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賦的特點有:具體性、感性、形象性、敘事性。其定義蘊含著兩個最重要特征:直言、鋪陳。直言,即簡單的陳述,直接敘述事物之過程,把事物原貌反映出來。這是賦的最簡單的形態。“鋪陳”,敘述中表達思想感情,並且這種陳述死一種有節奏的陳述。反複鋪陳,把要表達之事物原裝刻劃形象豐滿,從而達到淋漓盡致的抒發感情。在這一直言與鋪陳的過程中,具體而形象,感性地敘述,體現出賦的特點。
“以雅相尚”,是宋代詞人創作中的共同審美追求。在理論上明確揭示“雅”的創作標準,是從南宋作家開始。王灼《碧雞漫誌》卷一說:“或問雅鄭所分,曰: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張炎《詞源》卷下說:“詞欲雅而正,誌之所之。一為情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宋末元初的陸輔之作《詞旨》,明確歸納出“以雅相尚”的創作標準,說:“雅正為尚,仍詩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詞。”並說:“凡觀詞須先識古今體製雅俗。”可見,到了南宋以後,“以雅相尚”已經成為詞人特有的一種審美心態,表現為一種特有的創作傾向。這種審美觀念綿延於以後的整個詞作流變過程之中,直至清代,詞論家還反複強調。劉熙載《藝概》卷四說:“詞尚風流雅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說:“入門之始,先辨雅俗。”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而“以雅相尚”的創作演變以及觀念的形成,則大致完成於唐末五代北宋之整個過程之中。
宋詞創作中“以雅相尚”審美觀念的形成及演化,有著其特定的曆史和社會背景,及特定的審美淵源。
從文學創作和審美傳統來看,“以雅相尚”、“去俗複雅”是漢民族一種特定的審美意識表現。“風雅”、“騷雅”、“雅正”,其實一也。其淵源可以推溯到《詩經》之“風”與“雅”,以及“楚辭”之《離騷》。“風”與“雅”原來隻是一種音樂劃分標準,“風”大致為先秦諸侯國的土風歌謠,“雅”大致為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孔子,曾經對《詩經》做過一番整理,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孔子的審美立場是屏斥“國風”中淫俗的“鄭聲”,將《詩經》中風雅篇什解釋為:“《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孔子是以“中庸”作為審美尺度,要求文學創作對聲色之美的追求與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互相吻合。所以,孔子又歸納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儒家的“雅正”審美觀念,就是從孔子的思想發展而來。主張文學創作應該具有“興、觀、群、怨”的社會效用,同時在表現上又必須含而不露、委婉得體。《禮記·經解》將這種創作審美追求歸結為“溫柔敦厚”的“詩教”。孔穎達《禮記正義》疏雲:“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曰溫柔敦厚。”因此,合乎儒家“雅正”審美理想之文學創作標準,便具有兩方麵的內涵:其一,是作品的內容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用,表現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所謂“盡善”;其二,文學表現時須含蓄委婉、中和得體,所謂“盡美”。這種“尚雅”精神,積澱成儒家傳統的審美意識,在古代文學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普泛的民族審美需求。
比之不同朝代的其它文體,歌詞創作中“複雅”之呼聲更為迫切、更為強烈,貫徹得亦最為徹底,以至形成“雅詞”這樣一個特殊概念。其間必定有歌詞創作特定的社會和曆史背景。對此,可以做兩個方麵的考察。?
其一,“曲於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乃是其天然傾向。由於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於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隋唐之際發生、形成的曲子詞,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且燕樂曲調之來源,主要途徑有二:一是來自邊地或外域的少數民族。唐時西域音樂大量流入,被稱為“胡部”,其中部分樂曲後被改為漢名,如天寶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個胡名樂為漢名。《羯鼓錄》載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來曲。後被用作詞調的,許多據調名就可以斷定其為外來樂,如《望月婆羅門》原是印度樂曲,《蘇幕遮》本是龜茲樂曲,《讚浦子》又是吐蕃樂曲等等。《胡搗練》、《胡渭州》等調,則明白冠以“胡”字。部分曲調來自南疆,如《菩薩蠻》、《八拍蠻》等等。部分曲調直接以邊地為名,表明其曲調來自邊地。《新唐書·五行誌》說:“天寶後各曲,多以邊地為名,如《伊州》、《甘州》、《涼州》等。”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也說:“今樂府所傳大曲,皆出於唐,而以州名者五:伊、涼、熙、石、渭也。”伊州為今新疆哈密地區,甘州為今甘肅張掖,涼州為今甘肅武威,熙州為今甘肅臨洮,石州為今山西離石,渭州為今甘肅隴西,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邊州。燕樂構成的主體部分,就是這些外來音樂。二是來自民間的土風歌謠。唐代曲子很多原來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記箋訂》對教坊曲中那些來自民間的曲子,逐一做過考察。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劉禹錫《竹枝詞序》說:“餘來建平(今四川巫山),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鍾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又如《麥秀兩歧》,《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見聞錄》言五代朱梁時,“長吹《麥秀兩歧》於殿前,施芟麥之具,引數十輩貧兒襤褸衣裳,攜男抱女,挈筐籠而拾麥,仍和聲唱,其詞淒楚,及其貧苦之意。”宋代民間曲子之創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樂誌》言北宋時“民間作新聲者甚眾”,如《孤雁兒》、《韻令》等等。
燕樂曲調的兩種主要來源,奠定了燕樂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辭的俚俗淺易的文學特征。歌詞在演唱、流傳過程中,以及發揮其娛樂性功能時,皆更加穩固了這一文學創作特征。歌詞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與正統的以雅正為依歸的審美傳統大相徑庭。廣大歌詞作家所接受的傳統教育,曆史和社會潛移默化之賦予他們的審美觀念,皆在他們欣賞、創作歌詞時,發揮自覺或不自覺的作用。努力擺脫俚俗粗鄙、複歸於風雅之正途,便成了詞人們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其二,宋詞以描寫豔情為主。張炎說:“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卷下)就是對這方麵特征的一個總結。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一個抒寫豔思戀情的專門文體,“詩言誌詞言情”、“詞為豔科”都是宋詞這種創作主流傾向的歸納。宋詞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麵,與“豔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被後人推尊為“豪放詞”開山祖的蘇軾,其絕大多數詞仍屬“豔科”範圍。即使是“豔情”之外的題材,也要受到主流傾向的滲透,或多或少地沾帶著“豔”的情味
宋詞創作的主流傾向,正屬於被孔子屏棄的淫靡的“鄭衛”之聲一流,與風雅篇什背道而馳。它隻有表層次上的享樂生活追求,決沒有深層的意蘊供回味。所以,宋詞人們一麵沉湎於聲色的快樂享受,另一麵又自我掩飾,自我辯解,“自掃其跡”。後人“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也為其曲意解釋。貪圖享受,人所難免,興發情動,形諸歌詠。事後又覺得不合雅趣,有失顏麵。這種矛盾普遍存在於歌詞的創作之中。如能將豔情的表述含蓄化、朦朧化,似有興寄,讓接受者產生無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將字麵、句子、聲韻皆加以鍛煉,使其具有典麗高雅之風貌,豈不是兩全其美?基於這樣的立場,“去俗複雅”作為宋詞創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創作流派,從創作的實踐到出現較完整.
蘇軾是文人抒情詞傳統的最終奠定者。陳師道用“以詩為詞”評價蘇詞,道中蘇詞革新的本質。從整體上觀照,詞的“雅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詞逐漸向詩靠攏的一個過程,努力跨越“言誌”與“言情”界限的過程,所以,陸輔之才說:“雅正為尚,仍詩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詞。”蘇軾以前,這個過程是漸進的,至蘇軾卻是一種突飛猛進的演變。首先,蘇軾詞擴大了詞境。蘇軾之性情、襟懷、學問悉見之於詩,也同樣融之於詞。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他外出打獵,便豪情滿懷地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他登臨古跡,便慨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五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劉熙載《藝概》卷四概括說:“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其次,蘇軾詞提高了詞品。蘇軾的“以詩入詞”,把詞家的“緣情”與詩人的“言誌”很好結合起來,文章道德與兒女私情並見乎詞,在詞中樹堂堂之陣,立正正之旗。即使寫閨情,品格也特高。《賀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的美人,可與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調比高。胡寅《酒邊詞序》因此盛稱蘇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豪氣超乎塵埃之外。”詞至東坡,其體始尊。再次,蘇軾改造了詞風。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詞人的曠達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傳統區分宋詞風格,有“婉約”、“豪放”之說,蘇軾便是“豪放”詞風的開創者。凡此種種“詩化”革新,都迅速地改變著詞的內質,況周頤因此肯定說:“熙豐間,詞學稱極盛,蘇長公提倡風雅,為一代山鬥。”(《蕙風詞話》卷二)劉熙載轉換一個角度評價說:“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複古。”(《藝概》卷四)東坡的複古,正是詞向詩的靠攏,突出“誌之所之”,也是向唐詩的高遠古雅複歸。至此,詞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質性的突破
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曆史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曆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隻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餘”;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麵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曆史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呈什麼趨勢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總源頭,而後衍生出諸子百家,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僅留下儒家思想得以流傳,到了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的思想得以加強!以至於影響了中國盡兩千年的封建史!文學的發展基本有倆條主線,一是統治階級所推崇的,二是民間藝術所創造出來的,比如在漢代便出現了漢賦等!另外佛教這個時候傳入中國,但是被傳錯了,後來命名為小乘佛教,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三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是曹超父子領銜的建安詩派!晉代最著名的文學著作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南北朝比較流行的是民歌!隋朝繼往開來,承上啟下。雖然時間比較短,但是開始有了科舉考試!唐代毋庸置疑的當屬唐詩,唐詩之博大,優美,可為一座偉岸的文學藝術高峰!有人戲說唐朝有太多的優秀的詩人了,把詩都給寫盡了,以至於後世很難超越唐詩!韓愈,柳宗元開啟了散文運動,已針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華而不實的文風!唐代文化藝術主要的特征就是雍容華貴,宋代一上來便開始給唐代的東西瘦身,由詩歌變成了宋詞!唐代出現了一種文學樣式--傳奇。是後來的小說的鼻祖!宋詞分為豪放與梗約兩種風格,這多與作者的經曆有關,辛稼軒是豪放派的代表,劉永李清照則是婉約的代表,蘇東坡則兼而有之!元代開始受到異族的統治,統治階級的文學主要是蒙古族的東西,所以民間的文學被壓製起來,元曲或者元雜劇盛行起來,元曲和元雜劇的故事多數是悲劇,但是在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悲劇,比如竇娥冤,最後還是平反昭雪,以一個好的結局收尾!之所以元雜劇悲劇較多,跟漢族文人被壓抑有關!明代開始有了小說,三國水滸西遊,應該成書的年代都在明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金瓶梅,這本徐渭先生的大作被很多的人誤解,他是一部裏程碑似地的作品,其對後世的影響遠遠被低估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講,沒有金瓶梅就沒有後來的紅樓夢!當然期間很多情色的描寫確實是因為劇情的需要,如果情色的很必要那就是藝術,如果為了情色而情色,那就是淫穢!這裏可以參見人體藝術!清代出現了紅樓夢,將中華文化推上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峰,文史哲的大綜合,表達出真善美!絕對意義上的大浪漫,全世界最早的女權著作!可以誇張的講,一部紅樓夢,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縮影!
求,簡述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概述
上古——口頭歌謠
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體製:“風、雅`、頌”三部分,“國風”現實主義的精華
表現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 興(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
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楚辭
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
楚辭體的特點:
1、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2、“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3、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篇幅一般比較長
4、常用語氣助詞“兮”(句末:加強整體語氣,句中:表停頓)
奠基人、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愛國詩人——屈原。
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天問》
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樂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的機構
樂府民歌內容: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上邪》《陌上桑》。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句式:五言為主。
(漢末)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五言抒情詩的最高峰。
魏晉南北朝——
1、建安文學: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文學特征:建安風骨、漢魏風骨)
2、正始文學: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兩晉文學:
西晉:左思
東晉: 陶(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謝(謝靈運 :開創了山水詩派)
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展)
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豔麗,喜用雙關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
《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詩創作:代表詩人:鮑照、謝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陳子昂建立高峻雄渾、剛健有力的新詩風。 《登幽州台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
盛唐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
中唐 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征:奇崛險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征:語言平易直白)
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征: 詩境詭譎)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宋代——宋詩重理趣
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楊萬裏(“誠齋體”)、蘇軾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陸遊、尤袤、範成大、楊萬裏
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清代——清詩(龔自珍)、清詞(納蘭性德)
綜上所述,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大致是: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中國詩詞歌曲均源於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盡經曆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情感。
參考資料:blog.163.com/...74231/...餘下全文>>
中國詩歌發展史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福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裏,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係疏遠。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複複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曆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餘下全文>>
中國詩詞發展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隻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餘”;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誰能告訴我中國古詩的曆史發展(長的)
中國文學史發展簡史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塗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記錄了中國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發現,使中國古典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尚書》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相當成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後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采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象,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誌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遊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辟、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樸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曆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於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鄭伯克段於鄢》,或敘述激烈的戰爭進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在敘事寫人方麵均很出色。《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曆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製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升平。於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誌。其體式導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誌、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麵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製,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中的民歌。樂府本是國家音樂管理機構,負有采編民歌民謠,配樂演唱的職能。後人將樂府機構配樂演唱的歌稱名為漢樂府詩。漢樂府民歌和《詩經》是一脈相承的,《詩經》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以“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表現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願望和要求。有的控訴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政策,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製的罪惡,以及表達了對真摯愛情的向往,如《孔雀東南飛》、《上邪》、《有所思》,有的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等等。而《詩經》以抒情為主,漢樂府長於敘事鋪陳,標誌著古代敘事詩的完全成熟。《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漢民族第一敘事長詩。
漢代文人詩歌一直無所成就。到東漢,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試作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寫得質木無文,極少詩味,但是是現存最早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才成為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誌。《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創作的一組抒情短詩。它並非成於一人一時,抒發了處於動亂時代下層文人傷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漢樂府民歌長於敘事不同,《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委婉含蓄自然質樸中顯出精煉工切的藝術特色,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讚譽。
兩漢散文創作的成就很高。漢初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散文,思想敏銳、直言時弊、文采飛揚。後期至東漢的散文雖有駢偶化發展的傾向,但能夠保存漢初關注現實,指摘時弊的文風。而兩漢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史書編寫體例。它敢於批判、敢於歌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人們所稱道。從文學的角度看,司馬遷以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曆史知識,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它成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如《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飛將軍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等。《史記》刻畫人物的高超技巧,變化多樣的謀篇布局和語言的非凡表現力,都對後世敘事散文起到了示範作用。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語熱情地評價《史記》傑出的史學和文學成就。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是班固的《漢書》。《漢書》記事詳贍,寫得也頗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準則,來寫入記史,顯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遜於《史記》。
………………
還有很多,放不下,就按照那個鏈接去看吧。
[student.zjzk.cn]
誰給我說吧,總結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曆史幫幫忙
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詩歌是先秦時代的原始詩歌,它在社會生力極為低下,沒有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它是最早出現的詩歌,是原始人類口耳相傳的口頭創作。由於原始詩歌是口頭創作,沒有文字記錄,絕大部分沒有留存下來。原始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方麵都有其鮮明的特點。首先在內容上,原始詩歌是以勞動為主題,對勞動生活進行描繪和歌頌,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另外原始詩歌表現原始人類幻想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識。另外在藝術上,常常與原始的音樂、舞蹈同時出現。代表作《詩經》
在秦和漢初,有了樂府。樂府原是古代音樂官署的名稱,但當時的樂府規模不大,隻掌管祭祀、朝會的樂章。漢人稱合過樂的歌辭為歌詩。到六朝,眾把合過樂的歌詩稱為樂府。漢樂府詩歌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勞動人民身受剝削、壓迫,饑寒交迫的悲慘遭遇,表現了他們的怨恨和反抗情緒。有的作品還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學生災難和巨大痛苦。有的作品了人民的漂泊、流浪的生活和思念親人的痛苦心情。漢樂府詩歌中較多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戀愛、婚姻、家庭問題,歌頌了廣大人民的堅貞愛情和他們反抗封建勢力、封建禮教的鬥爭。其中還有一些寓言詩。總之漢樂府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傳達了人民的心聲,是《詩經》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曆史比較複雜,時間長,作家作品眾多,文學形式也複雜多樣。具體可以分成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南朝的宋、齊、梁、陳和北朝的文人詩歌以及南北朝民歌。這些詩歌要講可以講幾天幾夜,所以這裏就略過。
隋代短促,僅存三十八年,詩歌成就不高,基本上是齊梁浮豔詩風的延續。而唐代是中國詩歌繁榮期,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部分。
初唐是朗讀繁榮的準備期,初唐詩壇,能擺脫齊梁詩風影響,呈現新的傾向的詩人是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傑”的創作起到了前承漢魏後啟盛唐的曆史作用,開創了新風氣,代表了詩歌革新的方向。
盛唐詩歌是朗讀繁榮的頂峰,主要分成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兩大派別。以山水田園為描寫對象的詩歌起於南北朝時代晉宋之交的陶淵明與謝靈運,陶、謝二人各有成就,對後世詩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代表詩人是孟浩然和王維。唐代戰事繁多,開邊戰爭不斷出現,以邊關戰事為中心的邊關生活也成了盛唐詩人關心的重要內容。他們一方麵為奮發身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所鼓舞,另民為立功邊關求取功名的仕進道路所吸引,或身赴邊塞,或心向邊關,因此,形成了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是高適和岑參。此外,盛唐時期還出現了兩個超級有名的詩人,一個是我國做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個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此二人被並稱為盛唐詩歌的雙子星。他們的詩歌研究可以寫成一本上萬字的論文,這裏就不多說了。
唐詩發展到中唐出現了黑白,由成唐的浪漫主義積極熱情轉向中唐的現實主義冷靜思考,並在短期的過渡後呈現出唐詩發展的第二次繁榮。中唐詩歌史可以分成前後兩期,中唐前期詩歌雖還有繼承杜甫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也還有盛唐邊塞物餘波,但詩歌麵貌已顯出一種由盛唐轉向中唐的過渡。或反映現實而情調傷感,或逃避現實而寄情山水;詩歌創作中的形式主義傾向又開始;奮發身上的盛唐精神漸漸消失。中唐後期,名家輩出,流溪眾多。和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於中唐詩壇的就有著名的韓孟詩派。此外還有賈島、盧仝姚合等人。此外,中唐詩壇還誕生了一位和李白、杜甫齊名的詩人——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勤於創作,今豐詩歌三千八百多首,非一日一夜能講清楚,這裏略過。
晚唐詩歌不及盛、中唐詩歌繁榮,但也出現了許多著名詩人,如杜牧、溫庭筠、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羅隱、韋莊等。這些詩人的創作,都各有風格特色。
經曆了唐代詩歌的繁榮後,中國詩歌開始走下坡路,後世詩歌再也沒有能超越唐代詩歌的。碼字到這裏我也累了,其他你自己看著辦吧
參考資料: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文學史上,為什麼詩詞在經曆了元明的衰
沒有衰敗,依舊有元代四大詩人等,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活躍起來,更傾向於散曲小說的發展
中國文學史概述?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有著非常光輝燦爛的成就,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文學已經產生了輝煌的篇章,它的標誌即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三百零五篇,按照音樂分類,共有“風”、“雅”、“頌”三部分。《詩經》中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初步形成民歌創作的藝術傳統,為後世文學創作奠定了發展的基礎。《詩經》中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自西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豐富複雜的社會生活,以及當時人民多樣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實生動的反映。
戰國後期,在南方產生了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即楚辭。楚辭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運用楚辭形式創作了《九歌》和《九章》。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詩經》和楚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除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精神和浪漫色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遊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諸子散文,其中佳篇往往說理透辟,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論語〉〈孟子〉或警策,或雄暢,〈莊子〉則文學性最強。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一記事為主的曆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後一時為序,或以國為別,其中的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戰國策〉的人物描寫更有個性,技巧愈加高明,言辭愈加鋪張,是曆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兩漢時期,大一統帝國君臣追求物質和精神享樂,用文學來歌舞升平,弘揚國威,於是辭賦應運而生。漢賦經過了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幾個發展階段,給予魏晉辭賦和唐宋文賦以直接的印象。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樂府本是建於西漢武帝時的官方采詩機構,其所采集的民歌即稱為樂府詩。樂府民歌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深刻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麵,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心態、願望和要求。其著力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精神和賦、比、興各種手法的互補運用,與《詩經》一脈相承,而它長於敘事鋪陳,語言富於生活氣息,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有體現了詩歌藝術的新發展。在漢樂府民歌哺育下,漢代文人五言詩也由醞釀而逐漸發展成熟。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誌。這是一組由寒門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抒發了動亂社會下層士子的牢騷不平,情調難免感傷。與漢樂府民歌多為敘事詩不同,《古詩十九首》長於抒情,委婉含蓄,自然質樸中顯出精煉工切,被後人讚譽為“五言之冠冕”。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