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對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畫眉筆帶淩雲氣
種玉人懷用學才
南簷納日冬日暖
北戶迎風夏日涼
春風送暖千家樂
社國圖強萬世安
玉燕迎春春常到
金雀報喜喜迎門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鬆
金雞報曉
神犬驅邪
聞雞起舞
放犬緝私
犬守平安日;梅開如意春。
犬守平安夜;雀鳴幸福年。
犬守太平世;梅開如意春。
犬守良宵夜;鶯歌娛樂春。
犬護祥和宅;人過幸福年。
犬厲堪欺虎;魚靈巧化龍。
犬獻梅花賦;雞留竹葉圖。
戶展新春景;家傳義犬圖。
白梅淩雪盡;黃耳報春來。
戊春人醉社;戌日客登門。
戌日耀吉瑞;狗年臻福祥。
戌日呈禎瑞;狗年臻福祥。
戌刻花燈亮;狗年喜氣盈。
紅梅揚正氣;黃耳報佳音。
花犬觀魚樂;青雲羨鳥飛。
花燈懸街市;玉犬守門庭。
雞鳴知日上;犬吠報春來。
雞舞三多日;犬迎五福春。
雞舞司晨早;犬蹲守夜勤。
雞攜竹葉去;犬踏梅香來。
金雞交好卷;黃犬送佳音。
金雞歌國泰;義犬報民安。
金雞辭禹甸;玉犬樂堯天。
金雞操勝券;玉犬報佳音。
金雞報捷去;錦犬送春來。
金雞爭報曉;玉犬喜迎春。
金雞追竹葉;黃耳踏梅花。
金雞歌曉旦;玉狗問平安。
國期長治世;犬守久安家。
春來燕子舞;犬獻雪梅圖。
春眠強國夢;犬護富民家。
春曉金雞唱;歲寧黃耳勤。
春光明盛世;玉犬賀新年。
鹿街長壽草;犬踏報春花。
燕剪千叢錦;犬迎萬戶春。
與荊楚文化有關的對聯
上巴渝,下荊楚,太白岩下論巴渝荊楚,傳承三峽文化;
古蜀道,今平湖,苗圃蒼裏話蜀道平湖,譜寫移民新章。
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欄杆外滾滾波濤,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東去;
窗戶間堂堂日月,盡四時憑眺,幾曾見黃鶴西來。
一枝筆挺起江漢間,到最上層,放開肚皮,直吞將八百裏洞庭,九百裏雲夢;
千年事幻在滄桑裏,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黃鶴,來遲了青蓮。
一樓萃三楚精神,雲鶴俱空橫笛在;
二水彙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恨;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黃鶴飛去且飛去;
白雲可留不可留。
對江樓閣參天立;
全楚山河縮地來。
樓未起時原有鶴;
筆經擱後便無詩。
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雲尚在,問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心遠天地寬,把酒憑欄,聽玉笛梅花,此時落否?
我辭江漢去,推窗寄概,問仙人黃鶴,何日歸來?
..
中國古代經典對聯,千古絕對大全
中國古代經典對聯,千古絕對大全
1.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
綠水本無憂, 因風皺麵
青山原不老, 為雪白頭
3.
煙鎖池塘柳(至今仍是絕對)
4.
我俄人,騎奇馬,張長弓,單戈成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爾人你,偽為人,裘求衣,合手即拿,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在邊
5.
雞犬過霜橋 一路梅花竹葉
燕鶯穿繡幕 半窗玉剪金枝
6.
人說之人 被人說之人說 人人被說 不如不說
官管之管 被官管之管管 管管被管 不如不管
7.
冰凍兵船 兵打冰 冰開兵出
尼姑泥鞋 尼洗泥 泥落尼歸
8.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襄就風鬟霧鬢。更頻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何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9.
遊西湖 提錫壺 錫壺掉西湖 惜乎錫湖
過南平 賣藍瓶 藍瓶得南平 難得藍瓶
10.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11.
煙沿豔簷煙燕眼
霧捂鳥屋霧物無
12.
水有蟲則濁,水有魚則漁,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為本,木之上為末,木木木,鬆柏樟森森。
13.
少水沙即現
是土堤方成
14.
蠶為天下蟲
鴻是江邊鳥
15.
喬女自然嬌 深惡胭脂膠肖臉
止戈才是武 何勞銅鐵鑄鏢鋒
16.
寸土為寺,寺旁言詩, 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
雙木為林,林下示禁, 禁雲:斧斤以時入山林。
17.
獨立小橋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館夢魂曾逐故鄉來
18.
紅麵關 黑麵張 白麵子龍 麵麵護著劉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陰心董卓 心心奪取漢江山
19.
調琴調新調調調調來調調妙
種花種好種種種種成種種香
20.
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21.
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22.
盜者莫來 道者來
閑人免進 賢人進
23.
劉伶飲盡不留零
賈島醉來非假倒
24.
風吹蜂 蜂撲地 風息蜂飛
李打鯉 鯉沉底 李沉鯉浮
25.
鷹立樹梢月照斜影鷹不斜
貓伏牆角風吹毛動貓未動
26.
水陸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天心閣 閣落鴿 鴿飛閣未飛
27.
鸚鵡洲 洲上舟 水推舟流洲不流
洛陽橋 橋下蕎 風吹蕎動橋不動
28.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29.
鳳落梧桐梧落鳳
珠聯璧合璧聯珠
30.
風竹綠竹,風翻綠竹竹翻風。
雪裏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31.
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32.
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
33.
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34......餘下全文>>
閱讀古典詩句弘揚傳統文化下一句對聯
上聯:誦經典弘揚傳統文 下聯:吟古今開拓創業心 上聯:誦經典弘揚傳統文 下聯:吟古今建設精神詩 上聯:誦經典弘揚傳統文 下聯:通古今開拓創業心
求有關讚頌古典詩詞文化的對聯
曆史長河流經唐宋元明
文學寶藏縱覽詩詞歌賦
中國對聯文化
1
對聯文化
對聯的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新桃 ” 和 “ 舊符 ” 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麵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鬱壘 ” 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曆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 “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 “ 桃符 ”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習俗 . 最早的一副對聯
2
公元 964 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 (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是,他親手提筆,在 “ 桃符板 ” 上寫了: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對聯的類型
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可以分為 春聯:
以除舊迎新,言明誌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 如:一元複始 萬象更新 楹聯:
為了表達某種願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官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製,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嶽廟 ” 修複一新,當代著名詞人兼書法家趙撲初,化用嶽飛《滿江紅》詞意,為重新塑好的嶽飛巨像兩邊的大柱上,精心撰寫了一幅古為今用、氣魄宏偉大新楹聯: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頭望 // 收拾山河酬狀誌,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裏駕長車。 婚聯:
專門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選用或編寫的能夠表達熱烈氣氛的對聯。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聯:
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後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
如:悼念敬愛的**的一幅挽聯: 心血勞幹革命事業似巍巍泰山震環宇 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壽聯:
3
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
如:福如東海闊 壽比南山高
對聯的要求
對聯的要求是既要有 “ 對 ” ,又要有 “ 聯 ” 。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 “ 對 ” ;上下文的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係。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對聯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 上下聯詞組要相同:即組成上聯的各個詞組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詞組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
· 上下聯詞性要相同;所謂詞性,是指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等。上聯的詞性和下聯的詞性,按照詞的先後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對。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 上下聯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語句構成的方法。一幅對聯中,上聯是由幾個字組成的一共有幾個音節的頓讀法,下聯也必須相同。
· 上下聯平仄要相調;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如:
雲帶鍾聲穿樹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過江來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詩的音節主要有兩種,一是兩字一頓,叫 “ 雙音步 ” ,一是一字一頓,叫 “ 單音步 ” 。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為主,第一字可不嚴格要求,對聯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仄-平仄
4
門泊東吳萬裏船 -仄-平-仄平
上聯中的 “ 窗 ” 和下聯中的 “ 門 ” 是平對平, “ 西 ” 與 “ 東 ” 是仄對仄。
上下聯內容要相關;如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在東林書院大門上寫過這樣一幅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上聯寫景,下聯言誌,上下聯內容緊密相關,使人透過字麵,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勵之心。
6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製,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殉坡前鳳,臥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若長歌短賦,拋撒寫綺恨閑愁;曲檻回廊,消受得好風好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裏。且向危樓附首:看看看,那一塊雲是我的天 ?
注解:見於成都望江樓崇麗閣,此聯上下合共 210 字,比上麵提到大觀園的對聯 180 字還要多 30 字,不過此聯沒有大觀園那副出名。但若論天下第一長聯,這副頂多排第三,且看下麵的兩麵副吧。 3. 這副更長 (220 字 )...... 上聯:
誰說桃花輕薄?看灼灼其華,為多少佳人增色。滴清清玉露,羨萬株豔蕾流霞。無何春去莫飛,終究鸞枝墜果。於是平仲設謀,東方竊竇,王母宴賓,劉郎題句。況核仁製藥,能療痼疾佐歧黃;條幹充刀,可借印符驅厲鬼,準握天機珍麗質,也知季節讓群芳。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從徒毒友。 下聯:
我誇福地妖嬈,眺青青之嶺,添哪些瓊閣浮雲。有濯濯明湖,收十裏嘉林入畫。似新塵消宇淨,因恩駕鶴淩空。難怪聞山攬勝,高舉怡情,秦村訪友,碑院揮毫。若清節複生,定喚漁夫回絕境;靈均再世,必歌今日過前朝。莫悲紅雨落幽溪,又續風騷垂奕葉,方信凡夫俗子,不須羽化亦登仙。
注解:見於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區桃川宮,作者是現代人昌世軍 4. 這副可能真的是天下第一長聯 (350 字 )...... 上聯:
跨蹬起層樓,既言費文韋曾來,施謂呂紹先到此,楚書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試梯山遙窮郢塞,覺斯處者個台隍,隻有彌衡作賦,崔顥作詩,千秋宛在。迨後遊蹤宦跡,選勝憑臨,極東連皖豫,西控荊襄,南枕長嶽,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過客遽戶。懸屋角簷牙,聽幾番銅烏鐵馬,湧浦帆掛楫,玩一回雪浪雲濤,出數十百丈之顛,高陵翼軫,巍巍嶽嶽,梁棟重新,挽倒峽狂瀾,賴諸公力回氣運。神仙渾是幻,又奚必肩頭劍佩,叢裏酒錢,嶺際笛聲,空中鶴影。 下聯:
7
蟠峰撐傑閣,都說辛氏爐伊始,哪指鮑明遠弗傳,晉史缺疑,究未聞見從誰乎?由戰壘仰慕皇初,想當年許多人物,但雲屈子離騷,曩熊遺澤,萬古常昭。其餘劫霸圖王,稱威俄頃,任成滅黃弦,莊嚴廣駕,共精組練,靈築章華,落落豪雄,終歸於蒼煙夕照。惟方城漢水,猶記得周葛召棠,便大別晴川,亦依然堯天舜日,偕億群倫以步,登聳雲霄,蕩蕩平平,攙搶淨掃,睹豐功偉烈,賀而今曲奏平。風月話無邊,賞不盡郭外柳蔭,亭前棗實,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注解:見於武昌黃鶴樓,作者不詳,這副可能真的是古今第一長聯了。 以下幾副也算是較長的對聯了: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隻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清]鄭燮六十自壽
仗劍從雲作幹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山河,永離赤縣
揮戈抗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泉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張伯駒挽陳毅
廣東是現代史潮彙注之區,自明季迄天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孵育萌興無斯;先生挺生其間,砥立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陶舊,揭民族大義,矻然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心,拆以青天白日,紅血紅旌,喚起算帳獨立之精神,誠為人間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而來;吾黨適丁其會,喪換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厥成大業慰英靈 李大釗挽孫中山
8
五十載崎嶇世路,獻身革命,盡瘁斯民,海內瀛寰,同飲氣節;兩次長征凡七載;流亡異域,若經十度春秋,反動陰謀空畫餅,縱幾處羈囚,壯懷尤烈;方期延東堤邊,宏抒國事,天喪巨才無可贖,曠古艱難遺後死
二十年憂患舊交,同學蘇京,並肩北伐,南昌廣州,共舉義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軍興,血戰大江南北,茂林慘變痕陷身;喜今番出獄,久別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飛殞長星;我哭故人成長訣,普天涕淚失英雄 聶榮臻挽葉挺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手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孫髯題昆明滇池大觀樓:
有關對聯的簡介(文化)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或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行。 特點: 一,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 二,詞性相對,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對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按韻腳來分,如上聯韻腳為仄聲,則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聯韻腳為平聲,那麼下聯韻腳就要為仄聲,謂之“平起仄收”。兩者均為其基本要求。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五,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
編輯本段起源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我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斯坦因0610號敦煌遺書為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辟)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月月無災。 雞□辟惡,燕複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門書左右,吾儻康哉! 《聲調譜》作者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於六朝,元(原)非近體。”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清詩話》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編輯本段發展
但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係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係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乾·文言傳)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中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複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等等。 辭賦興起於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音樂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
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全都是用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征,即四六句式、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舉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律偶也有三個特征: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二字對
春花對秋月 漢賦對楚辭 書山對學海 紅玉對丹瑤
三子對
水底月對鏡中花 孫行者對豬八戒 水簾洞對花果山 飛鳥盡對良弓藏
四字對
青山不老對綠水長流 山清水秀對地傑人靈 東南西北對春夏秋冬 百花齊放對百家爭鳴
編輯本段特征
傅小鬆的《中國楹聯特征論略》則把楹聯的特征概括為五個對立統一:
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裏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隻有上聯或隻有下聯,隻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麵、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哪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征,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複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 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 武侯祠對聯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
。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麵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曆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1997年,潮州詩人郭瑞琳撰寫對聯:“一水環流,三山拱抱,名城四季皆春色;千帆競發,百業爭榮,潮郡八方遍頌聲。”此聯一舉奪得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和潮州日報社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華聲杯”春聯比賽一等獎(當時獎金200元)。1996年4月12日,《潮州日報》第三版“文化走廊”以《含著微笑的淚珠——記潮州青年詩人郭瑞琳》為標題進行專題報道。1998年7月24日,共青團潮州市湘橋區委編輯第五期《湘橋青年》第二版在“獻愛心篇”以《點燃的紅燭——記熱心“希望工程”的郭瑞琳》為標題進行報道。1999年1月6日,郭瑞琳參加“天馬迎春”征聯的對聯“一身正氣,鬆梅凜挺英雄色;四麵春風,天馬軒昂時代魂”發表在《羊城晚報》第十三版“晚會”版上(當時此聯稿費80元)。2001年2月13日,《汕頭特區晚報》第五版“地方新聞”以《潮州青年郭瑞琳西湖賣詩且賣聯》為標題進行專題報道。
編輯本段分類
按用途分類
1.通用聯——春聯 2.專用聯——茶聯、壽聯,婚聯,喜聯,挽聯,行業聯,座右銘聯、贈聯,題答聯
按字數分類
1、短聯(十字以內) 2、中聯(百字以內) 3、長聯(百字以上)等。
按修辭技巧分類
1.對偶聯: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回文對、頂針對。 2.修辭聯: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3.技巧聯:嵌字、隱字、複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
按聯語來源分類
1、集句聯:全用古人詩中的現成句子組成的對聯。 2、集字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 3、摘句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對聯。 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 對聯的種類 1.節令聯:是指有特定的應時性或紀念性、內容多為一般的詠物、抒情、議論、祝願的對聯。嚴格來看,可將其區分為節日聯和時令聯,但鑒於二者往往合一,這種區分已無實際意義。一般可直接將節令聯劃分為春聯、元旦聯、國慶聯等若幹子類即可。節令聯中,最主要的是春聯。所謂春聯,就是用於春節的節令聯。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2.喜慶聯:又稱賀聯,是指除節日慶祝以外的、內容上帶有某種特定祝賀性質的對聯。按其內容和對象,可劃分為婚聯、壽聯、新居聯(喬遷聯)等若幹子類。喜慶聯突出的特征是帶有特定的喜慶、祝賀性質,其內容必須是表示良好祝願、喜慶吉祥的。喜慶聯有通用的,也有專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聯而異,不可簡單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現張冠李戴的笑話。 3.哀挽聯:又簡稱挽聯,指的是用於吊唁亡人的對聯。其內容限於對亡人的吊唁、緬懷、評價、祝願,其風格一般是哀痛、肅穆、深沉、莊嚴的。也有為未亡人作挽聯或未亡人作自挽聯的,則另當別論。挽聯可從多種角度來劃分,如挽老年人聯、挽中年人聯、挽青少年人聯等,或者挽長輩聯、挽同輩聯、挽晚輩聯等。另外,還可分出挽名人聯、自挽聯等,還可將祭祀聯作為挽聯的一個子類。挽聯的內容所指一般有較具體的對象,雖然同樣有通用的和專用的,但在實用中更要注意區分。 4.名勝聯:是指張貼、懸掛、雕刻於風景名勝處的對聯。其內容大多為題寫該名勝景觀(如山水樓台、文物古跡等),或者與它密切相關(有關的人、事等)。這類對聯往往成為名勝景觀甚至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勝聯可分為山水園林、寺庵廟觀、殿閣亭台、院舍堂館、碑塔墓窟等若幹子類,不一而足。 5.行業聯:是指其內容為針對某一行業、部門或領域的對聯。由於時代的變遷,對聯在行業上的運用雖已不如以前,但仍舊可觀。從其適用範圍和內容特色看,它仍不失為對聯的一大種類。行業聯可按行業、部門來劃分子類。 6.題贈聯:是指題贈給他人的對聯。雖然許多對聯都帶有某種題贈性質,但這裏所說的題贈聯,僅限於人際關係交往(或向往)的題贈之作,不包括挽聯與賀聯之類。其內容一般帶有某種讚頌、祝願、勸勉性質。從對聯的運用情況來看,題贈聯不失為一大種類。根據題贈對象的不同,題贈聯一般可分為題長輩聯、題同輩聯、題晚輩聯等若幹子類。 7.雜感聯:是指沒有特定對象,而內容包羅比較廣泛的對聯。這種對聯往往帶有比較單純的文學創作特色,如哲理言誌聯、詠物抒情聯、勸喻諷刺聯等。 8.學術聯:是指帶有某種學術性質的對聯。這種學術性質指的是在內容和用途上不屬於上述幾大類的某種專業性質。其內容往往比較專門,帶有某種學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聯、佛教聯、道教聯等。從對聯的運用範圍及發展空間而言,有必要將學術聯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如作者所撰寫的《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一書,就以對聯的方式將許多佛教人物與佛教義理比較係統地寫成了一部學術專著。推而廣之,也可將許多科學知識或其他學問道理用對聯的方式加以撰寫,並且在內容上突出其學術或專業性質。 9.趣巧聯: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這類對聯的內容,要麼是突顯某種風格的獨特性(諧趣聯),要麼是相對不太重要(技巧聯),從而顯得別具一格。從這個意義上,可將其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
編輯本段創作方法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隻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係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采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拚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誌值得注意的。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以北京語調來標注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作對、寫詩、填詞。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現代漢語的四聲,終究為人們所接受。 有些漢字,曆來是平仄互用,可作平聲,也可作仄聲,如看、教、為、思、傍……略舉數例如下: ( 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詞組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 (單組,四字結構)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複組,七字結構) 春江桃葉鶯啼濕; 夜雨梅花蝶夢寒。 (複組,八字結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複組,九字結構) 把古往今來,重新說起; 將悲歡離合,再敘從頭。 (複組,十二字結構) 天地啟宏慈,赤子蒼頭同感戴; 古今垂曠典,九州萬國被恩榮。 (複組,十三字結構) 對聯上下聯的詞組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詞組,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詞組,下聯也必須以偏正詞組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詞組結構。在謀篇布局對聯詞組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詞組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紅紙做法:配方: 50克白紙,808大紅粉·聚乙烯膠·食用堿(50克紙指每平方米的克數) 配料: 1.取808大紅粉1斤,加入約1暖瓶開水。攪拌後用電磨或石磨進行研磨。以增加細度與亮度,最好研磨3遍。 2.取約2茶碗聚乙烯膠,加水8茶碗左右進行熬化。 3.把熬化好的聚乙烯膠倒入磨好的漿料中,最後加少許食用堿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後即為全年紅紙的顏料。 刷紙: 將白紙平鋪在刷案上,用專用刷子蘸上顏料,先由左向右從紙的中間刷一刷子。然後從上到下刷均為止 先將大紅粉和107膠攪拌均勻,溶解10分鍾後再加入全部開水,徹底攪拌均勻即可,因大紅粉紅度不夠,此時應將該溶液再倒入小鋼磨中,研磨4—5遍即可成為全年紅,朱紅色漿
編輯本段格律要求
對聯的正規名稱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 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隻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異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詞性相當 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色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隻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雨等)、 時令(年節朝夕等)、 地理(山風江河等)、官室(樓台門戶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三是結構相稱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湖南嶽陽樓聯: 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 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 風雨 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 什麼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麵: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餘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 六是內容相關 什麼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麵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詞語,文化習俗,傳說,對聯,詩句。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采集杜鵑花插於各處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曬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采花節,習俗:采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紮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蕩秋千、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嚐新、祭天、祭親奠 苦紮紮: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傈僳族
刀杆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春節,習俗: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曆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莊、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紮:六月,習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采互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習俗:射箭、打石頭靶......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文化之對聯有哪些?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巧,平仄協調,內涵豐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我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為社會各階層所喜聞樂見。
對聯始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
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了。
中國對聯與根植在中華民族深層文化當中的“陰陽平衡”觀念。
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
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對聯起源於秦朝,古時稱為桃符。相傳古人將“桃 枝”插於門上以避鬼魅的風俗而來。
對聯起源於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後來對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盛唐以後,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對聯就是由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展而來的。
對聯起源於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後來對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盛唐以後,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對聯就是由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展而來的。
有關文明的對聯
上聯:傳統美德千古繼承
下聯:文明之風世代相傳
橫批:錦繡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