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下一句是啥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日:" 朝聞道,夕死可矣下一句
朝和夕是相對的,夕即過去,朝即將來。《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語出《論語.裏仁第四》: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儒家的“道”不是道理,而是他們的政治理想---仁政。而“聞”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知道或者明白。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一段:“不求聞達於諸侯”,我想這兩個“聞”應該是同樣的意思。而且儒家學說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眾,實行仁政。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解釋,這句話應用《易經》的觀點來解釋,即:朝和夕是相對的,夕即過去,朝即將來,這句話是說,如果早上知道了“道”,那麼即使晚上死去了也是值得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中“道“指”大道“,即宇宙本源,形而上的本體,同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個道,也同於”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當然,亦可代表孔子學說中的“仁”的境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解釋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探詁
張 詒 三
《論語·裏仁》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牽涉到“君子、小人”之別和“義、利之辨,可是,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目前,還不能說已經解釋清楚了。漢代以來的各家注解,雖算不上歧說紛紜 ,卻也有些不同的說法。
現在知道最早對這句話作出解釋的是西漢時的董仲舒,《漢書·董仲舒傳》:“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 ,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 ,大夫之意也。”《漢書·楊惲傳引用作:“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董氏說的正是“君子、小人”之別和“義、利”之辨,後人在解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時常常引用。
皇侃《論語義疏》保存了晉代範寧的解釋:“棄貨利而曉仁義,則為君子;曉貨利而棄仁義,則為小人。”理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關鍵是“喻”字,以上兩家都沒有解釋“喻”的意義。《論語注疏》中保存的漢代孔安國的解釋:“孔曰:喻,猶曉也。”緊接著是宋人邢昺疏:“正義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曉不同也。喻,曉也。君子則曉於仁義,小人則曉於財利。”朱熹《論語集注》中的解釋也是:“喻,猶曉也。”清人劉寶楠和近人程樹德對“喻”的解釋也是“曉也”。以上所引顯示,曆來解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從訓詁方麵說,都是因襲《論語注疏》,把“喻”釋作“曉”。至於義理派借題發揮的,就不一而足了。
把“喻”解釋成“曉”,即“知曉、了解、懂得”等義,似乎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解釋通了,但仔細斟酌就能發現:對於“義”,可以去“知曉、了解、懂得”,而對於“利”,可以求”,可以“逐”,可以“見利忘義”,要去“知曉、了解、懂得”,就不免牽強了。斟酌這句話和各家解釋,會發現一些可疑之處:
疑點之一:據趙紀彬統計,《論語》中“知”共出現111次,其中有24次通“智”,表示“知道、懂得、了解”義的“知”近80多例,動詞“知”有“知天命、知命、知禮、知仁、知德、知言、知遇到以上所說的理解上的困難,這裏會不會“、喻”都是假借字?那本字又是哪個字?
……
疑點之六:各家注釋《論語》時,往往都要引述董仲舒的話:“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對此,錢穆主張不必拘守,楊伯峻也提示“不必過信”,就是因為董氏的解釋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義大相徑庭。問題是,解釋這句話的學者中,董氏最早,而且他在曆史上較早提倡“獨尊儒術”,和後世學者相比,他最有可能見到過《論語》原貌,以現存《論語》為準,董氏的解釋很離譜;如果考慮到董氏的解釋可能是符合《論語》原意的,以董氏的解釋為準,那就很可能是現存“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走了樣。
總之,《說文》、《爾雅》、《方言》無“喻”字,《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不作“喻”字,《論語》本身的用語習慣和先秦典籍的文例以及董仲舒的解釋都透露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未必是《論語》原貌。
愚以為,“喻”也好,“”也好 ,都是通假字,其本字是“愉”。古籍中同為“俞”聲旁的字常常通借,如《論語·鄉黨》有“私覿愉愉焉”,《經典釋文》在解釋《儀禮·聘禮》引用的這一句時,“愉愉”作“俞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醫有俞附”,《韓詩外傳》十作“附”,說明、俞、愉”可以同音通假。《淮南子·泰族》有“可以愉舞”,《太平禦覽》三○七引“愉舞”作“諭眾”,《韓詩外傳》三有“吾喻教猶未竭也”,《說苑·君道》“喻”作“諭”,說明“愉、諭、喻”可通。以上顯示,古代聲旁從“俞”的字常常通用,“私覿愉愉焉”中的“愉愉”用假借字時,由於沒有引起誤解,所以能夠不失本字。而“君子喻於義”中的“愉”作“喻”時,由於引起誤解而導致訛傳。
那麼,“愉”是什麼意思?“君子愉於義,小人愉於利”又是什麼意思呢?《爾雅·釋詁》:“倫、 、邛、敕、勤、愉、庸、癉,勞也。”“勞”在古代的常用義是“勞苦、辛苦”義,在《爾雅》的這一條中,正好“勤、愉、勞”同義,“愉”也是“勤、勞”義,“勤苦、辛苦”是不能直接帶賓語的,隻好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目的和對象。“於”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為了”,《左傳》中常有這種用法,如:“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那麼“君子愉於義”是說“君子為了義而勤苦”,正符合董仲舒的解釋:“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小人愉於利”是說“小人為了利而勞苦”,這也正符合董氏的詮解:“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這種“君子為了義而勤苦 ,小人為了利而勞苦”的思想,在《論語》的其他章節中也有反映:
1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
3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可見,把“喻”的本字理解成“愉”,意思是“勤苦、勞苦”,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義”的解釋才能和董仲舒的理解相契合,也與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的思想相一致,更能避免把“喻”當成“知曉”解釋可能導致的牽強之處。
論語五則中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的欣賞作文800字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君子深明大義,小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君子是指國家和社會的管理者,所以應當著眼於社會的根本,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而國家的大政方針不能偏離正義的方向,這樣社會的根本才會不被動搖,所以君子要喻於義。而小人屬於執行者,涉及都是具體事物,處處關係到利益,不能放鬆和隨便讓步,否則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所以小人要喻於利。也就是說,君子麵對的是戰略問題,在戰略問題上要遵循義的原則,要從義去考慮。小人麵臨的則是戰術運用問題,就必須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保證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君子喻於義和小人喻於利,是由於各自社會角色決定的各自社會責任,無關道德問題。
小人喻於利的前一句是什麼
君子喻於義
論語五則中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的欣賞作文800字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論語》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分別是指成為社會管理者和執行者。君子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管理者,應當著眼於社會的根本,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而國家的大政方針不能偏離正義的方向,這樣社會的根本才會不被動搖,所以君子要喻於義。而小人屬於執行者,涉及都是具體事物,處處關係到利益,不能放鬆和隨便讓步,否則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所以小人要喻於利。也就是說,君子麵對的是戰略問題,在戰略問題上要遵循義的原則,要從義去考慮。小人麵臨的則是戰術運用問題,就必須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保證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君子喻於義和小人喻於利,是由於各自社會角色決定的各自社會責任,無關道德問題。所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君子深明大義,小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
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將學習當做自己的樂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誌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餘下全文>>
一句含義深刻的名言
每個人都是單翼的天使,隻有相互擁抱才能飛翔.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於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徐瑋
路是腳踏出來的,曆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曆史。 ——吉鴻昌
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範疇。 ——吳玉章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德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
生活隻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愛因斯坦
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秋瑾
生活真象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嗬,就不會這樣可口! ——郭小川
充滿著歡樂與鬥爭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戰鬥。 ——柯羅連科
為了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魯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馮學峰
東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 ——雪萊
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羅丹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 ——布萊克
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 ——普希金
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 ——朗費羅
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屠格涅夫
不要慨歎生活底痛苦!——-慨歎是弱者….. ——高爾基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誌力的弱者的借口。 ——羅曼·羅蘭
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 ——拉羅什福科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林逋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劉鶚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呂坤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
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 ——謝覺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列夫·托爾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將摧毀利己主義 ——海涅
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布萊希特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丘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方誌敏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孔丘
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翟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陳涉
誌當存高遠。 ——諸葛亮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曹植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王勃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陸遊
故立誌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誌之事也。 ——王陽明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誌。 ——呂坤
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 ——契訶夫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黑格爾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巴爾紮克
一個沒有受到獻身的熱情所鼓舞的人,永遠不會做出什麼偉大的事情來。 ——車爾尼雪夫斯基
共同的事業,共同的鬥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奧斯特洛夫斯基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
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 ——雷 鋒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陸 遊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下一句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