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全部古文"之"的意思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複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二、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裏"。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麵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三、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嚐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隻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四、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承接關係。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複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係。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係。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麵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裏,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五、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隻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六、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麵、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麵""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複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麵)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隻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製於人……(《赤壁之戰》) 4.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嗬,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七、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係。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麵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八、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九、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餘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麵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複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十、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誌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十一、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係、並列關係。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十二、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歎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歎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三、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餘有歎焉。(《遊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十四、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誌》)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歎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十五、與 1. 作虛詞用。 (一)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歎。後寫作“歟”。 2.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例句略
(急)求初中文言文 字的意思
字,除了我們熟悉的“文字”、“寫字”,以及與文字有關的義項以外,在初中學習的文言文中,常見的有這幾個義項:
表字(名字)。以前,男子二十後將根據本“名”的涵義,另取別名,稱“字”。如:《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女子嫁人。如《夜譚隨錄·霍筠》:“孀居無子,賴有一女,名 宜春 ,纔十八,待字於家。”
生育;養育。如《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
此外,還有治理(字民之方甚裕,而不至使侵蛑)、字愛(撫愛)、傳授知識等義項。
初中全部文言文的重點詞語解釋
1、《論語》十則(七年級上冊)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 案
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1、同“悅”,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進行自我檢查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齊:相同
5、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這。知,通“智”,聰明。
6、溫故而知新
6、故,舊的知識
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寬廣,剛毅
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寫出這課至今還用的成語。
溫故而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口技(七年級下冊)
一、解釋加點的詞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長
2、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 宴:舉行宴會
3、施八尺屏障 設置:安放
4、少頃 少頃:一會兒
5、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隻 聞:聽見
6、其夫囈語 囈語:說夢話
7、滿坐寂然 “坐”同“座”
8、婦撫兒乳 撫:撫摸 。乳:喂奶
9、眾妙畢備 畢:全
10、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鬆弛。稍稍:漸漸
1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間:夾雜
12、雖人有百手 雖:即使
13、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14、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響畢絕 畢:全 。 絕:盡、消失
3、桃花源記(八年級上冊)
一、 詞語解釋
緣溪行 沿著 落英繽紛 落花
甚異之 詫異 豁然開朗 開闊的樣子
儼然 整齊的樣子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
黃發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悅的樣子
具答之 詳盡 鹹來問訊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兒女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複出焉 再 無論魏晉 更不必說
延至其家 邀請 處處誌之 作標記
欣然前往 高興的樣子 無問津者 渡口
4、三峽(八年級上冊)
一、解釋 答案
1、重岩疊嶂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禦風 奔:這裏指快跑的馬
4、素湍綠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見曦月 曦:陽光,這裏指太陽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飛漱 衝刷
8、屬引淒異 屬引:接連不斷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時
10、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雖: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實在
5、陋室銘(八年級上冊)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名:出名 靈:成為靈異的水
2、斯是陋室 斯: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無絲竹之亂耳 絲竹:這裏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 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6、何陋之有? 何:什麼。
6、愛蓮說(八年級上冊)
一、指出加點詞的意義 答案
1、可愛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 蔓:長枝蔓。枝:長枝節。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鮮:少。
6、宜乎眾矣。 宜:應當。
7、記承天寺夜遊(八年級上冊)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想到。 遂:於是。 至:
到
2、相與步於中庭 相與:共同,一起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隻是
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交橫:交錯,縱橫。 蓋:原來是
5、月色入戶 戶:窗戶
8、小石潭記(八年級下冊)
一、詞語: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道:道路。見:出現。
3. 為坻,為嶼,為嵁 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大約。
5. 佁然不動 佁然:呆呆的樣子。
6.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清:淒清。居:停留。
7. 隸而從者 隸:跟從。
8.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見小潭 下:在下麵。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遊無所依 空:在空中。
12. 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鬥:像北鬥星一樣。蛇:像蛇那樣。
13. 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14. 似與遊者相樂 樂:逗樂。
15. 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淒:使-----淒涼。寒:使-----寒冷。
16. 記之而去 去:離開。
、嶽陽樓記(八年級下冊)
1)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謫:封建官員降職或遠調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 乃:於是。製:規模。
4)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於:在;其:它的。
5)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我;以:來。
6) 予觀夫巴陵勝狀 夫:那。勝狀:勝景。
7) 銜遠山,吞長江 銜:銜接。
8) 橫無際涯,朝暉夕陰 涯:邊。暉:日光。
9)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大觀:雄偉景象。
10) 前人之述備矣 述:描述。備:詳盡
11)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極:盡。
12) 遷客騷人 遷客:降職遠調的人;騷人:詩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14) 連月不開 開:放晴。國: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 薄:迫近。去:離開。
16) 春和景明;沙鷗翔集 景:日光。集:棲止。
17) 岸芷汀蘭;此樂何極 芷: 小草;汀:小洲。極:窮盡。
18) 寵辱偕忘 寵:榮耀。偕:一起。
19) 把酒臨風 把:持。
20) 予嚐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異兩者之為 或:或許。為:指兩種心情。
22) 廟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24) 微斯人(登斯樓也),吾誰與歸 微:沒有;斯:這。歸:歸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於。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為。心曠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28)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被降職外調的官員和不得誌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橫生而十分悲傷的了。
30)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於是在春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31) 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兩者之為,何哉? 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麵說的那兩種表現不同, 這是什麼緣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大概人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
35) 【通假字】(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同“囑”,囑托。 (2)百廢具興 具同“俱”,全。
10、醉翁亭記(八年級下冊)
一、詞語解釋:
1. 環滁皆山也;環而攻之 環:環繞。環:包圍。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樣子。秀:秀麗。
3. 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瀉:飛瀉。
4. 翼然臨於泉上者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臨:靠近。
5. 名之者誰 名:給……命名。
6. 飲少輒醉 輒: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雲歸而岩穴暝 歸:聚集。
10.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歸:回家。從:跟從。
11. 吾誰與歸 歸:歸依。
12.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芳:香花。秀:繁榮滋長。
13. 至於負者歌於途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14. 休於樹 於: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樂 酣:盡興的喝酒。
17. 非絲非竹 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18. 弈者勝 弈:下棋。
19. 觥籌交錯 觥:酒杯。籌:酒籌。
20. 頹然乎其間者 頹然:醉醺醺的樣子。乎:於。
21. 樹林陰翳 翳:遮蓋。
22. 鳴聲上下 上:樹的上部。下:樹的下部。
23. 太守謂誰 謂:是。
11、送東陽馬生序(八年級下冊)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答案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致:買
2、援疑質理 援:提出 質:詢問
3、益慕聖賢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悅 俟:等到
5、滕人持湯沃灌,以衾以覆 湯:熱水 覆:蒙蓋
6、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再:兩頓
7、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走:跑 逾約:超過期限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肢體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報” 穿著
12、馬說(八年級下冊)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駕馭 道:方法
2、執策而臨之 策:鞭子 臨:對著
3、其真無馬邪 其:難道
4、其真不知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6、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 是:這樣
8、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樣
9、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 表現出來
10、故雖有名馬 雖:即使
11、安求其能千裏也 安:怎麼 千裏:日行千裏
13、與朱元思書(八年級下冊)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答案
1、 風煙俱淨 俱:全,都
2、 從流飄蕩 從:隨著
3、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縹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過 奔:飛奔的馬
5、負勢競上 負:憑依
6、蟬則千轉不窮 轉:通“囀” 叫
7、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經綸:經營 反:通“返” 返回
9、橫柯上蔽 柯:樹幹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那空間的煙霧都消散盡淨,天和山呈現相同的顏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飛箭還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飛奔的馬。
3、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那一座座高山)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
4、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鳶飛到天上一樣極力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功名得祿的心。
5、 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忙於經營俗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穀,也會流連忘返。
6、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稀疏的樹木枝條相互交叉掩映,有時偶爾也見到(一絲)陽光
三、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答案
1、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勢湍急,《三峽》一文中的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3、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讚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請找出文章裏具體描繪富春江的“異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從聽覺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體語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6、鳶飛戾天者息心和經綸世務者忘反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望峰
窺穀
14、出師表(九年級上冊)
崩殂 死(皇帝)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實在;時
蓋追先帝殊遇 原來是;優待,厚遇 以光先帝遺德 發揚光大
恢弘誌士之氣 發揚擴大 陟罰臧否 善惡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顯示;治 是以先帝簡拔 因此
以遺陛下 給予 悉以谘之 都;詢問
親賢臣,遠小人 親近;疏遠 痛恨於桓靈也 痛心遺憾
躬耕 親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動,激動
遂許先帝 於是;答應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餘數
夙夜憂歎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實現
深入不毛 不長草(的地方) 庶竭駑鈍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討賊興複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顯揚;過失
谘諏善道 詢問 臨表涕零 流下眼淚
句子翻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家會有司論其刑賞。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
必能使行和睦,優劣得所。 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因此我很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意為他奔走效勞。
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 陛下也應自行謀劃,以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考察,采納正確的意見。
關鍵問題
本文中諸葛亮主要向劉備提出了哪三條建議?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本文主要表達了什麼情感? 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感恩圖報之情,表達其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15、愚公移山(九年級下冊)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答 案
1、方七百裏,高萬仞。 方:指麵積,方圓。
2、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懲:苦於。迂:曲折,繞遠。
3、聚室而謀。 謀:商量。
4、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們。
5、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指:通“直”。
6、雜然相許。 雜然:紛紛,許:讚同。
7、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8、且焉置土石。 且:況且。焉,疑問代詞。置:安放。
9、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易:交換。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11、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窮盡。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
1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二、翻譯下列句子。 答 案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於山北麵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2、且焉置土石? 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
3、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聰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
三、回答下列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直通豫南,達於漢陰。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於對丈夫的關心而“獻疑”的,她不反對移山,所以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譏笑,阻止移山,也體現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對舉,有何深意? 從表麵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實上,“大智若愚”,他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造福後代,他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斷定人在自然麵前無能為力,實為“鼠目寸光”。
16、:魚我所欲也(九年級下冊)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時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假如
4、賢者能勿喪耳 不丟掉
5、蹴爾而與之 用腳踢
6、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通“辨”,辨別。
7、萬鍾於我何加焉 有什麼益處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10、鄉為身死而不受 通“向”,從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棄。
12、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譯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從前寧願死也不接受(施舍),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以什麼方式引出論點? 舍生而取義
比喻
2、“魚”與“熊掌”分別比喻什麼?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
3、本文主要讚揚了什麼?批判了什麼? 讚揚了“舍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
3、為什麼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為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損人格。
4、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的舍生取義的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1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九年級下冊)
一、詞語解釋
舜發於 被任用 人恒過 常;犯過失
傅說舉於 被選拔 衡於慮 同“橫”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責任,擔子;這 而後作 奮起
苦其心誌 使┅┅痛苦 征於色 顏色
勞其筋骨 使┅┅勞累 發於聲 吟詠歎息
鋨其體膚 使┅┅饑餓 而後喻 了解
空乏其身 使┅┅貧困 法家拂士 同“弼”
亂其所為 使┅┅錯亂 入則 在裏麵。指國內
所以動心忍性 用來;使┅┅驚動;使┅┅堅韌; 出則 在外麵。指國外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二、 翻譯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經這樣的人
必先苦其必誌,勞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使他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行拂亂其所為 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幹。
人恒過,然後能改 人常犯過失,然後才能改正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三、中心內容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練,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 本文開頭所列舉的六個著名的曆史人物,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答:都是在經曆了一番艱難困苦之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3、在作者看來,一個人經受了艱難困苦的磨練,將會有怎樣的益處?
答: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個人升華到國家,論證“死於安樂”的道理的句子是什麼?
答: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8、鄒忌諷齊王納諫(九年級下冊)
一、詞語解釋
1、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諷諫。納:接受。
2、鄒忌修八尺有餘。 修:長,這裏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窺鏡。 服:穿戴。窺:照。
4、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 複:又一次。
5、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細。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認為??????美。私:偏愛。
7、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蔽:愛蒙蔽,這裏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過者。 麵刺:當麵指責。
9、能謗譏於市朝。 謗譏:議論。市朝:公眾場合。
10、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間進:偶然進諫。
二、翻譯下列句子。 答 案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個更美麗?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麼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第二天,徐公來了,仔細地看徐公,自認為不如徐公美麗。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麵指出我的過失的人,授給上等獎賞;
7、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人,傳到我的耳中來的,授給下等獎賞。
8、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旨令剛下達,大臣們都來朝廷進諫,宮門口和院子裏就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後,常常斷續有人來進言規勸,滿一年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了。
三、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以什麼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3、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4、諷諫的結果如何? 齊王接受了諫言,並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5、鄒忌成功的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於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鑒這種做法。
19、曹劌論戰(九年級下冊)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答 案
1、十年春,齊師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淺。
3、又何間焉? 間:參與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答 案
4、小惠未 ,弗敢專也 :通“遍”,遍及,普遍。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犧牲:指豬、牛、羊等。加:虛報。信:實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賜福,保佑。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獄:案件。雖:即使。
8、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可以:可以憑借
9、既克,公問其故。 克:戰勝
10、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測:估計。伏:埋伏。
二、翻譯句子 答 案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一定要依據實情來處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還不能得到神靈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會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後,勇氣就沒有了。
3、夫戰,勇氣也。 作戰,靠的是勇氣。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雲打一仗。如果作戰請讓我跟隨你去。
三、回答下列問題。
1、“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麼?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表現魯莊公取信於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屬也”具體指什麼?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將鼓”“將弛”表現了魯莊公什麼?“未可”“可矣”表現了曹劌什麼? “將鼓”“將弛”表現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未可”“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5、曹劌分析取勝的原因有兩條:一條是選擇有利於進攻的時機,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條是把握有利於追擊的時機,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轍亂旗靡。
6、本文的成語是什麼?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氣。
7、如何評價曹劌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論戰表現出他的勇氣,作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充分體現了他審慎和豐富的軍事經驗。
找初中所有的文言文 原文加解釋
<小石潭記>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麵,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遊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麵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嶽陽樓記>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嶽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嶽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麵通到巫峽,南麵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衝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遊,時而潛遊;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鬱,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裏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嶽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麵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庭裏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醉翁亭記>
滁州城的四麵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穀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座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裏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裏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遊賞山水的樂趣,有感於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而山穀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麵的呼喊,後麵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遊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麵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隻)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懸賞分這麼低,還要這麼多。隻有這幾篇,原文沒有。
文言文中“間”的意思。 在初中文言文中,“間”都有哪些讀音和意思?
jiān
◎ 兩段時間相接的地方,或介於兩樁事物當中及其相互關係: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間或時間內:田~。人~。
◎ 房子內隔成的部分:裏~。衣帽~。~量。
◎ 量詞,房屋的最小單位:一~房。
◎ 一會兒,頃刻:瞬~。
◎ 近來。
◎日語用量詞,戰國時代初期一間等於1.6米,後為1.8米:三~槍
jiàn
◎ 空隙:~隙。當~兒。親密無~。
◎ 隔開,不連接:~隔。~斷。~接。~日。~歇。黑白相~。
◎ 挑撥使人不和:離~。~諜。反~計。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從小路走)。
◎ 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焉”。
初中各文言文的意思啊??
常用虛詞例表
序號 名稱 詞性 語法意義及用法 實在意義 例句
1 之 代詞 第三人稱 它(他、她)、們
指示代詞 這、那、這些、那些
助詞 結構助詞 的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調整音節
賓語前置的標誌
定語後置的標誌
動詞 到、往、去
2 其 代詞 第三人稱 它(他、她)、們
指示代詞 這、那、其中的
語氣詞 反問 難道、豈
推測 大概、也許
祈使 必須、一定
3 而 代詞 你、你的
連詞 並列 和、跟、與(可不譯)
承接 然後、接著
遞進 並且、而且
轉折 但是、可是、卻
假設 如果、假如
修飾 地、的(可不譯)
目的 來
因果 所以
結果 以致
動詞 像、如
4 以 介詞 表憑借或依靠 用、把、拿、憑借、依據
表原因 因為
表時間或地點起止 ……以上(下)
連詞 同“而” 同“而”的各種意義
動詞 常與“為”連用 認為
5 於 介詞 表動作涉及對象 給、對於
表動作處所、時間 在
表比較對象 比
6 則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假設 如果
轉折 但是、卻
並列 與、和
語氣副詞 強調語氣 就、簡直
動詞 表判斷 是
7 或 代詞 有的人
有時
連詞 假設 如果
副詞 推測語氣 也許
8 乃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的
副詞 表時間 才
表強調語氣 竟、竟然、卻、反而
動詞 表判斷 是
9 雖 連詞 假設 即使
轉折 雖然
與“然”連用 即使這樣,雖然這樣
10 因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介詞 表憑借 憑借、依靠
表方式 趁著、趁機
表原因 因為
動詞 沿襲、繼續
11 蓋 語氣副詞 推測、反問 大概、難道、豈
連詞 承接上文 原來……
助詞 發語詞 不譯
12 安 副詞 表反問語氣 怎麼
代詞 表疑問 那裏
13 何 副詞 表反問 為什麼
副詞 表強調 多麼
代詞 表疑問 什麼、哪裏
14 故 名詞 原因、原故
本來、原來
舊的、老的
事、災禍
形容詞 特意、故意
連詞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連詞 表並列 一邊……一邊……
表遞進 並且、而且、還
表假設 如果、那麼
副詞 時態 將要
時間 暫時、暫且
助詞 發語詞 同“夫”
16 莫 副詞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沒有誰、沒有什麼
名詞 同“暮”
17 哉 語氣助詞 表感歎 啊
表疑問 呢
表反問 嗎
18 矣 語氣助詞 表肯定 了
表感歎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問 呢
19 乎 語氣助詞 表疑問 呢
表推測 吧
表感歎 啊
表停頓 不譯
介詞 同“於” 同“於”的各種意義
20 已 副詞 表時間 已經
與“而”連用 不久、一會兒
表程度 太、很
動詞 停止
連詞 表起止 通“以”
語氣助詞 表肯定、感歎 了、啊
21 夫 代詞 指示 這、那
助詞 發語詞 不譯
語氣助詞 表感歎 啊、了
名詞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語氣助詞 表陳述 罷了
表疑問 嗎
表感歎 啊
23 然 連詞 表轉折 但、卻
與“而”連用 這樣之後
與“則”連用 這樣那麼
助詞 形容詞、動詞詞尾 ……樣子、……地
名詞詞尾 ……一般、……那樣
代詞 指示代詞 這樣、那樣
24 若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們
指示 這樣
連詞 假設 假如、如果
選擇 或者
副詞 表情態 好像、仿佛
25 為 介詞 Wèi所有功能 介詞所有意義
動詞 Wéi任何動作 動詞所有意義
語尾助詞 何……為 呢
26 所 助詞 所字結構 所……的事(人、情況)
與“以”連用 用來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與“為”連用 表被動“被”
27 者 代詞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詞 形容詞詞尾 ……樣子
句中表停頓或判斷 不譯
語氣助詞 表陳述或疑問 了、嗎
28 也 語氣助詞 表判斷 是
表陳述 了
表停頓 不譯
表疑問或反問 嗎、呢
表感歎或祈使 啊、吧
29 爾 語氣助詞 用於句尾 罷了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的
指示 那、這樣、如此
助詞 時態 著
30 焉 代詞 同“之” “之”作代詞的所有意義
表疑問 那裏
助詞 語尾表陳述或停頓 了
形容詞詞尾 ……樣子
兼詞 “於之” 相當“介詞+代詞”
31 即 動詞 具體動作 靠近
表判斷 是、就是
連詞 表假設 即使、假如
副詞 立即、馬上
32 既 副詞 表時間 已經
連詞 表並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動詞 具體動作 盡、完
33 諸 代詞 指示代詞 眾、各
人稱代詞 他、她、它(們)
兼詞 “之乎”
“之於”
[語法] 詞語間常見邏輯關係
1、並列關係:前後詞義是同一時空發生的動作或一個事物幾個方麵。
2、承接關係:按時空順序發生的動作或事情。
3、修飾關係:以後一個詞義為中心,前一個詞義對後一個詞義進行修飾或限定。
4、轉折關係:後一詞義沒有承順前一個詞義,而是詞義轉折。
5、遞進關係:後一詞義在前一詞義基礎上詞義加深。
6、目的關係:後一詞義是前一個詞義的目的。
7、因果關係:前後詞義是原因與結果的關係。
8、假設關係:前一詞義是假定的前提,後一詞義是假定前提下產生的結果。
學法指導
1、學會辨析古今詞義的變化。
2、學會歸納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字的用法。
3、學會積累古今詞義變化的詞彙。
知識要點:
1、了解古今詞義有哪些變化
2、重點虛詞“為”
3、重點實詞“恒”“詣”“辭”
[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
現代漢語和古漢語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古今詞義相同,但很多詞義已發生了變化,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情況:
(1)詞義擴大。是指由古義單指某事物,擴大到兼指某類或整體事物。
例:①“雛”古義單指小雞,現泛指幼小動物或幼兒。②“皮”古義指“獸皮”,現指動植物表麵組織。③“甘”古義指“甜”,現除“甜”外,還有心裏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願”。④“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現泛指河流名稱。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後由一個季節擴大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2)詞義縮小。是指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程度、範圍、義項方麵的減弱、縮小和減小。
例:①“怨”古義指“恨”;現指“不滿意,責備”的意思。②“丈夫”古義是男子的通稱。現專指丈夫。
③“遷”古義常用義項有遷移、變換、調任、升職、貶謫、流放。現隻剩“遷移、變換”這一義項。
(3)詞義的轉移。是指由原古義表示某一對象,轉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
例:①“涕”古義指眼淚。現指鼻涕。②“走”古義指“跑”、“逃跑”。現指“步行”③“勤”古義是“辛苦”。現為做事盡力,不偷懶。④“慢”古義是“怠慢”。現指速度緩慢。⑤“犧牲”古義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詞)。現指為正義事業獻身(動詞)。
(4)詞義的合並。是指古義原是二個詞的意思,轉為現代漢語中一個詞。
例:①“妻子”古義二個詞妻子和兒女。現指妻子。②“可以”古義指可以用來,現指允許或具有某種能力。
(5)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由褒義或貶義,轉為貶義或褒義;或中性詞變為或褒或貶。
例:①“明哲保身”古義為讚揚一個人聰明的智慧,善於適應環境,現指不堅持原則,隻顧自己的處世態度。②“乖”古義指偏執。不馴順。現指“聽話”、“安順”。③“謗”古義指議論、批評他人過失。現為“惡意中傷”之意。④“祥”古義指預兆,有吉有凶。現指“吉祥”。
上述古今詞意的變化,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準確理解和把握。
語法:明確詞與詞、短語與短語的各種語法或邏輯關係,並各舉一例。
(1)邏輯關係
1、並列關係2、承接關係3、轉折關係4、遞進關係5、目的關係6、因果關係7、假設關係
(2)語法關係
1、主謂關係2、修飾關係3、動賓關係
三、文言常識
(1)通假字
(2)古今詞義有哪些變化
四、學法探究
(1)學習文言文的三種基本方法
(2)給文言文作注釋
五、文言文朗讀
(1)文言文的異讀
(2)文言文節拍劃分的原則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譯方法
(1)對(2)留(3)刪(4)調(5)補
名詞、動詞、形容的互用
1、名詞的動用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隻是動作化罷了。如“驢不勝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驢蹄子,這裏表示“踢”的意思。
2、動詞的名用
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如:汝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這裏指“射箭的技術”。
3、形容詞的名用和形容詞的動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往往是狀態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這裏指“小巧、精巧的東西”。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即其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動作行為的意思。如,“爾安敢輕吾射?”中“輕”本意是“輕的”形容詞,這裏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
怎樣學習初中古文
一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耿握。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範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範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範讀。從老師的範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麼,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裏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琅琅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裏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範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麵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範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注明了讀音,要依據注音,認真讀準。這裏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複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讚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於全篇的內容;②著眼於文意的溝通;③著眼於文章的篇章。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餘下全文>>
初中全部文言文有哪些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詩詞曲,課本注明要求精讀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冊4篇:《童趣》、《論語十則》、《世說新語兩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初一下冊5篇:《傷仲永》、《木蘭詩》、《口技》、《短文兩篇》(《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以前是《誇父逐日》《兩小兒辯日》,後來改了)
初二上冊6篇:《桃花源記》、《短文兩篇》(《陋室銘》《愛蓮說)、《三峽》、《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
初二下冊5篇:《與朱元思書》、《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
初三上冊2篇:《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還有《智取生辰綱》、《範進中舉》要求精讀,不過這是古文中的古白話文了)
初三下冊6篇:《公輸》、《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
初中文言文常見字詞及其解釋
九年級下冊的附錄就有了,你可以對照著看書下的注解,這樣記憶比較牢靠.又複習了一遍課文,何樂而不為呢?你還要注意一些字詞所有意項套下去都不合理的話,那就是通假字的可能.
文言文虛詞用法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人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醒侯故使之問之。(《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十則》)
④鬼問:“汝複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嚐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
④南麵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嚐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餘騎四麵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誌。
①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而
一、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係的連詞,譯作“然後”“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論語>十則》)
5、表示修飾關係,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嶽陽樓記》)
②世皆稱孟嚐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讀孟嚐君傳》)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3、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用、按照”等。
①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馬說》)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連詞
1、表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來”。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出師表》)
③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④誠直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出師表》)
2、表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3、表並列或承接,因果關係。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
三、動詞:譯為“認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文言文實詞用法
1、人不知而不慍(怨恨)《論語十則》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導)(同上)
4、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優點)(同上)
5、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漸漸地)《扁鵲見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問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鵲(尋找)(同上)
8、桓侯遂死(於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脅迫,攻擊)《狼》
10、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看見)《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放鬆,這裏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邊境)《為學》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憑借,依靠)(同上)
15、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得(還,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離)(同上)
17、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難道)(同上)
18、旦辭爺娘去(早晨)《木蘭詩》
19、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隻)(水流的聲音)(同上)
20、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桃花源記》
2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同上)
23、後遂無問津者(探訪)(同上)
24、芳草鮮美(鮮嫩美麗)(同上)
25、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會賓客大宴(適逢)《口技》
27、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但)(同上)
28、婦撫兒乳(喂奶)(同上)
29、一時齊發(同一時候)(同上)
3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同上)
31、賓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雖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裏(麵積)(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將近)(同上)
35、雜然相許(讚成)(同上)
36、寒暑易節(交換)(同上)
37、雖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懼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這)《短文兩篇.陋室銘》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愛者甚蕃(多)《短文篇.愛蓮說》
42、亭亭淨植(樹立)(同上)
43、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當)(同上)
44、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奔跑)《短文兩篇.三峽》
45、良多趣味(真、實在)(同上)
46、林寒澗肅(寂靜)(同上)
47、遂至承天寺(於是)《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
48、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視力好。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閑 情記趣》
49、夏蚊成雷,私擬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鶴唳去端,怡然稱快(愉悅)(同上)
51、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禍害)(更加厲害)《周處》
52、而年已蹉跎(過時)(同上)
53、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體會書上的意旨)《五柳先生傳》
54、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環指蕭然,不蔽風日(冷清的樣子)(同上)
56、簡簞飄屢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同上)
57、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憂愁的樣子)(心情急切的樣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涼)《小潭石記》
59、怡然不動(愣往的樣子)(同上)
60、叔爾遠逝(忽然)(同上)
61、往來翕忽(輕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錯)(同上)
63、悄愴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當……時)《觀潮》
66、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急隱忽現)(同上)
68、起於齊(出發,動身)《公輸》
69、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雖是這樣)(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無不,都)《核舟記》
73、其兩膝相比者(挨著)(同上)
74、神情與蘇,黃不屬(相類似)(同上)
75、細若蚊足,鉤畫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
(忙碌的樣子)(有時)《短文兩篇.山市》
78、又間令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去,往)《陳涉世家》
79、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同上)
80、雖有千裏之能(即使)《馬說》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驅策,用馬鞭子打)(依據,按照,順著)
(規律,此處指馬的習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遊記》
83、攢蹙累積(重疊)(同上)
84、遊於是乎始(從此)(同上)
85、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記》
86、雲歸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於負者歌於途(背著東西)(同上)
88、雜然而前陳者(擺列)(同上)
89、若脫籠之鵠(天鵝)《滿井遊記》
90、麥田淺 寸許(曾頸上的長毛,這裏形容不高的麥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棄)(離開)《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這裏意思是限製)(同上)
93、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被起用)(被舉用)(同上)
94、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征驗)(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於是)(規模)《嶽陽樓記》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同上)
97、是進亦憂,退亦憂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詞多義)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麼(安求其能千裏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於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嶽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 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勳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 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 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讚(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願馳千裏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嚐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 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麼(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於死者)
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 4、征發(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裏)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 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 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一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貴/苟慕義強仁) 2、苟且(故不為苟得/苟全性命於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苟無饑渴)
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 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41. 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並驅如故) 2、特意(桓侯穀使人問之/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3、原因,緣故(公問其故) 4、所以,因此(故餘雖愚)
42. 顧:1、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顧《世說新語》) 2、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3、看望,拜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43. 觀:1、看(予觀夫巴陵勝狀) 2、景色,景象(此則嶽陽樓之大觀)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3、男子成人禮(既加冠)
45. 光:1、發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2、光線(仿佛若有光)
46.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回家(太守歸而遊人從)
47. 過:1、經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 2、到(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 3、犯過失(人恒過) 4、超過,勝過(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鳥相鳴) 2、喜歡(好為梁父吟/好讀書,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夠(好收吾骨瘴江邊)
49. 號:háo 1、大叫,呼嘯。(陰風怒號《嶽陽樓記》) 2、hào,別號。(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 3、hào,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4、hào,號召。(號令召三老……)
50. 還:1、回家(還以與妻《樂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轉、掉轉(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51. 患:1、擔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且人患誌之不立) 2、憂患(無凍餒之患) 3、當作禍害、認為……是禍害(為鄉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聰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說處殺蛟/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3、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54. 極:1、盡頭、窮盡(此樂何極) 2、盡、到(南極瀟湘) 3、窮盡,動詞(嚐極東方)4、非常、最(初極狹)
55. 寂:1、平靜(視端容寂) 2、寂靜(寂寥無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處(萬鍾於我何加焉)3、虛誇,以少報多(弗敢加也)
57. 間:1、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 2、一會兒(立有間) 3、 參與(又何間焉)4、中間(傅說舉於版築之間)5、期間(奉命於危難之間)6、量詞(宮闕萬間都做了土)7、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8、暗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58. 見:1、同“現”(路轉溪頭忽見) 2、引見(胡不見我於王) 3、召見,接見(於是見公輸盤/曹劌請見) 4、拜見(子墨子見王/乃入見) 5、知道(見往事耳) 6、看見(貴人過而見之)
59. 將:1、將領,名詞(則命一上將) 2、率領(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 3、將要(公將戰) 4、攙扶(出郭相扶將) 5、無實義(宮使驅將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 2、吹號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於人) 2、依靠(願借子殺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斬)
62. 盡:1、沒有了(擔中肉盡/林盡水源) 2、全部取得(利盡南海) 3、盡量,盡可能(進盡忠言)
63. 就:1、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頹然就醉)2、完成,達到 3、即使
64. 居:1、過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舉:1、傳揚(死即舉大名耳) 2、發動(舉大計亦死) 3、被舉用(管夷吾舉於市)4、參加(董生舉進士) 5、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態)
67. 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 2、 分別(意難決舍) 3、斷然(故決然舍去)
68. 絕:1、隔絕 2、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3、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4、極高的,陡峭的
69. 開:1、散開(日出而林霏開) 2、放晴(連月不開) 3、打開(旁開小窗)
70. 可: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珠可曆曆數也)
71. 苦:1、苦於(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誌) 3、愁(何苦而不平)
72. 樂:1、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 2、使……快樂(鍾鼓樂之) 3、樂趣(而不知人之樂) 4、歡樂、快樂(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73. 類:1、類似(絕類彌勒) 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74. 利:1、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 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 3、認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 4、物資(利盡南海
固在初中古文中的意思
本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初中全部古文"之"的意思
論語>論語>論語>論語>論語>論語>論語>醉翁亭記>嶽陽樓記>小石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