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什麼意思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拚音】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釋義
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用於戰爭等。
後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以“風聲鶴唳”來形容人極度恐慌以致於自相驚擾的樣子。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讀後感
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地是個成語,八字連同可以,隻用後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便緊張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理.
【啟示】
處在比較特殊的環境下
要理性的看待問題
分析好事情 再做判斷
不要盲目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成語出自那一場戰爭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淝水之戰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是什麼意思
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出處
.淝水之戰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蕩不安,最後西晉不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占領,與江南的東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隻有丞相謝安十分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麵。
參考資料:[hi.baidu.com]
回答者: wmj007 - 護軍統領 十三級 12-10 12:35
哪個四字詞語和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意思相近
杯弓蛇影 都是因為心存懼意,所以把無害的東西自我想象成危險的事物。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近義詞
風聲鶴唳近義詞:
草木皆兵,土崩瓦解,潰不成軍
成語:風聲鶴唳
[拚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釋義] 唳:鶴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餘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閱讀答案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寫出短文中的成語。
浩浩蕩蕩、模模糊糊、決一勝負、潰不成軍、心驚肉跳。
另:標題中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也是成語。
2、把短文分成三段,寫出第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
第二段(3自然段):寫淝水之戰前秦大敗的過程和原因。
第三段(4自然段)
3、為什麼苻堅的軍隊會遭到那樣的慘敗?
從短文中看,苻堅的軍隊驕傲自大,卻又內心發虛,輕率開戰,內部不穩,戰線太長,缺乏協同,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軍情,中了東晉的計,隨意後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
曆史記載中的具體戰事原因:⑴前秦是個各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國家,人心不齊,如果勝利,大家可以都擁護你,可是一旦失敗,那就是牆倒眾人推了。⑵前秦當時主力還沒有到,當時記載前秦隻有符堅帶領先鋒騎兵部隊來到了戰場,其他各路大軍,都還在向戰場的移動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實不但不占優勢,反而是弱勢。⑶北方不擅長水戰,所以急於將戰場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為這樣,所以中了東晉之計,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尷尬局麵,先鋒戰敗,導致了其他各地的大軍還沒有投入戰場就紛紛撤回了。
願對你有所幫助!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兩個成語的來曆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 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裏。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風吹樹木的聲音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製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隻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與哪一場戰役有關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戰役概述
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
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於淝水。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右圖為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圖中黑線為淝水之戰之前雙方實際控製區域分界線,紅線為北伐勝利到謝安去世時期的雙方實際控製區域分界線。
戰役背景
原文 選自《資治通鑒》第一百零五卷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複止。
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獲秦王堅所乘雲母車。複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譯文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製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隻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
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麵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淝水之戰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曆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遊。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誌,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裏,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麵也隨之解體,再次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複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製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編輯本段戰役過程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裏,旗鼓相望。東西萬裏,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製長江中遊,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淝水之戰地圖]
淝水之戰地圖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裏。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隻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軍。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隻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示讚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製,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複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小兒輩已破賊!”)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曆。
編輯本段戰役典故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即把風聲鳥叫聲也當成了敵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敵人的軍隊,足見戰敗逃亡時驚嚇恐懼到了什麼程度!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裏。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後人根據這段史實,造出了“風聲鶴
[淝水之戰的經過]
淝水之戰的經過
唳,草木皆兵”成語。
投鞭斷流
東晉時,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與南方東晉王朝南北對峙,分庭抗禮。苻堅欲率百萬步騎兵南下,一舉滅除東晉。苻堅集群臣商議,眾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衛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見,今年不宜南下。況東晉有長江天險為阻,其君又深獲民望。故不可輕舉妄動,盲目輕進。不如固守國力,修整軍備,俟其內變,乘機攻伐。 ”苻堅不以為然,反大言不慚曰: “星象之事,未可盡信。至於長江,春秋時吳王夫差與三國時吳主孫皓,皆擁長江之險,終不免於亡。朕今有近百萬大軍,兵多將廣,人多勢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豈懼天險?”遂罔顧諫言,立意伐晉,親率大軍,兵臨淝水,自西而東,列隊甚長。東晉遣大將謝玄、謝石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晉軍頑抗,淝水一戰,竟為東晉所敗,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將所有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斷水流。後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常用詞語。
東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裏長。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裏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裏,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編輯本段戰役分析
苻堅慘敗淝水,原因眾多。其中主要有: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輕率開戰;內部不穩,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戰線太長,分散兵力,舍長就短,缺乏協同;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軍情,隨意後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間諜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
東晉軍隊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臨危不亂,從容
[一意孤行的苻堅]
一意孤行的苻堅
應敵;君臣和睦,將士用命;主將有能,指揮若定;得敵情之實,知彼知己;士卒精練,北府兵以一當十;了解天時地利,發揮己軍之長;初戰破敵,挫其兵鋒,勵己士氣;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後乘隙掩殺;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
編輯本段戰役意義
淝水之戰的結果,是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製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於前秦政權和苻堅本人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麵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所謂“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淝水之戰之後,又經過參合陂之戰,逐漸有了南北對峙的南北朝趨勢。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複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南北通吃的侯景反複叛變,先叛北齊而後又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曆史上統一不是以南北正統為基礎,而是以國家政權的政治發展形勢為基礎。以在淝水之戰後中國的統一趨勢看,盡管晉朝在道義、民心上處於優勢,但是依然沒能實現統一,這是由於在晉朝的統治階級整體上沒有把實現國家統一作為基礎政策。即使是朱序這樣能征善戰
[謝安(320~385)]
謝安(320~385)
的將領也不是把北伐作為理想。朝廷任命他擔任徐兗刺史,駐防彭城,但是他卻要求退駐淮陰。顯然是沒有北伐的意願,即使後來司馬恬替代他擔任徐兗刺史後,讓他駐防洛陽,晉朝依然沒有能繼續實現北伐,司馬恬在任職一年多後去世,朱序不久也從洛陽退駐到襄陽,晉朝除了後來由朱序、劉牢之在黃河北岸進行了很小規模的作戰,攻打了翟釗外,沒有對後燕和後秦進行真正意義的北伐,晉朝當時的統治階級整體上隻有少數人還把實現統一作為理想。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