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近意詞組
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必然選擇的近義詞,是因為什麼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必然選擇,是因為
[ A ]
A.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
B.經濟發展較慢,底子薄
C.科技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國力逐漸增強
D.麵臨國際壓力
企業可持續發展還可用什麼詞代替
傳承文化, 展望未來
“可持續發展”一詞,由哪國人首先提出的?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這次研討會雲集了全球的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類在締造一個健康和富生機的環境上所享有的權利。自此以後,各國致力界定“可持續發展”的含意,現時已擬出的定義已有幾百個之多,涵蓋範圍包括國際、區域、地方及特定界別的層麵,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製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對於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被廣泛接受並引用,這個定義係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隨後,中國政府編製了《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名詞解釋:可持續發展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委員會在其於2003年4月舉行的第166次會議上批準了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議案,並以行動支持將十年議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一個兩年期的行動計劃結合在一起。
本文提供了一個綱要,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與聯合國和其它合作者的協商製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國際實施方案草案。
第1部分詳細描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特點,並闡明了它與其它主要國際教育計劃和重要任務之間的關係。這強調了可持續發展和教育以及一些關鍵問題之間的相互作用,如貧困緩解、性別平等、健康促進、社會和經濟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保存和保護,農村改革、人權、和平、國際理解、文化和語言多樣性以及ICT的應用。
第2部分描述了為DESD製定一個國際實施方案草案的合作方式。這確定了在地方、國家、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的一係列合作者,他們的合作對於確保十年教育活動的成功實施以及這些活動對全球的教育政策、教育計劃和教育工作起到最大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它還列出了可以促進合作者對十年教育的參與、主人翁意識和投人的一係列策略。重點放在鼓勵本地的積極性,並確保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麵的結構能夠為本地積極性的培養指引方向。
第3部分用一份活動提案來總結全文,該提案的目的是促使國際社會在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時間內為DESD做好準備。這些是從兩個方麵進行組織,(i)交流與支持,(ii)為十年教育培養動力、合作關係與支持。
首次使用“可持續發展”一詞的是﹖
A 美國人
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製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治題: 名詞解釋1、可持續發展
最早提出可持續發展時間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這次研討會雲集了全球的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類在締造一個健康和富生機的環境上所享有的權利。自此以後,各國致力界定“可持續發展”的含意,現時已擬出的定義已有幾百個之多,涵蓋範圍包括國際、區域、地方及特定界別的層麵,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製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係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隨後,中國政府編製了《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編輯本段]最廣泛采納的定義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布倫特蘭報告書所載的定義,其亦即: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係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2003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係,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麵。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製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同誌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編輯本段]可持續發展科學定義
由於可持續發展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諸多方麵,所以,由於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 對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定義也就不同。
1. 側重於自然方麵的定義
“持續性” 一詞首先是由生態學家提出來的, 即所謂“生態持續性 ”(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說明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序間的平衡。 1991 年 11 月, 國際生態學聯合會 (INTECOL) 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IUBS) 聯合舉行了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專題研討會。該研討會的成果 發展並深化了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自然屬性, 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 保護和加強環境係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其含義為可持續發展是不超越環境,係統更新能力的發展。
2. 側重於社會方麵的定義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 (INCN)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 (WWF) 共同發表《保護地球一一可持續生存戰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持生態係統涵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並提出了人類可持續生存的九條基本原則。
3. 側重於經濟方麵的定義
愛德華 -B ??巴比爾 (Edivard B.Barbier) 在其著作《經濟、自然資源 :不足和發展》中, 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 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爾斯 (D- Pearce) 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今天的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當發展能夠保持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 也不會使後代的福利減少” 。
4. 側重於科技方麵的定義
斯帕思 (JammGustare Spath) 認為 :" 可持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一一盡可能接近‘零排放 ' 或‘密封式 ', 工藝方法一一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 " 。
5. 綜合性定義
《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 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與此定義相近的還有中國國家主席**的定義:“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 。
1989 年“ 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 ”(UNEP) 專門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聲明》 , 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含義:(1) 走向國家和國際平等;2) 要有一種 支援性的國際經濟環境;(3) 維護、合理使用並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4) 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和考慮。
總之,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後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可持續發展注重社會、經濟、文化、資源、環境、生活等各方麵協調“發展”,要求這些方麵的各項指標組成的向量的變化呈現單調增態勢(強可持續性發展),至少其總的變化趨勢不是單調減態勢(弱可持續性發展),
[編輯本段]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
1、公平性原則
是指機會選擇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麵的含義:一是指代際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性,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要實現當代人與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三是指人與自然,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公平性。這是與傳統發展的根本區別之一。各代人之間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處於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樣選擇的機會空間。
2、可持續性原則
是指生態係統受到某種幹擾時能保持其生產率的能力。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係統可持續性的保持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性的條件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態可能的範圍內確定自己的消耗標準。因此,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係。
3、和諧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是要促進人類之間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如果我們能真誠地按和諧性原則行事,那麼人類與自然之間就能保持一種互惠共生的關係,也隻有這樣,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
4、需求性原則
人類需求是由社會和文化條件所確定的,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結果。與人的價值觀和動機有關。可持續發展立足於人的需求而發展人,強調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場商品,是要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活願望的機會
5、高效性原則
高效性原則不僅是根據其經濟生產率來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據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來衡量。是人類整發展的綜合和總體的高效。
6、階躍性原則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需求內容和層次將不斷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續發展本身隱含著不斷地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階躍性過程。
[編輯本段]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論和戰略。它是一種新的發展觀、道德觀和文明觀。
其內涵為: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是集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項因素於一體的完整現象,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
(2)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3)人與人關係的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人類必須建立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中共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把社會的全麵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以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從忽略環境保護受到自然界懲罰,到最終選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次曆史性重大轉折。[1]
可持續發展 這個“可”是前綴嗎? 那如果把“可”變作“可以”那還是前綴嗎? “綴詞”這兩個字正
首先 可 是前綴,狀態詞。這裏的可,就是可以的省略。 zhui\ ci/
公司最近要開一個會議,會議主題意思為“可持續發展”,如何用一個兩個字的詞語概括這個主題呢?
和諧,,,,,,,,,,,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理論和戰略,是
A
[“反省”有悔悟之意,“反思”是回過來思考的意思。“川流不息”用於人流和車馬,“源源不斷”用於各種東西(如資源、原料、人才等)的供給。“何嚐”:“為什麼”,有反問意;“未嚐”:“不嚐”,含否定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可持續發展的近意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