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文化帶有什麼情調
南朝是中國詩史上詩運轉關的重要時期。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詩至於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關也。” 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
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 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他的創作, 不僅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 而且加強了詩南朝詩文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 並影響了一代詩風。鮑照的樂府詩, 唱出了廣大寒士的心聲, 他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與創新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南朝詩風指?求解?
南朝詩風。曆史上宋、齊、梁、陳幾個王朝都建都於建業(今南京),統治江南一隅之地。這時期的貴族與宮廷文人,大多持唯美的文學觀,排斥政治與首先準則對文學的束縛,強調文學的純藝術目的,即抒情與審美的俚俗。
魏征在《隋書.文學傳序》論南北朝詩風時曾說“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魏征以後的唐人對其論斷上大加發揮,把南朝詩風貶得一文不值。標舉漢魏風骨的陳子昂就說到:“觀齊梁間詩,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與東方左史虯修孤竹篇序》)把南朝詩風簡單的總結為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而大加鞭責。王勃從傳統的儒家觀念出發,甚至把南朝文風看成了南朝亡國的罪魁禍首,“雖沈、謝爭騖,適足兆齊梁之危;徐、庾並馳,不能止周陳之禍。”(《上吏部裴侍郎啟》)由此後代的文學史家大多接受唐人的觀點,把南朝詩看成是完全拋棄了漢魏傳統的靡靡之音。實際上,這種觀點在其源頭魏征那兒就已經失之武斷。劉師培先生曾提出過反駁,他說“《隋書》之論,非定論也。試以晉人而論,潘嶽為北人,陸機為南人,何以陸質實,而潘清綺?後世學者亦各從其所好而已。若必謂南北不同,則亦六朝時代為然。” (見《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中 《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囿》篇)敏澤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思想史》亦持此論。
實際上,對於南北朝時期南朝詩風,唐人那樣以“采麗競繁”、“興寄都絕”一言蔽之的說法,明顯的沒有經過詳細而深入的分析。南朝作為中原正統文化的繼承者,向它以前朝代一樣,其文學創作活動總體上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民間老百姓的所思所感訴諸歌謠,口口相傳,最終通過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即南朝民歌。現存的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中。另一部分則是南朝文人創作的文人詩。這也是南朝詩歌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魏征所說的“江左宮商發越”是符合南朝民歌的總體風格的。民歌作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的表現,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文化生活的自然流露。它的創作活動既不具備個體化特征,更不具備自覺意識。這導致民歌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對其題材、內容沒有自覺選擇的意識。因此民歌的風貌便不可避免的會受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環境及民族風尚的影響。南朝民歌也不例外。南方的杏花煙雨、小橋流水、經濟穩定等等因素都決定了南朝民歌清理纏綿、“宮商發越”的風格。這前人已多有論述。這種風格既和建安詩風截然相反,而且貫穿其中的愛情主題更不入後世受儒家文學觀念影響的詩評家的法眼,說它“興寄都絕”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但是我們如果說對南朝的文人詩(尤其是齊梁間的文人詩)也持如此態度的話則未免不符合事實。齊梁之際,伴隨著皇權政治的逐步確立和士族勢力的逐步衰落,作為創作主體的詩人在格局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詩壇上先後形成了幾個以皇家為中心的文學集團,即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文學集團,梁代蕭衍蕭統文學集團,蕭綱文學集團。但詩人們作為文學集團的一分子,以文學侍從的身份參與到集團的文學創造活動中去的時候,由於皇家的生活範圍和生活方式的限製,這種文學創作活動便變成了應製、應教、同題共賦、相互唱和而缺少真性情的文字遊戲。創作題材的缺乏和創作源泉的枯竭,迫使詩人們一方麵把創作的熱情轉向對詩歌用韻、聲律、對偶、用事等形式技巧層麵的探索上,於是便出現了“永明體”;另一方麵又使詩人們在有限的生活範圍內對有限的題材作盡可能深的挖掘,這樣便產生了以詠物為主的“宮體詩”。在這種文學創作之中,詩人所吟詠的是皇家的生活,而非自己的生活,因而也就不會出現真正的性情之作。真的是“性情漸隱,聲色大開”,也真可謂是“采麗競繁......餘下全文>>
南朝樂府詩歌中有哪些名篇
南朝樂府詩的代表作是《西洲曲》《孔雀東南飛》:
南朝齊的文化
永明詩人的創作及“永明體”詩的特征:永明詩人,不僅有理論,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創作。《南齊書·陸厥傳》說:“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製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的代表作家,曆來認為是沈約、謝朓、王融三人。沈約的詩數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論上的闡述代表著“永明體”的主張,但實際創作成就不如謝朓。謝朓的詩風上承曹植,善於以警句發端,在寫景抒情方麵,兼取謝靈運、鮑照兩家之長,而避免了艱澀之弊。謝朓的五言詩,今存130多首,其中新體詩占三分之一左右。這些詩都已具有五言律詩的雛型,隻是有用仄聲作韻的。句和篇的聲律還不確定。盡管他的這些詩篇在聲律上還表現得有些混亂,但也可看到已漸有了些眉目。除了以上三人之外,範雲、丘遲等人也都寫過不少好詩,詩風也近於謝、沈。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遜、吳均、柳惲和劉孝綽等人也都各自成家。何遜詩風也接近謝朓,吳均較有古氣,很具特色。竟陵八友之一、後成了梁朝開國皇帝的蕭衍也寫過一些清麗可讀的詩歌,但不讚成“四聲八病”之說。“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唐代以後,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亦稱“今體詩”。這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近體詩”的雛形,就是“新體詩”,即“永明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古體詩已暫告一段落,預示著“近體詩”的即將出現。因此,即使後人對“永明體”詩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批評,“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應該予以肯定,並給予恰當的評價的。
東晉南北朝詩歌的風格經曆了怎麼樣的變化過程
你可以去看看“三曹”的詩歌或者去了解一下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他們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的學術主流。
為山水詩奠定基礎的南朝詩人是誰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代【即東晉】的謝靈運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文學家,詩人。 他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是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謝靈運的詩意境新奇,辭章絢麗,影響深遠。因此,他被後世譽稱為中國山水詩鼻祖。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浙江會稽人,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古詩江南春中的”南朝“指的是什麼
南朝:東晉後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齊、梁、陳四朝合稱南朝。當時的統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南朝的文化帶有什麼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