上說,是以明麗的意象和俊逸的氣骨,加上他特有的曆史感所形成的詩的深遠開闊的視野,構成了其詩歌的特殊境界。杜牧與許渾是朋友,杜牧集中又混入了很多許渾的詩,從這點看許渾的詩風似乎和杜牧相似,後世也常有這種看法。其實,他們的詩風還是有顯著差別。律七絕,和格律圓熟、布局謹嚴、用字精工、詩意警拔等特點上,他的詩確有些像杜牧,如下麵兩首,是為人熟悉的名作: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合兵戍樓空。鬆楸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懷古》)一上高城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州。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鹹陽城東樓》)
但從總體上說,許渾缺乏杜牧那種對現實的自覺關注,也沒有杜牧那種剛健高朗的性格,追尋曠逸閑適、逃避社會的思想在他詩中顯得更特出。所以,盡管他也寫過不少合,陵園無主野棠開”(《淩歊台》)之類,但他並不像杜牧,在歎息的同時還事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緒更偏於消沉,一味哀歎歲華變遷,給人以灰暗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他更大量地寫的是消極恬退的閑適詩。從藝術角度來看,正因為他反複詠歎個人境遇和描寫閑適的生活,詩的內容很單調,雖然技巧嫻熟,意境卻容易重複。像“扣舷灘鳥沒,移棹草蟲鳴”(《送同年崔先輩》),“魚沉秋水靜,鳥宿暮山空”(《憶長洲》),這種以鳥禽蟲魚來點綴的句子單獨地看還不錯,寫多了就成了俗套,後人所謂“許渾千首濕”(《苕溪漁隱叢話》引
《桐江詩話》)的說法,就是對他總是重複地用“水”、“雨”之類景物構成詩境的諷刺。
另外,張祜也是一位與杜牧相友善、詩風也與之相近的詩人。他的一首《宮詞》:“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以短短二十字,寫出宮中女子積鬱難遣的深怨,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杜牧寫的詩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江南春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係釣魚船。
中秋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三)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紫薇花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關於杜牧的故事
軼事:
杜牧性聰穎,剛直而有奇節。其詩豪邁清新,有獨創性。身處晚唐,朝政敗壞,民怨沸騰,在胸懷大誌、報效無門的情形下,杜牧本就有之的風流、疏野、放蕩一麵,也有相當的顯現。下麵是關於杜牧的一些風流倜儻故事:
一、《阿房宮賦》為杜牧中進士助一臂之力
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舉考試,即將前往洛陽。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官員都到長樂傳舍為他餞行。此時,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著瘦驢來見崔郾。崔郾離席與他交談。吳武陵說:“侍郞你有著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擔當了為聖明天子選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盡一點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數十位太學生,他們正揚著眉毛,拍著手,讀著一卷書。我湊到眼前一看,原來是杜牧的《阿房宮賦》。像他這樣的人,才是皇上的輔弼之才。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沒有時間看這樣的文字吧?”說著就將預先帶來的《阿房宮賦》朗誦一遍。崔郾聽得十分驚奇。吳武陵便請求說:“侍郞,你把他列為狀元吧。”崔郾說:“已經有人選了。”吳武陵說:“不行的話,就列為第二名。”崔郾說:“也有人選了。”吳武陵說:“實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沒有立即回答。吳武陵說:“不能這樣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吧。”崔郾連忙應聲說:“就遵從你的教誨吧。”
崔郾回到席上,對在座各公說道:“剛才吳太學給推薦了第五名進士。”有人問:“是誰?”崔郾說:“杜牧。”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節的問題。崔郾說:“後漢書載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為重者,不計細恥,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我已經應許了吳太學,就算杜牧是殺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東都洛陽放榜後,領著新進士們回到長安參拜宰相和中書舍人,杜牧有詩一首,表達他金榜題名的心情:
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即將春色入關來。
二、揚州豔遊與牛僧儒的監控
杜牧中進士時,正遇上牛僧儒赴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負責處理公文。實在也是大材小用。來到揚州這個花花世界,杜牧幾乎每夜都到青樓去盡情遊樂。此時他的身後總有二三十名兵士,換了便衣,暗中保護著他。杜牧覺得這情形對他很好,泰然處之。幾年後,皇帝讓杜牧任侍禦史,牛僧儒為他設宴送行,告誡他說:“以你的氣概來擔任這樣的職務,一定還會取得更高的職位。但我經常擔憂,怕你因迷戀風情而不能控製自己。”杜牧隨便應付說:“幸虧我還能經常檢點自己,不至於讓你為我擔心。”牛僧儒笑了笑,讓侍童取來一個小書箱,當著杜牧的麵打開,原來裏邊都是那些跟在杜牧後邊的便衣士兵寫的秘密報告,有好幾十份。寫的是某天晚上杜牧在某家飲宴,某天晚上又在某家飲宴,平安無事,等等福杜牧感到羞愧,流淚向牛僧儒下拜致謝。牛僧儒死後,墓誌銘是杜牧所撰,也是對牛僧儒的一點答謝。
三、終究未能覓得盡善盡美之美女
杜牧雖然才華出眾,卻終生未能在仕途上大展鴻圖;風流倜儻,卻總是未能覓得完全合乎心意的美女。所以,總是風流倜儻,總要細心尋覓。太和末年,杜牧又由侍禦史的位子上降了下來,來到江西觀察史沈傳師府中做幕僚。這好像就是大文人命中注定的差事。聽說湖州風光秀麗,美女如雲,就高高興興地到湖州去玩。湖州刺史與杜牧十分要好,了解他的心意,便陪他到處遊玩,並將有名的歌妓舞女都找了來,讓杜牧挑選。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啊!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又說:“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願,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餘下全文>>
杜牧生平的重大事跡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曆任監察禦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台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係》均有影印。
軼事:
杜牧性聰穎,剛直而有奇節。其詩豪邁清新,有獨創性。身處晚唐,朝政敗壞,民怨沸騰,在胸懷大誌、報效無門的情形下,杜牧本就有之的風流、疏野、放蕩一麵,也有相當的顯現。下麵是關於杜牧的一些風流倜儻故事:
一、《阿房宮賦》為杜牧中進士助一臂之力
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舉考試,即將前往洛陽。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官員都到長樂傳舍為他餞行。此時,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著瘦驢來見崔郾。崔郾離席與他交談。吳武陵說:“侍郞你有著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擔當了為聖明天子選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盡一點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數十位太學生,他們正揚著眉毛,拍著手,讀著一卷書。我湊到眼前一看,原來是杜牧的《阿房宮賦》。像他這樣的人,才是皇上的輔弼之才。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沒有時間看這樣的文字吧?”說著就將預先帶來的《阿房宮賦》朗誦一遍。崔郾聽得十分驚奇。吳武陵便請求說:“侍郞,你把他列為狀元吧。”崔郾說:“已經有人選了。”吳武陵說:“不行的話,就列為第二名。”崔郾說:“也有人選了。”吳武陵說:“實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沒有立即回答。吳武陵說:“不能這樣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吧。”崔郾連忙應聲說:“就遵從你的教誨吧。”
崔郾回到席上,對在座各公說道:“剛才吳太學給推薦了第五名進士。”有人問:“是誰?”崔郾說:“杜牧。”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節的問題。崔郾說:“後漢書載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為重者,不計細恥,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我已經應許了吳太學,就算杜牧是殺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東都洛陽放榜後,領著新進士們回到長安參拜宰相和中書舍人,杜牧有詩一首,表達他金榜題名的心情:
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即將春色入關來。
二、揚州豔遊與牛僧儒的監控
杜牧中進士時,正遇上牛僧儒赴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負責處理公文。實在也是大材小用。來到揚州這個花花世界,杜牧幾乎每夜都到青樓去盡情遊樂。此時他的身後總有二三十名兵士,換了便衣,暗中保護著他。杜牧覺得這情形對他很好,泰然處之。幾年後,皇帝讓杜牧任侍禦史,牛僧儒為他設宴送行,告誡他說:“以你的氣概來擔任這樣的職務,一定還會取得更高的職位。但我經常擔憂,怕你因迷戀風情而不能控製自己。”杜牧隨便應付說:“幸虧我還能經常檢點自己,不至於讓你為我擔心。”牛僧儒笑了笑,讓侍童取來一個小書箱,當著杜牧的麵打開,原來裏邊都是那些跟在杜牧後邊的便衣士兵寫的秘密報告,有好幾十份。寫的是某天晚上杜牧在某家飲宴,某天晚上又在某家飲宴,平安無事,等等。杜牧感到羞愧,流淚向牛僧儒下拜致謝。牛僧儒死後,墓誌銘是杜牧所撰,也是對牛僧儒的一點答謝。
三、終究未能覓得盡善盡美之美女
杜牧雖然才華出眾,卻終生未能在仕途上大展鴻圖;風流倜儻,卻總是未能覓得完全合乎心意的美女。所以,總是風流倜儻,總要細心尋覓。太和末年,杜牧又由侍禦史的位子上降了下來,來到江西觀察史沈傳師府中做幕僚。這好像就是大文人命中注定的差事。聽說湖州風光秀麗,美女如雲,就高高興興地到湖州去玩。湖州刺史與杜牧十分要好,了解他的心意,便陪他到處遊玩,並將有名的歌妓舞女都找了來,讓杜牧挑選。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啊!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又說:“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願,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鄉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女孩子,大約十幾歲。杜牧看了好一會,激動地說:“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真等於虛有其人啊!”就將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這母女倆都很害怕。杜牧說:“不是馬上就娶她,隻是要訂下迎娶的日期。”老婦人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應當怎麼辦呢?”杜牧說:“不到十年,我必然來這裏作郡守。如果十年不來,就按照你們的意思嫁給別人吧。”女孩的母親同意。杜牧便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後,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他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任湖州的請求。後來他出任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歲,獲得湖州刺史的職位。此時距離與當年那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經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將女孩的母親叫來。這老婦人帶了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說:“從前你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我,為什麼要違背諾言呢?”老婦人說:“原來的約定是十年,可你十年過了,沒有來。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約看了看,想了想,說:“她講得很有道理。若是強迫她,是會鬧出禍事來的。”便送給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這樣一首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杜牧到底是與李商隱還是李賀並稱小李杜?
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小李杜 “小李杜”指晚唐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小李杜”之於晚唐詩壇的作用,我們總是不禁要拿來與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類比,如果說李白、杜甫共同創造了盛唐詩歌的一個幾乎無可企及的巔峰,那麼李商隱和杜牧則在晚唐業已沒落的詩風中添上瑰麗的一頁。
自從孟郊、李賀、柳宗元、韓愈等這批中唐詩人相繼去世以後,元和詩壇上的那種活潑與銳氣的詩風也逐漸消失。直到杜牧、李商隱等一批青年詩人的崛起,才使晚唐詩風擺脫一種沒落的風氣,重新出現生機。下麵我試著從兩人的出身與經曆的背景來說說兩人後來形成的不同風格。
杜牧(803-852),字牧之,長安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學者,著作甚豐。這種世家的出身一直是小杜引以為自豪的事情,他在詩中言道:
“我家公相家,劍佩嚐丁當。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這一世家傳統無疑對他的影響是極大的,使他常以天下為己任,特別喜歡引古論今地給當政者寫信議論政治、軍事、經濟,用他的話說就是“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郡齋獨酌》),就象上梁山的好漢們時常掛在口頭的一句口號:“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可惜這一切也不過是他的書生意氣,當權者並不采納他的那些紙上談兵式的亂談。所以他的仕途也並不是太順利,26歲中了進士以後的十年時間裏,大多在幕府中沉淪下僚,直到四十歲才做了個州官。因而他的心裏常常又充斥著一種心灰意懶的情緒,無可奈何之餘也隻好以一詠一觴,歌兒舞女來打發生活了。他那種“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放浪形骸,與“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懶散頹唐,和他先前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完整的杜牧。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比杜牧小十歲,懷州河內人。雖然他自稱是帝胄之後,但實際上早已 家道敗落,隻不過和大唐皇帝共姓一個“李”字而已。李商隱幼時是“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姐文》)。他隻能苦苦地奮鬥,力爭從科舉得到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杜牧式的自豪與他是無緣的,倒是時常有一種自卑與自負扭曲而成的心理充斥著他的心靈。因此,他一方麵對政治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一方麵又感到憤慨與失望,像《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就是他懷才不遇的感慨,《安定城樓》中的“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就是他自嘲的哀歎,入世不得,出世也不得,正是他憂鬱的來源。作為一個不掙紮就沒有地位的文人,他不可能像杜牧那樣陶醉於自我,故此他的性格就無法像杜牧那樣爽朗開闊,反而時時陷入難以排解的憂鬱之中。
就像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深厚一樣,小李杜的關係也很不錯,兩人之間,也有互贈詩文。李商隱寫給杜牧的兩首詩,《杜司勳》說:“刻意傷春複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勳”,《贈司勳杜十三員外》說:“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極盡仰慕之情。然而,正像李白和杜甫的深情厚意仍無法改變兩人的差別一樣,小李杜的差異也很大,他們的氣質、出身和思想的差異使他們的詩走上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杜牧身上那種貴族氣質、世家遺風使他的詩充滿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隱心中的那種浪漫情調與自卑心理使他的詩鬱積了感情的纏綿情結。
其實在晚唐,像小李杜那樣處境、地位的文人也不少,但他們的氣質、性格和思想都與李杜不同,盡管都有滿腹牢騷,卻都試圖用另樣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性情,所以最後詩歌可能大多描山畫水,意境也難免要狹小得多了。也許處境、地位與經曆背景並不是決定一個詩人詩風的唯一因素,相較起來,晚唐的那許多詩人,比起小李杜來,風格難免要狹窄窘迫......餘下全文>>
杜牧的《赤壁》中為什麼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談杜牧《赤壁》的哲理美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現在的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孫子,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秉性剛直,遭受排擠。在三十六歲時遷為京官,受到宰相李德裕排擠,出黃州、池州刺史。杜牧多麼希望自己能“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也就是希望為國家為人民多做一些事情。然而,總是遭到排擠,懷才不遇,因而時常表現出鬱鬱不得誌的愁悶之情。
杜牧的《赤壁》是在黃州做刺史時所作的。詩人麵對著“折戟”,思緒萬千,由眼前想到過去,想到自己的壯誌難酬,因而不但借憑吊古跡,抒發心中感慨之情,而且表現出深刻的哲理思想,給後人以啟示。全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意思是說,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未被銷蝕,磨洗一番,可見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後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通過平淡的敘事,為後麵抒發“懷古之幽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裏要注意的是,詩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也就是說,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並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在詩歌中,這裏的說的“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借此抒發心頭之感,發思古之情。
接著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麼銅雀高台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為曹公之妾了。我們都知道,在曆史上,赤壁大戰是周瑜僥幸戰勝曹操一戰。對於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誌的,一代梟雄。他那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當年周公那樣維護國家統一的雄心壯誌。據記載,當時曹操進攻東吳,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性,曹操便把戰船用鐵鏈連成一片,以免搖晃。當時正是東南風,周瑜采用黃蓋之計,用數十艘船裝著油脂、幹柴乘東南風駛向曹營,詐稱投降,等到快接近時,點燃油脂和幹柴,一舉燒毀了曹軍戰船。這在曆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於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即使客觀的曆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曆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詩人杜牧的思維獨到,見解新穎,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從而表現出詩歌立意之美。在詩歌中,詩人不但很有曆史見地的,而且表現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偶然性因素”這一深刻而獨到的哲理性。我們就周瑜取勝來說,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在大致相同的背景下,對每個人來說,機遇是同等的,而且機遇常有,但人要善於抓住機遇,或者機遇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或者要真正的成功,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等等。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對應了杜牧的那首詩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注釋
⑴此調為薑夔自度曲,後人多用以抒發懷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闋,九十八字,平韻。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維揚:即揚州。
⑷薺麥:薺菜和麥子。彌望:滿眼。
⑸戍角:軍中號角。
⑹千岩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岩老人。薑夔曾跟他學詩,又是他的侄女婿。《黍離》:《詩經·王風》篇名。周平王東遷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見“宗室宮廟,盡為禾黍”,遂賦《黍離》詩誌哀。後世即用“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⑺淮左:淮東。揚州是宋代淮南東路的首府,故稱“淮左名都”。
⑻竹西佳處: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宋人於此築竹西亭。這裏指揚州。
⑼春風十裏:杜牧《贈別》詩:“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裏用以借指揚州。
⑽胡馬窺江:指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攻破揚州,直抵長江邊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薑夔過揚州已十六年。
⑾廢池:廢毀的池台。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後餘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⑿漸:向,到。清角:淒清的號角聲。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俊賞:俊逸清賞。鍾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豔。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⒂青樓:妓院。青樓夢好: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⒃二十四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唐時揚州城內有橋二十四座,皆為可紀之名勝。 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 一說專指揚州西郊的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見《揚州畫舫錄》
⒄紅藥:芍藥。
題解
見《白石道人歌曲》。此詞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時作者二十餘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作者過維揚時,有感而作此詞。揚州慢,詞牌名。
評解
薑夔有十七首自度曲,這是寫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紀行,下片誌感。時屆歲暮,“春風十裏”用杜牧詩,並非實指行春風中,而是使人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春風十裏揚州路”的盛況。“過春風十裏”同“盡薺麥青青”對舉,正是詞序中所說的“黍離之悲”。杜牧的揚州詩曆來膾炙人口,後人常從其詩中了解唐時揚州的風貌。薑夔此詞的下片即從杜牧身上落筆,把他的詩作為曆史背景,以昔日揚州的繁華同眼前戰後的衰敗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時也借以自述心情。薑夔這年二十二歲,正可以風流年少的杜牧自況,但麵對屢經兵火的揚州,縱有滿懷風情也不能不為傷離念亂之感所淹沒了。這是以豔語寫哀情,可以說是此詞的一個特點。作者並非追慕杜牧的冶遊,實以寄托當前的哀感,不應多予責怪。
詞牌詞律
揚州慢,宋薑夔自度曲,見《白石道人歌曲》。詞序雲:“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餘下全文>>
名人故事關於詩人杜牧
杜牧,書法家字牧之。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鬱的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
杜牧性聰穎,剛直而有奇節。其詩豪邁清新,有獨創性。身處晚唐,朝政敗壞,民怨沸騰,在胸懷大誌、報效無門的情形下,杜牧本就有之的風流、疏野、放蕩一麵,也有相當的顯現。下麵是關於杜牧的一些風流倜儻故事:
一、《阿房宮賦》為杜牧中進士助一臂之力
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舉考試,即將前往洛陽。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官員都到長樂傳舍為他餞行。此時,太學博士吳武陵騎著瘦驢來見崔郾。崔郾離席與他交談。吳武陵說:“侍郞你有著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擔當了為聖明天子選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盡一點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數十位太學生,他們正揚著眉毛,拍著手,讀著一卷書。我湊到眼前一看,原來是杜牧的《阿房宮賦》。像他這樣的人,才是皇上的輔弼之才。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沒有時間看這樣的文字吧?”說著就將預先帶來的《阿房宮賦》朗誦一遍。崔郾聽得十分驚奇。吳武陵便請求說:“侍郞,你把他列為狀元吧。”崔郾說:“已經有人選了。”吳武陵說:“不行的話,就列為第二名。”崔郾說:“也有人選了。”吳武陵說:“實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沒有立即回答。吳武陵說:“不能這樣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吧。”崔郾連忙應聲說:“就遵從你的教誨吧。”
崔郾回到席上,對在座各公說道:“剛才吳太學給推薦了第五名進士。”有人問:“是誰?”崔郾說:“杜牧。”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節的問題。崔郾說:“後漢書載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為重者,不計細恥,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我已經應許了吳太學,就算杜牧是殺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東都洛陽放榜後,領著新進士們回到長安參拜宰相和中書舍人,杜牧有詩一首,表達他金榜題名的心情:
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即將春色入關來。
二、揚州豔遊與牛僧儒的監控
杜牧中進士時,正遇上牛僧儒赴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負責處理公文。實在也是大材小用。來到揚州這個花花世界,杜牧幾乎每夜都到青樓去盡情遊樂。此時他的身後總有二三十名兵士,換了便衣,暗中保護著他。杜牧覺得這情形對他很好,泰然處之。幾年後,皇帝讓杜牧任侍禦史,牛僧儒為他設宴送行,告誡他說:“以你的氣概來擔任這樣的職務,一定還會取得更高的職位。但我經常擔憂,怕你因迷戀風情而不能控製自己。”杜牧隨便應付說:“幸虧我還能經常檢點自己,不至於讓你為我擔心。”牛僧儒笑了笑,讓侍童取來一個小書箱,當著杜牧的麵打開,原來裏邊都是那些跟在杜牧後邊的便衣士兵寫的秘密報告,有好幾十份。寫的是某天晚上杜牧在某家飲宴,某天晚上又在某家飲宴,平安無事,等等。杜牧感到羞愧,流淚向牛僧儒下拜致謝。牛僧儒死後,墓誌銘是杜牧所撰,也是對牛僧儒的一點答謝。
三、終究未能覓得盡善盡美之美女
杜牧雖然才華出眾,卻終生未能在仕途上大展鴻圖;風流倜儻,卻總是未能覓得完全合乎心意的美女。所以,總是風流倜儻,總要細心尋覓。太和末年,杜牧又由侍禦史的位子上降了下來,來到江西觀察史沈傳師府中做幕僚。這好像就是大文人命中注定的差事。聽說湖州風光秀麗,美女如雲,就高高興興地到湖州去玩。湖州刺史與杜牧十分要好,了解他的心意,便陪他到處遊玩,並將有名的歌妓舞女都找了來,讓杜牧挑選。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啊!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又說:“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願,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鄉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女孩子,大約十幾歲。杜牧看了好一會,激動地說:“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真等於虛有其人啊!”就將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這母女倆都很害怕。杜牧說:“不是馬上就娶她,隻是要訂下迎娶的日期。”老婦人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應當怎麼辦呢?”杜牧說:“不到十年,我必然來這裏作郡守。如果十年不來,就按照你們的意思嫁給別人吧。”女孩的母親同意。杜牧便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後,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他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任湖州的請求。後來他出任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歲,獲得湖州刺史的職位。此時距離與當年那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經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將女孩的母親叫來。這老婦人帶了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說:“從前你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我,為什麼要違背諾言呢?”老婦人說:“原來的約定是十年,可你十年過了,沒有來。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約看了看,想了想,說:“她講得很有道理。若是強迫她,是會鬧出禍事來的。”便送給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這樣一首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分析杜牧詩的藝術成就
杜牧的七言律詩,在其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編次的《樊川文集》二十卷,前四卷共收各體詩歌二百六十一首,其中七律就近六十首;若加上宋人編次的《樊川外集》與《別集》中所收的七律,數量當更大。杜牧的七律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思想藝術上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吳喬《圍爐詩話》雲:“杜牧詩,唯絕句最多風調,……其七言律亦極有佳致。”這就明確地指出其七律的成就僅次於絕句。
關於杜牧詩的藝術風格,劉熙載有一個總的概括:“杜樊川詩雄姿英發。”(《藝概·詩概》)劉氏所謂的“雄姿英發”,是與李商隱詩“深情mián@⑴邈”的風格相比較而言的,意思是說,杜牧的詩在內容上多表現詩人救國救民的豪情壯誌,在藝術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氣的宏放暢達與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邁俊爽之氣。這是從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對杜牧詩的風格所作出的比較準確的評價。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是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相對穩定的綜合體。在這個綜合體中,始終有一個主調、主旋律,把握住了這個主調、主旋律,也就認識了一個詩人藝術風格的主體。用“雄姿英發”來概括杜牧詩總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特點,這對杜牧的七律詩無疑也是適用的,它是我們認識杜牧七律詩藝術風格的基礎。但是,同一個詩人所寫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其風格也會在總的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呈現出某種個性差異,這正是詩人在藝術上臻於成熟的標誌。杜牧的七律詩,就是以“雄姿英發”的總風格為基調而有時又別具一種特點。
劉克莊雲:“牧於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後村詩話》)楊慎也說:“(杜牧)詩豪而豔、宕而麗,於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升庵詩話》)所謂“拗峭”,一方麵是指用不依律體常格而加以變化的詩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氣勢;另一方麵是指在律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與古體詩有某種相似的豪宕雄渾的意境。推原諸家論旨,我們可以這樣概括杜牧七律詩的藝術風格:以雄姿英發為最主要的特征,有時在律體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從而更增強了雄渾豪宕的意境。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詩人登臨覽勝,托物抒懷,氣含廣宇,思接千載。首聯由眼前景物興起六朝興亡之感,言昔日的衣冠文物,盡成荒草,唯有淡天閑雲,今古所同,筆力貫注,大有包舉宇內,含蓋千古之勢。頷頸兩聯寫宛溪一帶的山色水聲、飛鳥居人、深秋簾幕、落日樓台,一幅壯闊的山川風物秋景圖,如現目前。尾聯抒登閣遙望五湖所產生的思慕古人的豪情,表現了對功成名就後泛舟太湖的英雄人物範蠡的向往。全詩情景交融,氣魄壯偉,沉雄勁健而不失於木質枯直,有韻致而不流於柔弱無力。薛雪《一瓢詩話》說:“杜牧之晚唐翹楚,名作頗多,……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直造老杜門牆,豈特人稱小杜而已哉。”其實,這首詩不僅直造老杜門牆,而且登堂入室,得其真髓。
但是,對杜牧這首詩的格律法度,有人卻提出異議,如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就說:“杜牧之《開元寺水閣》詩,……此上三句落腳字,皆自吞其聲,韻短調促,而無抑揚之妙。”《貞一齋詩說》亦雲:“杜樊川才甚豪俊,法未完密。”這裏實際涉及到對律詩中“拗峭”現象的看法問題。按詩法,律體中不宜雜以古句;古體中不宜雜以律句。古詩重氣勢,講究勁健古樸;律詩重聲韻,講究婉轉流暢。但是,如果將這兩種詩體的特點各自推向極端,則古詩就會木質無文,板滯呆相;律詩就會華麗柔靡,流於無力。相反的,如果在正體律詩中穿插安排一些古體詩句,使之成為變體,則可使律詩在婉轉流麗中增加一些質樸勁健、峭拔頓挫的特色。這正如劉熙載所說:“古體勁而質,近體(按指律詩絕句一類格律詩)婉而妍,詩之常也。論其變,則古婉近勁,古妍近質。”(《藝概·詩概》)所以,大凡有作為的詩人,既能遵循詩法,而又不泥於成法。沈德潛說:“詩貴性情,亦須論法。……然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在,月到風來,何處著得死法!”(《說詩@⑵語》卷上)沈氏本是典型的台閣體詩人,他論詩和選詩“既審其宗旨,複觀其體裁,徐諷其聲調”(《唐詩別裁集序》),即除了在內容上要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外,對格律和聲韻等詩法亦頗重視。但他並沒有把詩法看成死法,而是主張“以意運法”,反對“以意從法”。王夫之則說得更直接:“《樂記》雲:‘凡音之起,從人心生也。’固當以穆耳協心為音律之準。‘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不可恃為典要。”(《jiāng@⑶齋詩話》卷二)王氏承認格律詩要講究格律法度,但也反對把死法當作典要。所以,杜牧的七律詩在雄姿英發的基礎上有時“寓少拗峭”,這並不是不懂詩法,而是有意為之,正體現了杜牧七律詩藝術風格的一種個性特點。
杜牧七律詩雄姿英發、豪宕勁健的藝術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原因當然很多,我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作些分析。
一種詩歌藝術風格的形成,與詩人本身的政治抱負、生活經曆、個性氣質、感情色彩等有著最為密切的聯係。西方文藝評論家有“風格就是人本身”(布封語)的說法;中國古代著名的文藝批評家劉勰也說:“各師成心,其異如麵。”(《文心雕龍·體性》)可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藝術風格乃是作家的個性在文學作品中的折光反映。
杜牧在政治上豪放有為、剛直敢言,有雄心大誌。《新唐書·本傳》說杜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齷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又說他稟性“疏直”。他在《郡齋獨酌》詩中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shān@⑷一掃灑,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政治上的豪情壯誌與遠大抱負一方麵決定了他的七律多是論政談兵的奮發有為之言,另一方麵又決定了其七律多表現出一種豪宕雄渾、勁健挺拔的氣勢。例如對中晚唐時西北異族統治者侵邊擾民的嚴重問題,杜牧在其七律詩中多有反映。如《河湟》: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詩人歌頌了曾經有意收複邊土的代宗時的宰相元載和曾想有所作為的唐憲宗,但他們都是宿願未了,齎誌而沒。作為審美客體的元載和憲宗,他們是美的,是一種壯美。詩人又盛讚了淪陷區人民丹心不改,白首望歸的民族氣節。作為審美客體的淪陷區人民,他們也是美的,同樣是一種壯美。詩人把有作為的皇帝和大臣以及有民族氣節的人民作為審美對象加以讚頌,這就奠定了全詩雄壯的基礎。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杜牧能夠把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融為一體,通過對審美客體的讚頌抒發詩人自己渴望安邊複土、實現國家統一的豪情壯誌,使全詩顯得沉雄豪壯。這正象他在七律《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詩中所說的“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一樣,他明確地表示,自己並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書生,為了邊境的安全,他願意投筆從戎,請纓執戈,親自上陣殺敵。詩句的字裏行間,洋溢著詩人赤誠豪邁的報國之情,而全詩的豪放之氣與壯美意境躍然紙上。
如果說杜牧性格中豪放有為的一麵主要影響到他的以抵抗異族入侵與削平藩鎮割據諸問題為題材的七律詩的風格,那麼,杜牧性格中剛直敢言的一麵則主要影響到他的以反對朝廷內部的邪惡勢力為題材的七律詩的風格。如七律《李給事》就是針對發生在文宗大和九年(835)的“甘露之變”中的人和事有感而發的:
一章緘拜皂囊中,sù@⑸sù@⑸朝廷有古風。
元禮去歸緱氏學,江充來見犬台宮。
紛紜白晝驚千古,@⑹@⑺朱殷幾一空。
曲突徙薪人不會,海邊今作釣魚翁。事變的一方是宦官頭子仇士良,另一方是文宗的寵臣李訓與鄭注。對這次事變的性質我們姑且不論,隻就兩方代表人物的個人品質來講,仇士良的專權跋扈,已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麵對“仇士良竊國柄,勢焰熏天”(《韻語陽秋》卷九)的嚴酷現實,大多數士大夫都敢怒而不敢言,但杜牧卻說“紛紜白晝驚千古,@⑹@⑺朱殷幾一空”,揭露了他在事變中對大批朝官株連濫殺的罪行及由此所造成的恐怖氣氛,這應該說是很有膽量的。至於事變另一方的李訓與鄭注,他們想清洗宦官的動機,未嚐不善,但量狹才短,個人品質同樣太惡劣了。據《新唐書·李訓傳》載,李訓大權在握之後,“挾注相朋比,務報恩複仇。……嚐所惡者,悉陷黨中,遷貶無闕日,班列幾空,中外震驚”,杜牧的好友李中敏(即李給事)就是李訓與鄭注的直接受害者。麵對這樣的恐怖局勢,杜牧卻說“元禮去歸緱氏學,江充來見犬台宮”,把李鄭二人比作漢武帝時屢興巫蠱之獄以殘害忠良的江充,斥責他們是得幸用事的佞人,這也應該說是極有膽力的。
杜牧對“甘露之變”兩方的代表人物都作了批判,但對李中敏卻極為讚頌:“一章緘拜皂囊中,sù@⑸sù@⑸朝廷有古風。”為什麼讚頌李中敏?就因為李中敏“性剛褊敢言,與進士杜牧、李甘相善,文章趣向,大率相類”(《舊唐書·李中敏傳》)。李中敏在大和六年(832)曾上書文宗, 請斬鄭注之首以雪宰相宋申錫之冤,事雖未果,但這種剛直敢言的精神卻深為杜牧所嘉許。杜牧稱頌李中敏“sù@⑸sù@⑸朝廷有古風”,這也正是他自己剛直敢言性格的自我寫照。全詩無論是對邪惡勢力的批判,還是對正義人物的讚頌,都充滿了陽剛之氣,仍然屬於雄壯的風格美範疇。
杜牧豪放有為,剛直敢言,但仕途卻坎坷。他二十六歲時才華發越,闈戰連捷,進士及第,製策登科,聲聞遐邇,名動京邑。從此,他本可以飛黃騰達,青雲直上,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但是等待著他的卻是幾乎終生的幕僚生涯與遠守僻郡。仕途的失意與政治理想的不能實現,不能不對他的性格有所影響,在他豪放的性格中注入了某些貌似消極的因素。這在他的一些七律詩中程度不同地有所表現。如《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隻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表麵看來,詩人麵對清秋中的落暉,將紅塵看破,引黃花美酒為知己,借以排遣人生多憂的愁緒,情調是低沉的。但實際上,杜牧並沒有變得心灰意懶,萬念俱空,他隻是把已往的豪情壯誌借助曠達之情曲折地表達出來。曠達之情是在壯誌難酬的情況下的一種特殊的豪放之情,基調仍然是開朗達觀的。同樣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景色,為什麼在李商隱的筆下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樂遊原》),而杜牧卻說“不用登臨恨落暉”呢?關鍵問題就在於二人的感情基調不同。李商隱深情纏綿,多愁善感,雨絲風片都會惹起他的愁緒,長安南郊的樂遊原本是唐代繁華的遊覽勝地,但卻牽動了他的愁腸,其原因就在於他自己“意不適”。杜牧則不同,他在一般情況下很少表現出什麼愁緒,即使在悲秋季節登臨的又是遠離京師的池州(今安徽貴池)齊山,但他不但不“恨落暉”,而且插花滿頭,飲得酩酊大醉。而他的縱飲也並非純粹借酒澆愁,倒很有些象曹操的“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其中的慷慨豪放之情,沛然流乎筆端。杜牧在一些詩文中對曹操的政治抱負與軍事才能推崇備至,他自己的為人在慷慨豪放、論政談兵方麵也與曹操頗有相似之處。所以,曹操的“慨當以慷”四句詩正可以作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的注腳;而曹詩“跌宕悲涼”(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五)與“氣韻沉雄”(敖陶孫《qú@⑻翁詩評》)的風格特點也大體與杜牧此類七律詩的風格特點相似。
杜牧的性格又有風流瀟灑、倜儻不羈的一麵。《太平廣記·杜牧篇》就根據他在揚州牛僧儒幕中時的那段風流韻事說道:“唐中書舍人杜牧,少有逸才,下筆成詠。……牧少雋,性疏野放蕩。”這種風流倜儻的才子氣質,影響及他的七律詩,就表現為在雄勁豪宕的風格特點裏增加了一些風華流美之致。楊慎所說的“豪而豔、宕而麗”大約就是指此。但由於杜牧性格的本質是豪放剛直,所以,即使在一些描寫青樓紅粉、舞榭歌台的豔情詩中也時時露出一種豪氣。如七律《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盡管全詩寫的是與歌妓的離別之情,但最後卻以“待得枚gāo@⑼相見日,自應妝鏡笑蹉跎”作結。詩人所感歎的歲月蹉跎,其意並不僅僅在青樓紅粉一麵,其中還包含了壯誌難酬,不能及時建功立業的浩歎。姚瑩《論詩絕句》雲:“十裏揚州落魄時,春風dòu@⑽@⑾寫相思。誰從絳蠟銀箏底,別識談兵杜牧之。”這可以說透過迷人的外表看到了杜牧性格的本質。這種本質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其七言律詩雄姿英發、豪宕勁健的基本風格,而豔麗的特點在其七律詩中隻是時或有之,未曾成為主流,更未因豔麗而流於柔靡無力。
《一瓢詩話》雲:“暢快人詩必瀟灑,敦厚人詩必莊重,倜儻人詩必飄逸,疏爽人詩必流麗,寒澀人詩必枯瘠,豐腴人詩必華贍,拂鬱人詩必淒怨,磊落人詩必雄壯,豪邁人詩必不羈,……”這樣的劃分雖然不全準確,但卻基本道出了一個詩人的個性與其詩歌藝術風格的關係。杜牧的性格可以說是以豪邁磊落為主而兼有暢快、疏爽與倜儻,屬於外向的開放類型的性格。所以他的七律詩在雄勁豪宕中有時露出一些流麗之氣,這正與其性格特點相合。
劉克莊與楊慎在論及杜牧七律詩的藝術風格時都談到“以矯時弊”。那麼,晚唐七律的“時弊”究竟是什麼?杜牧是如何矯正的?這也是關係到杜牧七律詩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言律詩自初唐沈quán@⑿期、宋之問時定型, 其後作者日出, 然直至盛唐除杜甫一人獨步外,諸家作品卻不甚多。中晚唐,七律始盛,蔚為大觀。施子愉先生曾把《全唐詩》中存詩在一卷以上的詩人的作品作了統計,其中七律詩的數字是:初唐72首,盛唐300首,中唐1848首,晚唐3683 首。(轉引自沈祖芬《唐人七絕詩淺釋》)這個數字說明,自中唐始,七律詩作為一種高度成熟的新體裁,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百花園地平添了一束奇葩,成為廣大詩人所喜愛的一種新體詩。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表明,當一種事物發展到它的極盛階段時,往往又會轉向其反麵。七言律詩的發展亦不例外,在中唐七律大盛的同時,詩壇上卻出現了“大曆十才子”這一有倒退傾向的詩派。他們在詩歌的內容上拋棄了杜甫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極少反映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而把點綴升平、應製酬唱、模山範水、稱道隱逸作為基本主題;在藝術方麵,十才子大都有比較好的藝術修養,善作七律:“七律章法,大曆諸公最純熟。”(《貞一齋詩說》)他們殫思竭慮地在嚴格的格律限製之內遣詞造句,安排聲韻,追求形式技巧的華美。所以,脫離現實,華麗柔靡的詩風便是“大曆十才子”的主要弊病。《四庫全書總目·錢仲文集提要》指出:“大曆以還,詩格初變,開寶渾厚之氣,漸遠漸漓。風調相高,稍趨浮響,升降之關,十子實為之職誌。”這個批評還是深中肯綮的。這種華麗柔靡的詩風,直接影響到晚唐的多數詩人。特別是七律詩由於有一套完整而嚴密的格律,這更給晚唐詩人們提供了炫耀技巧的條件。單純玩弄技巧的結果,便導致了在七律詩的創作中,風調圓美、滑熟輕豔的柔靡詩風表現得特別嚴重。錢木ān@⒀在《唐音審體》中論及晚唐七律時說:“昔人謂七言律詩莫工於晚唐,然自此作者愈多,詩道愈壞。大抵組織工巧,風韻流麗,滑熟輕豔,千手雷同;若以義求之,其中竟無所有。”這正概括了晚唐七律的“時弊”。為了矯正這種“時弊”,杜牧在他的七言律詩中,不但能夠重視思想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係,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無論反映什麼內容,都能寫得豪情滿懷、氣勢磅礴,而在格律上有時則不甚拘於細謹,或故作拗峭以增強豪宕勁健的氣勢。如《商山富水驛》:
益戇由來未覺賢,終須南去吊湘川。
當時物議朱雲小,後代聲華白日懸。
邪佞每思當麵唾,清貧長欠一杯錢。
驛名不合輕易改,留警朝天者惕然。詩題下原注雲:“驛本名與陽諫議同姓名,因此改為富水驛。”陽諫議即德宗時的諫議大夫陽城,以直言敢諫為人所敬重,後人為避諱,將陽城驛改為富水驛。杜牧在詩的首頷兩聯寫了曆史上的直臣汲黯、朱雲,為陽城的直言敢諫作陪襯。汲黯的倔強戇直,朱雲的直言不屈,這本身就正氣浩然,足以振奮人心,詩人以此入詩,就為表現陽城的剛直敢言作了有力的鋪墊,並奠定了全詩雄勁豪宕的基礎。頸聯兩句正麵描述陽城的疾惡如仇與清貧生活。為官清貧,固然可貴;但作為諫官,剛直敢言尤為重要。陽城任諫官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不諫小事諫大事,在關鍵問題上敢於拚命抗爭。裴延齡誣枉陸@⒁,德宗欲逐陸@⒁而相裴延齡,在這關鍵的時候,陽城上書力陳裴延齡讒佞而辯陸@⒁無罪,廷爭懇至,累日不解。杜牧將陽城的剛直敢言用“邪佞每思當麵唾”一句加以概括,形象生動而又頗具氣勢。最後兩句是全詩的點題之筆:應保留原驛名而使赴京任職的官員聞驛名而有所警惕。杜牧這次路經陽城驛赴京將要任的官職是左補闕、史館修撰,而補闕一職正屬諫官一類。所以,“留警朝天者惕然”,首先表明了杜牧自己願以陽城為榜樣,做一個剛直敢言的諫官的決心。全詩充滿了正義凜然,不可侵犯的豪氣,讀來頗能激發人心。但這首詩的頸聯兩句乃是拗對;而“留警朝天者惕然”亦是拗句,它打破了七言句式前四後三的常格,變成前五後二,更增強了全詩的豪宕峭拔之感。所以,杜牧的七律詩之所以寫得豪宕拗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對中唐以來競講聲病、務為柔靡的七律詩風進行大膽的改革,這正如趙翼所說:“自中唐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於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甌北詩話》卷十一)杜牧的七律詩之所以能以其特有的風格在晚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別開生麵,這與他對“時弊”的矯正及改革是分不開的。
對前人創作經驗的繼承與借鑒,亦是形成杜牧七律詩藝術風格的一個重要原因。
杜牧對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非常推崇,而在四人中,特別崇拜杜甫和韓愈:“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讀韓杜集》)清丹陽賀裳黃公《載酒園詩話又編》雲:“紫微嚐有句雲:‘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此正一生得力處,故其詩文俱帶豪健。”杜甫的一百五十多首七律詩,其風格雖然精粗巨細,靡不畢具,但在多樣性的藝術風格中始終有一個主要風格、這就是杜甫自己在《進雕賦表》中所說的“沉鬱頓挫”。他的七律代表作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及被胡應麟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等,都寫得深沉蘊積,抑揚頓挫,明顯地表現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而杜牧正是以此作為主要借鑒的。然而杜甫因終生窮愁潦倒,其詩重在憂國憂民,加之性格內向,故於沉鬱頓挫中時露愁苦憂傷之氣;杜牧則不同,他出身於名門世族,仕途雖不如意,然終不失為一郡之守,其詩雖也反映現實,但重點在抒發自己的豪情壯誌,憂國憂民(特別是憂民)方麵不如杜甫,加之性格外向開放,故其詩的風格自與杜甫有別。這種區別的主要標誌就是在杜甫詩沉鬱頓挫的風格中減卻了愁苦憂傷之氣而增加了豪放之情。杜牧的七律詩如《潤州二首》、《西江懷古》、《懷鍾陵舊遊四首》等,就題材看和上舉杜甫諸詩大體屬於同一類型,但在深沉中卻時露豪邁俊爽之氣。何焯《義門讀書記》說:“晚唐中,牧之、義山俱學子美。牧之豪健跌宕,不免過於放。”所謂“過於放”,是與杜甫詩的風格相較而言的,這正是杜牧借鑒杜甫詩而又有別於杜甫詩的獨到之處。
至於韓愈,王軒在《聲調譜序》中說:“韓孟崛起,力仿李杜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這種矯正時弊的精神正與杜牧的心胸及愛好相合,給杜牧以啟發和鼓舞。又因為韓愈才力雄富,唯古體詩足以恣其馳驟,一束於格律聲病,即難展其所長,故他特喜作峻峭挺拔的古詩,而於律詩則不肯多作,特別是“七律則全集僅十二首”(《甌北詩話》卷三)。所以,杜牧的七律在借鑒杜甫七律詩沉鬱頓挫的同時,又參之以韓愈古詩跌宕挺拔的氣勢。杜牧的七律《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就被胡震亨稱為與韓愈的古詩《贈張道士》“意亦正同”(《唐音癸簽》卷十一)。但韓詩亦自有其失,他的一些詩寫得硬語盤空、詰屈聱牙、爭難鬥險、特別拗峭,使人蕩心駭目,不敢逼視,對此,杜牧卻沒有專意去摹仿。楊慎說杜牧於律詩中“特寓拗峭”,這說明他是有意學韓的;劉克莊說杜牧於律詩中“寓少拗峭”,又說明他不是把韓愈古詩的特點大量照搬填塞於自己的七律詩中。“特”、“少”二字須著眼。
大凡有作為的詩人,既能重視對前人創作經驗的繼承與借鑒,但又不為優孟衣冠,一意學步,而是能將前人成功的經驗加以熔冶**,化為己有。我們讀杜牧的七律詩,覺得它象杜甫的七律,但又不是杜甫詩;覺得它有韓愈古詩的影子,但又與韓詩的風格迥異。推其原因,就因為杜牧是在借鑒杜韓兩家詩歌風格的同時,付出了艱辛的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專意摹擬。
一種詩歌藝術風格的形成,還與具體的藝術表現手法有關。杜牧七律詩雄勁豪宕藝術風格的形成,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想著重談一下詩人在時空描寫方麵的特色。
杜牧的七律往往將空間寫得特別闊大,以造成構象宏偉、境界壯闊的浩瀚氣勢,特別是在寫景抒情詩中,這個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西江懷古》中的“上吞巴漢控瀟湘,怒似連山靜鏡光”;《潤州二首》其一中的“向吳亭東千裏秋,放歌曾作昔年遊”;《柳長句》中的“灞上漢南千萬樹,幾人遊宦別離中”;《寄題甘露寺北軒》中的“天接海門秋水色,煙籠隋苑暮鍾聲”;《懷鍾陵舊遊》其二中的“垂樓萬幕青雲合,破浪千帆陣馬來”;其四中的“控壓平江十萬家,秋來江靜鏡新磨”等。這些詩句或寫江水,或寫秋色,或寫樓閣,或寫雲樹,都給人一種闊大宏偉,氣勢磅礴之感。杜牧是唐代詩人中有名的“算博士”之一,就是說他喜歡用數字入詩。他特別善於用“千”、“萬”這些表示大數量的字眼,讓想象展翅飛翔,將空間盡量擴充。然而詩人這樣寫,又並非故作驚人之筆,它是符合感情與想象的辯證關係的。《文心雕龍·神思》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杜牧的遠大理想與廣闊胸襟,決定了他的藝術構思的氣勢闊大;而其壯偉之情亦唯有此廣闊的天地方可容載,舍此,則局促轅下矣。
有時,杜牧在七律詩中又將闊大的空間與悠長的時間融為一體,從時空結合上加以描寫,這就更增加了雄勁豪宕的氣勢。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中的“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草連空”,空間是多麼闊大;“今古同”,時間是多麼悠長。而詩人懷古感時的滿腔豪情正是在這無限的時空中得以充分的表現。《西江懷古》中的“千秋釣舸歌明月,萬裏沙鷗弄夕陽”,也是時空結合的名聯。《載酒園詩話又編》稱讚此聯“尤有江天浩蕩之景”。但批評杜牧為“算博士”者,曾主張兩句開頭各截二字。若此,當然仍可勉強成詩,但時空的聯係不見了,全詩宏偉闊大的氣魄頓消。其實,這兩句詩的好處正在“千秋”、“萬裏”四字,江天浩蕩之景與詩人的思接千載之情正容含在這浩渺無際的空間與悠長久遠的時間之中。所以,以時空結合的藝術手法進行縱橫馳騁的描寫,是杜牧七律詩雄勁豪宕的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一、杜牧詩的主要內容有三:第一,抒寫經邦濟世的雄心壯誌和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此類詩多用古體,如《感懷詩》、《郡齋獨酌》兩首長詩,概括了安史之亂以來的曆史和現實,對藩鎮割據、外族入侵、民生疾苦表現了深沉的慨歎,也表達了自己“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的報國壯誌。又如《河湟》、《早雁》。第二,諷刺統治者荒淫奢侈。這類詩多用詠史形式以借古諷今。如《過華清宮三絕句》的前二首,借玄宗荒淫誤國來諷今;《過驪山作》借秦始皇以諷今。《赤壁》借折戟而聯想前朝,所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其實是慨歎時無英雄。第三,寫景抒情。有的通過寫景懷古以寄慨,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的描摹自然之美,以抒發俊爽之情,如《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二、杜牧的詩論,主張“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兵衛”(《答莊充書》),強調“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獻詩啟》)。
三、杜牧詩的藝術成就。杜牧喜歡用七絕詠史抒懷,其詠史詩長於議論,含蓄深窈,盡得風人之旨。其寫景詩敏於觀察,含蓄精煉,情景交融。杜牧詩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以軟語抒豪情,形成了氣勢豪宕而又情韻纏綿的藝術風格。
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裏?
關於“杏花村”歸屬地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三處,即山西汾陽,安徽貴池,江蘇豐縣,安徽貴池。
一. 首先排除山西汾陽。因為在汾陽曆史學家繆鉞編著的《杜牧年譜》,並沒有找到杜牧到過山西的足跡。杜牧沒到過山西,怎能給牧童遙指杏花村呢。
二. 再排除江蘇豐縣。杜牧曾三次經過江蘇豐縣,但豐縣一帶自古以來隻有一個“張杏村”,且向來不產酒。
三. 最後排除安徽貴池。盡管清光緒時《貴池縣誌》記載:杏花村香泉井,相傳香泉似酒,汲之不竭。這裏也隻是提到了香泉井,說井水香泉似酒。
那麼,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裏?
在唐宋詩詞中,類似於“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較常見的還有“黃葉村”、“綠楊村”、“菊花村”、“葦花村”、“夕陽村”等等。
古人作詩填詞時,貴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時候,往往以自然景觀、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種意境來替代。所以,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詩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個開滿杏花的村莊或風景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