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事跡,要簡短的
他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的事跡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 “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後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事跡
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諷刺權貴的詩篇,講求煉字煉句。同時、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殘杯與冷炙,經秦州,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上疏言房琯無罪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暮隨肥馬塵,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幸得脫)。其後。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
二、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
對後世的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即“三吏”,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攜家隨人民逃難,15歲揚名,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王安石,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與李白並稱“李杜”。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結果大敗,肅宗問罪、《三絕句》。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到處潛悲辛”的生活,肅宗怒,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比如“三吏”和“三別”、《登高》、《秋興》。王禹偁,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三別”。
“三吏”。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是在宋以後,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同穀等地,到了成都。他同情人民、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他漂流到梓州、閬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他嫉惡如仇。這時期: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登樓》、《蜀相》,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世稱“詩聖”、世界文化名人,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餘下全文>>
杜甫的簡單事跡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
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遊。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遊》)他在這兩次漫遊裏,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築居於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遊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麵,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唐王朝還強盛,倉廩相當充實,可是玄宗開始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隱伏著不安定的危機。杜甫對此有所預感,但並未正視。他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遊獵的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百首,不過隻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嶽》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讚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後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汙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嚐困於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遊,取得少許資助。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的鹹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麵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誌著唐朝盛世最後的總結。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餘首,其中優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後,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塗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後在陳陶、青阪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等詩。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不久因為疏救房□,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回到□州探視妻子,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後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淒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表達了對於當前局勢的意見。
這年九月,唐軍收複長安,十月收複洛陽,肅宗於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鬥爭的影響,外調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後人簡稱為“三吏”、 “三別”。
杜甫回到華州,已是初夏。這時關輔大饑,朝廷內李輔國專權,玄宗舊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毅然棄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滿四月,又在初冬赴同穀;在同穀停留一月,走上艱難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製不住蕃族的入侵;經濟上,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自然災害,農村一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曆了十分錯綜複雜的變化: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係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曆比長安時期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幹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嚴武來成都為成都尹兼禦史中丞,給過杜甫不少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應召入朝,成都少尹兼禦史徐知道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到梓州、閬州。
寶應二年春,延續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以為有希望回到洛陽,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出內心的歡悅,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樂的高歌。但快樂隻是曇花一現,國內混亂的局麵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舉入侵,十月間一度攻陷長安,杜甫對此表示無限的關切:“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早花》)他寫出許多首詩,陳述他的政治思想。
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又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在成都節度使幕府中住了幾個月,因不慣於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後嚴武允許了他的請求。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裏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結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個階段。
杜甫於九月到達雲安,因病不能前進,直到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滿兩年,創作十分豐富,成詩四百餘篇,占杜詩全部的七分之二強。詩中歌詠了夔州窮苦的勞動人民,描繪了這裏險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動亂和對於長安、洛陽的思念,懷友憶舊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壞,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等不斷纏繞他。
杜甫因為夔州氣候惡劣,朋友稀少,便在大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峽。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歸洛陽,又因河南兵亂,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數月,在年底到達嶽陽,寫出生動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歲晏行》。
大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後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於嶽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大曆五年冬死於長沙與嶽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他逝世前寫出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杜甫死後,靈柩停厝在嶽陽,43年後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
杜甫在這11年內,寫詩1000餘首,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長篇排律
有關杜甫的五個故事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相傳杜甫小時候 因父母早逝 和姑姑一同居住 後來一種傳染病盛行 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樣的病,因為大夫說要躺在東邊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東邊隻有一張床,所以他姑姑就讓杜甫躺在那裏,之後自己的兒子死了.這讓杜甫深深感到,也是為他日後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唐軍收複長安以後,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複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裏,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裏靜靜聽著,隻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麵答應,一麵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裏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裏隻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隻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隻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淒慘情景,心裏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相傳,大詩人杜甫流寓同穀縣(今甘肅成縣)時,居住在飛龍峽口的鳳凰村。鳳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遠處的玉繩泉去挑水。有一天,天剛亮杜甫借來老鄉家的木桶,沿著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階向玉繩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飛龍峽口山川自然景觀所迷住,不時地發出嘖嘖稱歎之聲,不覺到了棧道構連,絕壁入雲的玉繩泉旁。他放下水擔,環視周圍,被同穀大地上大自然壯麗景色所陶醉。
杜甫盛了兩桶玉繩泉清冽冒氣的水向家中走去。剛進家門,隻聽小兒子哼哼地呻吟,向他母親喊肚子疼。杜甫趕緊放下水桶問其緣故,小兒子說:“昨天吃的栗子太多,肚撐胃疼。”杜甫趕緊生上青 木炭火,從木箱中找來藥砂銚,舀上半瓢剛擔來的玉繩泉水,放入藥砂銚中燒水,不一會兒,水燒開了。又從藥箱中找出了七枚大紅棗,三塊生薑一同入砂銚同煮,煮了一會,整個草屋中彌漫著升騰的薑棗氣味。杜甫盛了半土巴碗薑棗湯,讓小兒子趁熱飲下。很快小兒子向爹媽說,他的肚子不疼了。
據說玉繩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臥虎崖下,臥虎崖山險、林密、水甜。臥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羅列。在山石林中宛如十二隻大眼睛,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之下,泉水透明清澈,能映出萬物的倒映,在這十二眼泉中,東頭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醜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龍泉,除第五眼辰龍泉的水沿山石淌了一段後,流入一個形狀像鳳頭壺的石嘴之後消失在臥虎崖山腳下,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彙流在臥虎崖下的趙家溝裏,在趙家山由東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後流到了青泥河中。
由於杜甫用玉繩泉的水給兒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同穀縣城,從那時起經常有人盛上玉繩泉的水給大人、小孩煮藥治病,療效還不錯呢?一千多年來,十裏八鄉的人還沿用著玉繩泉的清水煮藥的習慣。
時過境遷,由於大自然的變化,臥虎崖下的十二眼泉現存不多,大都幹涸了,隻有辰龍泉的水還保持昔日的水量。而玉繩泉,由於修築通往飛龍峽電站的公路,在玉繩泉旁處打鑿了一個隧道,破壞了山勢,現在人們隻能看到石縫隙中流水,卻看不到昔日玉繩泉水如璣似珠的美麗景觀了。
杜甫的生平事跡
杜甫的生平事跡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因曾居住在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從前人們叫他做杜少陵。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終年五十九歲。
他處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變化劇烈時代。由於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社會生產的發展,唐朝開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基礎,在政治、經濟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現了初唐和盛唐的經濟較為繁榮、政治比較開明的局麵,以人口來說,開元二十八年已達到四千八百多萬,超過了隋朝。又如隴右養馬,開元元年隻二十四萬匹,開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詩所謂“當時四十萬匹馬”(《天育驃騎歌》)便是。物價低廉,貞觀四年米每鬥三、四錢,開元十三年東都米鬥十錢,青齊米鬥五錢,較之其後每鬥千錢以上甚至數萬錢得簡直無法比較。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開明也必然促進文化的發展。但是,由於封建社會中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的矛盾是不能解決的根本矛盾,這就注定了較為繁榮、開明的局麵隻能是短暫的,甚或是表麵的,而長期的、內在的和本質的趨向卻是衰微和混亂。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當時政治日益敗壞,封建最高集團日益腐化,唐玄宗、楊貴妃姊妹、李林甫、楊國忠等都是十分驕奢淫逸,使人民租稅負擔日益加重,社會矛盾更行激化。到了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便發生了安史之亂,社會生產大遭破壞,人民被殺戮和由於饑餓、流離失所而死的難計其數。經過八年,安史之亂雖然最後被平定,唐朝的統治還繼續維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亂期中,國事紊亂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而且亂定以後,優勢吐蕃、回紇的侵擾,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些在杜甫的詩中都有比較深刻地反映。他對國事很關心,對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當然,他的關心國事和同情人民,都是從維護封建朝廷和封建統治出發的。還有,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社會雖然比較安定,但封建統治的開明畢竟是非常有限的,作為封建士大夫階級成員之一的杜甫也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他的詩中常常有加以美化的地方。
當時詩歌的發展也經曆曲折的道路。初唐的王績和“四傑”(王勃、楊炯、盧兆麟、駱賓王)等人開始把詩歌由六朝的綺靡餘風引向清新剛健,陳子昂的改革詩風進一步奠定了唐詩的初基,而盛唐的李白、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和杜甫等人則把唐詩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其中特別是李白和杜甫的成就最大。杜甫的創作開始於盛唐時期(指開元、天寶時),而更活躍於中唐初期的一段時間(肅宗、代宗時),他的創作的主要和成熟的時期就在中唐這十多年間(公元756——770年),至今流傳最廣的作品大多是他在安史之亂以後寫的。
參考資料:www.shxxgz.com/...u1.htm
杜甫的故事~簡短些【100字就夠了】
天寶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參加了由李林甫操縱的一次考試,落入騙局。其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幾次幹謁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說長安十年,使杜甫曆盡艱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國家的安危,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較深的認識。
杜甫的生平事跡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複,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麵,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麵,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麵貌的。
請為杜甫寫一句讚頌語,或概述其主要事跡,或點出其精神品質
從下麵選一句吧:
1.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韓愈
2.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
3.中原未得平安報,醉裏眉攢萬國愁。
----黃魯直 《題浣花醉歸圖》
4.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
----韓愈 《題杜工部墳》
5.縱為三十車,一字不可捐。 ----皮日休 《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因成一千言》
6.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
----《遊錦屏山謁少陵祠堂》)
7.後人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谘。
----《讀杜詩》
縱使字字尋得出處,去少陵之意蓋遠矣。----《老學庵筆記》
8.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
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
----元稹《酬李甫見贈》
9.吾觀少陵詩,謂與元氣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
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稠。
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皺。
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
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
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
嚐願天子聖,大臣各伊周。
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
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
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後之遊。
----王安石《杜甫畫像》
10.報不報之恩,豈必進而撫世。----朱熹《答陳同甫書》
11.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
12.鋪陳始終,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
13.杜詩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元稹《敘詩寄樂天書》
14.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白居易《與元九書》
杜甫的事跡和外貌介紹
杜甫的容貌史書上沒有記載,找遍了杜甫畫像,認為隻有1959年蔣兆和所畫的杜甫像最為傳神。畫像中的杜甫,麵頰清瘦,褶皺叢生,寫滿了滄桑與憂患。雙目形如硌腳的小三角石頭,凝重地望著遠方。迎麵好像有風吹來,讓他雙唇緊閉,長眉和本來就很散亂的胡須向後飄灑。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蔣兆和在題款中先引了兩句杜甫的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又自題詩:“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從而使這幅杜甫畫像形神俱備,達到外貌與精神的高度統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麵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係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麵,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杜甫的生平事跡,要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