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致橡樹舒婷用了哪些意象進行比喻?
你好 請參考以下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鬱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誌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采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淩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麵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鬥時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征,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試舉出舒婷致橡樹詩中的五個意象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誌的意味.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采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淩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六個意象融入作者自己的對於愛情的崇高敬意.
艾青和舒婷的詩歌藝術特色?
艾青是五四以來新詩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以深沉憂鬱的筆調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合著時代的節拍,反映著曆史的真實。他的詩作豐富和發展了新詩的現實主義精神,可以說,自他起步開始就走在了堅實的革命現實主義道路上。在這裏,我想就艾青三十年代的詩歌創作,探討一下其詩的藝術特色。我認為,無論在豐富的意象,還是巧妙的抒情,亦或是形象化的語言等方麵,艾青早期的詩歌在那個時期詩壇中都是別具一格的。
一
艾青早期的詩歌,以革命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鬱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他的詩篇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為神聖的國土不可侵犯而英勇鬥爭。由於詩歌這一特殊的文學形式所表現的內容要高度概括集中,在表達上,要求有飽滿強烈的感情和豐富飛騰的想象,因而采用豐富多彩的意象可使形象更加豐滿生動。所謂意象,就是能寄托出某點感覺的事物、景色,是經過了主觀再創造的形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由此可見,詩的形象化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描寫,也離不開作者的主觀感受。艾青早期的詩歌,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起感覺、發揮聯想、捕捉和選擇意象以凝結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詩歌藝術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在閱讀艾青早期詩歌中,我發現,艾青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當豐富,就是說,他的詩歌中以現實主義手法對生活作真實的再現,所攝取的物象品種多,表現的範圍廣,象征的東西豐富。譬如一九三七年初的作品《太陽》一詩有這樣幾句:“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就是一種光明來臨的具體化感覺,它暗示著光明時代的到來那種不可阻擋的雄偉氣勢。作為《太陽》起點的《春》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春來了,龍華的桃花開了。”大家知道,龍華是**在上海屠殺革命者的刑場,那裏淤積著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詩人在這裏發現了詩,激起了詩情,展開他的藝術構思,采用了一係列的意象向我們啟示:龍華的桃花是在“東方的深黑的夜裏”爆開的,那些深黑的夜是“血斑點點”的,那些也裏“沒有星光”、“刮著風”,人們“聽著寡婦的咽泣”。烈士的殷紅的鮮血爆開了龍華桃樹上的蓓蕾,孕育了江南的春天。這一從“墓窟”中走來的春,是詩人透過暗夜與血跡對象征自由、勝利的春天的呼喚,是詩人生活信念的結晶。再如《死地》裏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絕望裏;臨終時依然睜著枯幹的眼,巴望天頂落下一顆雨滴……”這就是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畫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絕望的情緒。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運用意象的典範,全詩多處運用意象表現某些感覺的事物景色,給人以情景交融的感覺境界。在詩中,詩人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大堰河與“我”的特殊關係後,引入了對大堰河的回憶,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經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幾個意象分別以墳墓、瓦菲、荒園、石椅這些物象的直觀表現烘托出詩人對保姆大堰河悲慘身世的感念。我們知道,艾青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自幼被寄養在一位貧苦的農婦家中,直到5歲才回到自己家中,這使他從小就感受到了農民的艱苦生活並把自己的命運同農民聯係在一起。因而,當他在這天清晨,透過監獄的窗口看到了漫天的大雪,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鄉,也想起了曾經用自己的乳汁哺育過他而今已埋進了“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的保姆——大堰河。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融入了詩人的情與感,經過艾青的主觀再創造,使我們讀起他的詩,感受到艾青筆下的意象描寫已經不是單純的寫實了。
采用豐富多彩的意象表現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抒發深沉憂鬱的感情,使抒情形象更加豐滿生動,充分體現了艾青獨到的藝術特色。五四啟蒙時代的郭沫若,他的詩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抒發感情,但他的詩中所表現的自然景物,表現的意象,大都被人化和神化了,借以直抒胸臆地表現自我感情。這與艾青將意象與情與感交融、主觀與客觀有機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不同的。與艾青同一時代的臧克家,他的詩執著於現實,取材於現實,他比較注重以客觀的準確意象代替主觀情緒的直接發泄,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具體可感的畫麵構成意象時,更傾向於單純寫實。
艾青詩歌意象的外延豐富多彩是與其內涵的深刻相一致的。同樣是寫太陽、春天、黎明、夜晚,同樣是寫某一具體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夠賦予它深刻的思想內容,從而使其詩歌在藝術與思想內容方麵形成了有機的統一。例如在《雪落在中國是土地上》這首詩一開頭就創造了一種富有象征意義的陰冷、淒愴的氣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接下來用擬人的手法寫道:“風,/象一個太悲哀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象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這裏的“風”和“雪”既是對大自然景象的如實描寫,又是對當時慘遭戰亂的現實作的藝術寫照,不僅僅表現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對政治氣候和民族命運的暗示,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為詩篇後麵傾訴心曲,抒發憂國憂民的深情作了鋪墊。再如《乞丐》一詩,為了表現中國勞動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下流離失所至於淪為乞丐的慘狀,對乞丐的神態和一些特征性的動作做了細致的刻畫:“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我們從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種饑餓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時使我們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後的舊中國黑暗現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舒婷的是:第一,是舒婷詩歌特有的女性的細膩和敏感,如她對愛的細膩感受,以及對人生的苦難的體悟。第二,充盈著浪漫主義和理想色彩,對祖國、對人生、對愛情、對土地的愛,既溫馨平和又潛動著激情。第三,善於運用比喻、象征、聯想等藝術手法表達內心感受,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朧而不晦澀,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舒婷的<致橡樹>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1、《致橡樹》以一種比喻地方式來闡述作者的心情,心中渴望的愛情形象的體現了出來,讓人們看到就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感受。
2、簡介
《致橡樹》是舒婷創作於1977年3月的愛情詩。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之一,作為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致橡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過木棉樹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愛情觀,呼喚自由,平等獨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觀,喊出了愛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號,發出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表達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
3、創作背景
《致橡樹》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認:“10年來寫了不少散文隨筆,總量已經遠遠超過詩歌。可是大多數讀者隻記得我寫詩,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於《致橡樹》。”在《真水無香》一書中,她回憶了《致橡樹》的原型和創作過程。
4、作者簡介
舒婷,別名龔佩瑜,福建泉州人。中學畢業後,到上杭縣農村勞動。1971年開始詩歌創作,1972年調到廈門進入工廠、做過泥水工、漿沙場、擋車工、統計員、焊錫工等。1979年發表處女作《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引起注目,獲1970—1980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獎。1980年調到福建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
比較舒婷和北島詩的意境
兩人均為蒙朧詩代表作家
試論北島詩歌之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詞獨特而重要的詩學概念,是中國詩詞的基本特征和審美基礎。意,即外在的客觀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會環境;境,即創作主體的內在世界,包括情緒,情感、思想、知識、欲望、意誌等。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詞傳統的審美概念,而北島不像他的先輩,如聞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等對古典詩詞有比較高的造詣,受西方現代主義因素的影響或許還要大一些。不過,作為一個漢語詩人,北島難以擺脫漢語思維模式和藝術邏輯的影響,或者說詩歌本來就蘊涵意境這一基本藝術特征,造境是詩人無法逾越的創作方式。從意與境的關係入手,分析北島詩歌,我們能發現北島詩歌的其他藝術特色,或多或少地窺見意境遺留在以意象為主的新詩中的痕跡。
意境,主要是情和境的內在關係,包括觸景生情、移情入境、情景相融。
觸景生情
當人置身於特定的環境,或突遇某種情況,詩人激活蘊耽於胸的某種思想感情,物化成文,凝結成詩。
如《岸》,“岸/舉著一根高高的蘆葦/四下眺望”。岸,是白洋澱的岸,詩人曾經在那裏下鄉。在一個星光熠熠的夜晚,蘆葦飄搖的河岸,觸發詩人的遐想,將自己想象成“漁港”,“守護著每一個波浪/守護著迷人的泡沫和星星”,期待他們“載回一盞燈光”,表達自己對窮孩子的同情,憂傷的情懷和博大胸襟。
而在《回憶》中,微淡的燭光,雪白的牆壁,搖曳的黑影,無語的琴,屋子裏這一係列的物象撥動詩人回憶的旋律,浮現於眼前的往事,“仿佛映入水的桅燈/竊竊私語”。冷清的氛圍喚醒詩人孤寂的傷感,而往事則像一抹走過的燈光,似乎“沒有留下痕跡”,卻在詩人內心刻上了難以撫平的傷痕,屋子彌漫著沉沉的寂寞和惆悵。
詩人的感情並不是明顯的呈現的詩歌表麵,而是更潛在的,隱藏於詩歌背後的。《地鐵車站》隻是描寫了所見的一些平常的事物,漂浮的木頭,兔皮子帽,山羊,而三輪“你相信嗎”的疑問則道出詩人對眼前所見的懷疑和驚訝,表現了人向自然世界殘酷的掠奪,暗示某種悲哀:人對自然的爭奪,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而地鐵就意味著一種現代化速度,掠奪和鬥爭的速度。
移情入境
創作主體把豐富、強烈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事物之上,使所描寫的事物呈現出鮮明感情色彩。
前期北島抒情直白而熱烈,如“我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隻想做一個人”。(《宣告》)當然,這樣的時候並不是經常出現,北島是深沉的詩人,不會輕易而膚淺地流露自己的感情。北島詩歌並不是一味宣告式的高喊,這樣隻能讓情感飄蕩無存。移情入境,也並非平麵空喊口號般移植,而是借助外物,滲入情感。如“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對話式的抒發,為感情尋找了一個宣泄對象;“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既有高昂的格調又有詩意的呐喊,既強烈又不乏含蓄,體現大無畏的膽量和英雄氣魄。
“我要到對岸去”是《界限》這首詩的情感主線,指喻詩人試圖掙脫被塗改的命運的強烈願望。當願望付諸於實際行動時,卻是遭遇的不可想象的阻礙,被打擊成“像一棵被雷電燒焦的樹”,可見要掙脫命運得牢籠實在難上加難。本來按照一般的情節發展,下麵的應該是詩人如何堅強,最終獲得成功,隻是這樣就隻能算是一首中規中矩的平凡的詩歌。可北島不會那麼庸俗。當詩人重新燃起“我要到對岸去”的戰意時,“對岸的樹叢中&......餘下全文>>
舒婷的致橡樹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意境?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
“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稜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裏。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
baike.baidu.com/view/114037.htm
舒婷的《致橡樹》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複、對比等修辭手法。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誌的意味。
舒婷《思念》閱讀答案
.掛圖,在靈魂的深處”。思念的真切.強調“思念”“在心的遠景裏、代數、獨弦琴、槳櫓
2.比喻詩人形單影隻,孤寂、落寞
3.兩個意象把人們思念的心定個在這暖和而溫暖的畫麵裏。而心的深處,是海洋。淚如海,思念如海。唯其如此,思念 之情才刻骨銘心,期待如海。最終翻騰不息的海語,溢滿了兩汪深湖,兩顆晶瑩剔透的淚珠,映現了世間一切的真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4,在此從內到外,由淺及深
鑒賞舒婷>
詩歌鑒賞的三個層麵?
一般來講文學作品都有三個層麵,即語言層麵、意象層麵和意蘊層麵。詩歌鑒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麵入手。?
語言層麵 毫無疑問,詩有很強的直覺性。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範,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跳躍性,才容納了詩歌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裏,構築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詩歌意蘊。這種語言藝術特點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詞與抽象詞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將抽象詞與具象詞搭配,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從而給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體感受的信息。新修訂的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在閱讀練習中選取了詩人卞之琳的詩《斷章》。卞之琳的詩向以含蓄睿智為讀者所喜愛,他常常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又蘊含對世界的體驗。《斷章》這首詩,其語言就生動體現了這種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的表麵平淡無奇:橋上有風景,於是你在看;你也構成了風景,於是別人也在看你。在無奇中,讓人體會到了畫麵所蘊含的豐富的生與死、知與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對性哲理。“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裝飾”的是夢,這一語言的搭配極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詞與抽象詞的組合,打破了語義的邏輯關係,構成了一種詩意的邏輯,從而大大擴充了詩歌語言的彈性,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內涵,又擴展了詩的表現範圍,加深了詩的理意。類似的還有“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朧”(《記錄》)、“嘔出一個乳白色的‘唉’”(《黃昏》)等。因此,欣賞詩歌,隻有抓住詩歌語言的這種特性反複吟唱,才能深刻領會詩家語高度凝練的特點,從而拎出詩歌中濃縮著的內涵。?
意象層麵 意象與美育有著不解之緣,具有美的意象的詩,才能給讀者以美感。能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詩歌成功與否的標誌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賦、比、興這三種方法,但隻有用那些表麵極不相關而實際又有聯係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準確、有效地表現自己,根據這個原則產生的意象才能有驚人的離奇、新鮮和驚人的準確。這也就涉及詩歌所選定的意象與它所象征的意義之間的融合問題。意象與意義常常不可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之所以催人淚下,是與詩人成功運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組組含義深刻的意象分不開的:“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視覺“老水車”與聽覺“疲憊的歌”相連,詩人用這種蒼涼的意象開頭,一下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極佳的詩歌欣賞狀態,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數百年的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讀者麵前,開闊而雄渾,蒼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麵的花朵”,又將具體意象與抽象意象融為一體,在時空的急劇轉捩、對比中,完成了詩人主觀情誌的表達。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裏掙脫”“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這些意象,讓我們在最初的震撼過後,又恍然於它們所代表的強烈思想感情的複雜意義之中,從而使我們從藝術的視角感悟到了這首詩獨具的審美情趣,使我們感到詩人內在的精神與詩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像力,詩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讀詩,必先讀懂意象。?
意蘊層麵 伴隨著意象在腦海的形成和語音節奏感的刺激,讀者已經產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層去體悟詩的意象內蘊即詩的意蘊,是詩歌鑒賞成敗的關鍵。詩的意蘊一般包括審美意蘊和智性意蘊。?
當然,優秀詩歌都具有審美性。讀詩伊始,讀者便開始產生某種精神體驗,感到精神的愉悅。但這還不算是審美鑒賞。這次教材修改,選入了20世紀40年代著名詩人穆旦的一首詩《讚美》。當時,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現代派詩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於一己的“小我”,表達的也多是彷徨無助。但穆旦有所不同。他常常在自己的詩中給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與光明的哲理,《讚美》這首詩就集中代表了詩人的這種藝術創作風格。詩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是作為抒情主體的詩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的農夫。抒情主體在荒涼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憂鬱的森林中,對著在天際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訴說自己的“沉默的愛情”,“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陰雨的天氣”、“要以帶雪的手”和“佝僂的人民擁抱”;這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情的形象。而農夫,這“許多孩子的父親”,“多少朝代在他身邊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路是無限的悠長”,而他卻放下了“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後旋轉”的古代的鋤頭,堅定地“看著自己”融進了死亡。一個勞動者守望著自己的貧窮、勞苦,然後拋開妻兒老母,拋開一切,一去不回頭。這是一個什麼形象?他的內質是什麼?是什麼使得“我”也在為他的離去而痛哭?不言而喻,這兩組意象,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農夫與我猝然相遇在詩中,各自理解著自己的使命,當芸芸眾生昏昏於自我意識的喪失時,我和農夫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著清醒,傳達出一種與昏聵的世界格格不入、為尋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到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詩歌的某些內涵,對作品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然而進一步去體味:在這一荒涼而饑餓的畫麵裏,農夫形象的精神之光開始活躍起來,浮動起來,擴展起來,從而傳達出農夫的個性品格——在自身充滿動亂、矛盾、苦難和愚昧時,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犧牲自己、改造自己,尋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一個民族才能起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農夫這一形象,實際承載著民族曆史的內涵,代表著先行者的特定品質,閃耀著民族性格的不朽光華。而我是新生農夫的象征,我與農夫的血肉聯係,共同築就了民族之魂。這正是《讚美》這首詩給我們帶來的崇高的美學意蘊,鑒賞到此,才算真正進入到詩歌意蘊層的把握之中,也即進入到詩歌的“智性”意蘊中。
舒婷:《北京深秋的晚上》賞析
詩前五句點明顯整體環境——北京深秋晚四句則帶我主觀色彩兩組意象與整體意境顯並諧種諧詩故意造接著意象繼續獨立發展著:我怕麵前顯弱/讓高速車陣/都市莊嚴擠垮吧/世界肩/安全空隙/……些意象既具相獨立性看係統意象群與秋夜環境微妙結合打破傳統意境形式局限豐富詩寓理性與象征性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閱讀致橡樹舒婷用了哪些意象進行比喻