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終的下一句是什麼
親,不是下一句,是上一句,該句出自《莊子·大宗師》:“善妖善老;善始善終。”
典 故:
秦朝末年,家境貧寒的陳平愛好道表法裏的黃老之術,他擔任過魏王咎的太仆,項羽的都尉,劉邦的軍中尉。他獻計使項羽疏遠謀士範增,漢朝建立後,他被封為曲逆侯,曆任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丞相,他能應付各種情況並能善始善終。
“善始善終”的下一句是什麼?
不是下一句,而是上句。 原句是善妖善老,善始善終。
*
出自:《莊子·大宗師》
*
意思: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
典 故:秦朝末年,家境貧寒的陳平愛好道表法裏的黃老之術,他擔任過魏王咎的太仆,項羽的都尉,劉邦的軍中尉。他獻計使項羽疏遠謀士範增,漢朝建立後,他被封為曲逆侯,曆任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丞相,他能應付各種情況並能善始善終。
*
造句:
*
他無論做什麼事都善始善終,這種精神很可貴。
*
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不能虎頭蛇尾,草率收兵。
*
做事情不能有頭無尾,因為隻有善始善終了,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
任何工作都要善始善終,決不能虎頭蛇尾。
*
辦任何一件事都要善始善終,切不可龍頭蛇尾,有始無終。
有一句成語叫什麼 奏始終善來的
善始善終
shàn shǐ shàn zhōng
【注釋】
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出處】
《莊子·大宗師》:“善妖善老,善始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讚》:“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舉例】
不如早達時務,~,全了恩人生前一段美意。(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近義詞】
有始有終、有頭有尾
【反義詞】
有始無終、虎頭蛇尾
【歇後語】
【謎語】
原本潔來還潔去;一輩子為人民辦好事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陳平真是反複小人嗎?
陳平的“態度”,就是一個成功者對待流言蜚語的態度。他的“態度”足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置之不理、據理力爭、不攻自破。
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陳平是劉邦智囊團的主要成員,漢朝一建立,他即封曲逆侯,之後,曆任惠帝、呂後、文帝三朝宰相,可以這樣說,漢朝的大臣裏沒有幾個能比他更“顯赫”的了。然而,正像冰心先生所言:“成功的花兒,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美麗,想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犧牲的血雨。”
陳平當初的“淚泉”與“血雨”,就是流言蜚語對他蓄意的中傷。
第一個流言蜚語:作風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盜其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和嫂子私通。那麼,這一流言是怎麼成為中傷陳平的理由的呢?原來,陳平剛投奔劉邦時,很受劉邦的賞識,得到劉邦重用,這就惹來了其他人的嫉妒。其中資曆較深的兩個大臣周勃和灌嬰,首先在劉邦麵前說他的壞話,第一點就提到這個“作風問題”,但他倆也沒敢肯定,隻是說“臣聽說陳平在家時,和嫂子私通。”你看,是“聽說”的!——造謠的人大都是這樣的口吻。那陳平的作風究竟怎麼樣,和嫂子真的有那麼一腿嗎?
這要從頭說起。年輕時的陳平,雖然家境貧困,但非常喜歡讀書。他哥哥陳伯感到弟弟一定有出息,所以,家裏的活計都自己一個人幹,以便陳平能集中精力隨老師學習。可當嫂子的不願意了,不免發起了牢騷:“有這樣一個隻吃不做事的小叔子,不如沒有!”因此,叔嫂關係弄的挺緊張,哥哥陳伯可能是實在看不下眼兒了,秉承“兄弟是手足,女人是衣服”的原則,一氣之下把老婆休了。這可能就為“盜其嫂”的流言蜚語埋下了伏筆。
其實這是十足的中傷。嫂子被休前,陳平雖然個頭長的挺高,但還小呢。陳平長大以至後來娶妻都是在嫂子被休之後,而且是一個富人家的孫女主動嫁給的他。如果他作風有問題,這怎麼可能呢?不過,富人在其孫女出嫁時有一句叮囑的話“事嫂如母”,卻給我們透露了另一個信息,即:陳平結婚時,哥哥陳伯已經“梅開二度”,否則,富人不可能說出 “事嫂如母”之類的話,而聯係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顯然陳平的這一個嫂子是很賢惠的,如果再聯係他哥哥的為人和陳平的誌向,把這些放在一起一分析,陳平的“作風問題”純是捕風捉影。
但麵對這樣帶“色兒”的流言蜚語,你還無法解釋,否則越描越黑。君不見,時下的很多人“整人”大都從“製造桃色蜚聞”下手,讓你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道理就在這兒。所以,陳平在這個問題上沒說一句辯白的話,置之不理——這正是陳平的聰明。這種態度足見其“高遠之氣”。清人吳見思這樣評價他:“大丈夫磊落胸襟,原無芥蒂,何必與小人爭口,作齷齪廉謹哉!”非美譽也,乃中肯之言。
第二個流言蜚語:“品行”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反複亂臣”、“受諸將金”。就是說陳平對主人不能盡忠,朝秦暮楚反複無常,而且還不能廉潔奉公,背著劉邦拉幫結夥、搞小山頭。這一點可大了。如果說“食、色,性也”人好點色,情有可原,而“忠、義”乃立身之本,背叛主人,則簡直大逆不道,不齒於人了。試想想,背上這樣的“黑鍋”,還能在仕途上混嗎?所以這一流言比“作風問題”狠。
但蓄意整他的人“有理有據”,說的頭頭是道:“(陳平)投奔魏國不見容,而逃亡歸屬楚國,後來不合意,又從楚國逃亡來歸順漢王。接受諸將的黃金,給多的就得到好職位、給少的就得到壞職位。陳平實在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亂臣。”這是一個涉及到是屬於“棄暗投明”還是屬於“三心二意”的原則問題,所以,陳平及時給予了駁斥。他說:“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納我的建議,所以我離開他去侍奉項王。項王不信任別人,他任用的不是項家的人就是妻子的兄弟,雖是奇謀之士不能用,於是我離開項王。我是裸逃出來的,沒有金錢可用,不受金沒法生活。假如我的計劃真有可采納的,請大王任用我,如果沒有值得采納的,諸將送給我的黃金還在,我把它交公,請求大王準許我帶著這把骨頭回去。”
你看這話說的,不軟不硬、不卑不亢,既向劉邦講清了事情的真相,也給那些造謠中傷的人以有力的回擊。這種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不妥協,據理力爭的態度,真是宰相的風範:小事閉隻眼,大事不糊塗。陳平後來之所以成為鏟除諸呂、鞏固劉氏政權的中流砥柱,與這種風範大有關聯。
第三個流言蜚語:立場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和呂氏“同流合汙”。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見得到。為什麼這麼說呢?惠帝崩逝,呂太後想立呂家的人為王,征求意見時,時任右丞相的王陵不同意,可陳平卻打馬虎眼,裝老好人。王陵後來不被重用,為此發怒,他僅僅對呂太後有氣嗎?他更對陳平有意見,這個意見很顯然就是:你陳平辜負了劉氏對你的厚恩,竟然和呂飾氏沆瀣一氣!王陵就當麵指責陳平:“何麵目見高帝於地下乎?”很顯然,持這種想法的人不僅僅王陵一個。所以,關於陳平的流言蜚語似乎已經不是誹謗,而是正義的“譴責”了。
然而,陳平“忍辱負重”的心思誰能理解呢?司馬遷說“呂太後立諸呂為王,陳平偽聽之”,一個“偽”字,道出了陳平和呂氏“同流合汙”的用心:陳平在避呂氏“鋒芒”,用司馬遷的話說他是“脫身於其中”,也就是行韜晦之計。他在等待機會!
所以,麵對不解於他的流言蜚語,他的沉默絕不是置之不理(也無法理),而是他相信,事實終會說明一切、證明一切,一切的誤解甚至謾罵,都會在事實麵前不攻自破。而曆史恰恰說明了這一切、證明了這一切。而陳平呢,正如司馬遷所評:“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太史公的這句話,無疑是對陳平最好的“蓋棺定論”。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這樣一句話:“態度決定成敗”。麵對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陳平用他的“態度”充分證明了這句話——真乃至理名言。陳平的“態度”,的確是一個成功者應有的態度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善始善終的下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