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一篇名家關於美食的散文 30分
梁實秋-蘿卜湯的啟示
抗戰時我初到重慶,暫時下榻於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飯時,主人以一大缽排骨湯饗客,主人謙遜地說:“這湯不夠味。我的朋友楊太太做的排骨蘿卜湯才是一絕,我們無論如何也仿效不來,你去一嚐便知。”楊太太也是我的熟人,過幾天她邀我們幾個熟人到她家去餐敘。
席上果然有一大缽排骨蘿卜湯。揭開瓦缽蓋,熱氣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卜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讚美一番,並且異口同聲地向主人探詢,做這一味湯有什麼秘訣。加多少水、煮多少時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隻是咧著嘴笑,支支吾吾地說:“沒什麼,沒什麼,這種家常菜其實上不得台麵,不成敬意。”客人們有一點失望,難道說這其間還有什麼職業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說也就罷了。這時節,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開腔了,他說:“我來宣布這個烹調的秘訣吧!”大家都注意傾聽,他不慌不忙地說:“道理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也許他說的是實話,實話往往可笑。於是座上泛起了一陣輕微的笑聲,主人顧左右而言他。
宴罷,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問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蘿卜湯秘訣礌否可信,我說:“不妨一試。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當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揀上好的,切蘿卜的刀法也有講究,大小厚薄要適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試驗結果,大成功。楊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獨門絕活。
從這一樁小事,我聯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說廢話,這便是秘訣,和湯裏少加蘿卜少加水是一個道理。
名家筆下描寫食物的段子!名著中的。作業用!!
人生無大事,吃就是大事。早在孔老夫子那裏,已經開始談論飲食之道。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理論。中國古代好美食的文人,蘇東坡先生算得重要一人。他曾寫過《菜羹賦》和《老饕賦》。以他名字冠名的杭州名菜東坡肉、四川的東坡肘子更為後人所廣知,比他的詩文更深得民心。蘇東坡還曾特意作詩介紹烹調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陸遊,是一位不亞於蘇東坡的業餘烹飪大師。在他的詩詞中,詠吟烹飪的有上百首。例如記錄他會做飯(麵)菜(羹)的詩句就有“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麵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
梁實秋擅長於寫幽默風趣、活潑灑脫的閑適小品,他的《雅舍小品》與《秋室雜文》被朱光潛先生認為“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雅舍小品》中有多篇描寫美食的文章,文字簡潔而餘味無窮,寫西施舌(一種貝類)、醋溜魚、獅子頭、薄餅的幾篇讀來令人想據案大嚼大快朵頤,梁先生寫老北京的燒鴨、豆汁兒、小吃酸梅湯和糖葫蘆,讀來更令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據說在台灣,家庭婦女都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當菜譜讀的。
林語堂說過這樣的話:“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鄭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據說,每到一處,林語堂最先摸清楚的就是吃東西的地方,無論高級飯店,還是路邊小攤,他都要一一去嚐試。
翻閱周作人的著述,有關飲食的文字亦比比皆是。關於吃飯與筷子、喝酒與酒友,關於魚、蟹、海錯和味之素,關於臭豆腐、油炸鬼和端午節,關於苦茶、鹽鬆樹和北京的茶食,關於梅子、菱角和故鄉的野菜,等等等等,總有些清新雋永、別出心裁的妙論,他曾在苦雨齋裏不止一次說起他家鄉紹興風味食物。就算是野菜,在他平淡衝和的文筆下,也不免讓人神往。試想一下,在風雨瀟瀟之夜,坐在烏篷船裏,喝幾盅酒,聽雨打小船的聲音,那份意境實在唯美。
汪曾祺是當代最會談吃的作家,他不但文章寫得清淡,做菜也有一手。據說台灣女作家陳怡真來大陸訪問,指明要去他家作客,那頓菜並不奢華,都是汪老親自下廚。其中一道幹貝蘿卜,女作家連稱好吃,吃不完竟要打包帶走。後來汪老說,那些天正是小蘿卜最嫩的時候,水分又足,當然不難吃。最不起眼的東西往往卻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喜歡吃的人都是很樂觀,汪曾祺在**中下放,沒得吃,自己畫馬鈴薯,畫完一個,丟到火裏就算是烤著吃了,還說自己是世界上吃過馬鈴薯品種最多的人。
陸文夫是堪與汪曾祺比肩的美食家級的作家。他曾描繪五十年代在江南小鎮的一頓低吟淺酌:這是一條小石碼頭,店主從河裏拎起一個篾簍,簍裏有一條活桂魚,約兩斤不到點。按理桂魚超過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陸先生此時饑腸轆轆,卻希望越重越好。買下魚後,打兩斤仿紹,店主引其從一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上,樓上空無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見底,風帆過處,群群野鴨驚飛,再極目遠眺,青山隱隱,麵對碧水波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自斟自飲,足足逍遙了三個鍾頭。
對你有幫助,請采納!
求名家寫美食的文章。越多越好。
1、東坡肉:蘇軾貶官黃州時,寫下《豬肉詩》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2、羊肉泡饃:蘇軾寫詩:“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古代稱羊肉泡饃為羊羹。
3、醃篤鮮:金農有詩:“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買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醃篤鮮是江浙一帶著名的本幫菜.
4、種菜烹調:宋人有詞:“自種畦中白菜,醃成甕裏黃齏(讀jī音,指酸菜)。肥蔥細點,香油慢煼(同炒),湯餅如絲。早晚一杯無害,神仙九轉休癡。”這是描寫在自家菜園自得其樂的畫麵,其樂融融,令人向往。
5、撒子:陸遊在《劍南詩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語,擔頭粔籹簇青紅。” 粔籹讀jù nǚ音,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撒子,由中原傳到東莞後,為莞人喜愛並成為東莞傳統賀年食品之一。其中陸遊所說“簇青紅”,說明人們還把部分糖環還加上花米紅染成好看的紅色以示喜慶。
6、刀削麵:民間有順口溜形容“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麵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浮下樹梢。”
7、酸梅湯:清代的郝懿行寫得《都門竹枝詞》寫到“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然涼;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老北京們在兒時常聽到手敲冰盞的清脆聲音,“泠泠有聲,清遠而瀏亮”,那是賣冰梅湯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熱的夏季喝上一碗,“透心沁齒,如甘露灑心一般”。
8、驢打滾:北京傳統小吃,用豆麵、糯米粉、和紅糖豆沙餡製成,《燕都小食品雜詠》:“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麵成團豆裏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
9、煮幹絲和水晶肴肉:說起揚州,除了傳說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的風光,還有揚州大廚們引以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幹絲,將豆幹劈成片再切成絲的過程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俗語說揚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揚州人早晨去茶樓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幹絲。《望江南》詞中寫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畢堆細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肴。”這首詞說得正是揚州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關於美食的散文
周作人《知堂談吃》和梁實秋《雅舍談吃》都是美食散文集,還有文人美食家汪曾祺,據說有主婦因熟讀汪曾祺美食散文,學得一手花樣不斷翻新的野味好菜。
馬某出版了圖書《舌尖上的中國》,其內容主要幾十篇名家關於飲食的散文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名家說名吃》是2006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馬明博,肖瑤。
內容簡介:
名人與名吃總有不解之緣,在《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名家說名吃》裏,我們有幸領略文化名家筆下的名吃滋味。跟隨著梁實秋、周作人、豐子愷、冰心、葉聖陶、汪曾祺的筆觸,我們的目光在字裏行間遊走,開始了想象中的美食之旅。一碗湯裏喝盡一個時代的味道,一隻枇杷也許是一個永遠不再來的夏日,那一段年華,那一個季節,那一處地點,那一方風俗,那一個故事,逐漸充實圓滿,許多文化名家關於各地名吃的回憶疊加輝映,就有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樣一本充滿滋味的書。這些紙上的名吃,有著強大的人文氣息,淡雅,精致,它不僅僅是對味覺的文字回憶。讀後最大的收獲將不僅是“目食”那麼多的人間美味,而是從這些文章中體驗對生活的熱愛和珍視。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摘錄一篇名家關於美食的散文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