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裏的成語
三國演義裏的成語有:
1、七步成詩[ qī bù chéng shī ]稱人才思敏捷。
出 處:世說新語文學篇: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做詩,不成者行大法。
2、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 處: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3、下筆成章 [ xià bǐ chéng zhāng ]一揮動筆就寫成文章。形容寫文思敏捷。
出 處: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發言可詠,下筆成篇。”《三國誌·魏書·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4、不出所料 [ bù chū suǒ liào ]事由變化,在預料之中。形容原先預料的準確。
出 處:清·曾樸《孽海花》:“我從昨夜與密斯談天之後;一直防著你;剛剛走到你那邊;見你不在;我就猜著到這裏來了;所以一直趕來;果然不出所料。”
5、不由分說 [ bù yóu fēn shuō ]由:聽從,順便;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出 處:元·武漢臣《生金閣》:“怎麼~;便將我飛拳走踢隻是打?”
6、不知所雲 [ bù zhī suǒ yún ]雲:說。不知道說得是些麼。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出 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7、一舉兩得[ yī jǔ liǎng dé ]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麵的好處。
出 處:《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複,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
8、乘虛而入 [ chéng xū ér rù ]乘:趁。趁著虛弱疏漏的地方進入。
出 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一二○:“將至所居;自後垣乘虛而入;徑及庭中。”
9、五內如焚 [ wǔ nèi rú fén ]五內:五髒;俱:都;焚:燒。五髒都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像火燒的一樣。比喻非常焦急。
出 處:清·李汝珍《鏡花緣》:“蹉跎日久;良策毫無;每念主上;不覺五內如焚。”
10、人生如寄[ rén shēng rú jì ]寄:寓居,暫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暫時寄居在人世間一樣。
出 處: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成語大全有哪些成語來源於《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享一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裏麵的成語有哪些?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出祁山
舌戰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又稱《三國誌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曆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曆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成語大全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如下:
妄自菲薄、智取陳倉、暗渡陳倉、七擒七縱、六出祁山、舌戰群儒、單刀赴會、得隴望蜀、負重致遠、出言不遜、兵貴神速、吳下阿蒙、斷頭將軍、車載鬥量、勢如破竹、老牛舐犢、如嚼雞肋、堅壁清野、巢毀卵破、顧曲周郎、一身是膽、超群絕倫、七步之才、才占八鬥、空城計、如魚得水、髀肉複生、如飲醇醪、步步為營、偃旗息鼓、七步成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事具備,隻欠東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身在曹營心在漢、欲擒故縱、樂不思蜀、刮骨療毒、計收薑維、計取陳倉、苦肉計、江東赴會、呂布戲貂禪、擊鼓罵曹、蔣幹盜書、走馬薦諸葛、張飛賠罪、設連環計、義放曹操、桃園結義、水淹七軍、諸葛亮吊孝、轅門射戢、黃忠請戰、回荊州、橫槊賦詩、三英戰呂布、曹操獻刀、單騎救主、馬躍檀溪、初出茅廬、過五關斬六將、捉放曹操、大意失荊州、三國歸晉、火燒連營、赤壁大戰、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有關三國演義的成語
1:百步穿楊(黃忠)
2:百戰百勝(曹操)
3:負薪救火(諸葛亮)
4:七擒七縱(孟獲)
5:樂不思蜀(劉禪)
6:大獲全勝(劉備)
7:鼎足之勢(劉備,孫權,曹操)
8:不計其數(曹操)
9:不識時務(魯肅)
10:肺腑之言(貂禪)
11:橫行無忌(李催,郭汜)
12:三顧茅廬(劉備)
13:頓開茅塞(孫權)
14:捶胸頓足(劉備)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達)
17:寡不敵眾(周瑜)
18:詭計多端(薑維)
19:鶴發童顏(李意)
20:虎入羊群(張飛)
22:初出茅廬(諸葛亮 )
23:草船借箭(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 桃園結義 一手包辦 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一親芳澤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說 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乘虛而入 五內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初出茅廬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吳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
才高八鬥 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 土崩魚爛 如魚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舌戰群雄 羽扇綸巾 隔岸觀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縱
恩威並重 樂不思蜀 得隴望蜀 三讓徐州 三顧茅廬
三足鼎立 三國歸晉 三氣周瑜 過關斬將 望梅止渴
桃園結義 錦囊妙計 舌戰群儒 孔融讓梨 木牛流馬
割須棄袍 火燒連營 草船借箭 器宇軒昂 轅門射戟
單刀赴會 暗渡陳倉 誌大才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無人之境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三國演義裏麵的成語有哪些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出祁山
舌戰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
吳下阿蒙
斷頭將軍
車載鬥量
勢如破竹
老牛舐犢
如嚼雞肋
堅壁清野
巢毀卵破
顧曲周郎
一身是膽
超群絕倫
七步之才
才占八鬥等等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哪些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享一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三國演義中成語有哪些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出祁山
舌戰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
吳下阿蒙
斷頭將軍
車載鬥量
勢如破竹
老牛舐犢
如嚼雞肋
堅壁清野
巢毀卵破
顧曲周郎
一身是膽
超群絕倫
七步之才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
安營下寨 安:安置;營:營房;寨:防守用的柵欄。指軍隊駐紮下來。比喻建立臨時的住宿或基地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徑直走進去。形容態度傲慢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患,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事態擴大
兵精糧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百裏之才 百裏:方圓百裏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裏地區的人才
別來無恙 別:離別;恙:病。指分別以來一直都很好嗎?
才薄智淺 薄:淺薄。形容人的才智淺薄
赤身裸體 赤:光著。大部分身體或全身裸露
等閑之輩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犯顏苦諫 指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當麵直言規勸
放龍入海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後患
惶惶不安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軍令如山 軍事命令像山一樣不可動搖,必須貫徹執行
開基創業 指開創帝業
命若懸絲 比喻生命垂危
鳴金收軍 古時作戰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回營
謀事在人 謀:謀劃,安排。根據個人的能力策劃事情
安身之處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的根基。
傲慢少禮 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
傲睨得誌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誌:願望實現。形容因實現願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賢慢士 賢:有才德的人。士:讀書人和有才幹的人。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
懊悔無及 後悔已來不及了。
寶刀不老 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飽學之士 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倍道而進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不成體統 體統:格局,規矩。指言行沒有規矩,不成樣子。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進行。意為要慎重。
不置褒貶 置:安放,這裏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讚,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步步為營 步:古時以五尺為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殘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點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
蒼生塗炭 塗: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進火坑那樣痛苦。
成群結隊 成:成為,變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赤膊上陣 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初生牛犢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大驚失色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單刀赴會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隻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等閑視之 等閑:尋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預重視。
抵足而眠 腳對著腳,同榻而睡。形容關係親密,情意深厚。
峨冠博帶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反敗為勝 扭轉敗局,變為勝利。
反戈一擊 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
反客為主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剛死不久。
割肚牽腸 形容非常牽掛,很不放心。
光輝燦爛 多比喻前程的遠大或事業的偉大。
詭計多端 詭計:狡詐的計謀;端:項目,點。形容壞主意很多。
鬼神不測 測:猜想,估計。鬼神也預料不到。形容極其神奇奧妙。
緩兵之計 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黃口孺子 黃口:兒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虎入羊群 老虎跑進羊群。比喻強大者衝入柔弱者中間任意砍殺。
極天際地 形容十分高大。
將功贖罪 拿功勞補償過失。
急於求成 不顧一切地想馬上取得成效。
假途滅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舉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老弱殘兵 比喻因年老體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較差的人。
錦囊妙計 舊小說裏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裏,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敗仗慌張逃跑。
悶悶不樂 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形容心事放不下,心裏不快活。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裏到處都是。形容很多。
滅虢取虞 比喻攻擊甲國時先穩住乙國,等滅掉甲國後再滅乙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舊諺。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賠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目不邪視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
強詞奪理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情同骨肉 形容關係密切如一家人。
棄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麵。
潑油救火 救火時用油澆灑。比喻事情處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態更嚴重。
切齒痛恨 形容憤恨到極點。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著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
屍橫遍野 屍體到處橫著。形容死者極多。
聲威大震 聲勢和威望急速增長,使人非常震動。
手無寸鐵 寸:形容細微短小;鐵:指武器。手裏沒有任何武器。
土雞瓦犬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童顏鶴發 顏:臉色。仙鶴羽毛似雪白的頭發,孩子似的紅潤的麵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一切都準備好了,隻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麼都已準備好了,隻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
望風而逃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先禮後兵 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萬死不辭 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無名小卒 卒:古時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筆。故意玩弄文筆。原指曲引法律條文作弊。後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心懷叵測 心懷: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心術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血流成河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物傷其類 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心膽俱裂 俱:都。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
笑容可掬 掬:雙手捧取。形容笑容滿麵。
一麵之詞 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
搖搖欲墜 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台。
以卵擊石 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揚幡招魂 掛幡招回死者的靈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經被清除的的壞人再恢複活動。
有機可乘 有空子可鑽。
衣架飯囊 裝飯的口袋,掛衣的架子。比喻沒有能力,幹不了什麼事的人。
張燈結彩 掛上燈籠,係上彩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
恣意妄為 恣意:任意,隨意;妄為:胡作非為。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災難、重大的事變或強烈的聲響。
步罡踏鬥 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一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鬥宿之
長驅直進 猶言長驅直入。
躊躇不決 躊躇:猶豫,遲疑。形容猶猶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樣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東蕩西除 指四處征伐。
割恩斷義 舍棄恩德,斷絕道義。
老成練達 練達:指閱曆多而通達人情。形容人穩重老練,通達事理。
淚流滿麵 眼淚流了一臉。形容極度悲傷。
剖肝瀝膽 比喻開誠相待。
器宇軒昂 軒昂:精神飽滿。形容人精神飽滿,風度不凡。
誓不兩立 指雙方仇恨極深,不能同時存在。
虛廢詞說 空費精神白說話。指說話不起作用。
養精蓄銳 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力量。
隱介藏形 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執鞭隨鐙 比喻因敬仰而願意追隨左右。
知遇之恩 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恩情。
四海飄零 〖解釋〗四海:代指全國各地。飄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處飄泊,生活無著。
背若芒刺 〖解釋〗猶言芒刺在背。
撥雲霧見青天 〖解釋〗隻有推開密布的雲霧才能看到湛湛藍天。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
初生之犢不懼虎 〖解釋〗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蠹政病民 〖解釋〗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反覆無常 〖解釋〗指變化不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釋〗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虎踞鯨吞 〖解釋〗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並。
曠世逸才 〖解釋〗曠世:絕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當代少見的出眾的才能。
略無忌憚 〖解釋〗毫無畏懼。形容非常放肆。
落荒而走 〖解釋〗指離開戰場,向荒野逃命。形容戰敗逃命。
怒氣填胸 〖解釋〗胸中充滿了憤怒。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淒然淚下 〖解釋〗淒然:寒涼。形容淒涼悲傷。
器宇不凡 〖解釋〗器宇:指儀表,氣度。不凡:不平凡,不尋常。形容儀表、風度很不平常。
仁義之兵 〖解釋〗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柔能克剛 〖解釋〗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製服剛強的人。同“柔能製剛”。
肉顫心驚 〖解釋〗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色厲膽薄 〖解釋〗色:神色。厲:嚴厲、凶猛。薄:脆弱。外表強硬而內心怯懦。
神鬼難測 〖解釋〗測:推測。事情極詭秘,神鬼也難測度。形容誰也推測不出。
臥床不起 〖解釋〗病臥床上,不能起來。
閑雜人等 〖解釋〗指與工作無關的人員。
笑傲風月 〖解釋〗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虛虛實實 〖解釋〗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於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並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揎拳裸袖 〖解釋〗猶言揎拳捋袖。
佯輸詐敗 〖解釋〗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昂然而入 仰頭挺胸地走進來。形容態度傲慢
爬山越嶺 越:過;嶺:山嶺。爬過高山,越過峻嶺。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的盧馬 “的盧馬”形容好馬。
敗兵折將 折: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
避嫌守義 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避凶就吉 避:避開;就:趨。指避開禍害而趨向吉利
三國演義的時候有名的成語
望梅止渴 桃園結義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危急存亡之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初出茅廬 舌戰群雄 羽扇綸巾 隔岸觀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縱 恩威並重 樂不思蜀 得隴望蜀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享一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曆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裏的臥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讚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麵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麵。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麵。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麵。
在《三國演義》裏,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操
溫 酒 斬 華 雄
小 霸 王 孫 策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戰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溫 酒 斬 華 雄
割須斷袍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