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之外貌描寫
呂布
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關羽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劉備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麵如冠玉,唇若塗脂
趙雲
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麵重頤,威風凜凜
《三國誌》中對曹操的真實描寫
孫盛《異同雜語》雲:“太祖嚐問許子將(按許邵字子將):‘我何如人?’固問,然後子將答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湯用彤《讀人物誌》亦雲:“《後漢書》言許子將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另外,《世說新語·識鑒》也說“曹公少時見喬玄,玄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這是將曹操視為“治世英雄,亂世奸雄”較早的材料。其中劉邵的說法為世人所公認,而喬玄之說,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中已予以否認。《三國演義》也直接取用了劉邵的話。總之,不管怎樣,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說由來已久,據史料,它也為曹操所接受,曹操聽後竟“為之大悅”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蓋曹操素以創業自任也”。④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無論古今,“奸雄”二字,無非有兩個含義:所謂“雄”,指英雄,其義甚易理解。而所謂“奸”,則應結合曹操的思想、行為及表現來理解。
曹操聽了別人稱自己是“奸雄”不但不怒,反而非常高興,正是因為他沒有把這句話視為對自己的貶斥,相反,他把“奸”看作是計謀、智慧、權變,並決心以此來發揮自己的特長,在亂世中一顯身手。其實,曹操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能打敗不具備這種“奸才”的劉備、孫權,也正是靠使用這種手段。如果客觀、曆史地看問題,那麼,這些手段的使用,無非是“適者生存”而已,並不像後世“臉譜化”的戲曲舞台上所展示的那麼陰險、毒辣、殘酷、卑劣。當然,曹操所采取的手段,有時頗為殘忍,但是,作為封建軍閥,作為在亂世中奪取權利的領袖,有誰能避免得了這種殘忍?劉備、孫權是否自始至終是以“仁義”來奪取蜀漢與東吳統治地位的?恐怕都離不開殺戮。用曆史的觀點看問題,他們都屬於爭權奪利的軍閥,其中隻能是智者勝,勇者勝,得人心者勝!其實,從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看,曹操都遠遠超過劉備、孫權。這樣的曹操,我們怎能以臉譜化的“奸雄”一言以蔽之?
曹操由曆史走上舞台(指臉譜化的戲曲藝術),並作為“白臉奸臣”而家喻戶曉,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再加上毛綸、毛宗崗父子的評點,曹操的臉譜化迅速固定。盡管《三國演義》及毛評之前已有不少擁劉反曹的觀點,但是,那僅僅是出於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關鍵所在也僅是應該尊誰為正統的問題,並沒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變。雖然反對他,仍然把他作為一個英雄(或者說是曆史上的“奸雄”)來看的,如典型的習鑿齒的觀點:
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晉)配天而為帝,方駕於三代,豈肯俯首於曹氏,側足於不正?……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於大通哉!
(《晉書·習鑿齒傳》)
顯然,習鑿齒是欲讓晉承漢祧,擁劉反曹。其他如朱熹等反對曹操者,其目的也不是反對曹操本人,而是反對以魏為正統。說透了,這是一種社會需要、政治需求。但到了《三國演義》,尤其是毛宗崗的評點,情況則大不相同。
毛宗崗在評點中,對曹操大加撻伐,稱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並把他與諸葛亮“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相對照,其目的顯而易見。就小說美學來說,毛宗崗無論對關羽、諸葛亮,還是對曹操的評點,在人物的美學方麵的成就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但問題在於,就曹操本人來說,他卻使曹操的形象大為改觀。評點中,毛宗崗不斷以各種語言攻擊曹操。如在小說中曹操聽了劉邵的話,不怒而喜之後,毛評道:“喜得惡,喜得險,喜得無禮,喜得不平常,喜得不懷好意。隻此一言,便是奸雄本色。”曹操馬踏麥田,割發代首,毛評道:
曹操一生,無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諸侯,又借諸侯以攻諸侯。至於欲安軍心,則他人之頭亦可借,欲申軍令,則自己之發亦可借。借之謀愈奇,借之術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毛宗崗之語均引自毛宗崗評點本《三國演義》,下同。)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痛哭郭嘉,認為“若奉孝(郭嘉字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毛評道:
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土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前之哭勝似賞,後之哭勝似罰。不謂奸雄眼淚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愛。
毛宗崗的這些點評,是使曹操成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後的戲曲舞台競相把曹操固定為“白臉”而使之臉譜化,漸漸由正麵曆史人物演變為舞台反麵角色,這已離開了曆史真實。
張飛的人物形象描寫
1、人物形象
①戲劇形象
傳統戲曲當中,張飛是一張蝴蝶臉,很喜相,很可愛。他在許多戲裏都是喜劇角色,所以這一張臉譜很適合表現他的性格。但是,《兩將軍》寫的是張飛和馬超挑燈夜戰的故事,戲裏的張飛一點也不逗樂,隻有威風和魯莽。
②文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誌平話》裏對張飛的形象的塑造幾乎是一樣的,都是位重情重義嫉惡如仇,膚色黝黑的壯漢,同時又武力過人,曾多次主動挑戰號稱天下第一的呂布,呂布竟曾一度忌憚張飛,嗓門大更是人物一大亮點,是蜀漢大臣中少有的個性鮮明的武將。
2、人物簡介
張飛(?-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阪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蕩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範強、張達刺殺。後主時代追諡為“桓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描寫了多少個人物
一些研究《三國演義》的論著說,這個作品共寫了400多個人物,大概就是依據這個“三國誌宗僚”的數字。
羅貫中本中,卷前“三國誌宗僚”一欄所開列的,蜀漢方麵,上自劉備下至黃皓,共104人;曹魏方麵,上自曹操下至陳登,共242人;孫吳方麵,從孫堅、孫權至劉讚共131人。三方總共477人。這裏麵隻限於帝王後妃、文官武將。而農民起義頭領,以及漁樵耕牧等下層人物,都被排斥在外。
一些研究《三國演義》的論著說,這個作品共寫了400多個人物,大概就是依據這個“三國誌宗僚”的數字。這是很不準確的。
據粗略的統計,毛宗崗整理過的《三國演義》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鬥、北鬥,還有孔明的書童、水鏡先生的牧童和一些無姓無名的婦女等,也算上的話,就有1100多人。可以說,《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文學中寫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
這個作品在處理這眾多人物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主次分明,詳略得體。從而把他們組成為一個完整的曆史畫卷,真實地反映出三國時代的社會麵貌。
作品所歌頌的蜀漢集團的主要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和孔明等,是全書的主體,寫來有始有終。其來龍去脈,為人作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不但寫他們生前龍騰虎躍的戰鬥生活,而且還寫他們死後幽靈的種種活動。比如,諸葛亮死後,英靈尚在,仍在維護著蜀漢的安全。關羽被害之後,陰魂不散,扼殺了對手呂蒙,嚇煞了曹操,在戰陣中保護著張苞,最後升天為神。張飛的冤魂,來到劉備跟前,訴說自己的被害,要求為他報仇。就連孔明的老丈人黃承彥死後,也能顯靈。
曹操、孫權集團中的主要人物,雖然也有始有終,但寫他們隻限於生前,而且許多人還不得好死,如孫策被刺死,周瑜被氣死,呂蒙被扼死,曹操被伏皇後、董貴人等20個為他殺害的冤鬼“索命”而死。他們死了之後,就默默無聞,毫無訊息!
次要人物,要麼有始無終,要麼一出現即被人砍死。這一些大多數是牙將、裨將之類,他們的出現大多數為鋪墊主要人物。關羽“溫酒斬華雄”時,在出陣之前,潘風、俞涉、鮑忠、胡軫等將,便連連被華雄斬死,造成了華雄的不可一世的氣勢,而關羽在溫酒之間卻斬了華雄,關羽的神威便在華雄之上。所謂“強中還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潘風等四人一出場即死去,從藝術構思上來說,當然,他們也算是完成了任務,各得其所。
等而下之者,往往隻在介紹較主要人物時提到而已。比如寫孔明出山時,就說到他的“四密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除徐元直得到較詳細的描寫外,其餘三人隻是提到一下,以後,就沒有下文了。寫劉表時,提到了“江夏八俊”,隻點出了“八俊”的名字。
人物雖然眾多,經過作者的這樣處置,顯得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有如群山起伏,連綿不斷,又主峰突兀,氣象萬千。這一方麵是作者“擁劉抑曹”正統觀念所造成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傑出的藝術構思的體現。從這點上,也足以說明,羅貫中不愧是個大手筆~
《三國誌》裏是如何描寫黃月英的?
出自《三國誌》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引注《襄陽記》 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裏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語言個性描寫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享一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操
溫 酒 斬 華 雄
小 霸 王 孫 策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戰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溫 酒 斬 華 雄
割須斷袍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1、髀肉複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谘):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合):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可以嗎 .........
求采納為滿意回答。
經典人物描寫
首先,曆史上的張飛相貌如何?大家可能會說:“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其實,這隻是通俗文藝的說法,史書《三國誌》中的《蜀書·張飛傳》卻並無一字涉及張飛的相貌。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嬌兒詩》中有這樣兩句:“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其中“張飛胡”意指張飛長著一部絡腮胡,不知有何依據,大概是因為曆史上的張飛“雄壯威猛”,有“萬人敵”、“熊虎之將”之譽而產生的藝術想象。宋元以來,民間通俗文藝在反複講說三國故事時,沿著這一思路,逐步把張飛的相貌加以規範。元代的《三國誌平話》卷上描寫張飛:“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鍾。”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基本上吸收了這一描寫;但為了表現劉關張三人體格的差別(劉備“身長七尺五寸”,關羽“身長九尺”),他將張飛的身高改為“八尺”,並略加渲染,於是便有了這樣一段經典性的相貌描寫:“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第1回)從此,張飛的相貌就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定型了。後來的戲曲為了表現張飛的剛直,又“送”給他一張黑臉。
有人說,曆史上的張飛可能是個美男子,理由是: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都當上蜀漢後主劉禪的皇後(《三國誌·蜀書·二主妃子傳》稱長女為“後主敬哀皇後”,次女為“後主張皇後”),而劉禪是個好色之徒,可見張飛的兩個女兒都是美女;既然女兒都很漂亮,那麼父親也應該是個儀表堂堂的美男子。不過,這隻是一種推測,未必就是事實。
其一,古代皇帝選擇妃、嬪,固然看重美色;而立皇後,則主要考慮政治因素,多從勳戚大臣家族中擇取,是否美豔則在其次。劉禪為太子時,開國元勳中,諸葛亮無女,關羽之女已被東吳所虜,唯張飛關係最親近而且有女,故劉備納其長女為太子妃;劉禪嗣位,其妃自然立為皇後,這並不能證明此女為美女。
其二,劉禪確係平庸之君,但說他“好色”則缺乏憑據。《三國誌·蜀書·董允傳》寫道:“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董允卒於延熙九年(246),此時劉禪當皇帝已經二十三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先是諸葛亮執政十二年,劉禪不敢胡作非為;繼而蔣琬、費禕先後執政(費禕直至253年才遇刺身亡),特別是董允總領宮中事務,忠直敢諫,劉禪雖然“欲采擇以充後宮”,卻被董允諫阻,盡管劉禪不太高興,但沒有堅持錯誤,對董允還有幾分畏懼。可以說,與那些荒淫無道之君相比,劉禪的表現還算過得去。
其三,張飛長女當皇後十五年,直至建興十五年(237)六月逝世;在她去世那年,其妹已經入宮為貴人(地位僅次於皇後);次年(238)正月,其妹即被立為皇後,一直當了二十五年,直到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後又隨劉禪到洛陽。張飛二女先後當皇後達四十年,其間並無廢立之事,可見劉禪遵循了古代立皇後的慣例,與兩姐妹的關係也還不錯。這隻能證明劉禪比較守規矩,而不能證明兩姐妹都是美女。
其四,即使張飛二女真的是美女,也不能推論張飛本人就是美男子。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遺傳關係十分複雜,決非一個模子鑄成的相似品。古往今來,父親英俊、母親美貌而子女相貌平平者,父母相貌平平而兒子英俊、女兒美貌者,可謂不勝枚舉;父母一方美貌而一方平平甚至醜陋者,同母異父、同父異母者,子女情況更是千差萬別;即使同一父母所生,兄弟之間、姐妹之間,常常也有不小的差異。所以,由子女的相貌來推斷父母的美醜,實在很不可靠。《水滸傳》中的武鬆和武大郎是親兄弟,一個高大英武,一個短小醜陋,反差極大,你說他們的父母是美還是醜?
由此可見,說“曆史上的張飛是個美男子”,並無可靠證據,隻能是一種推測。當然,張飛相貌端正倒是很可能的。
其次,曆史上的張飛是什麼出身?我曾經指出:“張飛出身,史無明文。”《三國誌平話》卷上稱他“家豪大富”,卻沒說明他以何為業。而在《三國演義》第1回中,張飛首次出場,便自稱“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英雄。”所謂“頗有莊田”,當然算得上富裕;而“賣酒屠豬”――盡管他本人不一定親自操刀殺豬――則是普通市民們相當熟悉、相當接近的行當。這樣的出身,很自然地賦予了張飛較多的民間色彩和市井氣息。有意思的是,劉關張三人的實際出身都不算高:曆史上的劉備,雖然說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早已家道中落,不得不以“販履織席為業”(《三國誌·蜀書·先主傳》);《三國演義》據史敘述雲:“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第1回)。曆史上的關羽,出身不明,《三國誌·蜀書·關羽傳》開篇便說他“亡命奔涿郡”,想來應該是出身於下層;《三國演義》亦未明言關羽的出身,而第一次寫他出場的動作則是“推著一輛車子”(第1回),顯然是下層勞動者模樣;民間傳說便幹脆說他是賣豆腐(或賣黃豆)出身。相近的出身,給了他們彼此接近的機會,成為他們順利結拜為兄弟的重要基礎。然而,由於劉備後來成為蜀漢的開國之君,諡“昭烈”,關羽早在北宋即已追封為王,元代已習稱“關大王”,在普通民眾心目中,他們已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和神隻。因此,盡管劉關張原本都有市井氣息,張飛的家境還好於劉備、關羽,卻隻有張飛最能使芸芸眾生感到親切。
再次,曆史上的張飛性格如何?根據《三國誌·蜀書·張飛傳》的記載,曆史上的張飛雖有尊賢愛士,敬慕君子的優點,卻也有性格暴躁,遇下寡恩的嚴重缺陷。本來,身為勇將,曆經波折,性格急躁甚至暴躁一點,並不足怪;但馳騁疆場數十年,與士卒一起出生入死,甘苦與共,至少應該懂得善待部屬這個起碼的道理。然而,張飛卻偏偏不懂這一點,對士卒極其粗暴,動輒鞭撻致死。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劉備就曾多次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卻依然故我,還是動不動就拿部下出氣,這當然要激起某些部下的不滿甚至報複。果然,章武元年(221)六月,正當他準備從閬中出兵,到江州與劉備會合,一起伐吳之時,卻被部將張達、範強殺害。一代虎將,壯誌未酬,竟死於非命,固然令人痛惜,但這卻是他自己粗暴性格釀成的可怕後果。陳壽評張飛雲:“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這實在沒有冤枉他。《三國演義》在《三國誌平話》的基礎上,將曆史人物張飛“勇而暴”的性格特色,改造為“勇而莽”的性格特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暴”的精神指向是“殘暴”,意味著不講道理,暴虐好殺,它隻能減弱人們對張飛的好感,而絕不會讓小民百姓喜歡。“莽”則意味著魯莽、粗心,也意味著無城府、少心計。它雖然常常導致誤事,卻沒有那股令人害怕的殺氣;它是許多平民百姓也會有的毛病,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缺點。加上《演義》著力突出張飛的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真誠坦率,心直口快,這就為小說中的“莽張飛”增添了許多可愛之處。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的張飛,其實已經不是曆史人物張飛,而主要是經過《三國演義》改造和重塑的張飛形象。他既以曆史上的張飛為原型,又有很大的發展變化。這個令人喜愛的藝術形象,不僅在《演義》寫到的上千個人物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開啟了明清小說中以“粗獷魯莽”為特征的英雄人物係列,並成為這個形象係列中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影響最為深遠的“這一個”。
《三國演義》、《西遊記》人物描寫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 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於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卷首那份《三國誌宗僚》。但這裏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 第一,《三國誌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並未仔細點數,隻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誌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三國誌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誌》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麵的楊戲、諸葛喬、陳祗、衛繼、常播,曹魏方麵的袁渙、張範、涼茂、國淵、徐奕、何夔、邢顒、鮑勳、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麵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鍾離牧、是儀、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 第三,同樣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誌宗僚》,如蜀漢方麵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麵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幹,東吳方麵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沈瑩、張布、張悌、趙谘,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等,都是如此;至於《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誌宗僚》。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產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麼,《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我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辭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鬥”、“後主”、“先主”等), 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這些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係(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某些沒有姓名的過場人物,如那位因敲詐勒索而被張飛鞭打的督郵、水鏡莊上那位一見劉備便叫出其姓名的牧童、臥龍岡上那位不耐煩記一長串頭銜的清雅小童等等;至於一般的“使者”、“差役”、“軍士”、“侍女”之類,更不計算在內。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0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巨著。 補充: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崛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曆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曆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曆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後,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製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複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後,薑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庸無知,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補充: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麵前驚歎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複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他們的貪婪、凶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也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遊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係,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 《西遊記》藝術宮殿。《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點。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是為人性,毛臉雷公嘴,山大王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鬥,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大鬧天宮的桀驁不馴,與西天取經相比似乎改變許多,其實悟空的個性仍然沒有變,比如在騙取妖怪的二件寶物,讓玉帝派人裝天,威脅道:“若不從,即上靈霄寶殿動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咒她“活該一世無夫”,對如來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稱呼”,孫悟空,這麼一個不“聽話”,不為強勢屈服的硬漢子,躍然紙上。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裏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裏。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畢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荊斬棘,當開路先鋒,不辭辛苦汙臭,所以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特別是他的很多小聰明比孫行者強,這也是孫行者做夢也不想不到他認為的呆子居然是這麼一個“陰險”“狡詐”的家夥,行者化緣的齋飯,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敗妖怪,八戒撿便宜,沒事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製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還是一個老實人,是個好徒弟,這也是行者的聰明不如豬八戒的地方。但豬八戒還是一個好人,沒有害人之心,並且終於堅持到最後的勝利。寫一個弱點很多的人能討人喜歡,讓人記住,是很不容易的。 沙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盡管如此,他仍是不可或缺的配角,當孫行者和豬八戒鬧矛盾的時候,須由他出來勸說調解,兩位師兄外出時,由他陪伴師傅。如果沒有這一個徒弟,唐僧就危險了,經也取不成。 《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文學巨著。
希望采納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是同一個人寫的嗎?
前者是正史,後者是小說,這是最大的區別。
三國誌》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曆史。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
陳壽所著的《三國誌》,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誌》,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由此可見,《三國誌》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曆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而三國誌是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 《三國演義》是長篇小... ...由於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則《三國誌》成書後就無須再編撰甚麼《三國演義》了。
《三國誌》為晉朝陳壽所寫,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曆史,是寫實的,為二十四史之一。
《三國演義》為明朝羅貫中所寫,是在《三國誌》所記載的曆史的基礎上加以改編的文學作品,內容與曆史事實不完全吻合,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若論史學價值,前者高於後者;若論文學價值,後者高於前者。
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人成語
萬死不辭、橫行無忌、強詞奪理、曲意逢迎、胸懷大誌、身不由己、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淚流滿麵、詭計多端、貪心不足、笑容可掬、能征慣戰、倚勢淩人、寬以待人、步罡踏鬥、掌上觀文;百步穿楊(黃忠) 2:百戰百勝(曹操) 3:負薪救火(諸葛亮) 4:七擒七縱(孟獲) 5:樂不思蜀(劉禪) 6:大獲全勝(劉備)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之外貌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