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幾種來源?
一.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辟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曆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曆史故事和曆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嚐膽 負荊請罪 四麵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成語的起源和由來!
成語的起源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裏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麵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麵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裏占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曆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麵,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麵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曆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嚐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曆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的由來
成語,chénɡyǔ,idioms(周祖謨)
語言詞彙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例如:
言簡意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實事求是
誨人不倦 經年累月 千鈞一發 緣木求魚
削足適履 七手八腳 細大不捐 坐井觀天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裏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麵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麵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裏占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曆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麵,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麵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曆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嚐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係。
四字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淩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麵隻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幹”、“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從某些方麵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詞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麵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莊小學"隻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隻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詞組。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裏,用在文章裏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麵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詞組,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詞組裏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詞組。例如"根本改變""這個詞組,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詞組,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詞組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詞組,都是普通詞組。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裏,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詞組、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詞組之間的,對這類詞組,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詞組,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詞組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嚐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如:
巾幗須眉 巾幗英雄 巾幗丈夫 今不如昔 今蟬蛻殼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愁古恨 今非昔比 今來古往 今日有酒今日醉
今生今世 今是昔非 今是昨非 今夕何夕 今昔之感
今雨新知 今月古月 斤斤計較 斤斤較量 斤斤自守
金榜掛名 金榜題名 金碧輝煌 金碧輝映 金碧熒煌
金篦刮目 金璧輝煌 金鑣玉絡 金鑣玉轡 金波玉液
金釵換酒 金釵十二 金釵細合 金蟬脫殼 金城千裏
金城石室 金城湯池 金翅擘海 金丹換骨 金貂換酒
金貂取酒 金貂貰酒 金斷觿決 金風送爽 金風玉露
金剛努目 金剛怒目 金剛眼睛 金戈鐵甲 金戈鐵馬
金戈鐵騎 金穀酒數 金鼓連天 金鼓齊鳴 金鼓喧闐
金光蓋地 金龜換酒 金閨國士 金閨玉堂 金壺墨汁
金輝玉潔 金雞獨立 金雞消息 金枷玉鎖 金漿玉醴
金漿玉液 金盡裘敝 金盡裘弊 金精玉液 金科玉律
金科玉臬 金科玉條 金口木舌 金口玉牙 金口玉言
金口玉音 金口禦言 金匱石室 金蘭之交 金蘭之契
金蘭之友 金馬玉堂 金門繡戶 金迷紙碎 金迷紙醉
金甌無缺 金瓶落井 金人緘口 金人三緘 金人之緘
金人之箴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金聲玉服 金聲玉潤
金聲玉色 金聲玉振 金聲擲地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開 金石良言 金石絲竹 金石為開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計 金石之堅 金石之交 金石之言
金石至交 金台市駿 金湯之固 金淘沙揀 金題玉躞
金童玉女 金屋藏嬌 金屋嬌娘 金屋之選 金屋貯嬌
金無足赤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金吾不禁 金相玉式 金相玉映
成語的來曆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麵,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麵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曆史來源: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曆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嚐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係。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麵:一是神話傳說,如誇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曆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麵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裏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麵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麵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裏占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曆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大多來源佛教
略舉一些:一切眾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腳,七顛八倒,人窮智短,八麵玲瓏,三生有幸,三災八難,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頭六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千差萬別,口碑載道,大千世界,大發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門,弓折箭盡,寸鐵殺人,不可言宣,不可思議,不即不離,五體投地,六根清淨,天花亂墜,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腳亂,方便之門,水中撈月,水泄不通,水漲船高,牛頭馬麵,功德無量,功德圓滿,半路出家,半斤八兩,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絲自縛,因果報應,因風吹火,回頭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難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缽相傳,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賊心虛,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拋磚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門托缽,金剛怒目,勇猛精進,皆大歡喜,看破紅塵,苦海無邊,借花獻佛,旁門左道,神通廣大,唯我獨尊,救苦救難,清規戒律,現身說法,極樂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聖,無事不登三寶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看僧麵看佛麵,解鈴還需係鈴人.
成語起源於什麼
一.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辟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曆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曆史故事和曆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嚐膽 負荊請罪 四麵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中國成語的來源
一.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辟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曆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曆史故事和曆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嚐膽 負荊請罪 四麵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表示起源的成語
【溯流求源】:sù liú qiú yuán,比喻尋究事物的起始演變。同“溯流窮源”。作謂語、賓語;指探求事物的本源。
關於起源的四字成語
【溯流求源】:sù liú qiú yuán,比喻尋究事物的起始演變。同“溯流窮源”。作謂語、賓語;指探求事物的本源。
【飲水思源】:yǐn shuǐ sī yuán,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不忘本。作謂語、賓語;指不忘本。
有關來曆的成語
追本溯源是一個成語,讀音是zhuī běn sù yuán,意思是追究根本,探索源頭,比喻追尋根源。出自石三友《金陵野史·圓明園與基泰工程司》。
形容起源的成語
形容起源的成語
開天辟地 天地開辟
天地剖判 天開地辟
大輅椎輪 開山鼻祖
開山老祖 開山祖師
開山之祖 開山始祖
開山之祖 盤古開天地
萬惡之源 源深流長
源廣流長
形容“起源”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起源”的成語有:開天辟地、開山鼻祖、天地剖判、天開地辟、大輅椎輪
*
開天辟地 [ kāi tiān pì dì ]: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曆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出處:三國·吳·徐整《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
開山鼻祖 [kāi shān bí zǔ]:比喻一個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者。
出處:孫犁《關於中篇小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中國中篇小說的開山鼻祖。”
*
天地剖判 [tiān dì pōu pàn]:猶言開天辟地。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
天開地辟 [tiān kāi dì pì] :猶言開天辟地。【出自】:宋·歐陽修《晉祠》詩:“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宋·洪適《奉禮歌》:“鬥轉參橫將旦,天開地辟如春。”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天開地辟由盤古,人物才分下土。”
*
大輅椎輪[dà lù zhuī lún]:華美的大車是從無輻車輪的原始車開始的。比喻事物的進化,是從簡到繁,從粗到精。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