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宮為評書,古琴,尾曲,木偶戲四個文藝演出專場各準備了一副對聯
寶氣四處,幾顆吉星照佳地,
平安八方,一道福光指新梁。
演出專場各準備了一副對聯
文化宮為評書、古琴、尾曲、木偶戲四個文藝演出專場各準備了一副對聯,對聯與演出專場對應恰當的一項是( B)
①假笑啼中真麵目新笙歌裏古衣冠
②疑雨疑雲頗多關節繪聲繪影巧合連環
③白雪陽春傳雅曲高山流水覓知音
④開幕幾疑非傀儡舞台雖小有機關
A.①古琴②評書③昆曲④木偶戲B.①昆曲②評書③古琴④木偶戲
C.①古琴②木偶戲③昆曲④評書 D.①昆曲②木偶戲③古琴④評書
對聯大全
上聯:鳳落梧桐梧落鳳。 原對:珠聯璧合璧聯珠。
上聯:曲溪曲曲龍戲水。 下聯:隴埔隴隴鳳簪花。
上聯:鬆葉竹葉葉葉翠。 下聯:秋聲雁聲聲聲寒。
上聯:龍怒卷風風卷浪。 原對:月光射水水射天。
上聯: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天擊鍾聲,無聲不寂。
下聯: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六峰巒色,有色皆空。
上聯:花花葉葉,翠翠紅紅,惟司香尉著意扶持,不教雨雨風風,清清冷冷。
下聯:蝶蝶鶼鶼,生生世世,願有情人都成眷屬,長此朝朝暮暮,喜喜歡歡。
上聯: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聯: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角,哞哞哞。
上聯:狗牙蒜上狗壓蒜。 下聯:雞冠花下雞觀花。
上聯:佳山佳水佳風佳月,千秋佳境。 下聯:癡聲癡色癡夢癡情,幾輩癡情。
上聯:普天同慶,慶的自然,慶慶慶,當慶慶,當慶當慶當當慶。
下聯:舉國若狂,狂到極點,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狂懂。
上聯: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下聯: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上聯: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龍門三級浪。 下聯: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上聯:高高下下樹;叮叮咚咚泉。 下聯: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
上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下聯: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上聯:綠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下聯: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上聯: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下聯: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
上聯:看山,山已峻。 下聯:望水,水乃清。
上聯:即色即空,即心即佛。 下聯:亦詩亦酒,亦儒亦仙。
上聯:信耶夢耶,傳非真耶。 下聯: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文心聯
上聯:嚐因酒醉鞭名馬。 下聯:唯恐情多誤美人。
上聯:常未飲酒而醉。 下聯:以不讀書為通。
上聯:桃花褪豔,血痕豈化胭脂。 下聯:豆蔻香銷,手澤尚含蘭麝。
上聯:蟬噪林愈靜。 下聯:鳥鳴山更幽。
上聯:無可奈何花落去。 下聯:似曾相識燕歸來。
上聯: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下聯: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司馬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上聯:緣何邀月問天,想是平生知己少。 下聯:隻可把酒看花,懶開醉眼看人忙。
上聯:人心無算處。 下聯:國手有輸時。
上聯:欲除煩惱須無我。 下聯:曆盡艱難好作人。
上聯:偏多熱血偏多骨。 下聯:不悔情真不侮癡。
上聯:山光撲麵經宵雨。 下聯:江水回頭欲晚潮。
上聯:嶺邊樹色含風冷。 下聯:石上泉聲帶雨秋。
上聯:沽酒欲來風已醉。 下聯:賣花人去路還香。
上聯:但得夕陽無限好。 下聯:何必惆悵近黃昏。
上聯:舊書細談猶多味。 下聯:佳客能來不費招。
上聯:鬆間明月長如此。 下聯:耳外浮雲何足論。
上聯:兩三竿竹皆秋色。 下聯:千萬疊山有雨容。
上聯:彈指聲中千偈了。 下聯:拈花笑處一言無。
上聯:風雲三尺劍。 下聯:花鳥一床書。
上聯:老拳博古道。 下聯:兒口嚼新書。
上聯:穹達盡為身外事。 下聯:升沉不改故人情。
上聯:遺世慕莊周,睡去能為蝴蝶夢。 原對:學詩類高適,老來猶作鳳凰聲。
上聯:白馬西風塞上。 下聯:杏花煙雨江南。
上聯:家藏千卷書,不忘虞廷十六字。 下聯:目空天下士,隻讓尼山一個人。......餘下全文>>
五字對聯大全
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上下聯各含金木水火土五行)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金聖歎與一老僧妙對)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諧音聯,金聖歎離別兒子)
雞饑爭豆鬥;鼠暑上梁涼。
溪西犀喜戲;囿右鼬悠遊。
泥肥禾尚瘦;晷短夜差長。
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乃清。
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
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
老拳博古道;兒口嚼新書。
荷風送香氣;鬆月生夜涼。
金石長不朽;丹青本無雙。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理想莫享醴;前途弗圖錢。
春歸花不落;風靜月長明。
常須酒一石;雜覽書百家。
水流飛白玉;花謝落黃金。
花開蔭影濃;風涼榭亭空。
一生勤為本;萬代誠作基。
一亭俯流水;萬竹引清風。(集蘭亭序字)
一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人無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
三月桃花雨;一張風雪圖。
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釋弘一)
丈夫誌四海;古人惜寸蔭。(集陶淵明句)
萬山排紫綠;一室貯清虛。
與世為依怙;如日處虛空。(釋弘一)
山公惜美景;小謝有新詩。(集唐詩句)
山吞殘日暮;水夾斷雲流。
山深春自永;海靜日尤高。
千流歸大海;高路入雲端。
己過勿憚改;未然當先思。
井灶有餘處;林園無俗情。(集陶淵明句)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風雷。
天長落日遠;意重泰山輕。(集李白句)
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
無言先立意;未嘯已生風。
無極原有極;欲仁存至仁。
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
雲山起翰墨;星鬥煥文章。(集唐詩句)
雲霞生異彩;山水有清音。(集懷仁聖教序字)
雲卷千峰色;泉和萬籟色。
雲卷千峰集;風馳萬壑開。
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
不矜威益重;無私功自高。
甘從千日醉;恥與萬人同。(集杜甫句)
日氣含春雨;石陰散秋光。
日麗千芳鬧;風和百鳥鳴。
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
書存金石氣;室有蕙蘭香。(於右任)
氣得神仙迥;情依節製尊。(集杜甫句)
長笑對高柳;貞心比古鬆。(集唐詩句)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集杜甫句)
月行疑讀畫;花生當蓑衣。
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鄧子龍)
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
風竹引天樂;林亭集古春。(集蘭亭序字)
風逆花迎麵;山深雲湔衣。(集杜甫句)
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
風輕一樓月;室靜半枕書。
風柔鶯戲柳;花放燕銜香。
文章負奇色;事業富清機。
文章輝五色;心跡喜雙清。(集唐詩句)
心同孤鶴靜;節效古鬆貞。(集唐詩句)
心源無風雨;浩氣養乾坤。
心懸萬裏外;興在一杯中。(集李白句)
以文常會友;惟德自成鄰。
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水漾春山影;人吟時雨詩。
去草尋怪石;留雲補斷山。
古琴彈夜月;淡墨畫秋山。
平生懷直道;大化揚仁風。(集古樂府句)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
丘壑趣如此;鸞鶴心悠然。(集唐詩句)
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宋教仁)
蘭氣熏山酌;竹聲兼夜泉。
蘭風載芳潤;穀性多溫純。
半窗知我......餘下全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書法、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兵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寶、笛子、古箏、琵琶、龍鳳紋樣、彩陶、國畫、 ?謙遜、禮貌、樸實。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製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麵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係的方麵:(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麵。(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係;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易﹝十翼〕》、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嶽)
琴棋書畫 ?明代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麵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可歸類於傳統文學)
中國戲劇
京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中華傳統文化之昆曲中華傳統文化之昆曲中國建築折疊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
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傳統中醫折疊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
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麵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簷、鷲。中華武術折疊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 衣冠服飾折疊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製不同的古裝、到現代的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漢民族服漢民族服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梅蘭竹菊牡丹、梅花、桂花、蓮花、茶花、蘭花、杜鵑、菊花、月季、月季,鳥籠、鸚鵡、八哥,金魚,蛐蛐。
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鬆、柏。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家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係(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湯圓、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七仙女與董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折疊神仙、妖怪、鬼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曆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唱”)音樂、戲曲音樂。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隻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昆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係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禪宗文化、少林武術、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2]、中醫文化[3]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名山大川折疊中國五嶽:華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4]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鬆花江、遼河、海河……
文化傳承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隻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於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有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華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件與硬化。在中國曆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華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用現代語言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曆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借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係進行係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華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
關於傳統文化的資料
傳統文化含義: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複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製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麵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麵,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係,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曆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曆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曆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琴棋書畫
明代&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麵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幹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麵相等
民間工藝
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麵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簷、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
中國傳統文化
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製不同,
漢民族服
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東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曆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曆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嶽)
琴棋書畫
明代&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麵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可歸類於傳統文學)
中國戲劇
京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1]、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昆曲
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
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
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麵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簷、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
衣冠服飾
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製不同的古裝、到現代的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漢民族服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梅蘭竹菊牡丹、梅花、桂花、蓮花、茶花 、蘭花、杜鵑、菊花、月季、月季,鳥籠、鸚鵡、八哥,金魚,蛐蛐。
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鬆、柏。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家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係(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七仙女與董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曆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隻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昆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係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禪宗文化、少林武術、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2]、中醫文化[3]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4]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鬆花江、遼河、海河…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那些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曆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裏麵,血緣關係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製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裏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製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係相互滲透,在曆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采的內涵。
參考資料:iask.sina.com.cn/b/8759142.html?from=related
越南的文化習俗
文 化 習 俗
越南節日風俗
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等。由於受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影響,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和內容,與中國基本相同。春節在農曆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節日。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明月,吃月餅。
越南的春節在越曆(與中國農曆相同)正月初一開始,這是越南民間最重要的節日。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家家準備年貨。春節期間人們換上節日盛裝,男穿西服,女著長袍。過春節,吃團圓飯,燃放煙花炮仗,祭祀祖宗,串親訪友,互相拜年。家家產戶吃一種方形的肉粽子和圓形的米糕,這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象征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歲習俗,零點一到,房外鞭炮齊鳴,照亮了整個天空,房裏開始供拜神靈、祖先。除夕拜供結束後,大家都高興地到廟宇亭寺獻上香,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貼春聯、掛年畫,以增加節日氣氛,春聯用漢字或越文書寫,年畫一般為“胖娃娃”、“老鼠迎親”等。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三樣節日裝飾品:一束鮮花、一盆金桔和一個盛有五種水果的盤子,這三樣東西預示著新年吉利,欣欣向榮。在春節期間,有種種禁忌:不能幹農活,不能吵架、講粗話,不能弄壞東西等。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人們互相拜年,也是春節的主要活動。大年初一清晨,第一個進人家門的外人,一般要事先選擇和安排,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全家來年吉凶禍福的兆頭。
春節期間,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北方人喜歡含苞待放的桃花,南方人祟尚臘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參加各種遊戲:鬥雞、套圈、射擊、插花比賽、摔跤比賽等。京族人過春節都有正月初一趕廟會的習慣,廟會上,五裏八鄉的長龍隊、獅子隊聚集在一起,金龍狂舞、雄獅相戲,場麵十分熱烈。人們還爭相參加猜謎、對歌等遊戲。為婦女組織的煮飯遊戲十分有趣,還有水上煮飯比賽更為風趣,先比賽吃甘蔗,不僅要吃得快,還要用吃後的甘蔗渣作燃料燒飯,要求一邊做飯,一邊要照料一個孩子,同時還要守著一隻青蛙,不讓它跳到水裏,最後看誰先把飯煮熟,優勝者被認為這一年會最吉利。城鄉有各種形式的民間娛樂活動,如演出民間傳統戲劇、蕩秋千、賽船、水上木偶戲等。
越南春節有立竿驅鬼的習俗,春節時,要立迎春竿驅鬼,迎春竿又稱逐鬼竿,竿長5~6米,春節期間立在戶外。竿梢懸掛竹圈,圈上掛一些小玩具和小鈴鐺,竿梢懸掛物象征袈裟,使鬼不敢放肆。此俗一直保留至今。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曆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節日清晨,父母為子女準備糯米酒釀、黃薑糯米飯及桃、李、檸檬等幾種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區讓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雞蛋和飲椰汁,大人飲雄黃酒,並將雄黃塗在小孩頭、額、胸、臍各處以逐蟲。許多地區的孩子用指甲草塗染手指和腳趾,佩戴由巫師用五色線繩編製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體弱多病幼兒的家庭,節前清晨給幼兒穿上這樣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藥是一項必不町少的活動,人們認為“端午草藥”最為靈驗,許多集市上有此藥專賣攤
哈節是越南京人獨特的傳統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哈節”直譯就是唱歌的節曰。節日的活動內容以唱歌為主。過節日期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在每年越曆六月初十過節,有的在八月初十過節。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時,哈亭還可供人們乘涼、唱歌及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訪問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請,不要走進哈亭,女性遊客尤應注意,對哈亭供奉娛樂休闊的神像、牌位,不要觸摸、指點。
每逢哈節,男人們聚集於哈亭,祭祖、宴飲、觀戲、角力,徹夜狂歡。哈亭正堂的東、西兩側,築有多級台階,過哈節時,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屬的等級分別就座,共有高級、中級、低級、白丁、大力5個等級。這5個等級的劃分,是根據修建“哈亭”時各家所捐獻的錢財數額來決定的,捐獻錢財最多者列為高級,坐在高級的座位上,分得較多的祭品,其餘依次而下,白丁、大力兩個等級除就座於最低的台階外,還負責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別人等體力勞動。到會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來的客人均可參加集體宴會,婦女則不能參加。男人們一邊吃喝,一邊聽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達旦。在哈節期間,除清歌手到哈亭裏唱歌外,還經常請戲班到哈亭唱戲,或者在哈亭外麵舉行鬥牛、角力比賽等活動。
中秋節在越曆八月十五,主要是吃月餅。由於中秋節以兒童為主,所以,中秋節又稱兒童節。中秋之夜還有點彩燈習俗。相傳過去有一條鯉魚修煉多年成精,夜晚出來害人,致使家家閉戶,不敢外出,後來黑臉包公教人們製作鯉魚形紙燈—,並在鯉魚腹部插一根棍,夜晚人們挑燈出門,妖精見後卜分懼怕,不敢再來作惡。從此,中秋之夜孩子們拿著各種形狀的紙燈,在月光下玩耍。中秋節農村還組織競舟、祭龍等活動。
盤古節是越南京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越曆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殺雞宰豬,以做供品,祭祀開天辟地始祖盤古,祈求始祖神的保佑。儀式隆重,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情進行祈禱,氣氛莊嚴肅穆。
送灶王節在越曆臘月二十三日,起灶王神位,燒化紙錢,供奉麥芽糖福。家家戶戶都要供,希望得到神的賜福。
越南的華人還保持著祭神的習俗,如祭財神、土地神、護財神等,華人視天後母為保護神,天後母的誕辰紀念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民眾的節日。在寺廟的院子裏組織從劇表演,人們向天後母獻供各種物品、香火,給佛像沐浴,祈求福祿與平安。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都是華人的重大節日。除了祭祀外,還組織各舞龍隊、武術隊、體操隊在各個寺廟表演,吸引很多觀眾。華人還祭祀其他的神靈,如正月十三祭關公之靈等。這些體現了越南華人的共同信仰與祭祀。
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
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汙穢。在城裏,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幹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
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裏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基本禮儀
越南人的禁忌也很多。隨著赴越南旅遊的漸興,這個長久以來半封閉的國家正在逐步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這裏介紹一些越南人最常見的禁忌,是在公眾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許多人對傳統的禁忌已並不在意。此外,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對禁忌也持不同態度。但是,作為旅遊者,“入鄉隨俗”可是旅途中的一大樂趣呢。
(一)言語禁忌
1.年初、月初說話,不說可能帶來壞運氣的詞,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發脾氣,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臉;
3.年初、月初忌說粗話,怕給全年、全月帶來惡運;
4.釣魚忌諱說貓,怕因此釣不到魚;
5.寫文章時忌諱聽到悲慘的聲音;
6.忌諱稱讚小孩胖;
7.孩子忌諱說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二)飲食禁忌
1.小孩上學忌吃飯鍋巴,怕變得愚笨;
2.小孩上學忌吃雞爪,怕寫字時手抖;
3.經商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輸;
5.出門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學生考試忌諱吃蝦,因為蝦的形狀同“劣”字第一個字母大寫“L”很相像;
7.喝酒忌諱把酒杯扣過來,或把酒瓶倒過來;
8.打牌忌諱吃鴨頭,怕輸;
9.打牌忌諱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廟裏忌諱吃狗肉。
(三)婚喪禁忌
1.牛月不嫁娶,怕夫婦倆像牛郎織女一樣分離;
2.婆婆懷孕時不娶兒媳婦;
3.忌諱一年之中連嫁兩個女兒;
4.忌諱父母送女兒到婆家;
5.家有喪事,忌諱紅顏色;
6.守孝的人不吃檳榔,不參加喜慶活動,不穿絲綢衣服;
7.忌諱穿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忌諱睡死者生前睡過的床;
8.忌諱外村抬死人經過本村的地界,特別忌諱外村抬死人經過本村祠堂前。
(四)建房禁忌
l.年底、月底不建房,怕不吉利;
2.建房間數不能是雙數,隻能是3間、5間。7間等單數;
3.房屋大門不能正對著別人家的大門,怕鬥口吵架;
4.房屋的正間不能正對池塘的角、祠堂的飛簷和別人家的屋頂;
5.建房埋柱子,忌諱木柱倒置;
6.忌諱別人在自家門前蓋房;
7.年初村裏舉行動土儀式之前,不能挖土,不能動碓臼。
(五)經商禁忌
1.商店開門要選吉日,忌諱不吉利的日子開張;
2.經商忌諱碰掉煙鬥、碰倒魚露、碰倒石灰桶;
3.經商忌諱賒賬;
4.忌諱債主在年初、月初討債。欠債人怕因此帶來惡運,整年整月有人上門討債。還不起債的人除夕出外躲債,過了午夜才敢回家。債主也總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債收回來;
5.經商忌諱顧客還價一次,怕因此貨賣不出去。顧客既然還價,不想買也要討價還價幾次;
6.經商忌諱說猴、綿羊、虎、豹,怕貨賣不掉。
(六)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藍靛色衣服,白色、藍靛色是喪服的顏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藍靛色衣服怕成為凶兆。
2.在喜慶和祭祀活動中,忌諱穿白色服裝,辦喪事除外;
3.夫婦倆忌諱用一條洗臉毛巾;
4.夫婦倆忌諱互遞牙簽;
5.忌諱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諱床上的席子反著鋪;
7.忌諱背對供桌而坐;
8.忌諱在屋內戴鬥笠;
9.照相時忌諱三個人合影,據說中間的人將遭遇不吉利;
10.忌諱在年初打掃屋子。這樣做,據說會一年辦事不順利;
11.妻子懷孕時,忌諱丈夫殺生或打樁;
12.懷孕的婦女忌諱宰雞宰鴨;
13.忌諱孕婦從外地回家裏生孩子;
14.家有產婦,忌諱外人進屋;
15.孕婦忌諱靠近死者,忌諱參加葬禮,家裏有大喪事除外;
16.忌諱用拚接起來的布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18.不在大樹底下小便,怕遇到鬼。
(七)姓名與稱呼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麵時說“召同誌”是“同誌你好”,分別時說“召同誌”是“同誌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誌”。
(八)越南社交禮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麵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招呼時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見麵時,通行握手禮,一般不采用擁抱、接吻等方式。一些少數民族如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如高棉族)多行合十禮(雙手合十齊唇或齊額為宜,過頭則是拜鬼)。見麵說話要先稱呼對方,尤其對長輩更應如此,否則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做客時用水、用煙或用飯前要先說一句:“您先請”,以示禮貌。越南人說話聲音較小,溫文爾雅,很少大喊大叫。
尊老愛幼,對老年人特別禮貌。在北方的京族家裏由輩分最高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是老太太當家,凡事要多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會表示異議。
各族群眾都特別好客,越南各族人常用他們最喜歡的酒和肉、菜等食物待客,即使不合口味,也要盡量多吃,否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時,主人還要把自己種的水果、蔬菜和加工的食品送給來客,如果拒絕,會產生誤會,一般客人總要多少收下一些,並相應還禮。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喜歡在節日喜慶時邀請客人一同喝壇酒,即輪流用管子從酒壇裏吸酒喝,第一輪不能拒絕,否則認為是掃興、失禮。第一輪以後,如不想喝,以雙手抱拳向右肩舉一舉,表示致謝不再喝了。
與越南人交往,可以送對方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禮品,但禮品價值不可過大,否則會受到對方拒絕,有行賄之嫌。但請越南朋友進餐,則在情理之中。
宗教信仰
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曆史。曆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隻不過近百年的曆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薑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美食服飾
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小吃
到越南旅遊,不可不品嚐越南的小吃,以一飽口福。通常在旅遊者下榻的賓館,一般都會提供早餐,但這樣的早餐品種單一,如中餐就是炒粉,西餐無非是麵包、黃油、煎雞蛋之類,這些品種國內都有,毫無新鮮感覺。如果您真的想品嚐越南的小吃,不枉此行,還是要到大排檔去,在那裏才能嚐到地道的越南小吃。當然有些時候需要一點膽量,對衛生條件不要那麼過分挑剔。
首先應該品嚐河內的螺獅粉。清晨,在上班和上學的時間裏,在河內的街頭,常可遇到賣螺獅粉的攤檔。這種小攤實際上隻是小販挑著的兩個竹籃,上麵奶水、爐火、佐料、碗筷一應俱全,外加若幹張小小的板凳。當您走到攤前,攤主(通常是中年婦女)會熱情地邀請您落座,然後麻利地取出一碟圓粉條放入開水鍋中燙。這種圓粉條略細於桂林米粉和雲南米線,使用優質大米,粉質細膩柔韌,白淨透明,吃起來很爽口。螺軟是現挑現吃,用竹針挑出放在粉中,然後加上螺獅場、辣椒和其他調味品。一碗二兩的螺獅粉2400越盾,約合人民幣1.6元,味道鮮美。
河內的雞粉久負盛名,也可在河內街頭攤檔上吃到。雞粉用料講究,除雞絲外,還配有肉絲、蛋絲、木耳絲、蔥絲、香菜絲。蛋絲製作獨特,攤成薄薄的片,切成細細的絲,不粘不連,撒在粉上與紅的肉絲、白的雞絲相輝映,格外撩人食欲。吃雞粉時,桌上還擺有切開的鮮檸檬,輕輕一拐,幾滴檸檬汁落人碗中,原先滾燙鮮美的雞粉,又添了一縷清香,吃起來更加爽口。一碗雞粉比螺獅粉資一倍多,約5000越盾,但值得一嚐。
與雞粉齊名的還有河內的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黃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廣西的切粉略薄略細,用優質大米製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將一大塊精黃牛肉加上各種佐料後下鍋煮熟,然後切成薄薄的小塊,將米粉在開水鍋中燙後,加人牛肉、牛肉湯和各種調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蝦餅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蝦餅的做法是將加了調味料的麵糊裹上新鮮的大蝦,放入油鍋中炸,出鍋後香味撲鼻,吃起來,香酥可口。在河內西湖邊上有一家餐廳,其製作的蝦餅有較高的聲譽。
肉粽是越南的傳統美食,過去,一般的越南人家隻有在節日裏才能吃上。這種肉粽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粽粑,是完全用肉來做成的。在農村,每當節日特別是春節來臨前,各家各戶都要做肉粽。將上好的瘦豬肉加入各種香料,放入石田中著成糊狀,然後用芭蕉葉或荷葉包上裹成粽粑狀,放火鍋中煮熟。吃前切成塊或薄片蒸熱,蘸以魚露和胡椒粉,味道鮮美,不油膩,吃後口齒留香。
越式灌腸也是越南人喜歡的美食。其做法是用豬紅調以瘦肉末和各種香菜,灌人豬小腸中,然後煮熟。吃前切成節,蘸上各種調料。
炸春卷是最受越南人歡迎的一道菜,近年來國內不少餐館引進,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蟬翼,潔白透明。將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絲、魷魚絲、蝦仁、蔥段等做成的餡,放入油鍋中炸至酥黃。吃時,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魚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膩,十分可口。
越南傳統糕點——綠豆糕也是值得品嚐的風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綠豆糕出產於離海防不遠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龍牌為最佳。越南的綠豆糕選用上等綠豆,磨成十分細膩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來酥軟香甜。海洋綠豆糕包裝精美,旅遊歸來帶上幾包,用以饋贈親友。
青菜生吃。在越南餐館就餐,您可能會常常看到越南人將鮮綠欲滴的各種青菜生吃,對國人來說,特別是北方人也許會感到大惑不解,不敢問津。其實這種吃法是越南的傳統吃法,恐怕也可以稱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還挺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青菜生吃當然也有些講究,這些青菜主要有洗淨的空心菜、生菜、綠豆芽,此外還有各種香茶,如完萎、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魚露、酸醋和鮮檸檬汁。越南地處熱帶,氣候炎熱,青菜生吃有生津降火的作用,且有助於消化和營養吸收。未嚐試過青菜生吃,應當說不能算了解越南的風味小吃。
哪些是傳統文化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活動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舞龍表演:
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人們在喜慶日子裏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紮製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
3,舞獅: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文化宮為評書,古琴,尾曲,木偶戲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