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評價李白的詩為:( ),( )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對李白的評價
文化名人對李白杜甫的評價:
韓愈對李白杜甫極為推崇;在《調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黃錦祥對李白杜甫同讚道:“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明確提出"論詩以李杜為準",他認為李杜是達到了盛唐詩歌最高境界的。
杜甫對李白的評價是
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初次相逢於洛陽,兩位詩壇泰鬥一見如故,同飲同醉,攜手同遊,度過了一段彼此難忘的日子。杜甫在成都做節度使嚴武幕客時,生活還算安定。閑暇時常想起與李白相處的日子,這時他們闊別已經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難忘的好時光,杜甫總感慨不已,頗為懷念。如今正是仲春時節,蓉城景色秀美,心曠神怡,李白若能來此同遊,那該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詩仙,在這兵荒馬亂的動蕩年代,將棲息於何處?想到這裏,詩人不禁提筆做詩,寫了一首五律《春日憶李白》,開頭四句是: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是這樣讚許的: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
杜甫對李白感情很深,以下幾首詩歌都是他懷念李白的。
夢李白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誌。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對李白的評價
兩句都可以:)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五言律詩《春日憶李白》是天寶五載(公元746年)或六載(公元747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這兩句是說,李白的詩天下無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超群,不同凡俗。所以如此,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類拔萃,無人可比。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誌,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韓愈評價李白、杜甫的詩是哪句?
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名人對李白的評價?
名人對李白的評價有: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黃錦祥對李白杜甫同讚道:“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貞: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為有唐絕唱。少陵雖工力悉敵,風韻殊不逮也。(《藝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詩自為一體。子美學優才贍,故其詩兼備眾體,而植綱常係風化為多,三百篇以後之詩,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如何評價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今安徽境內,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間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軼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他是屈原之後我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與杜莆齊名,也稱“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麵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係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麵,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杜甫在我們的心中,是一個飽經滄桑,關
懷國計民生的一個現實主義的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1]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市)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遂移家於河南新鄭。[2]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於洛陽去世,葬於香山。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如何評價李白和杜甫之間的關係
他們在杜甫父親杜閑的家裏相識,兩人不僅有詩歌的往來,而且共度過一段美好時光。李白與杜甫相會是在李白因觸怒權貴放歸山林時。杜甫在詩中描寫當時的情形是:“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可謂一見如故。李白當時已經是詩名遠揚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默默無聞。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應是很投緣的。後來兩人各奔東西,但有詩互相寄贈。杜甫的詩中充滿了對李白的崇敬,而且對李詩風格評價甚恰。如《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大杜甫11歲,他們常以詩相贈.他們的友誼純淨如水!《杜甫詩集》可以見到10來首,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但李白寫給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隻見到三首即《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見兩個偉人曾經的關係。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麵。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後一直處於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遊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裏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並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麵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視。此時的李白是孤獨而落魄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對李白的認識和崇敬並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他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剖白辯護。他說“處士禰衡後,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意思是李白之下廬山從永王,乃是為生活所迫要討碗飯吃,並非有什麼野心;“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說的是如蘇武欲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並非是其心甘情願的,乃至於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在眾人對李白避之不及的情況下,此人卻句句為李白開脫,真可謂用心良苦啊。而這位與李白患難見真情的詩人,就是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信任,筆者認為,是他對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體現。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偶像情結".而如若要追溯這份情感,那要從李杜相識時說起了。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識於洛陽。當時,李白四十四歲,因不為權貴所容而被唐明皇賜金放還②[與後麵的注釋不符],而小他十一歲的杜甫則在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就一直遊曆四方,正好這個時候遊到了東都洛陽。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宿命”的相遇吧。
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隻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並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③[與後麵的注釋不符]。那麼李白和杜甫二人,誰是“太陽”?誰是“月亮”呢?從創作風格來看,李白是太陽,熱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內斂深沉。從當時的影響力來看,李白依舊是“太陽”,詩名遠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時雖已丟掉了禦用詩人的寶座,卻仍然是欽定的桂冠詩人 ,“天下無人不識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詩名未就,光華初露。殊不知,這時的“月亮”,他日卻放射出和太陽一樣耀眼的光芒。不過從兩人當時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聲名與才氣使得杜甫對他的仰慕如長江流水,奔湧而出。杜甫能與這位著名大詩人相遇相交,其受寵若驚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這一段友情,為他日後寫下二十多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歌的埋下伏筆。
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經常舉杯暢飲,攜手同遊,談詩論文,議論時事,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再加上又都是酒國中人,歡飲達旦中各顯出一番天真來。杜甫後來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中寫道:“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說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談闊論,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現出他的個性本色,最能張揚他的人格魅力。隨著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對李白的了解更為深入。李白的詩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態度都讓杜甫欽佩不已,“偶像”情結迅速滋生。
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一:讚美其天才放逸,行雲流水的詩歌才情時的李白已經被尊稱為詩仙,他天馬星空,灑脫飄逸,用生命來追尋浪漫,讓世人震撼於他澎湃的熱情,並不自覺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動……李白詩如川江上行船,異峰奇岩,山花竹海,撲麵而來。忽而嵐雨飄灑,薄霧繚繞;忽而滿天彩雲,氣清日朗。順流而下,聽不盡兩岸猿聲,看不完屏風迭嶂。李白詩如高度烈酒,俗稱“燒刀子”,一飲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熱力入肺,胸膽開張。但不宜淺斟,而要痛飲;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酒酣耳熱,一醉陶然,便飄飄有淩雲之概……④李白詩具有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同時期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和杜甫相處的那段時間裏,兩人時常喝酒論文,李白的詩歌造詣必定對杜甫的詩歌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曾有觀點認為,杜甫《登兗州城樓》詩中,“浮去連海岱,平野入青徐”與李白詩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⑤、“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⑥”句式相似,視野比以前更開闊了。於是後人猜想,李杜相處的那段時間裏,李白幫杜甫改詩⑦。雖然這一觀點有待確認,但是我覺得兩個同樣喜愛詩歌創作的人在一起談詩論文,肯定會互相切磋。李白當時又是詩壇泰鬥,詩歌自成一體,作詩經驗也比杜甫豐富,所以他會指導杜甫修改詩歌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而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經驗外,還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後來在《春日憶李白》中寫到: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論文。
他在詩中讚許李白:相對於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並且寄托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繼續把酒言歡,作詩論文的希望。此外還有“李白一鬥詩百篇⑧”, 說的是李白隻要喝下一鬥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詩歌;“敏捷詩千首⑨”說的是李白下筆敏捷,讚美李白作詩天然湧發之才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這兩句便是曆來描寫李白最受傳頌的名句。味詩意,解釋為“落筆時風雨之震驚,詩成後鬼神為之哭泣。”其以高度誇張的語言,形容李白詩歌藝術強大的力量。落筆能驚動狂風暴雨,說明李白詩極有氣勢;詩成引起鬼神哭泣,稱讚李白詩感人肺腑、寫得神妙,讚美了李白的創作才華,而李白也確實有資格接受這一讚美。從這些詩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對李白的衷心讚美以及對李白才華的推崇和欽敬。 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二:景仰其求仙問道,超然世外的人生態度。
李白近道,故有仙靈氣,得天人之妙相。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道教有關。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煉丹服食,是非常認真的,充滿對於神仙境界的幻想。當他仕途失意的時候,便進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給了他一種極強的自我解脫的能力,他的不少詩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而其實是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在內心深處深藏著對於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裏,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山水漫遊,企慕神仙,終極目的是要達到一種不受約束的逍遙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脫的氣質,都來源於這樣的思想基礎。賀知章曾稱他為“謫仙人”,他也以“謫仙人”自居,同樣出於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也基於這樣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⑩。
道教的熏陶給予了李白超凡脫俗的氣質。而人們往往覺得超凡脫俗並有突出成就的人會有種高不可測的感覺,也容易對這類人產生景仰。杜甫也不例外。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首兩句:“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其中的“狂客”,指賀知章。這2句記錄了賀知章送號給李白一事:李白作為國家級詩人出現在長安詩壇之際,詩壇長老賀知章便對其人格、詩風作出“謫仙人”這一評價。杜甫與李白相識後,對賀知章送號“謫仙人”予李白表示讚同,因為他與賀知章一樣,見到李白後都驚為謫仙人。可見李白的仙風道骨給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白超凡脫俗的氣質,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讓杜甫景仰不已。《贈李白》中寫道“李侯金閨彥, 脫身事幽討”,這兩句可以對比出杜甫眼裏李白的超然,指出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達不到的高度。於是杜甫跟著李白一起去名山大川尋仙訪道。《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一詩記述了他們同尋訪範道士一事,並借此抒發二人的真摯友情。而《贈李白》一詩中有“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道出杜甫自己也早就有出遊梁、宋的打算,正在期望與李白同遊梁、宋,拾瑤草、采玉芝。而杜甫的《贈李白》中提及到李白喜歡煉丹服藥一事:“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從中也可猜想出他們之前曾經“相期拾瑤草”,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義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別後,他在長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對李白純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對與李白一起度過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他甚至後悔沒有與李白一道隱居山林,卻跑到長安來看人冷眼,寄人籬下……雖然杜甫最終還是近儒多於近道,但是李白交往的時期,杜甫的求仙詩和遊俠詩明顯地豪放、大氣得多;就人生態度而言,杜甫也曠達了許多,所以與李白一起求仙問道的經曆是他永生難忘的。
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三:崇敬其快意恩仇,笑傲王侯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把李白的酒仙和詩仙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喚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說的是李白隻要喝下一鬥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詩,他經常在長安街市飲酒,醉了就睡在酒家裏。有一天,唐玄宗召李白去白蓮池作詩,李白喝得興起,硬是不肯上船,還自稱“我是酒中仙”。[這段話理解有誤]
試想,若是普通人,一鬥酒下肚,即便酒量好沒喝趴下,也肯定是混混沌沌,說話不知所雲了。而這個李白,非但沒有醉倒,還能吟詩作賦;非但能吟詩作賦,而且是洋洋灑灑上百篇。如此的才情,即便詩文中有所誇張,也足見杜甫對李白才華的欽佩了。接著李白更是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來。玄宗傳詔李白去作詩,他非但不去,還說自己是酒仙。換了隨便哪個旁人,哪怕是杜甫,怕也不敢如此妄為吧,說不定還是受寵若驚,一路跑著見皇帝去了。剛作完這麼些詩句,拿幾篇套用一下換點賞金,天子一高興了沒準官升三級,實在是名利雙收的美事。但李白就是李白,俗語有雲:“酒後吐真言”,他卻是表裏如一,醒時敢叫高力士脫靴,醉了連皇上的帳都不買。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都說好酒的人一定是為人坦蕩,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此才不怕酒醉惹禍上身,身在塵世,心境卻早已超然於世俗之外。杜甫通過此詩對李白對李白的縱恣天才和不畏權貴、灑脫豪爽而讚歎不已。
李白還是時代的嬌子,他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以及“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的個性風采,這些的種種讓他有了非凡自信的資本——“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但是他又把人生想得過於理想化,他有求仕之心,卻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也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始終幻想著“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脫離了現實環境的理想化人生設計,再加上李白心高氣傲的性格,注定會被現實打擊得遍體鱗傷。其中最大的挫折莫過於本文開頭提到的追隨永王起兵事件。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寫下《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其中“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2[二]句,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運曲折,語極悲憤,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而最後2句,杜甫通過哀憐李白,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他認為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屈原是含冤而死,李白是含冤被流放。杜甫自始至終都是相信著他的好友,這表明他對李白人格的認識之深,敬佩之甚。慶幸的是,在杜甫作詩的時候,李白已遇赦放還,在南遊洞庭了,故有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而杜甫的牽掛和懷念,卻還在持續著……
誠然,這兩位詩壇巨匠間的忘年之誼是無庸質疑的。杜甫對於李白詩歌的推崇極大地擴大了李白詩歌的影響,而且對後人欣賞李白的詩歌,指示了一個方向。雖然當時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後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上升到和李白同樣的高度。郭沫若更稱:“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雖然兩人在文學道路上的追求與探索各不相同,卻能惺惺相惜,肝膽相照。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飛行;聖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現實的荊棘與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寫幻想,杜甫寫現實;李白寫過往未來,杜甫寫當今時事;李白寫夢中世界,杜甫寫夢醒時分;李白寫複雜為單純,杜甫寫單純為複雜;李白近道,杜甫為儒;李白是傳奇,杜甫是詩史;李白是天之驕子,杜甫是國之人傑。李白詩秀在神,杜甫詩美在骨。兩人都以他們超凡的詩才和博大的襟格,撐起了唐代詩壇一片“高不可及”的瑰麗天空;都以其高貴的人格和真摯的友情,譜出了文學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話。
怎樣理解杜甫對與李白的評價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他們的友誼也為後世津津樂道,關於這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詳解如下:
一、兩人相遇相識:
唐朝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李白懷著“舉鞭訪前途”的濟世之夢居於東魯,即兗州,準備再次進京,實現自己治國安民的理想。在那裏,他結識了許多文朋詩友。杜甫的父親杜閑就是其中一位.此時,杜閑正在東魯做官。也許,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閑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在兗州兩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漫步堯祠、甑山……幾乎踏遍了東魯大地。李白雖比杜甫年長十一歲,而且李白此時已是聞名天下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李白絲毫沒有名人的架子,兩人親如兄弟。他們的相遇在中國文學史上稱得上是千古一遇了。
人。
二、兩個人之間的故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入宮做了翰林。滿以為從此可以施展政治抱負,可是皇帝所要隻是一名能寫寫禦用詩詞、歌功頌德的弄臣。以李白狂傲不羈的個性哪受得了,在宮中呆了不多久便遭奸饞而被“千金放還”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鄉後,帶著壯誌未酬的創傷心靈,出長安行至梁宋,與杜甫再次相遇。杜甫以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期誌,兼全寵辱身。”勸慰這位兄長。可見兩人已友情深篤。
李白“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與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願望契合。他的創作影響著杜甫,他少任俠、重義氣、樂於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著杜甫。同時對人生、對詩歌藝術,兩人在心靈上多有相通之處。是共同對繆斯的癡戀,將兩顆偉大的心連在了一起。
怎樣評價李白、杜甫、白居易? 40分
李白的人物評價有: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黃錦祥對李白杜甫同讚道:“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詩自為一體。子美學優才贍,故其詩兼備眾體,而植綱常係風化為多,三百篇以後之詩,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杜甫評價李白的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