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論語》中關於教育的句子 15句哈
論語中關於教育的句子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知者不惑,仁者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3、不憂,勇者不懼。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出門與人相晤,猶如接見大賓,使用民力猶如承奉大祭。見大賓必須敬,承大祭必須誠,誠與敬即可為仁。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加於他人之身。無論在那裏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如果不仁,便辦不到。5、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誌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就過去了,從現在隱去也不遲啊!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裏,一方麵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麵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 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 聰明的人好動,仁德的人恬靜。 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9、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信用,可以幹嘛呢? 1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自己想要站得住腳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14、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治很難實現嗎?隻要自己願意實行仁德,那麼仁治就能實現了。
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可以用論語中孔子的話來說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孔子在河邊說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這樣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對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這一層意思,與孔子一生“學而不厭”的治學態度是吻合的。然而,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所謂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正是這樣的道理。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視時光,愛惜時間。
《論語》裏麵有沒有這樣的句子:沒有教育
1、沒有。
2、類似的說法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3、[譯文]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4、[出典]《論語季氏》
5、原文全段: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6、原文全譯: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裏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麵的收獲,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7、評論:
南懷謹說,中國古代的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對生物界的禽魚鳥獸之名,多所認識,乃至對科學性的植物、動物,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不學詩,一個人就不會說話,或講沒有說話的資格。
錢穆先生言,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南懷謹說,禮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不學禮,就不會、不能做人。
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就文質彬彬了,可為君子了。這觀點在今天仍可借鑒。
有關教育中學生的語句,最好是論語或周易等文言文中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quo嘩;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論語十則 是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做人的
論語裏有沒有描寫老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句子
【有教無類】
出自於《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教:教育;類:類別。有兩種解釋:
解釋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釋二,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有教則無類”,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
其他教育觀點:
a)、 “聽其行而觀其行”(強調實踐的作用)
b)、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省也”(強調榜樣的作用)
c)、 “以友輔仁”(強調社會關係的重要性)
d)、 “不遷怒不貳過”(強調受教育者端正態度的重要性,不要遷怒他人,知錯能改)
e)、 “訥於言而敏於行”(強調嚴於律己)
f)、 “各因其材”(強調因材施教)
論語中論教育的話
《論語》論教育一、談學習方法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時時溫習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夠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2、子曰:“學而不思則網,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隻是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譯文:孔子說:“工匠要把活幹好,必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 二、談學習態度 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譯文: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知識,學習永遠不滿足,耐心教導別人而不怠倦。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譯文:孔子說:“如果三個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一個人。選項擇它的長處和優點而向他學習;看到有什麼時候不好地方就反省思考,加以改正。” 6、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裏仁》譯文:孔子說:“聰明好學,不以向下麵的人請教為恥…… 7、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三、談學習興趣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譯文:孔子說:“(對任何事物),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踐行它為快樂的人。” 四、談教育原則 9、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不誨也。”--《論語.述而》譯文:孔子說:“隻要願意親自送來十條幹肉(作為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導的。” 10、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譯文:孔子說:“(我)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愚智)類別”。五、教育目的 11、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譯文:子夏說:“做官要做得好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才可以做官。”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求《論語》中關於教育的句子15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