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 讀書筆記 2000字
這裏有3篇 1 這段時間在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作為哲學啟蒙書來說真的不錯。 一開始就來了兩個問題:1.我是誰? 2.世界時怎麼來的? 哲學的基本問題大概也是這兩個吧。 然後提到德謨特裏克斯的原子理論(atom) 我很佩服他,在當時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時候,僅僅隻是憑借常識就將物質說的跟現在的發現一樣,真的很強悍。 然後是偉大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很喜歡柏拉圖的兩個世界理論,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前者隻能用理性去認識,後者僅僅靠五官感覺就可以了,卻不大準確。 再有,理型世界是永恒的,存在的是精神物質和抽象物質;感官世界,或者說是現實世界,是流動的,不斷變化的。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馬都瘸腿了,但我們還是可以靠理性想象出一匹完整無缺的馬來。從某個角度來講,每一種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體的不完美複製品。柏拉圖還將人分為三個部分: 頭,代表理性,追求智慧; 胸,代表意誌,追求勇氣;腹,代表欲望,應該遏製。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創立了邏輯學,倫理學,提出做人要做到 “黃金中庸”。 羅馬時代,宗教與哲學趨於統一。多種宗教的碰撞使得許多新興學派誕生。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是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新柏拉圖派。犬儒學派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環境的優勢;斯多葛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宇宙常識的一小部分,主張宇宙間隻有一個大自然;伊壁鳩魯學派主張享樂主義,盡可能避免痛苦,而前兩者則希望忍受痛苦;新柏拉圖派相信存在上帝的神聖之光照不到的的地方,最接近光源的是永恒的靈魂。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表明當不能知道現實和夢境的區別時,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處於思考懷疑狀態的自己。他認為宇宙有兩種形式的真實世界(或稱“實體”)。一種是屬於純粹意識的靈魂“思想”,另一種是屬於物質的“擴延”,此為二元論。當考慮精神時用唯心看待,“擴延”時同唯物看。 與笛卡爾相反,斯賓諾莎認為宇宙間隻有一個“實體”,這就是一元論。他也認為上帝存在,而且用過自然法則作為內在因來控製世界。 經驗主義三個代表人物: 洛克,柏克萊與休姆。其中休姆認為我們心中有的隻是許多不同的知覺和感受,最後像電影的原理一樣構成了自我。他也是個不可知論者,不承認也不否認上帝的存在。柏克萊認為人有“靈”,是萬物的成因,是天主。 啟蒙運動中,康德同意經驗主義中世界的了解都是透過感官而來的,也同意理性主義中認為理性中有一些因素可以決定我們如何認知世界。換句話說,他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人類心靈中某些狀況的影響。另外,他有個理論是: 因果律根植與我們的內心,既然我們無法確知世界本來的麵目,我們隻能根據自己的知識來了解世界。他認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康德在倫理學方麵提出了“無上命令”的概念,這個道德準則其實也就是良心。康德的倫理管也被稱為“義務的倫理觀”,“善意的倫理學”,因為他認為隻有純粹是基於責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為,也就是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取決於是否出自善意而為之,並非行為後果。更多地,他覺得我們隻有在追隨我們的"實踐理性",並因此得以做道德上帝抉擇時,我們才有自由意誌可言,因為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也正是製定這項法則的人。 緊接其後的是浪漫主義時代——歐洲最後一個偉大的文化紀元。活躍的人群主要是年輕人,特征之一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最主要的哲學家是謝林,他認為大自然的去全部,包括人的靈魂與物質世界,都是一個絕對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現。另外,浪漫主義的反諷指的是藝術家會在作品裏向觀眾說一些諷刺的話,表明這個虛構的世界是他操縱的。 後來,黑格爾出現了。他的貢獻在於辯證法的提出。一種事物出現了,稱為“正”,則必然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稱為“反”,然後經過一段僵持的時間後,會出現第三種觀點,稱為“合”,在吸取了正反的優點後形成被認為正確的知識。曆史就是如此前進的。 2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在我13歲的時候我買下了這本書,沒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說它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現在我的麵前,而我是剛剛在那隻“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並不確定我會知道什麼,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麼,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裏的遊曆。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麵“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麵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複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裏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嗬!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隻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3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仿佛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製,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裏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衝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刹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曆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後,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讚歎,而是隻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並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製?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怎麼寫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曆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複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麵。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我思故我在” 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隻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隻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心裏麵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隻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本文來自學習網([www.gzu521.com]),原文地址: http://[www.gzu521.com]/essay/article/document/200802/23989.htm2亞裏士多德是古典派的最後一位哲學家,他也是歐洲第一位生物學家。不僅他的哲學思想,而且他所建立的邏輯學,以及他對科學的貢獻,都大大影響了日後的歐洲。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徒弟,然而他卻批判了其老師柏拉圖的“理型論”。亞裏士多德認為“自然界就是真實的世界”。而所謂“理型”的馬與真正的馬是不可分割的。這個“理型”的馬是成為馬之所以是馬的特征。對於這個觀點,我是極為肯定的。亞裏士多德又說,“我們對於自己感官未曾經驗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識”,這說明亞裏士多德全麵否定了柏拉圖所謂人的靈魂在出生前就見國“理型世界”的觀點。因此亞裏士多德認為“人並沒有天生的‘觀念’”。但他不否認人天生就具有理性。亞裏士多德認為“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點”,隻不過新生的人還未曾經曆任何事物,也就不可能有“觀念”了。在古代中國,關於人的天性有孟子的“向善論”與荀子的“向惡論”。《三字經》開篇第一句雲:“人之初,性本善”。初讀之下或許和亞裏士多德的“人並沒有天生的‘觀念’”背道而馳。可若再往下讀“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人隻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本能的善性才會被喚醒,如若不然,則“性乃遷”。這點是否與亞裏士多德的觀點十分相近呢?亞裏士多德不僅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位生物學家。在他眼中“‘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征”。舉個例子來說,一隻貓會喵喵叫,會抓老鼠,愛吃魚,這些是貓的之所以成為貓的“形式”,若這隻貓死了,它就不會喵喵叫,抓老鼠,吃魚了,而這隻貓的屍體,便是貓的“質料”。亞裏士多德還認為“自然界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物質從‘潛能’轉變為‘實現’的結果”,並且事物的“形式”都有它的極限。一個雞蛋能孵化成一隻小雞,並且隻能孵化出小雞,而不是別的東西,比如一隻恐龍。因此,我們說這個雞蛋有孵出小雞的“潛能”,這隻被孵化出的小雞就是由這種“潛能”轉變為的“實現”的結果,且這個雞蛋隻能孵出小雞,這便是它的極限。亞裏士多德還是一位邏輯學家,他致力於給大自然分類、命名,並且他認為,“人類乃是萬物中最完全的生命”,因為人除了可以像植物一樣吸收養分,可以像動物一樣到處亂跑外,“人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這個觀點可以說是深深地紮根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可我對此有所非議。我認為,大自然是平等且殘酷的,每一個生命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活下去(並不像亞裏士多德的“目的論”那樣認為這些生命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供給人類),而大自然給了所有生命可以在這殘酷的世界活下去的“武器”:她讓鳥兒能飛翔;讓魚兒能遊水;讓花兒開出豔麗的花朵;讓植物結出豐碩的果實。所有生物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活著並且繁衍生息,人也不例外。但人是所有生物中最柔弱的一個,因此大自然給了他們智慧,也就是亞裏士多德所謂“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人類是幸運的,但並不能說他們是最完全的。這“理性的思考能力”和鳥兒飛翔的能力,魚兒遊水的能力一樣,其目的都是為了能在這個世界中活下去。亞裏士多德也關心政治。他說“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亞裏士多德描述了三種良好的政治製度:第一種君主製,第二種“貴族政治”,第三種民主製。當今西方的政治製度便源於他的思想。最後說一下亞裏士多德對女性的觀點。他並不象柏拉圖那樣,認為女性也有和男人一樣的理性。亞裏士多德認為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而這個錯誤的觀點,也一直影響了日後的歐洲。總而言之,雖然亞裏士多德的思想可能有錯誤的地方,但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邏輯學家,並且他的思想,他的發明都影響了日後整個歐洲。較之柏拉圖,我也更喜歡亞裏士多德。 3 如果不是學校的要求,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有《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存在,更不用說去書店買回來看了。看過之後,我要感謝老師們讓我找到了一本好書。《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書,不,稱它為哲學書也許並不準確。因為它首先是一本小說。看完開頭,我知道將要有一個人通過寄信的方式來給蘇菲上哲學課,當然我也就跟著學了。神秘的女孩席德,也勾起了我的興趣。作者這樣寫很巧妙,因為如果不用有趣的方式來吸引讀者的話,哲學書就沒有什麼人看了。跟著哲學家的提問,我也在思考: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於是我就跟著蘇菲探索,明白了我還處在兔子毛皮深處,需要喬斯坦·賈德幫忙看清楚整個世界。各種各樣的哲學家和哲學理論登場,然而有些觀點還是太複雜,經過思考,我還是無法確定到底是否正確。這下我明白了:我這隻處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從來就不了解哲學,也無法透徹地分析這個世界。我隻能學習,跟著艾伯特和蘇菲學習,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時,我是被動的。此時,我還不知道蘇菲和艾伯特也是被動的,神秘的女孩席德也是被動的。席德的名字出現次數越來越頻繁,我跟蘇菲和艾伯特一樣蒙在鼓裏。為什麼她的名字會不停地出現在“蘇菲的世界”裏?我開始猜測席德是誰,作者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麼。也許正是這一點讓我堅持看完了這本書。直到1990年6月15日的到來……席德突然出現在了書中,而且作者的記敘方式從以蘇菲為主變成了以席德為主!在兩頁之後,真相大白:作者使用的是“書中書”的手法!原來我以為“蘇菲的世界”在小說中可以算是真實的世界,其實不然!我明白了,席德原來才是“真實”的,蘇菲和艾伯特其實是席德的爸爸的創作。蘇菲和艾伯特他們自己也突然明白了這一點,於是就開始選擇了反抗。艾勃特少校自己寫書,卻自己讓蘇菲和艾伯特反抗,實在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隻不過一切都在他的心靈之中,他完全可以控製,他相信一切都是徒勞的。書末喬斯坦·賈德幫助蘇菲和艾伯特實現了夢想,艾勃特少校也中了席德的招,讀者的心理也有了一定的平衡。少校在機場的遭遇讓我發現:其實席德很聰明,比蘇菲還要聰明得多。反過來想想,艾勃特少校寫的書不也還是賈德寫的嗎?書中書,一環套一環,其實每個字都是賈德寫的,四個人物都存在於賈德的心靈之中。書中還出現了愛麗絲、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我們熟悉的故事裏的人物,令人忍俊不禁之餘,對作者的佩服和對蘇菲和艾伯特的同情又加深了一層。書末蘇菲和艾伯特進入的那個世界真實存在嗎?我認為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也隻存在於人們的心靈之中,那隻是一個童話世界。讀完再想想,如果把艾伯特說過的與哲學有關的話單獨編成一本書,那就是一本普通的哲學史,感興趣的人就不多了。如果把艾勃特上校的著作編成一本書,情節還是相當吸引人的,隻不過讀者們不叫席德,也沒過生日。現在這樣的構思,是最吸引讀者,最有趣的方式。隻是可憐了蘇菲,可憐了艾伯特,也可憐了艾勃特上校。真想知道蘇菲在書店裏買到的那本是哪個版本。賈德通過少校講述了宇宙的起源和未來後,這本書也結束了,讀完本書我意猶未盡,以後有時間我一定會重讀一遍,仔細思考各種問題,隻是這一次力不從心了。我還是很想知道作者的創意和構思來自何處,這樣對我以後的寫作很有幫助啊。 [blog.sina.com.cn]
巜蘇菲的世界》主要內容和優美詞句和讀書名言
內容簡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優美語句:(1)“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裏,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2)你太習慣這個世界了,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奇。
(3)這個世界不可能大家都喜歡我,我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我隻能說很多人還不了解我
(4)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5)沒有人天生該對誰好 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
(6)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麵,當一麵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麵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
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的閱讀感受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這部小說的結構是精心設計的,小說上半部分描寫Sophie的生活和她的哲學課程,下半部分寫主人公Hilde閱讀父親的小說手稿《蘇菲的世界》,其中,Sophie的故事,哲學課程和Hilde的世界相互交叉。《蘇菲的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小說中的小說,即"元小說"。《蘇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個敘述者,其中分別是哲學家Alberto、Sophie,Hilde,他們從各自的角度來觀察和敘述。這三個不同的視角組成三重敘述層麵,構成這部小說的複調結構。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蘇菲的世界
哲學的入門書籍.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曆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裏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曆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幹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該書自1991年出版發行之後,長期雄踞各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截止到1995年5月,該書德文版的銷售已達120萬冊的天文數字。一部《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賈德這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可謂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實證明了哲學並不是脫離現實的學院人士在象牙塔裏所寫的東西。
--《德意誌星期日彙報》
該書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未曾修習哲學概論的人,可以把它作為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而學習過此門課程但已忘卻大半的人,本書則是溫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國《新聞周刊》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不僅文筆卓爾不群,同時有多年擔任哲學教師的經曆,《蘇菲的世界》一書有助於使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遊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哲學史,而絲毫不產生任何枯燥厭煩的感覺。
--著名作家與評論家 馬德蘭·藍格爾
哲學不是萬靈丹,但是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得,那麼注定會陷於心靈封閉與終結。這或許是本書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為了使人從困惑到覺悟,本書提供了一盞明燈。
--哲學教授 傅佩茱
《蘇菲的世界》可以當做哲學啟蒙書來閱讀。它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則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更加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要義嗎
--知名作家 南方朔
是誰的哲學史
這真是一本出版商夢寐以求的書。由一個毫無知名度的北歐高中教師所寫作的這本西方哲學史,打破了學術話題不受歡迎的傳統,讓哲學走出陰暗的象牙塔,成為最熱門的賣點。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有係統的涵蓋各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著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謎團的解答,讀者也跟著溫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不論就內容,或就其受歡迎程度來看,都是極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指標,就是社會大眾渴望知識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說裏,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裏。現在,我們有機會一一來巡視,到底這些飽學之士,教了我們些什麼。
這本書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們可以從好幾方麵來看。全書雖非學術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衛哲學的書,正因為其大眾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是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曆史,而是嚐試對每一派別做概論式的介紹,並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因此,這本書表達了當今知識分子的立場。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後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裏,其實賈德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故事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麼關係,卻一再出現,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詞彙全部被囊括: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為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或許是為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群,不過,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因此,這不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隻是這是曆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曆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菲力·詹森
簡介 ······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 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作者簡介 ······
喬斯坦·賈德1952年生於挪威,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來,已成為挪威世界級的作家。1991年《蘇菲的世界》出版後,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銷量達三百萬冊。目前,已有三十多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急,今天就要,小學生作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看過《蘇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會這樣認為:它是一本簡單而又深奧的小說。它曾經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會使我興趣十足,一會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這矛盾中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整本書。
14歲少女蘇菲收到的陌生來信帶她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的思考。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本來我認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文中的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並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隻有有了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才有機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書中的一段話令我記憶深刻:世界就像魔術師變出的白兔,人類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處,把所有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而哲學家們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們不斷攀登白兔的毛發,目的是為了看清魔術師的真麵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義。《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也為我們後人做一點事嗎?
《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有誰看過《蘇菲的世界》啊?請幫我寫一篇關於《蘇菲的世界》的哲學讀書報告,謝謝親們了,我後天9.23
哲學故事--《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最近讀了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因為是理科學生一開始對於哲學類書籍總是望而卻步,依稀記得高中時翻閱過《理想國》、《懺悔錄》等名著,其他書籍已經毫無印象。如今重新閱讀《蘇菲的世界》這類哲學故事書,竟又覺得令人回味。讀《蘇菲的世界》,感覺仿佛是透過一個緩慢的長鏡頭層層剖析生活與哲學中千絲萬縷的關係,縱有複雜繁瑣,卻又有跡可循。雖然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類作品不像一般的小說那樣能讓你迅速進入角色,猶如溫吞水一般淡而無味,難有耐心去品讀,但一旦細心體味了,故事裏的情緒便悄然席卷血管裹挾心髒,牢牢附著腦海,它讓你用另一種方式看待世界,讓你懂得思考,學會放慢速度生活,喚醒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以及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哲學我以前從未涉足,總以為它深不可測,難以理會,當我開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隨著這個玄妙的故事開始變化和深入。
如果遺產是物質的話,那麼總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但如果遺產是精神的話,那麼它不但不會同時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發揚光大。 哲學,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征,從古至今都披著神聖的麵紗。人們隻能滿懷敬仰之心,卻無緣見哲學之廬山真麵目。因為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彙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著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可是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卻為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雪球般前進、壯大,而人類隻得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峰一角。 我在尋覓,尋覓一種載體、一種形式能令人毫無倦怠之感地穿梭於哲學的長廊之中。我想一部書恐怕難以擔此重任,因為記錄哲學、見證曆史的文獻題材作品對於尋常百姓而言,無疑是味同嚼蠟的。但是,有困難才有奇跡,人的智慧與力量在勞作與發展中,常常釋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從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偵探小說的構思,卻將整部哲學史清晰地、絲絲入扣地展現在讀者麵前。它不是來自歐洲哲學的源頭希臘,也不是東方龍的傳人,更不是好萊塢的天才劇作家。他的家鄉在遙遠而恬靜的北歐——挪威。令人難以置信,在幾乎沒有任何哲學底蘊的冰天雪地,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作家。當然還有他那部震顫了哲學界的裏程碑式的文學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書迷,那麼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喬斯坦賈德帶著我們走進《蘇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學。
《蘇菲的世界》不同於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中學習哲學。它一本介紹哲學思想曆程的書也是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為了增強趣味性,作者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讓人不自覺地跟隨著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曆險小說般的心情。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但是涉及到哲學的文字都很貼心地用不同的字體明確表示出來了,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並且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非常適合那些未接觸過哲學的人們作為啟蒙教材,引導人們步入哲學的殿堂。作者很花心思的把主人公設計成一個15歲的剛成年的小女孩,並且用了類似電影中的戲中戲的表現手法啟發讀者更多的哲學思考,讓我們跟隨著主人公蘇菲一起踏出了我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現在看來都是煞費苦心。
《蘇菲的世界》每章讀書筆記,急!急!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隻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適合那個年齡段閱讀?
那本書的哲理性太強了,建議太小的孩子不要閱讀,讀了也理解不透徹,思維混亂。裏麵闡述的哲學觀點太多了太多了,每位哲學家對世界觀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高中大學的人可以讀,有助於正確引導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本好書,我剛看完,對與裏麵許多哲學家的名言和觀點記憶猶新,這本書從從古希臘神話開始講述,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笛卡爾,史賓沙諾,伯克來,休姆,黑格爾,馬克思,達爾文,涉及的人物,知識麵麵很廣,塑造修養的同時,也造句了自己的處世態度!
蘇菲的世界 名著閱讀
作者資料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1952年8月8日出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時主修哲學、神學以及文學,並於奧斯陸大學獲得斯堪那維亞文學係挪威文組的學位,曾擔任文學與哲學教師,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其後10年他在芬蘭教授哲學,於1991年成為一位全職作家。1991年《蘇菲的世界》出版後,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銷量達到300萬冊。已有30多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
主要思想
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曆程。
大概內容(重要情節以及人物)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麵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
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莫名其妙的函授課程持續進行著,聯絡方式也一變再變,痛苦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麵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他用淺顯易懂的筆觸帶著蘇菲回顧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保羅·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同時,“席德”的名字不斷在她身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頻繁出現。而後,席德出現了,原來蘇菲這個人物,隻是在黎巴嫩聯合國部隊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為慶祝女兒席德生日而虛構出來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編寫成一個富有哲學趣味的故事當作女兒的生日禮物。
不可思議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漸漸意識到自己隻是書中的一個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識的一部分,在忠實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務之餘,他們開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爭。在他們的努力下,書中世界漸漸扭曲了,變得古怪而難以駕馭。最終,這本書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艾伯特和蘇菲莫名的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