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主要典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在戰場上鬥得不亦樂乎。然而這畢竟是小說家言,真實的曆史中,諸葛亮在其曆次北伐過程中,與司馬懿的正麵交鋒對決,僅有兩次。當然,這不包括諸葛亮死後的一次對決——
1、第一次對決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
當時,曹魏的國家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而恰恰在此時,主持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生病(曆史上真實的曹真絕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無能),於是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讓其坐鎮長安,統一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禦蜀軍。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魏明帝對司馬懿給與了高度信任,稱“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接受重任後,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鑒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此時,司馬懿在初戰不利的形勢下,立即收兵據險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隻得率軍退回。而司馬懿也尾隨諸葛亮到達鹵城。此時,老將張郃建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製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資治通鑒》)主張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不應該隻尾隨而不敢追擊。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並不聽從,還是繼續尾隨諸葛亮,追上蜀軍後,司馬懿還是不與諸葛亮交戰,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繼續據險不戰。司馬懿此舉令眾將極為不滿,甚至說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資治通鑒》)的話。
到了這年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正麵對峙,在部將的紛紛要求下,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蜀軍正麵交戰,不料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於是司馬懿隨即退軍保衛大營,繼續堅守不出。至當年六月,蜀軍後勤補給困難的致命問題再度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隻得退軍。司馬懿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設置的伏兵射殺。
縱觀兩人的第一次巔峰對決,司馬懿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弱點,將其逼退。不過司馬懿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卻沒有占到半點便宜。而諸葛亮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沒有解決後勤補給這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迫退軍。
2、第二次對決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計諸葛亮在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調運糧草,以備再戰。而司馬懿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複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三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穀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代,諸葛亮準備充分,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並與孫權約定同時舉兵伐魏。麵對吳、蜀兩國同時舉兵,魏明帝一方麵自己率軍抵禦東吳,一方麵繼續以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陣諸葛亮。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在乎東吳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禦敵方針,“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大軍進至渭河南岸。司馬懿也率軍渡過渭河,背水立營與蜀軍對峙。此時,司馬懿對將領們說:“亮若出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資治通鑒》)。不出司馬懿預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裏,西距寶雞56公裏。五丈原高四十餘丈,南北長有七裏左右,東西寬約二裏,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麵為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並在此處搞起了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看,武功是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距離長安很近,諸葛亮若沿著渭河,取道武功,則可直接威脅長安。如果這樣,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展開決戰。這是與司馬懿的戰略初衷相背離的。而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為出武功要經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狹長的河穀地帶,而司馬懿大軍又近在咫尺,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這與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穀如出一轍。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略先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時,還派兵進攻北原。北原位於渭河北岸,若蜀軍攻取北原,則將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重視這個建議,派郭淮駐防北原。郭淮的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已到,“淮逆擊卻之”。
這樣,司馬懿卡住了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這顯然是蜀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獲得戰略主動。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解,建議明帝西幸長安。但魏明帝則輕鬆地說:“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製之,吾無憂矣。”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盡管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終不為所動。逼得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試圖激怒司馬懿。司馬懿為平息眾怒,乃上表請戰。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執持符節支持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策略。諸葛亮得知此事後,無奈地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製吾,豈千裏而請戰邪!”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歿於軍中。從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巔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名撤退,從而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對此,司馬懿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並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這其中是否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呢?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二次裝病
東漢末年,九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打敗了呂布、袁紹、馬超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為爭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賢納士,征聘地方名士出來做官。很多名士都積極響應,歸順到他的帳下。在征聘司馬懿時,曹操卻遇到了麻煩。
司馬懿(公元179-251年),河南郡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祖上許多人都做過西漢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馬懿年輕時,就已顯露出才幹。冀州別駕崔琰非常欣賞他,對其兄司馬朗說:“令弟聰明果斷,有膽識,有才幹,非您所及呀!”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征聘他出來做官。
司馬懿得知消息後,一時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個英雄人物,將來很可能掃平天下。但他又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門之後,實在不願意屈節侍奉他。考慮再三,決定再觀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來做官。
曹操向來機警多疑,馬上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於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間去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悄悄潛入司馬懿臥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隻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要司馬懿做官的事,這才暫且擱在一邊。
公元208年,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征聘他。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曹操也多少聽到了些司馬懿裝病的風聲。這次他決心再也不讓司馬懿愚弄了。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
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隻得乖乖離家應召。司馬懿應召後,被任命為丞相府的文學掾。司馬懿親眼看到曹操確有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並且有了異常雄厚的實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與自己職責相關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賞識。不久,曹操任命司馬懿擔任總管相府一切事務的主簿,並讓他和其子曹丕相處。司馬懿和曹丕相處很好,私交甚厚,深為曹丕所信任。
曹操雖然賞識司馬懿的才能,卻並不信任他,認為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覺察到他有雄豪之誌,不禁深感憂慮。據說,曹操曾“夢三馬同食一槽”。有人為其解夢:槽即曹氏,馬即司馬氏,食槽則預示司馬家族將侵奪曹氏政權。因此,曹操對司馬懿甚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對其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將來一定會幹預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與司馬懿關係甚好,未把父親的告誡當回事。他對司馬懿總是多方保護,才免其被害。
司馬懿看出曹操對他多有疑慮,於是做出滿足現狀之態。曹操對其功高不賞,他毫無怨言。雖然官位很低,他還是勤奮工作,好像對權勢漠不關心。司馬懿的韜光養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見他素無野心,也就消除了懷疑和警惕。
曹操被封為魏王後,在公元220年初病死,他的長子曹丕繼為魏王。同年秋,漢獻帝劉協被迫禪讓帝位,曹丕做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稱帝後,司馬懿的地位逐漸提高,官至撫軍大將軍,尚書事,參與了曹魏統治集團重大方針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成為曹丕的重臣。公元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遺詔,由司馬懿和曹休、曹真、陳群等輔佐朝政。太子曹睿即位,史稱魏明帝。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後又遷驃騎大將軍。
公元231年曹真死後,司馬懿總管軍事,同東吳蜀漢對峙。他老謀深算,深諳用兵之道,連智謀驚人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戰術成功地遏止了蜀漢......餘下全文>>
成語故事中的空城計寫的是誰和司馬懿鬥智的故事
1喜—2憂—3喜 : 1喜:司馬圍住西城,孔明勢單力薄,即將被擒。 2憂:孔明生性謹慎,不曾弄險,懷疑自己中計。 3喜:司馬慶幸發現孔明詭計,並為有這樣的知己感到高興,在琴聲中滿意離開。 但正史中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所為而是趙雲 而且司馬懿那時也沒參戰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曆史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麵。
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複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嚐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穀,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隻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緩兵之計成語故事
緩兵之計的典故
三國時期,孔明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蜀軍消滅了魏軍大將郭淮、孫禮,占領了武都、陽平。張郃、戴陵等率軍前去救援,被孔明打敗。雙方對峙了半月。孔明見司馬懿不敢出戰,用撤軍的緩兵之計,誘使司馬懿驅兵追趕,司馬懿中計大敗。
10個成語故事,內容能簡略的盡量簡略,盡量寫少點內容。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鹹陽,“守函穀關,項羽至,不得入。”函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麵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麵。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麵。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麵。
樂不思蜀
蜀漢後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紙上談兵
原為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書讀兵書卻生硬套取不思變通,導致長平大敗
在三國裏指馬謖街亭一役,自認為飽讀兵書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失去戰機的事情.
後比喻一些人隻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寫一個三國的成語故事
空城計的故事
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 失去街亭後, 隻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
忽然, 哨兵飛馬來報: ”司馬懿引大軍15 萬, 往西城蜂擁而來! ”
這時, 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 隻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得這個消息, 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 果然塵土衝天, 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當即傳令道: ”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 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 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 殺! 大開四個城門, 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 扮作百姓, 打掃街道。魏兵到時, 不可亂動, 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後, 諸葛亮披鶴氅, 戴綸巾, 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 來到城頭上,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自己飛馬向前觀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 笑容可掬, 焚香彈琴, 左麵一個少年, 手捧寶劍, 右麵也有一個少年, 手執麈尾。城門內外, 僅有二十餘名百姓, 低頭打掃, 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 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說: ”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 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著臉說: ”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 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若是衝進去, 一定中計。你們懂得什麼?還不快退! ”
諸葛亮見魏軍遠去, 哈哈大笑起來。
眾官員問他說: ”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 今統率15 萬精兵來到這裏, 見了丞相, 慌忙撤退, 這是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說: ”他料定我平生謹慎, 從不冒險, 見我們這樣鎮定, 懷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並非在冒險, 隻因為不得不這樣啊! ”
大家敬佩地說: ”丞相的計謀, 鬼神也不能預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 必定會棄城而走了。”
諸葛亮說: ”我們隻有2500 人, 如果棄城而走, 必定走不遠, 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要幾篇成語故事,
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隻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麵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麵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信以為真,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麵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麵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歎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笑容可掬
三國時期,司馬懿率軍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急忙趕回解圍。
死而後已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鬥繼位,他隻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麵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鬥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博聞強識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資聰穎,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備。8歲時就能寫文章,他的詩詞歌賦文筆清新流暢。《典論》中的《論文》一篇是我國文學批判史上傑出作品。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公元220年他廢漢自立為皇帝
才高八鬥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鬥,我占一鬥,其餘的人合占一鬥。”
目瞪口呆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麵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隻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雕欄玉砌
【成語故事】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南唐後主李煜不問朝政,隻會吟詩作詞,被宋朝打敗,投降後被封為違命侯。李煜作詞:“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宋太宗借機殺了他
笑容可掬
三國時期,司馬懿率軍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急忙趕回解圍。
死而後已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鬥繼位,他隻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麵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鬥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緩兵之計的成語故事
緩兵之計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孔明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蜀軍消滅了魏軍大將郭淮、孫禮,占領了武都、陽平。張郃、戴陵等率軍前去救援,被孔明打敗。雙方對峙了半月。孔明見司馬懿不敢出戰,用撤軍的緩兵之計,誘使司馬懿驅兵追趕,司馬懿中計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