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譯文: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啟示:
這句話非常清晰地傳達了作為儒學創始人孔子關於仁的基本定義,這個定義包含了一個人在社會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則和價值觀,即:先人後己的利他主義.一個人在生活中、社會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而是一定要學會觀照他人的利益.這個原則是任何一個社會(無論封建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社會道德建構的基石和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準則,具有極其重要的普世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仁”的精神內涵不僅不是過時的,反而更值得當代社會反思與借鑒.
當代社會很多人在談論道德時,似乎存在這樣一種邏輯:講道德就要犧牲個人利益,因此要實現個人利益就不能講道德.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錯誤思想.中國的傳統道德與個人利益不僅不相悖,而是一致的.儒學理念並不講“無我無私”,作為個體的人本身就是“私”、“我”,怎能“無私”、“無我”呢?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始終存在著個人價值和利益實現的問題.既然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就應該給予應有的關照.至於子貢說的“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實際已經超出了仁的境界,達到了無私無我的聖的境界.這個境界孔子當然希望別人能做到,但這並不是儒學對人的最低要求,因此也就為大多數人預留了接受的空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是:
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展。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文言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選自《論語》,其古詩原文如下: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翻譯】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賞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麵的章節裏,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麵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讓別人通達。
也就是說,自己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自己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
在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展,不能隻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了他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翻譯 並解釋“譬”的意思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
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能就自身打比方,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譬 (pì,)譬 pì 打比方:譬如。譬猶。譬若。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
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係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麵。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夫人者已於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所謂仁就是要自己立足而後也讓別人立足,自己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簡單來說自己發展的好也要讓別人一起發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給予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譯文: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讓別人做
“親情無怨歎,怨歎無親情;深水流去慢,貴人言語遲;欲達己先達人,欲利己先利人。”
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
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後來佛家思想傳到中國,翻譯為“布施”。施字上加一個“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布施的精神。
人生兩樣最難舍,一是財,一是命。隻要有利於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財產都施出來,就是施。這太難了,雖然做不到,也應心向往之。
自己都不願去做的事情,憑什麼要別人去做呢?自己不願意去做,就不要讓別人去做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