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A.都體現了浪漫主義精神B.都留了憂國憂民的情感C,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
首先,單選題的話D是肯定對的,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任何作家的創造風格都會受時代影響。具體看的話,A項,三人中隻有李白是浪漫主義,後兩人都是現實主義的代表詩人;B項,杜甫和白居易保留了憂國憂民的情感是對的,像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賣炭翁都是最好的代表作品,但這點在李白身上不明顯;C項,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是對的,但白居易不是,他是中唐詩人。不知這樣說你清楚了沒?
關於白居易的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中文名: 白居易
別名: 白樂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河南新鄭市(今鄭州新鄭)
出生日期: 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846年
職業: 詩人
主要成就: 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
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代表作品: 《白氏長慶集》,《長恨歌》,《琵琶
憂國憂民,心係社稷的詩人有哪些
十大愛國詩人
(1) 屈原: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主要詩作《離騷》、《九歌》、《九章》。
(2) 曹植: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諡思,現存詩約80首,其中“七步詩”廣有影響。
(3) 陶淵明:東晉在詩人,名潛,字元亮。所作詩文多描寫農村景色,以《歸田園居》、《桃花源詩》為代表作。
(4) 王維:唐朝山水田園詩人,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5) 李白:唐朝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功居士,存詩990餘首,有《李太白文集》。
(6) 杜甫: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後人稱杜工部,其詩歌被稱為“詩史”,有《杜少陵集》。
(7) 白居易:唐朝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有《白氏長慶集》。
(8) 李商隱:唐末詩人,字義山,以七言律詩見長,有《李義山詩集》。
(9)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其詩清新雄放,詩文有《東坡七集》。
(10) 陸遊: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存詩9000多首,詩風激昂豪放,有《劍南詩稿》等。
還有辛棄疾,文天祥,嶽飛,範仲淹等等
望采納,謝謝
韋應物寫了哪幾首寫景詩?杜甫寫了哪幾首憂國憂民的詩?白居易詩的特點是什麼?
韋應物寫景詩
滁洲西澗、東郊、西塞山 等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
《春望》、《悲陳陶》、《北征》、“三吏”、“三別”(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又呈吳郎》、《兵車行》、《聞官軍收複河南河北》、《麗人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誌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誌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大體上,前三類為古體,後一類為近體。前三類大致以內容區分,但有相交。四類詩中,白氏自己比較重視前兩類,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誌”;閑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與元九書》)。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麵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諷諭詩在形式上多直賦其事。敘事完整,情節生動,人物情節細致傳神。另一部分諷諭詩則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這兩類作品都是概括深廣,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曉暢明白。部分《新樂府》還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閑適詩多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寧靜生活的向往和潔身自好的誌趣。不少詩也宣揚了知足保和、樂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詩從側麵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說明他追求閑適隻是無可奈何的解脫。感傷詩以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最為著名。《長恨歌》歌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婚姻愛情故事,既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寄諷,更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傷和同情。《琵琶行》則有“天涯淪落人”的遭際之感,且語言成就突出。此二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善於鋪排烘托,聲韻流暢和諧,流傳甚廣。白氏還有不少贈酬親朋篇什,情真意切,摯樸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歎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雜律詩在白詩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豔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遊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詩的啟示。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隻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淒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麵,其中透露的淒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麵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閑適詩和諷諭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諭詩誌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其“兼濟”之誌,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3000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係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係列原則:
“辭質而徑”,辭句質樸,表達直率;
“言直而切”,直書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實”,內容真實,有案可稽;
“體順而肆”,文字流暢,易於吟唱(《新樂府序》)。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白居易的詩草解釋
作者:白居易 題材:五言律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求嚴格,一般限為五言排律,六韻或八韻。白居易此詩以"古原草送別"為題,故詩須扣住"古原"、"草"、"送別"等題意。
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廠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南朝梁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詩是現存較早的"賦得體"詩。而"賦得體"之大興是在唐代,以後曆代沿用。試帖詩比一般的賦得體要。
2.離離:青草繁茂的樣子。
3.遠芳:廣遠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5.王孫:公子王孫。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這是作者十六歲所作。本來隻是練習應試的習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作者初進京城,攜詩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顧借"居易"之名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待讀其詩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讚賞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遂廣為延譽。按"賦得體"的標準,此詩之結構可謂嚴謹妥當:前四句寫"原上草",後四句寫"古道送別"。然而此詩之佳處遠不止於此。其為名作,實因意勝——讚美一種頑強向上的生命精神。
欣賞
這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而且還寫出作者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野草離離,生生不已。離離是生長的態勢;歲歲枯榮是其生命之律動過程,其意蘊是規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並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詩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燒,在毀滅與永生的壯烈對比中,驗證其生命力之頑強。野火焚燒象征生命之艱辛和考驗;春風吹又生言其頑強不屈,執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則言其無所不往,勢不可阻。詩的前四句側表現野草生命的曆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資格成為宇宙間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擁有值得人讚美的生命意義。尾聯扣送別之意,"又"字暗示離別乃古今人事之所難免;別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之歎,後人亦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之悲。
前人於此詩好評甚多。《古歡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複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豈出自劉歟?……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唐詩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餘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
但亦有說此詩別有寓意者。《唐詩三百首》:"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幹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詩境淺說》:"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仁見智,無所不可。"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餘下全文>>
唐詩宋詞的來曆以及特點?
1.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隻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禦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麼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台,並成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麵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原因如下: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講宋詞的成就。詞源於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於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也更便於抒發人們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漸興盛起來,取代詩而成為文學的主流。課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後期和南宋四個階段,分別介紹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與陸遊的詞作風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詞壇婉約派的重要代表。他長期在都市裏生活,作品多表現城市的繁華和男女的悲歡離合之情,尤長於抒寫羈旅的孤寂與鄉愁。他的詞作,多采用俚俗口語,通俗生動,“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因而流傳很廣。他的詞作,還大量融入鋪敘的成分,不僅擴大詞的境界,也為元曲的發展開啟了門徑。蘇軾是北宋中後期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詞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大拓展了詞的內容,並以豪邁奔放的感情,為詞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兩宋之交的李清照,是傑出的婉約派女詞人,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善於用白描手法、淺白詞句,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南宋的辛棄疾和詩人陸遊,主張積極抗金,作品都以豪放為主,深刻地表達了恢複中原的強烈願望,蘇軾和辛棄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詞作家,教材還在“曆史縱橫”小欄目和圖注中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必須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為主,但也寫出一些非常動人的婉約詞,並非隻是一味地豪放。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餘、長短句。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製調,或依調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其通常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宋後,詞經過不斷的發展產生變化,主要是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與詞的內容並不相關。當詞完全脫離曲之後,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隻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A.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