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戰略支點
戰略支點:就是支撐“籌劃和指導全局性、高層次規劃”的關鍵點。
資料鏈接:
1、戰略:廣義上的戰略泛指對全局性、高層次的重大問題的籌劃和指導,如國家戰略、國防戰略、經濟發展戰略等。軍事戰略主要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軍事戰略按作戰類型和性質,分為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在軍事戰略下一層次,還有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等。
2、支點:起支撐作用固定不動的一點。“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
3、“湖北應該加快發展,走在前列,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更大貢獻,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2005年8月****視察湖北時提出的殷切希望
“三大戰略、三大支撐”是什麼
“三大戰略、三大支撐”的內容分別如下:
三大戰略:
1.一帶一路;
2.長江經濟帶;
3.京津冀協同發展;
三大支撐:
1.科學定位,明確目標,以偉大的事業,美好的未來,解決信念支撐問題;
2.突出重點,狠抓推進,以綜合實力極大增強解決跨越發展之城問題;
3.以民為本,發展惠民,以發展成果共享解決跨越發展的社會穩定問題 ;
“三大戰略、三大支撐”是相輔相成的,三大戰略詳細內容如下:
一帶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9個省2個直轄市。 涉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經濟區,長江中遊城市群,滇中地區,黔中地區。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
a.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
b.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c.沿海沿江沿邊全麵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
d.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一體化”最早出現與1982年,原名“首都經濟圈”。真正的進展出現在2013年5月,提出北京、天津應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雙城記”,並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4年2月,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京津冀一體化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麵;
3月5日,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2014年重點工作,提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京津冀一體化”這一戰略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成為習李政府2014年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之一。
戰略支撐點的意思
戰略支點:就是支撐“籌劃和指導全局性、高層次規劃”的關鍵點。
資料鏈接:
1、戰略:廣義上的戰略泛指對全局性、高層次的重大問題的籌劃和指導,如國家戰略、國防戰略、經濟發展戰略等。軍事戰略主要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軍事戰略按作戰類型和性質,分為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在軍事戰略下一層次,還有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等。
2、支點:起支撐作用固定不動的一點。“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
3、“湖北應該加快發展,走在前列,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更大貢獻,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2005年8月****視察湖北時提出的殷切希望
謝謝,做任務,望采納。感激不盡。
什麼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我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麵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啟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對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對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必將產生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一、創新驅動發展是關係全局和長遠的重大戰略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了更加全麵、更加緊迫的需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這一戰略明確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充分表明了我們黨依靠創新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
(一)創新驅動是適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
新時期我國麵臨的一個宏大而深刻的曆史背景,就是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交彙融合、交織影響,國際創新要素流動空前活躍、重組不斷加快,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密切地關係著民生改善和群眾福祉。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成為當代世界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周期性危機的特征,更多地表現出結構性危機的特點,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國不約而同地認識到,必須塑造更加均衡協調、具有強勁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結構。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麵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主動權,率先複蘇並走向繁榮。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麵,作為重點發展和著力投入的焦點領域。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各國圍繞科技創新的競爭與合作不斷加強。
這既為我們帶來了重大機遇,也給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更加主動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生產力開辟新的空間,以科技改革發展的新突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躍升。
(二)創新驅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
通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各項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曆史性成就。但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十分迫切。經濟的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結構、人才隊伍的水平和結構密切相關。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麵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發達國家曾經擁有的資源環境等有利條件,是目前我國所不具備的。我們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創新。而科技創新處於核心地位,負有自身發展和帶動其他方麵創新的使命。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並突出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兩個最”成為我國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之路的核心要求,成為我國科技改革發展的重大責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依存度必須大幅加強。當前,受國內外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麵臨嚴峻考驗。實踐表明,越是在經濟複雜困難的條件下,我們越應重視科技在穩增長、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依靠科技培育新產業、創造新需求、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科學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我們“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麵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一以貫之、長期堅持”。
(三)創新驅動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最新實踐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條道路,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明前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為指導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黨的十六大以來,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巨大成就。麵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科技開放合作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我國整體科技實力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麵開始從跟蹤者逐步變為並行者,甚至成為領跑者,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和創新大國。與形勢的發展變化相比,一些突出問題仍然製約著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不強,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夠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新時期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迫切需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進一步邁出實質性步伐。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係,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時間還剩下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和重大突破。
“三大戰略,三大支撐”的概念
三大戰略:
1.一帶一路;
2.長江經濟帶;
3.京津冀協同發展;
三大支撐:
1.科學定位,明確目標,以偉大的事業,美好的未來,解決信念支撐問題;
2.突出重點,狠抓推進,以綜合實力極大增強解決跨越發展之城問題;
3.以民為本,發展惠民,以發展成果共享解決跨越發展的社會穩定問題 ;
“三大戰略、三大支撐”是相輔相成的,三大戰略詳細內容如下:
一帶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9個省2個直轄市。 涉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經濟區,長江中遊城市群,滇中地區,黔中地區。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
a.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
b.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c.沿海沿江沿邊全麵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
d.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一體化”最早出現與1982年,原名“首都經濟圈”。真正的進展出現在2013年5月,提出北京、天津應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雙城記”,並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4年2月,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京津冀一體化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麵;
3月5日,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2014年重點工作,提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京津冀一體化”這一戰略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成為習李政府2014年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之一。
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是什麼意思
“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必須全麵把握好“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的發展思路,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統籌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要圍繞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突出脫貧奔康和長治久安兩個關鍵,統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精心組織實施“扶貧攻堅、依法治州、產業富民、交通先行、城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六大戰略,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確保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
扶貧攻堅是我州今後五年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緊緊圍繞同步全麵小康這一目標,統籌聯動、齊心協力打一場脫貧攻堅戰。要按照“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台階、五年全麵脫貧”的要求,確保每年減少貧困村335個以上,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萬人左右,到2020年,全麵消除絕對貧困,所有貧困人口、貧困村全部“摘帽”,真正讓廣大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
省委書記王東明強調:“推動藏區和諧穩定、促進長治久安,根本還是要靠依法治藏,運用法治這個現代化治理手段,著力解決藏區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各級各部門隻有按照中央、省委依法治藏的總體要求,圍繞實現長治久安,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堅持依法治理、主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做到以依法促改革發展、促公平正義、促和諧穩定,著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
科學發展的成效能夠鼓舞人心,用民生改善的務實舉措能夠爭取人心。隻有圍繞推進富民興藏,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才能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富民優勢,才能不斷彙聚加快發展、促進和諧的力量源泉。要堅持“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把我州打造成世界旅遊目的地和全域旅遊試驗區的目標,把旅遊業作為我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扶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城鄉提升的重要抓手、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力爭到2020年,實施旅遊人次、旅遊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要緊緊圍繞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的目標,把農牧業作為全州產業發展的重點來抓,作為全州脫貧奔康的關鍵來抓,全力打造“一圈一帶一走廊”產業布局;要圍繞“開發一方資源、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保護一方生態”的目標要求,加快能源業、礦業、文化業、中藏藥業等特色產業發展。
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這是我州的短板,更是小康路上的瓶頸。隻有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加快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為全域旅遊提供強大支撐,為穩藏安康創造先決條件。要牢固樹立“安康必先通康”的意識,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鐵路公路機場齊上,構建進出順暢、互聯互通、四通八達、安全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體係”的目標,大力推進新一輪“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實現甘孜交通建設再上台階。
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
城鎮是現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承載產業的載體,是百姓安居樂業的港灣。要按照“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經濟繁榮的重要標誌,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抓手,切實“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到2020年,構建以東路康定——瀘定、南路理塘——稻城、北路甘孜為區域中心、各縣縣城為支撐、一批重點集鎮為節點的城鎮體係,基本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社會事業同步繁榮、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圍繞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生態屏障區、國家綠色能源生產基地”的方向,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以繁榮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生態文化為抓手,切實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提高環境質量,不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努力建設美麗生態甘孜。
推進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還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州之要,堅持全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堅持將生態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黨的領導。
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曆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做好這五年的工作,事關甘孜與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事關百萬康巴兒女的幸福安康。完成這一戰略任務,是各級各部門的曆史使命,更是無上的光榮。各級各部門要全麵審視州情,把握謀劃發展的總體取向,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的前提下,做到發展能快就不要慢,能多快就多快,切實形成脫貧攻堅、加快發展、同步小康的強勁勢頭。要突破思想觀念障礙,破除封閉觀念,強化開放意識;破除守舊觀念,強化創新意識;破除畏難觀念,強化進取意識;破除休閑觀念,強化拚搏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正確處理發展、民生、穩定,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戰略和戰術,繼承和創新“五種關係”,確保工作推進協調有力。
科學有效的機製,是確保工作執行落地的關鍵。各級各部門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製和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六大機製”,全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地生根。著眼於增強戰鬥力,健全組織保障機製。著眼於增強推動力,健全人才支撐機製。著眼於增強驅動力,健全改革創新機製。著眼於增強互補力,健全開放合作機製。著眼於增強競爭力,健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機製。著眼於增強執行力,健全激勵約束機製。
甘孜已經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加快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建設到了一鼓作氣衝向終點的關鍵時刻。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隻要按照州委提出的“一個目標、兩個關鍵、三件大事、六大戰略”發展思路切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鼓足幹勁、狠抓落實,團結拚搏、奮發有為,千方百計把宏偉目標付諸行動,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就一定會變成現實。
強國複興的戰略支撐有什麼?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支撐。這一論斷鮮明揭示了黨和人民賦予軍隊的新時代使命任務,集中闡明了強軍目標的政治意蘊。強國必須強軍,國家強大軍隊是支撐。一個國家要在世界叢林中奠鼎立足,沒有一支強大軍隊是不可能的。從近代歐洲老牌帝國到當代世界大國,從中國古代盛世王朝到近代舊中國,都以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個曆史規律。兩宋王朝,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聞達世界,卻先敗於金、後敗於元,直接原因就是缺少一支能夠抵禦外敵入侵、保衛國家的強大軍隊。近代中國,軍力羸弱也是挨打受辱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指出:“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鮮明提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並號召為之奮鬥,正是深刻總結了“強國必須強軍”的曆史規律。
黨的使命決定軍隊使命,黨的目標規定軍隊目標。實現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我們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近百年曆程中,我們黨初心不改、矢誌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曆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放在新時代黨的曆史使命這個大背景下來思考,科學統籌強國和強軍兩大戰略,以中國夢引領強軍夢、以強軍夢支撐中國夢。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深刻把握了黨的使命與軍隊使命的內在政治邏輯,是基於新時代黨的曆史使命而提出的軍隊建設目標指向,是黨的意誌、黨的主張在軍事領域的具體展開。
國家有什麼樣的安全需求,就要建設什麼樣的軍隊。當今世界正麵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因素引發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能低估。特別是一些國家不願意看到中國強大起來,在我國發展過程中不斷使絆子、下套子、找茬子。可以預見,我國越是發展壯大,麵臨的壓力阻力將越大,同各種敵對勢力的鬥爭將越激烈,由大向強、將強未強之際是國家安全的高風險期。軍事手段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保底手段”,是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打造好的“防身利器”。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揭示軍事力量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匹配的客觀要求,體現我們黨對世界發展大勢和國家安全形勢的深刻把握,指明了實現國家和平發展的堅強後盾和力量保證。
十八大提出什麼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我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麵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啟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對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對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必將產生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一、創新驅動發展是關係全局和長遠的重大戰略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了更加全麵、更加緊迫的需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這一戰略明確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充分表明了我們黨依靠創新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
(一)創新驅動是適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
新時期我國麵臨的一個宏大而深刻的曆史背景,就是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交彙融合、交織影響,國際創新要素流動空前活躍、重組不斷加快,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密切地關係著民生改善和群眾福祉。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成為當代世界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周期性危機的特征,更多地表現出結構性危機的特點,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國不約而同地認識到,必須塑造更加均衡協調、具有強勁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結構。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麵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主動權,率先複蘇並走向繁榮。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麵,作為重點發展和著力投入的焦點領域。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各國圍繞科技創新的競爭與合作不斷加強。
這既為我們帶來了重大機遇,也給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更加主動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生產力開辟新的空間,以科技改革發展的新突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躍升。
(二)創新驅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
通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各項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曆史性成就。但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十分迫切。經濟的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結構、人才隊伍的水平和結構密切相關。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麵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發達國家曾經擁有的資源環境等有利條件,是目前我國所不具備的。我們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創新。而科技創新處於核心地位,負有自身發展和帶動其他方麵創新的使命。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並突出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兩個最”成為我國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之路的核心要求,成為我國科技改革發展的重大責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依存度必須大幅加強。當前,受國內外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麵臨嚴峻考驗。實踐表明,越是在經濟複雜困難的條件下,我們越應重視科技在穩增長、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依靠科技培育新產業、創造新需求、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科學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我們“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麵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一以貫之、長期堅持”。
(三)創新驅動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最新實踐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條道路,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明前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為指導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黨的十六大以來,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巨大成就。麵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科技開放合作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我國整體科技實力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麵開始從跟蹤者逐步變為並行者,甚至成為領跑者,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和創新大國。與形勢的發展變化相比,一些突出問題仍然製約著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不強,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夠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新時期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迫切需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進一步邁出實質性步伐。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係,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時間還剩下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和重大突破。
什麼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國家級國保戰略支撐點是什麼
即“一個確保、兩個維護”,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公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