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和成語,諺語和俗語怎麼區分
一、典故---1、典製和掌故;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曆的詞語.3 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
二、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三、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四、俗語是漢語語彙裏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可以是1.民間流傳的說法.2.通俗流行並已定型的語句.3.方言土語4.指當地的習慣稱呼.
寓言和成語有什麼區別?
寓言故事的特點是 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成語故事必須以一個成語作為題目,以它為中心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與寓言故事有相似之處.成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成語的語用特點主要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音韻和諧、寓意深遠.
“寓言故事”跟“成語故事”有什麼區別
1#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曆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這些,隻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曆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隻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2# 所謂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它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容。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曆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來源:①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由此可見,二者是交叉關係。 有些成語從字麵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後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現代漢語詞典》 可見,成語故事的範疇大,成語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濃縮,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 3# 寓言,即是區別。嚴格講,成語故事,是後人認為有價值而將曾經發生的的事情凝練而成的(成語)。 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拔苗助長 杯弓蛇影 狐假虎威 畫蛇添足 高山流水 邯鄲學步 驚弓之鳥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買櫝還珠 南柯一夢 南轅北轍 濫竽充數 庖丁解牛 杞人憂天 黔驢技窮 鷸蚌相爭 守株待兔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揠苗助長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愚公移山鄭人買履 智子疑鄰?? 4# 成語故事大部分是曆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
”、“沉魚落雁”這些,隻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 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曆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簡單地說,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隻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5# 所謂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它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容。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曆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曆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這些,隻是具備一種描述。
成語故事和典故有區別嗎
1、典故,必須是現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則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
2. 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曆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曆史典故”,曆史典故的範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範疇小。
3、寓言故事,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
4、典故,隻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曆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範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舊製、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製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曆史人物、典章製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故事,成語故事有什麼不同
成語故事是通過事件描述成語的出處及其用意,也就說成語是有事實依據是有真是事件存在的故事,而寓言故事是通過事件描述情理的,通過故事情節達到說教的目的以達到勸解和警告。神話故事是毫無事實可言是天馬星空的,可以按照人們的任何想法去創造不需要科學解釋也不需要事實依據的故事就是神話故事!
成語,成語典故,詞語這三者的區別?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成語的定義如下:“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
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顯然這個定義是非常
寬泛的,以致於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界定一個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語。
第一個問題:如何界定成語和俗語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俗語的定義如下:“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
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從這個解釋
可以看的出,《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著者認為成語和詞語的最大區別就是成語有出處,
而俗語則沒有出處,來自民間。然而成語和俗語的區別真的是這樣麼?
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成語來源於俗語。例如指桑罵槐,就是一
個無從考證出處的俗語,由於使用得廣泛而變成了成語。又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很多成語辭典說這句出於《容齋隨筆》,可是《容齋隨筆》裏原文是:“信之為大將軍
,實蕭將軍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顯
然在洪邁之前便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並不是洪邁的原創。這裏的俚語就是現在
的俗語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區分界定的,比如:賊頭賊腦一看就是俗語,但是賊眉鼠目就不太好
說究竟是成語還是俗語。特別是一些有出處的“俗語”,更是很難分清楚。比如“風馬
牛不相及”作為成語異議不大,但是“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也很難說究竟算不算
成語。
俗語可以分為三類:諺語、歇後語、慣用語。這三類都和成語有交叉。
第一類:諺語。諺語的形式通常為完整的一句話,而不是一個詞組。很多諺語和成
語的界限並不明顯,而事實上也有很多成語來自於諺語。《戰國策·楚策》有“臣聞鄙
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之語,也就是“亡羊補牢
,未為遲也”本身是一個諺語,雖然現在我們常用前四個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義
是“未為遲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讚:“鄙語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究其來源,《楚辭·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見這應該是在戰國時期就流傳在楚國的諺語。
還有一些在邊緣地帶遊蕩的諺語,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坐山觀虎鬥”
,“掛羊頭賣狗肉”,“驢唇不對馬嘴”這些諺語也是沿用數百年,但是很多成語辭典
也會收入這些諺語。
第二類:歇後語。歇後語的形式類似謎語,前半句出一個謎麵,後半句作出解釋,
經常使用諧音諧意等形式。可以說歇後語和成語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鍋璺(問)到底”,這是一個標準的歇後語,但是也常常被作為成語對待。類
似的還有“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天下烏鴉一般黑”,“開門七件事,柴米
油鹽醬醋茶”等等。
第三類是慣用語。這部分照理說是最不容易和成語混淆的,事實上卻是十分混亂。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四字的慣用語特別多,例如:春夏秋冬,東西南北。個人感覺
大部分的成語辭典對於這部分的處理也是眾說紛紜。
第二個問題:成語含義的變遷
成語典故和成語故事的區別是什麼
典故:成語出自某一個曆史事件;故事:根據某一個成語編出與其內容相符的故事
成語出處與典故有什麼區別的嗎
典故:成語出自某一個曆史事件;故事:根據某一個成語編出與其內容相符的故事
“典故”、“成語”是什麼意思?!怎麼形成的?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典故和成語都是有故事來源的,通過一件事一段笑傳得到一個成語,可以來形容遇到類似的情況或者類似的人。
比如“杯弓蛇影”,比如人疑神疑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濫竽充數”,比如人不學無術,妄想渾水摸魚,撈到好處。
成語來自於典故,通過典故得出成語。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泱泱大國的豐富文化。
嗬嗬,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小見解,說得不好或者不對的地方望多多包涵。
"成語,成語典故,詞語"這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成語是來源於成語典故的,是一種詞組或短句。
成語典故記載的是一個故事。
詞語詞和語的合稱,包括單詞、詞組及整個詞彙。
*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
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
*
詞語是詞和語的合稱,包括單詞、詞組及整個詞彙。文字組成語句文章的最小組詞結構形式。新詞典詞語豐富,信息量大。詞是由語素組成的最小的造句單位。詞語有2字、3字及4字的分類,但請注意,詞語不屬於成語一類。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典故和成語,諺語和俗語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