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出塞》的古詩有幾首分別是那幾首
以下共七首
出塞(王昌齡)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出塞(【唐】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於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出塞
(【清】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
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出塞二首(【隋】楊素)
其一
漠南胡未空,漢將複臨戎
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
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
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
橫行萬裏外,胡運百年窮。
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
嚴鐎息夜鬥,騂角罷鳴弓。
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其二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
曆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裏,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
出塞(王安石)
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淚落,蒙蒙吹濕漢衣冠。
隋初,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新剛健的邊塞詩歌,如盧思道的《從軍行》、楊素的《出塞》。對錯
對的!
隋代主要詩人中以哪位詩人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
應該是A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曆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 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一生中創作並發表的作品有:出塞二首 昭君辭 昔昔鹽 豫章行 從駕幸晉陽詩 奉和月夜聽軍樂應詔詩 奉和臨渭源應詔詩 秋日遊昆明池詩 敬酬楊仆射山齋獨坐詩 重酬楊仆射山亭詩
入郴江詩 渡北河詩 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 展敬上鳳林寺詩 從駕天池應詔詩 梅夏應教詩 人日思歸詩 夏晚詩 歲窮應教詩 詠苔紙詩
另外三位:
楊素(544—606)出身士族,祖父楊暄,官至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為北周汾州刺史。楊素“少落拓,有大誌,不拘小節”(《隋書·楊素列傳》)。時人多未知之,唯其從叔祖北魏尚書仆射楊寬深異之,每次在子孫麵前提起楊素時總說:“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隋書·楊素列傳》)。
後與安定人牛弘(後任隋朝禮部、吏部尚書)同窗共讀,知識淵博,在文學、書法上均有造詣,史書稱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於風角。美須髯,有英傑之表”(《隋書·楊素列傳》)。時北周大塚宰宇文護把持朝政,引其為中外記室,後轉禮曹,加大都督。
北周天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親掌朝政,楊素因曾受到宇文護的重用,所以遭到株連。此時,楊素以其父楊敷死於北齊,但未受朝廷追封,便上表申訴。周武帝不理。楊素再三上表,周武帝大怒,下令殺楊素。楊素高聲地說:“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隋書·楊素列傳》)。周武帝聞後,對楊素刮目相看,赦其無罪,並追贈其父為大將軍,諡忠壯。拜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並逐漸對其有了好感。周武帝又令楊素起草詔書,素下筆成章,文詞華麗,周武帝讚揚道:“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而楊素卻回答說:“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隋書·楊素列傳》)。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周武帝率軍攻北齊,楊素請求率其父舊部為先鋒,周武帝從之,賜以竹策,並說:“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隋書·楊素列傳》)。楊素隨齊王宇文憲攻北齊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因功封清河縣子,邑五百戶。同年授司城大夫。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楊素再次隨宇文憲攻北齊,克晉州(治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境)。宇文憲屯兵棲原,北齊帝高緯率諸軍自晉陽(今山西太原)向晉州進發。宇文憲聞北齊軍主力至,大懼,乘夜而逃,結果為北齊軍追上,北周軍多被擊潰。楊素與驍將十餘人盡力苦戰,宇文憲方得以解圍。此後,楊素更是屢立戰功。北齊滅亡後,楊素加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賜以粟帛、奴婢、雜畜。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陳宣帝陳頊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遂派名將吳明徹率軍北伐。吳明徹軍至北周呂梁(今江蘇徐州東南),擊敗徐州總管梁士彥,進圍彭城(今江蘇徐州)。北周建德七年(578年)二月,楊素隨上大將軍王軌前去救援,最終大破陳軍,俘主將吳明徹。楊素遂治東楚州事。其弟楊慎被封為義安侯。陳將樊毅築城於泗口,楊素將其擊走之,並將所築之城全部毀壞。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去世,周宣帝繼位。宣帝即位後,楊素襲父爵臨戶縣公,並以其弟楊約為安成公。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楊素......餘下全文>>
古代哪些詩人擅長寫征戰邊塞類的詩?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代表的詩篇有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 《走馬川行》等七言 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隋唐時期的文學作品
隋朝文學概況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四百年的分裂混亂局麵,社會一度出現繁榮的景象。到了隋煬帝繼位,卻窮奢極欲,又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嚴重地破壞社會生產力,不數年便弄得經濟雕敝,民怨沸騰,隋王朝也就在四麵八方的人民起義中滅亡了。
隋朝前後隻統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舊人,受南朝文風影響極深,加上隋煬帝大力提倡梁陳宮體,因此浮豔淫靡文風仍然泛濫文壇。但是,由於隋初國勢增強,對外戰爭取得一定勝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風,隋初的一些詩歌,尤其是邊塞詩歌中也曾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新剛健的作品。這又表明隋代文風開始向唐代過渡的特點。
唐初詩歌
唐初詩歌,並沒有隨著政治經濟的統一繁榮而迅速轉變,相反地齊梁詩風憑借著帝王的勢力還繼續統治著詩壇。唐太宗時的虞世南、高宗時的上官儀,都是皇帝優寵的專寫浮豔的宮廷詩的代表人物。武後時的沈全期、宋之問也寫了大量宮廷詩,但是他們繼承前人的成績,完成了五、七言律詩形式的創造,對詩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唐代詩風轉變的關鍵,在於代表中下層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起詩人和宮廷詩人展開了鬥爭。
高宗時,"初唐四傑"崛起於詩壇,他們雖然還沒有脫盡齊梁詩風的影響,但是已經提出了輕"綺碎",重"骨氣"的主張,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深表不滿。他們的詩或表現從軍報國的壯誌,或揭發貴族生活的荒淫空虛,或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題材內容擴大了,思想感情也開始變化了。武後時代,陳子昂更高地舉起了詩歌革新的旗幟,有破有立,提出了在複古中實現革新的主張。而且在創作實踐上完全擺脫了齊梁浮豔習氣,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上存在的種種矛盾。顯示了剛健的風骨。終於改變了齊梁詩風統治的局麵。端正了唐詩發展的方向。
盛唐詩歌
盛唐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充滿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義的詩風是這時期詩壇的主流。以高適、岑參為主,並有王昌齡、李頎等人共同形成了邊塞詩派,這是浪漫主義中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詩表達了將士們從軍報國的英雄氣概,不畏邊塞艱苦的樂觀精神,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戰士們懷土思家的情緒,揭露了將士之間苦樂懸殊的不合理現象,使唐詩增加了無限新鮮壯麗的光彩。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受佛老消極思想影響較深,在政治失意後過著退隱生活。他們的作品以描寫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為主,思想雖然不高,但藝術上很有成就。他們的詩使晉宋以來形成的田園、山水詩更加豐富,在文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偉大的詩人李白,具有進步的理想,宏偉的抱負。但他生活在唐代統治階級開始走向腐化,社會各種矛盾逐漸顯露的時代,理想無法實現。他寫出許多熱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擊黑暗現實,極度蔑視腐朽無能的權貴人物,勇敢衝擊封建禮教製度的光輝詩篇,表現出強烈的叛逆精神。他的詩風壯浪縱恣,擺脫拘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不愧是屈原以後另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生在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時代。在天寶年間,他已經密切注意社會的種種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專橫驕奢、窮兵黷武以及貧富對立的黑暗現實。安史之亂發生後,許多盛唐詩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對動亂的現實也很少反映,杜甫卻和人民一起經曆了一段饑寒流浪的生活,寫出了很多驚心動魄的詩篇,憤慨外敵的入侵,期待國家的中興,描繪了人民深重的災難。他的詩象一麵鏡子,照見了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贏得了"詩史"的稱號。宏深博大的思想內容,海涵地負的藝術才力,"轉益多師"的學習態度,"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中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
中晚唐詩歌
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次動亂雖然最後被平定,國家元氣已經大傷。原來存在的社會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而且隨著曆史的發展日趨尖銳。首先,王朝統治的力量衰微了,無力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麵。這些藩鎮擁有土地、人民、甲兵、財富,"喜則連衡以叛上,怒則以力相並"。王朝權力所及的地域大大縮小,百姓們飽受他們的屠殺掠奪。在王朝內,宦官也掌握了軍政大權,任意廢立皇帝,政治極度腐朽混亂。在官僚中,舊門閥世族的代表和新科舉出身的代表又分成兩派,勢同水火,這就是所謂"牛李黨爭"。這一鬥爭一直延續到晚唐,對許多文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影響。宦官和官僚之間,有時互相勾結,有時又彼此對立,使中唐以後中央政權長期處在動蕩不安的局麵之下。帝國的邊患,也日益嚴重,使唐王朝疲於應付。
為安史之亂所破壞的社會經濟,雖然到貞元、元和時代逐漸恢複,但整個北方已今非昔比,經濟重心逐漸轉向南方。德宗時權德輿說:"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新唐書·權德輿傳》)南方的揚州、蘇州、杭州、廣州、鄂州、洪州、成都等城市比以前更加繁華,歌樓妓館,更加發達。但是這種畸形的繁榮,更助長官僚、地主的享樂欲望。安史亂後,由於土地兼並的加劇,地主的莊園經濟日益發展。以前的許多均田戶,逐漸淪為莊園地主的佃戶,有很多農民則流亡道路,衣食無著。王朝的稅收辦法,也不能不適應土地兼並迅速、無數田園易主的形勢,在德宗建中元年,改租庸調為兩稅法。這個新的稅法解除了一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負擔,一度保證了國家財政的收入。加以航運的恢複,江淮物資能夠順利北運。憲宗時,國家實力有所增強,曾經先後平定了劍南、淮西兩個藩鎮,其餘藩鎮也開始表麵上歸附中央。這就是史家所謂的"中興",對中唐文學的繁榮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這個局麵沒有維持很久,隨著政治的日益腐敗,兩稅法的弊端百出,人民的負擔又越來越加重了。到穆宗時,人民的賦稅負擔比德宗時增加了三倍。其他雜稅徭役,更有增無已。皇帝公開獎勵各地官僚進奉"羨餘",立"月進"、"日進"等名目。各地藩鎮官僚更借進奉為名,殘酷搜刮,"唯思竭澤,不慮無魚"。人民起義反抗的浪潮,此伏彼起,終於在僖宗乾符元年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的大起義。這支勢力雄厚的起義軍,風馳電掣地掃遍了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各個地區,誅殺貪官、摧毀暴政,並攻入長安,沿途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起義雖然被唐王朝和藩鎮的聯合力量鎮壓下去,但唐帝國也終於在藩鎮割據勢力更加猖狂的火並中滅亡了。
在社會矛盾複雜尖銳的形勢下,詩歌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潮流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局麵。安史亂後,元結、顧況等揭發社會矛盾的詩歌,成為杜甫的同調。中唐時代,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更繼承杜甫的傳統,進一步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掀起新樂府運動。他們的新樂府詩揭發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殘酷剝削,對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對國勢的削弱也深感不安。他們的詩在當時就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除了以白居易為首的現實主義詩派而外,中唐時代詩歌的風格流派比盛唐更多了。大曆年間,劉長卿、韋應物的山水詩,李益、盧綸的邊塞詩,都是盛唐詩風的餘響。貞元、元和之際,韓愈、孟郊以橫放傑出的詩筆,開創了奇險生新的新風格。青年詩人李賀,更融合楚辭、樂府的浪漫幻想的傳統,以濃麗的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苦悶和追求。劉禹錫的學習巴楚民歌,柳宗元的借山水以抒幽憤,藝術上也有獨到的成就。
晚唐詩歌,隨著國勢的衰危動亂,風格麵貌也有很大的變化。杜牧、李商隱的詩歌,在藝術上有一些新的發展,但無論寫憂國憂民,或寫愛情生活,都有相當濃厚的感傷情調。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在黃巢起義前後寫的一些揭露社會黑暗的詩篇,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但感情更憤激,批判的鋒芒也更尖銳,從他們詩裏,我們看見了唐朝國勢搖搖欲墜的景象。
其他文學樣式的發展
概述
初盛唐文學主要是詩歌,中晚唐文學卻有多方麵的發展。除詩歌風格流派更加複雜多樣而外,古文運動在這時期取得了勝利,傳奇小說也發展到了全盛的時期。變文等通俗民間文學也有更大的發展,從民間誕生的詞,也逐漸轉入文人手中成為新的詩歌形式。
散文
古文運動的勝利,也是中唐文學發展的重大成就。六朝駢文統治文壇的局麵,雖然自隋代李諤、王通,到初唐陳子昂、盛唐李華、蕭穎士等都曾經努力反對,卻一直很少改變。到中唐時代,由於社會矛盾的發展,政治思想的鬥爭趨於尖銳,駢文已經無法適應這種要求。韓愈首先發起了複興儒學的運動,幻想通過加強儒家思想的統治,遏製佛老思想的流行,加強中央集權,並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麵。在文章上他也反對六朝駢儷的文風,主張恢複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他的政治主張雖然受到一些人擁護,並沒有獲得成功。但是在文體改革上,卻得到和他政治見解頗不相同的柳宗元等人的支持,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文運動。韓、柳二人除寫了許多政論外,還寫了不少傳記、雜文、寓言、遊記之類的文學散文,以深厚的功力,獨特的風格,錘煉精粹的語言,顯示了散文在藝術表現上的優越性,終於使駢文在文壇上失去了統治的地位。
晚唐駢文雖然繼續流行,但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人繼承韓、柳散文的傳統寫出了許多富有戰鬥鋒芒的諷刺小品,也顯示了散文的藝術力量。
唐傳奇
唐代傳奇小說,其源出於六朝誌怪。初盛唐時期的傳奇,作品不多,並且還有六朝誌怪的濃厚影響。到了中唐時期,作者增多,創作達到了極盛階段。由於城市的繁榮,社會生活的複雜,作品也更多地表現社會現實生活,誌怪的色彩漸漸淡薄。文人對功名富貴的夢想,文人和妓女的愛情,成為新的題材,有的作品還流露濃厚的市民生活情調。情節的委曲細膩,人物的生動鮮明,也大大超過了初盛唐時期。這是我國短篇小說達到成熟的標誌。
變文
由於唐代帝王提倡佛教,當時寺廟中講唱佛經故事之風相當盛行,於是產生了變文。後來更產生了講唱曆史故事和時事的變文。這種講唱文學,初盛唐已經存在,中晚唐更為盛行。除講唱結合的變文外,還有隻唱不講的詞文,以及隻講不唱的話本。這些通俗講唱的文學,故事情節多想象誇張,語言多鋪排渲染,藝術比較粗糙。但對後來的白話小說、講唱文學有較大的影響。唐代民歌流傳下來的雖然不多,但形式短小,現實性很強,值得我們重視。
詞
在唐代城市繁榮,音樂發達,歌樓妹館大量出現的情況下,出現了配合"胡夷裏巷"歌曲的曲子詞。現存敦煌曲子詞,多數是中晚唐時代歌妓們傳唱的民間詞。內容相當廣泛,有歌樓妓女的辛酸,也有征夫思婦的痛苦。中唐時代開始有文人詞出現。到晚唐時代,以溫庭筠為代表的文人詞,內容偏於豔情,成就不大,但藝術上有獨創性,影響較深遠。
五代文學
概況
唐亡後,藩鎮割據的局麵延續下來,成為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麵。當時北方戰爭頻繁,文學毫無成就。南方十國之間,雖然也有戰爭,局勢仍相當穩定。南唐、後蜀兩國國勢較強,曆史較久,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
貢獻
五代十國時期,詞的創作成就有新的發展。後蜀在溫庭筠直接影響下,出現了花間派詞人。他們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綺羅香澤之詞,但有少數詞人風格頗有變化。韋莊詞有較多個人抒情意味,風格清麗疏雅,有一定意義。南唐詞人有馮延巳和李璟、李煜。他們的詞內容仍然很狹窄,感情也不夠健康,但較少濃豔的脂粉氣。李煜在亡國以後寫的一些詞,能直抒胸臆,寫個人國破家亡的感受,擴大了詞的表現範圍,藝術上也有獨特的成就,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關於霍去病的詩詞
《少年行四首》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隻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於。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橫吹曲辭??出塞》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寄袁二(一作鄭沂)》
長安年少羽林郎,騎射翩翩侍武皇。
弓影醉開孤月滿,刀頭新買百金裝。
聽雞曉闕疏星白,走馬秋郊細柳黃。
應募玉門關外去,請纓生係左賢王。
《塞下曲六首》[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白馬黃金塞,雲砂繞夢思。
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
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淨妖氛。
《廣陵行》韋應物
雄藩鎮楚郊,地勢鬱岧嶢。
雙旌擁萬戟,中有霍嫖姚。
海雲助兵氣,寶貨益軍饒。
嚴城動寒角,晚騎踏霜橋。
翕習英豪集,振奮士卒驍。
列郡何足數,趨拜等卑寮。
日宴方雲罷,人逸馬蕭蕭。
忽如京洛間,遊子風塵飄。
歸來視寶劍,功名豈一朝。
《後出塞五首》杜甫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
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
閭裏送我行,親戚擁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勳。
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雲。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軍。
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
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
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
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
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
中夜間道歸,故裏但空村。
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杜甫
極樂三軍士,誰知百戰場。
無私齊綺饌,久坐密金章。
醉客沾鸚鵡,佳人指鳳凰......餘下全文>>
如何評價隋煬帝?
從古至今,為了吹捧李世民和大唐,隋朝被貶低的不能再貶低了.實際上,隋文帝是影響世界百名偉人中高居榜首,和他位置相近的是孔子和秦始皇,而唐朝和漢朝的皇帝或者榜上無名,或者在百名以外.隋文帝的兒子也很強的.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小名阿麽,又名楊英。開皇元年(585年)隻有十三歲被封為晉王,並做了並州的總管,拱衛京城。(山西太原市)楊堅為了讓兒子得到鍛煉,日後能當大任。讓很有才幹的大臣王韶擔任楊廣的輔臣。煬帝年少好學,善詩文,有集55卷。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隋煬帝的功業:
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麵。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
二、修建暢通國家命脈(修通運河)、(修建東都)
隋文帝楊堅曾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裏,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公元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裏。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築起禦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製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隻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隻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也是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裏長。裏麵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裏,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裏。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麵,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國家政令的暢達。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製北方,鞏固國家。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要費時費力,白白浪費。到了洛陽便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糧食,減輕了百姓負擔。這也為後來的唐朝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穀渾。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製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穀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麵的聯係與交往。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裏,這是舉世創舉。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今陝西鳳翔)、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隨後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
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各國也還臣服於大隋王朝。還給隋朝進貢送賀禮。“(大業)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隋書》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裏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複存。”,另一首隋煬帝寫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足以顯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係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四、重視教育、尋求典籍、開創科舉、修訂法律(改革創新)
楊廣恢複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誌》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楊廣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
楊廣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製,定十科舉人,開設進士科,以考試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這標誌著科舉製度的產生。隋煬帝時,科舉製度的創建,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
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
(三遊江都)
隋煬帝乘四層高的龍舟,從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江南。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中國已經有幾百年了 ,一個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個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的王朝,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何過之有?“三遊江都”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總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資財到泰山爬山慶祝功自己的偉業要好。“大運河”兩岸的無數的人民可以親眼觀看到浩大的場麵,看到我中華國威,人們自然歡喜。隋煬帝此舉何止是個人尋歡作樂,而是與民同樂。隋煬帝充分的顯示了國威、凝聚了中華。
(三駕遼東)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隋煬帝以“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動員全國現役、預備役士兵,不論遠近均於次年正月會集於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後,各地百姓紛紛有組織或自發地聚集到幽燕地區,驛路山岡之上,遍行裝甲武士。可見這次遠征高麗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擁戴的。遺憾的是這次征伐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從洛陽出發,再次禦駕親征高麗。隋軍兵強馬壯,計劃周密,準備充分。但由於後院起火,楊玄感起兵反隋,威脅了隋王朝的腹地,煬帝被迫撤軍,導致第二次攻高麗的失敗。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軍獲得勝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軍打敗了高麗軍隊。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看出。
遺憾的是隋煬帝死在宮庭政變,死於鮮卑族的複辟。公元618年隋煬帝死在宇文家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楊堅從鮮卑族皇族宇文家族手裏奪得王位,鮮卑族貴族們又趁亂從楊廣手裏搶回。一代大帝楊廣是被暗殺的,隋煬帝不是死在農民起義軍手裏的。隋煬帝被害死後,天下才真正大亂、各路諸侯紛紛割據。後來他的手下的唐國公李淵也是楊廣的表兄弟,打這為楊廣報仇的旗號,剿滅了宇文鮮卑貴族的複辟,並平定了農民起義與戰勝各路諸侯,最後建立唐朝。後來李淵二子李世民篡位成功。可以說隋為唐的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隋煬帝為唐太宗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煬帝卻成了萬惡的昏君。
曆史上姓宇文的名人有哪些
北周政權就是宇文家族的。曆史上姓宇文的名人,這一時期最多。
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於高歡起名。
宇文覺,北周建立者,宇文泰第三子。
宇文毓,北周第二個皇帝。
宇文護,宇文泰侄子,前麵兩個皇帝都被宇文護毒死。
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第三個皇帝。宇文邕殺死宇文護,奪回權力,是北周明君。
怎樣從唐朝的邊塞詩看中國文人的尚武情結?
其實,邊塞詩的產生是伴隨著我國疆域的相對不穩定而產生的。東漢以後,戰爭頻繁,反映征人思婦之作,反映邊地戰爭艱苦之作漸漸多了起來,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這些樂府詩中的名篇傑作均以邊塞為題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憤詩》,以及後世的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詠懷》詩中的部分作品,也都為邊塞詩史留下了輝煌的篇章。隋代曆史短暫,詩歌數量不多,也無一流的大家,但其對外戰爭卻幾乎從未間斷,故邊塞詩作特別發達。盧思道《從軍行》、明餘慶《從軍行》、何妥《入塞》、楊廣《飲馬長城窟行》、《白馬篇》、《紀遼東》,楊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馬篇》、《紀遼東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僅均以邊塞為題材,而且創作水準都很高,出現了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顯然,這為盛唐邊塞詩的繁榮及邊塞詩派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是較多寫作邊塞詩的作家。他有過數度從軍的經曆,高宗鹹亨年間還從軍塞上,從而寫下較多反映軍旅生活的邊塞詩,如《邊庭落日》、《從軍行》、《早秋出塞》、《在軍中贈先還知己》、《從軍中行路難二首》、《宿溫城望軍營》、《在軍登城樓》、《晚度天山有懷京邑》、《夕次蒲類津》、《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除了盛唐的少數邊塞詩大家外,駱賓王的邊塞詩是寫得比較多,質量也算比較好的了,詩中不僅寫到邊塞風光,也寫出從軍將士生活的艱辛和不安定,如:“雲疑上苑葉,雪似禦溝花”,“落雁低秋塞,驚鳧起暝灣”,“風旗翻翼影,霜劍卷龍文”,“陰山苦霧埋高壘,交河孤月照連營”,“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陣去金河冷,書歸玉塞寒”……。詩中還抒發了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報負和京國之思以及思鄉懷歸之意。其筆觸所及,已大致能涵蓋盛唐邊塞詩鼎盛時期的大多領域,題材開闊,而且格調高亢。與此同時,初唐的其他著名作家如楊炯、沈佺期、陳子昂、郭元振、李嶠、崔融、杜審言等均寫下一些邊塞詩作,詩人向往邊塞的軍旅生活,希望立功邊塞、報效國家,如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杜審言之《旅寓安南》則把殊方的氣候、物產寫得新穎別致:“交趾殊風候,寒遲暖複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故鄉逾萬裏,客思倍從來。”一些未必到過邊塞的詩人也都紛紛仿效寫作邊塞詩,一時蔚為風氣。讀這一時期的詩作,邊塞詩的成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初唐詩作中成就較突出的部分,為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作了很好的前期準備。?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過著名的邊塞詩派,可以直接歸入這一詩派的作家並不多,創作過邊塞詩的盛唐作家則是一個頗為龐大的群體,其作家人數之廣、作品數量之多,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一些精妙絕倫的邊塞詩作,而成為其代表作的一個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戰城南》、《北風行》、《幽州胡馬客歌》、《塞下曲》六首……,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五首》、《高都護驄馬行》,王昌齡的《從軍行》、《出塞》……。盛唐一些詩人如陶翰、劉長卿、常建、儲光羲、祖詠、劉灣、王之渙等,也都寫過一定數量的邊塞之作。這些作品塑造了邊庭將士英勇殺敵、保衛邊疆的英雄形象,寫出了邊地艱苦、將士報國獻身的精神。而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作家則為王(維)、李(頎)、高(適)、岑(參)及王昌齡。其中王維、高適、岑參都有過較豐富的邊塞生活經曆:高適開元十九年(731)至次年曾送兵北上薊門,並曾出盧龍塞;天寶九載(750)又曾送兵薊北,北使歸來,也曾經燕趙之境;天寶十一年(752)曾任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之左驍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親見次年哥舒翰收河西九曲,天寶十五年(756),從哥舒翰守潼關,同年底任淮南節度使,後任彭州、蜀州刺使,又任劍南節度使……,這些經曆,使他有較豐富的軍旅和對外戰爭的經驗……。王維於開元二十五年(737)曾入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為監察禦使兼節度判官。岑參在邊塞生活的經曆更為豐富,他從天寶八載(749)冬至十載夏,他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僚屬;天寶十三載(754)夏到至德元載(756),岑參被北庭節度使封常清辟為節度判官,第二次出塞;至德元年(756),又出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這次在北庭曆時三年,足跡幾遍整個西北地區……。他們的從軍、出塞生活大大豐富了他們的創作題材,邊塞的壯麗風光,邊疆的地理、交通、民俗、民族交往,少數民族的歌舞、音樂……在他們詩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等絕唱,顯然是以厚實的相關生活經驗為基礎的。他們的詩作中有些氣勢磅礴、雄奇高亢、充滿愛國激情且詞彩飛揚的篇章,同時懷念家鄉及邊地將士生活的艱辛在其詩作中也有較深刻的反映。李頎、王昌齡雖無從軍與邊塞生活的經曆,卻以樂府舊題寫出新意,把盛唐氣象融彙到其邊塞詩作中去。這些詩作,令人鼓舞、振奮,千載之下,仍虎虎有生氣,成為中華民族愛國的強音、民族精神的集中體驗。
習慣認為,盛唐的邊塞詩是唐代邊塞詩創作的頂點,也是其終點。其實,邊塞詩的創作是繼續貫穿到中晚唐時期的。中晚唐時期雖然沒有一個公認的邊塞詩派,但從事邊塞詩創作的詩人並不少於盛唐時期,這一時期的著名詩人如盧綸、李益、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張籍、王建都寫過許多邊塞詩,而寫過一些邊塞詩(尤其是邊塞題材樂府詩)的詩人則更多,其中如郎士元、柳中庸、戎昱、司空曙、劉商、楊巨源、張仲素、施肩吾、鮑溶、許渾、趙嘏、馬戴,劉駕、於濆、翁綬、許棠、司空圖、羅隱、周樸、盧汝弼、韋莊、張 、沈彬、陳陶、金昌緒等等。有些詩人,傳世之作不多,卻有一些邊塞詩膾炙人口(如陳陶、金昌緒、許棠等)。董乃斌先生甚至發現,《全唐詩》中“凡是存詩一卷以上的中晚唐作家,無不多少寫過一些直接或間接與邊疆生活有關的作品。”?
中晚唐時期,以內憂外患深重為特點。盡管此時戰爭更多的是朝廷與各割據的藩鎮之間,以及各藩鎮之間。這時期對外戰爭也較多。安史亂後,唐王朝國力日衰,中央漸漸失去對邊遠地區的節製,如吐蕃大舉東進,隴右、河湟等地相繼淪喪,鄯、秦、成、洮等十多州均先後失去。昔日岑參生活過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所屬地區更是為吐蕃所有。因而反映收複失地的要求,反映漢人被迫改從蕃俗,反映故人沒蕃的作品顯著增加。如杜牧《早雁》、《河湟》,白居易《西涼伎》、張籍《隴頭行》等作即如此,這些詩作頗似南宋的愛國詩,以沉鬱悲涼為基調,他們直麵冷酷的現實,表達拯國家和淪陷區人民於水火的強烈願望,而緊緊圍繞國家領土完整、邊塞安危的主題,這與南宋也有相似之處。?
中晚唐邊塞詩的題材較之盛唐也有開拓之處,如反映南方邊地的生活,如施肩吾《島夷行》、王建的《海人謠》、李商隱的《異俗》等等,比之盛唐邊塞詩僅限於東北和西北有所拓展。此外反映軍中官兵苦樂不均、朝廷賞罰不明、反映和蕃的太和公主從回紇返回長安等主題。劉商《胡笳十八拍》中就明確寫道:“漢室將衰兮四夷不賓,動幹戈兮征戰頻”,“一朝胡騎入中國,蒼黃處處逢胡人”,詩中寫沒蕃人的痛苦經曆。又如司空圖《河湟有感》中:“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詩中所反映的情境在初盛唐的邊塞詩中是決計不會有的,這使人想起陳亮《賀新郎》中“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這些淪陷區出生的後代因年代久遠,已沒有原來的民族意識,他們已沒有回歸故國的要求,這是詩人所最擔心的。詩中的議論說理也充滿憂傷而感憤。?
中晚唐沒有出現王、李、高、岑和王昌齡那樣的邊塞詩大家,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一時期邊塞詩不但在思想的尖銳和深刻方麵有所加強,而且反映的題材也有所拓展,這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唐代的邊塞詩是縱貫初、盛、中、晚整個過程的。大致的情況是這樣的: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曆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從親曆的見聞和經驗來進行邊塞詩創作,另一些詩人則利用間接的材料,用一些樂府舊題進行舊調翻新的創作,這類樂府詩題在不同時期其內涵也各不相同,顯然,後者的作家人數眾多,數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現過李白、杜甫及高適《燕歌行》之類的傑作,但就總體水平而言,前者的那類詩作中更貼近邊塞生活,更能準確反映時代精神,藝術特色也更為鮮明。由於國力強弱不同,在對外戰爭中的勝負不同,初盛唐邊塞詩中多昂揚奮發的格調,中唐前期尚有其餘響,而中唐後期及晚唐隻有對昔日盛況的追慕以及淒涼現實的哀歎。終唐之世,邊塞詩始終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部分。?
個人認為:從邊塞詩看當時人的尚武情節,一定不能忽略當時的詩人的寫作背景,這一點是很關鍵的.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觸景生情在這裏可以化為觸景生詩...所以,在你讀不同的邊塞詩的時候,一定要從詩人所在時期的曆史背景入手,隻有這樣,你才有機會,以一個"當時人"的身份去體會和揣摩詩人的寫作動機和目的.
另外,我所想到的邊塞詩的背景也告訴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種,就是一些詩人通常是忿忿而不得誌這一類型的.看到邊塞戰火彌漫,想投身報國卻又無從下手,於是積蓄在心中的鬱悶之情成了邊塞詩的雛形.
第二種,就是在自己投身無望的情況下在國家軍隊某次勝利的激勵下,慷慨而作,一方麵是讓積累在自己心中情感得以釋放抒發,另一方麵也是想以此激勵國家軍隊,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爭取收複更多的山河...
第三種,就是在國家連連敗退的時候因為氣憤和擔憂且傷感而發,這種詩往往以國家被侵略被前提,可能會表現說傷感之情,更可能一上來先描寫戰後的一些頹廢之景然後在最後話鋒一轉,直接抨擊當朝者.
想到就那麼多,大家都喜歡故事,希望能多交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名叫《出塞》的古詩有幾首分別是那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