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生經曆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曆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製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製,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誌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複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歎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編輯本段【稼軒詞】
著有《稼軒長短句》12卷,存詞629首。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破陳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等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對抗金戰鬥的回憶。另外,在《賀新郎》(陳同甫自東陽來過年)、《摸魚兒》(淳熙已亥)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誌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裏就是難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麵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誌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在藝術成就方麵,辛詞以生動、誇張的描繪和想象,形成了他的豪放風格。因為有戰鬥實踐,他在表現戰鬥場景時能營造雄奇闊大的意境,而且文詞生動,筆墨飽滿。辛詞常用比興寄托的手法。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詞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態,暗示他對當局的矛盾心理。這是詞人明顯受到傳統的“美人香草”表現手法影響的體現。
編輯本段【生平】
一、青壯年時期。止於23歲南渡以前。這是他一生最為意氣風發的時期。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並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係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